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4152发布日期:2018-06-08 19:30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供电系统设计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密封保护。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汽车种类较多,按照用途进行分类,汽车包括轿车、客车和货车,汽车在很多行业中都被广泛的进行应用,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了避免汽车尾气对环境日愈加重的污染,新能源车业也被我们大量的应用于客运和货运领域,新能源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直接采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蓄电池供电,蓄电池一般以电池包的形式固定安装于电动汽车上,电池包在固定过程中需要采用电池包壳体进行放置,并将电池包壳体固定安装于车身纵梁上,现有的电池包壳体密封性能较差,导致在将电池包壳体固定使用过程中,外界的水会直接轻易进入电池包壳体内部,导致电池包漏电和锈蚀,不仅会影响电池包的性能和使用时间,还会影响电动汽车在驾驶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因此现有的电池包壳体难以满足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得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之间能够形成多道密封,提高了电池包壳体密封性能的电池包壳体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壳体结构包括密封上盖、承料下底和密封垫片,所述密封上盖水平设置在承料下底上侧,密封垫片水平设置在密封上盖外沿下侧和承料下底之间,所述密封上盖下侧为敞口结构,密封上盖沿水平方向呈阶梯状结构,密封上盖下侧外沿设置有L型结构的挡水翻边,所述承料下底上侧为敞口结构,承料下底上端竖直套装设置在密封上盖下侧内部,承料下底上侧外端水平焊接固定设置有与挡水翻边相适配的L型结构的承盖支架,挡水翻边下端水平位置低于承盖支架上侧的水平位置,承盖支架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承料下底上端的水平位置,所述密封垫片为L型结构,密封垫片上侧竖直设置在密封上盖下侧与承料下底上侧之间,密封垫片下侧水平设置在挡水翻边下侧与承盖支架上侧之间,所述密封上盖下侧外沿的挡水翻边上沿水平方向竖直均匀设置有多个锁紧螺栓,锁紧螺栓竖直向下依次穿过密封垫片和承盖支架,锁紧螺栓下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承料下底外侧焊接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设置有连接圆孔,所述承料下底一侧设置有单向排气阀,承料下底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有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承盖支架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与承料下底上端的水平位置间距为2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挡水翻边与承盖支架之间的密封垫片上侧沿水平方向从内到外依次均匀设置有两条圆弧结构的密封压条,密封压条与密封垫片一体成型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密封垫片水平设置在密封上盖外沿下侧和承料下底之间,使能将电池包水平平稳的放置在承料下底内,并采用密封上盖和密封垫片进行压紧密封,通过承料下底一侧设置有单向排气阀,承料下底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有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使得承料下底内的电池包能够便捷的与外界连接实现充放电,通过承料下底外侧焊接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设置有连接圆孔,使得承料下底能够便捷平稳的连接于车身纵梁上,通过密封上盖下侧外沿设置有L型结构的挡水翻边,承料下底上端竖直套装设置在密封上盖下侧内部,承料下底上侧外端水平焊接固定设置有与挡水翻边相适配的L型结构的承盖支架,密封垫片为L型结构,密封垫片上侧竖直设置在密封上盖下侧与承料下底上侧之间,密封垫片下侧水平设置在挡水翻边下侧与承盖支架上侧之间,利用密封垫片可以在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之间形成两道密封,增加了密封垫片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能,通过挡水翻边下端水平位置低于承盖支架上侧的水平位置,承盖支架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承料下底上端的水平位置,利用挡水翻边外侧能对水进行阻挡,避免水轻易进入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的外沿连接处,利用承盖支架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与承料下底上端的水平位置间距为20毫米,使得在密封垫片和挡水翻边都同时失效的情况下,由于有承料下底上侧的阻挡,水也不会进入电池包壳体内部,利用密封垫片上侧沿水平方向从内到外依次均匀设置有两条圆弧结构的密封压条,使得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之间能够采用锁紧螺栓更高效的锁紧固定,确保了密封垫片的密封性能,使得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之间能够形成多道密封,不仅可以确保连接结构强度,还能提高电池包壳体的密封性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密封上盖和承料下底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上盖,2.承料下底,3.密封垫片,4.挡水翻边,5.承盖支架,6.锁紧螺栓,7.固定螺母,8.连接支架,9.连接圆孔,10.单向排气阀,11.高压接口,12.低压接口,13.密封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包括密封上盖1、承料下底2和密封垫片3,密封上盖1水平设置在承料下底2上侧,密封垫片3水平设置在密封上盖1外沿下侧和承料下底2之间,密封上盖1下侧为敞口结构,密封上盖1沿水平方向呈阶梯状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上盖1下侧外沿设置有L型结构的挡水翻边4,承料下底2上侧为敞口结构,承料下底2上端竖直套装设置在密封上盖1下侧内部,承料下底2上侧外端水平焊接固定设置有与挡水翻边4相适配的L型结构的承盖支架5,挡水翻边4下端水平位置低于承盖支架5上侧的水平位置,承盖支架5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承料下底2上端的水平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垫片3为L型结构,密封垫片3上侧竖直设置在密封上盖1下侧与承料下底2上侧之间,密封垫片3下侧水平设置在挡水翻边4下侧与承盖支架5上侧之间,密封上盖1下侧外沿的挡水翻边4上沿水平方向竖直均匀设置有多个锁紧螺栓6,锁紧螺栓6竖直向下依次穿过密封垫片3和承盖支架5,锁紧螺栓6下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7,承料下底2外侧焊接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支架8,连接支架8上设置有连接圆孔9,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承料下底2一侧设置有单向排气阀10,承料下底2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有高压接口11和低压接口12。

本实用新型的承盖支架5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与承料下底2上端的水平位置间距为20毫米,使得在密封垫片3和挡水翻边4都同时失效的情况下,由于有承料下底2上侧的阻挡,水也不会进入电池包壳体内部。本实用新型的挡水翻边4与承盖支架5之间的密封垫片3上侧沿水平方向从内到外依次均匀设置有两条圆弧结构的密封压条13,密封压条13与密封垫片3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密封上盖1和承料下底2之间能够采用锁紧螺栓6更高效的锁紧固定,确保了密封垫片3的密封性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密封垫片3水平设置在密封上盖1外沿下侧和承料下底2之间,使能将电池包水平平稳的放置在承料下底2内,并采用密封上盖1和密封垫片3进行压紧密封,通过承料下底2一侧设置有单向排气阀10,承料下底2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有高压接口11和低压接口12,使得承料下底2内的电池包能够便捷的与外界连接实现充放电,通过承料下底2外侧焊接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支架8,连接支架8上设置有连接圆孔9,使得承料下底2能够便捷平稳的连接于车身纵梁上,通过密封上盖1下侧外沿设置有L型结构的挡水翻边4,承料下底2上端竖直套装设置在密封上盖1下侧内部,承料下底2上侧外端水平焊接固定设置有与挡水翻边4相适配的L型结构的承盖支架5,密封垫片3为L型结构,密封垫片3上侧竖直设置在密封上盖1下侧与承料下底2上侧之间,密封垫片3下侧水平设置在挡水翻边4下侧与承盖支架5上侧之间,利用密封垫片3可以在密封上盖1和承料下底2之间形成两道密封,增加了密封垫片3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能,通过挡水翻边4下端水平位置低于承盖支架5上侧的水平位置,承盖支架5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承料下底2上端的水平位置,利用挡水翻边4外侧能对水进行阻挡,避免水轻易进入密封上盖1和承料下底2的外沿连接处,利用承盖支架5上侧表面的水平位置与承料下底2上端的水平位置间距为20毫米,使得在密封垫片3和挡水翻边4都同时失效的情况下,由于有承料下底2上侧的阻挡,水也不会进入电池包壳体内部,利用密封垫片3上侧沿水平方向从内到外依次均匀设置有两条圆弧结构的密封压条13,使得密封上盖1和承料下底2之间能够采用锁紧螺栓6更高效的锁紧固定,确保了密封垫片3的密封性能。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得密封上盖1和承料下底2之间能够形成多道密封,不仅可以确保连接结构强度,还能提高电池包壳体的密封性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