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插座间隔件、外壳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7076发布日期:2018-08-31 23:5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SB插座间隔件、外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带有USB插座的电子设备,都是用的通用的5pin、7pin USB插座,由于现在的全面屏设计,USB插座只能放在屏幕下方,由于USB插座与屏幕之间需要胶厚,因此此处不能掏空。此处不管主体壳料是用塑胶还是镁合金或铝合金做,此处的厚度最薄也只能做到0.3mm,由于屏幕占的空间大,整机又不能做厚,而且USB插孔放在X、Z方向才符合主流审美,因此手持式电子设备想要兼顾尺寸纤薄以及USB插孔居中(即USB插孔的中心落在电子设备的中轴线上),USB插座处的胶厚成为设计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USB插座间隔件、外壳组件和移动终端,以减小USB插座安装处的结构厚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USB插座间隔件,适于装配于移动终端的外壳,USB插座间隔件包括间隔主体以及位于间隔主体的外围的安装部,间隔主体设有用于收容USB插座的收容槽,安装部用于安装紧固件,并通过紧固件将USB插座间隔件装配于外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具有紧固面,安装部具有安装面,紧固面和安装面平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板具有相对的封闭端和开口端,在基板的开口端设有安装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位包括第一下沉安装位和第二下沉安装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间隔主体包基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均垂直于基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并平行,第三侧壁垂直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围合成收容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第三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与第一侧壁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的外围延伸,第二安装面与第二侧壁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的外围延伸,第三安装面与第三侧壁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的外围延伸。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USB插座间隔件为金属间隔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组件,装配于移动终端,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和外壳,外壳具有基底,基底具有USB插座安置槽以及外壳安装部,USB插座安置槽用于安装USB插座间隔件的间隔主体部,外壳安装部用于和USB插座间隔件的安装部通过紧固件安装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USB插座间隔件与面壳通过紧固件热熔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紧固件为热熔螺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USB插座安置槽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外壳靠近第二端还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设有安装位,用于和USB插座间隔件配合。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前述的外壳组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外壳组件和移动终端通过将较薄但具有一定强度、硬度的USB插座间隔件设置在USB插座的安装位置上,能够将屏幕和USB插座间隔开来,而且这个安装位置不必再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USB插座安装结构(例如USB插座安装槽),使得此处的胶厚明显降低(经过验证,可以至少降低0.2mm),从而实现了USB插座安装处的结构厚度减薄的目的。同时,此处的强度、支撑力度更好,还能避免屏幕进水、进灰导致的损坏;USB插孔更能准确居中,设备外观更精致、好看。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包含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和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第III部分放大图。

图4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1包括间隔主体14和安装部20。间隔主体14具有收容槽100,用于收容USB插座(图未示),安装部20位于间隔主体14的外围,用于安装紧固件,并通过紧固件将USB插座间隔件1装配在移动终端6(图4)的外壳。

间隔主体14包括基板10、垂直于基板10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并由基板10、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共同围成收容槽100。

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平行且相对,第三侧壁13与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垂直连接。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高度相同。

安装部20包括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第三安装面23。第一安装面21与第一侧壁11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100的外围延伸,第二安装面22与第二侧壁12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100的外围延伸,第三安装面23与第三侧壁13的顶部垂直连接并向收容槽100的外围延伸。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第三安装面23均与基板10平行。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第三安装面23可以连接成一个表面。

第一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2、第三安装面23均用于和外壳40进行安装。具体的,第一安装面21在远离收容槽100的一侧设有凸缘210,凸缘210上设有第一安装位211。第二安装面22在远离收容槽100的一侧设有凸缘220,凸缘220上设有第二安装位221。在第三安装面23还设有第三安装位231和第四安装位2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位211、第二安装位212、第三安装位231、第四安装位232均为圆形安装孔。第一安装位211、第三安装位231和第二安装位212、第四安装位232关于USB插座间隔件1的中轴线对称。第一安装位211、第二安装位221孔径较大,第三安装位231、第四安装位232孔径较小。

进一步地,在基板10具有相对的封闭端101和开口端102,封闭端101设有第三侧壁13,开口端102为空,在开口端102设有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第一下沉面15相对于基板10下沉,第二下沉面16相对于基板10下沉,下沉深度较浅。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均为矩形,矩形沿插入方向的距离可视为第一下沉面15的长度。每个矩形的中心分别设有第一下沉安装位151和第二下沉安装位161。

USB插座间隔件1还包括第一至第六紧固件(31、32、33、34、35、36),第一紧固件31对应第一安装位211,第二紧固件31对应第二安装位221,第三紧固件33对应第三安装位231,第四紧固件34对应第四安装位232,第五紧固件35对应第五安装位151,第六紧固件36对应第六安装位161。每个紧固件安装在相应的安装位上,具体地,可以采用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安装在相应的安装位上。然后,再将安装好紧固件的USB插座间隔件1安装到外壳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六紧固件(31~36)均为热熔螺母。

以第一紧固件31为例,安装好第一紧固件31后,第一紧固件31具有(以图中角度所示的)位于顶部的第一紧固面310,当第一紧固件31安装在第一安装位211之后,第一紧固面310和第一安装面21平齐。其他紧固件和第一紧固件31的安装情况相同,不再赘述,即当所有的紧固件安装在USB插座间隔件1上之后,安装部20的表面平坦,有助于此处和其他外壳结构相互配合。

安装部20位于收容槽100的外周,有助于保持基板10和USB插座接触的地方是完整的,从而不必考虑USB插座在此接触面的防水防尘设计,另外,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也位于USB插座的外围,因此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处的液体和灰尘也不会影响USB插座。再者,安装部20在各个方位(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都设置安装位,使得USB插座间隔件1可以稳固地安装在外壳上,各处压力均衡。

USB插座间隔件1的具体形状根据外壳的具体结构而定,安装位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增加或减少。

USB插座间隔件1由金属材料经过冲压拉伸成需求的形状。金属材料可以是不锈钢、磷铜、紫铜、铍铜、镍铜合金等材质的薄片状物质,厚度范围为0.05mm-0.3mm。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较薄但具有金属件所特有的刚性和强度的USB插座间隔件1设置在USB插座的安装位置上,能够将屏幕和USB插座间隔开来,而且这个安装位置不必再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USB插座安装结构(例如USB插座安装槽),使得此处的胶厚明显降低(经过验证,可以至少降低0.2mm),从而实现了USB插座安装处的结构厚度减薄的目的。同时,此处的强度、支撑力度更好,还能避免屏幕进水、进灰导致的损坏;USB插孔更能准确居中,外观更好看。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3,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组件4,外壳组件4包括如第一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座间隔件1以及外壳40。USB插座间隔件1通过多个紧固件安装在外壳40上。

外壳40可以是安装有显示屏的面壳。外壳40具有侧框41和基底42,侧框41可以是移动终端(图4)直立放置时的底部边框,也可以是顶部边框。基底位于侧框41限定的区域内,基底42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421和第二表面422。基底42设有USB插座安置槽420,USB插座安置槽420贯穿第一表面421和第二表面422,即USB插座安置槽420为一个通槽。

在外壳40的厚度方向上,设有第一配合面43,第二配合面44,第三配合面45,第一配合面43用于与第一侧壁11配合,第二配合面44用于与第二侧壁12配合,第三配合面45用于和第三侧壁13配合。第一配合面43和第二配合面44相对,第三配合面45垂直连接第一配合面43和第二配合面44。

USB插座安置槽4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03和第二端404,第一端403为USB插头插入USB插座后的顶端,第二端404为USB插头的插入端。第三配合面45位于第一端403。外壳40在靠近第二端404的位置具有一个连接部46,连接部46连接第一配合面43和第二配合面44,连接部46具有第四配合面461和相对的底面(图未示出),底面可以是第二表面422的一部分,即连接部46可以视为是基底42的一部分。第四配合面461在X方向上具有预设宽度,此预设宽度和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的长度基本相等。第四配合面461具有第三下沉区4613和第四下沉区4614,分别和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对应,第三下沉区4613和第四下沉区4614下沉的深度和第一下沉面15和第二下沉面16的下沉深度相等,使得基板10和第四配合面461平齐。

侧框41在的高度(Z方向)在第二端404处降低,形成矮墙411,矮墙411的长度(Y方向)和USB插座间隔件1的宽度基本相等,矮墙411的高度为侧框41的一半或者1/4,略高出于第四配合面461。矮墙411和第四配合面461的高度差可以正好是基板10的厚度,使得USB插座间隔件1在侧框41处和矮墙411平齐。

外壳40在第一配合面43、第二配合面44以及第三配合面45的顶部的外周还设有外壳安装面47,外壳安装面47的形状尺寸均和USB插座间隔件1的安装部20均相同,以和安装部20配合,安装第一至第六紧固件(31~36)。具体的,外壳安装面47从图示的左端向右端,从第一配合面43以顺时针方向向第四配合面44来看,依次设有外壳第一安装位51、外壳第二安装位52、外壳第三安装位53、外壳第四安装位54、外壳第五安装位55(位于第四下沉区4614)、外壳第六安装位56(位于第三下沉区461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各个热熔螺母热熔在外壳40上的固定方式,将USB插座间隔件1不可拆卸地固定在USB插座和屏幕之间。

进一步地,沿着外壳安装面47所在的平面,外壳4还设有一个略高于外壳安装面47的凸台48,凸台48和外壳安装面47之间的高度差和基板10的厚度相等,以使USB插座间隔件1安装好之后,外壳40上尽量形成较为平坦、精致的表面,便于和其他零部件配合。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较薄但具有一定强度、硬度的USB插座间隔件1设置在USB插座安置槽420上,能够将屏幕和USB插座间隔开来,而且这个安装位置不必再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USB插座安装结构(例如USB插座安装槽),使得此处的胶厚明显降低(经过验证,可以至少降低0.2mm),从而实现了USB插座安置槽420的厚度减薄的目的。同时,此处的强度、支撑力度更好,还能避免屏幕进水、进灰导致的损坏;USB插孔更能准确居中,外观更好看。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6包括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组件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较薄但具有一定强度、硬度的USB插座间隔件1设置在USB插座安置槽420上,能够将屏幕和USB插座间隔开来,而且这个安装位置不必再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USB插座安装结构(例如USB插座安装槽),使得此处的胶厚明显降低(经过验证,可以至少降低0.2mm),从而实现了移动终端6此处的厚度减薄。同时,此处的强度、支撑力度更好,还能避免屏幕进水、进灰导致的损坏;USB插孔更能准确居中,外观更好看。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6为智能手机。

该移动终端可以是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设备。作为在本文中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