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7786发布日期:2018-09-11 22:4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具体涉及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



背景技术:

电容器的引出电极对安装扭矩有要求,目前行业内为了提高抗扭力性能,提出使用抗扭力板。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5304335A(申请号 201510742812.8)公开了一种交流滤波电容器,电容器外壳壳盖上设有两个引出 电极,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电容器芯组通过电连接,所述的抗扭力板通过定位 板固定在所述的壳盖上,所述引出电极为具有一体结构的定位部分和外接部 分,所述抗扭力板设有与引出电极定位部分结构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电极定 位部分穿过定位孔固定。在该专利文献中,抗扭力板设置在电极外壳的外部。

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202957148U(申请号201220570408.9)公开了一种滤波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外壳,电容器芯子,两个引出电极,还包括绝缘抗扭力板,所述引出电极分为具有一体结构的定位部分和外接部分,所述抗扭力板设有与引出电极定位部分结构相配合的定位孔;安装时,所述电极定位部分穿过定位孔,并通过电容器绝缘封装材料将整个扭力板和电极的定位部分封填固定。在该专利文献中,抗扭力板封装在电极外壳的内部。

上述专利文献以及现有技术仅考虑了电极的抗扭力性能。没有考虑电极的轴向抗拉力问题,然而电极抗拉能力出现问题时会出现电极脱落、短路放电等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包括引出电极和抗扭力板,还包括铜排。

抗扭力板和铜排分别套装在引出电极的下部,铜排位于抗扭力板下方,抗扭力板和铜排被树脂封装在电容器外壳内。

引出电极自上向下包括同轴线的引出部、连接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由自上向下同轴线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和第三定位板组成;抗扭力板套装在安装部的第一定位板外侧,铜排套装在安装部的第二定位板外侧。

所述引出电极的安装部的第一定位板的外径最大,第二定位板的外径最小。

所述抗扭力板为一整块绝缘平板,其上根据引出电极在电容器上的排布开设了对应位置的让位孔,让位孔的形状和大小与引出电极的第一定位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抗扭力板通过各让位孔套装在引出电极的第一定位板的外部。

所述铜排的数量与引出电极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引出电极的下方连接一块铜排,铜排为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半圆形缺口的铜板,半圆形缺口的直径与引出电极的第二定位板的外径相同;铜排沿引出电极的第二定位板的径向嵌入第一定位板与第三定位板之间,并且铜排焊接固定在第一定位板与第三定位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抗扭抗拉结构中,在电极与电容器芯子连接的连接部下方设置了安装部,在安装部上套装了铜排和绝缘抗扭力板,铜排位于抗扭力板的下方,抗扭力板位于电极连接部的下表面和铜排之间,铜排与电极焊接固定后,抗扭力板、铜排和引出电极成为一体。

因此当安装扭矩通过电极转移到大面积的抗扭力板上时,由于抗扭力板被树脂封装覆盖,抗扭阻尼强,满足了安装扭矩的要求;当电极受到轴向的拉力时,轴向的拉力通过电极传递至铜排上,由于铜排被树脂封装覆盖,抗拉阻尼大大增强,因此可以确保电极不与铜排脱落,确保电极与铜排的稳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引出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引出电极1,引出部11,连接部12,安装部13,第一定位板13-1,第二定位板13-2,第三定位板13-3;

抗扭力板2,铜排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电容器引出电极的抗扭抗拉结构包括引出电极1、抗扭力板2和铜排3。抗扭力板2为绝缘板,抗扭力板2和铜排3分别套装在引出电极1的下部且铜排3位于抗扭力板2下方,抗扭力板2和铜排3被树脂封装在电容器外壳内。

见图2,引出电极1为一体件,自上向下包括同轴线的引出部11、连接部12和安装部13,连接部12的下端和安装部13封装在电容器外壳内。引出部11为螺柱,用于与其他电子元件连接;连接部12由同轴线的两个圆柱体组成,上圆柱的外径小于下圆柱,下圆柱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绝缘套连接的螺纹。安装部13设置在连接部12的下方,由同轴线的三个定位板组成,自上向下分别为第一定位板13-1、第二定位板13-2和第三定位板13-3。第一定位板13-1为圆形或腰圆形,第二定位板13-2和第三定位板13-3为圆形。

第一定位板13-1的外径最大,第二定位板13-2的外径小于第一定位板13-1,也小于第三定位板13-3,因此在第一定位板13-1与第三定位板13-3之间形成了定位槽。

抗扭力板2为一整块绝缘平板,其上根据引出电极1在电容器上的排布开设了对应位置的让位孔,让位孔的形状和大小与引出电极1的第一定位板13-1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抗扭力板2通过各让位孔套装在引出电极1的第一定位板13-1的外部。当第一定位板13-1为圆形时,定位孔为圆孔;当第一定位板13-1为腰圆形时,定位孔为腰型孔。

见图3,铜排3位于抗扭力板2下方,铜排3的数量与引出电极1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引出电极1的下方连接一块铜排3,电容器芯子通过连接铜板连接至铜排3上。铜排3为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半圆形缺口的铜板。半圆形缺口的直径与引出电极1的第二定位板13-2的外径相同。铜排3沿引出电极1的第二定位板13-2的径向嵌入第一定位板13-1与第三定位板13-3之间,铜排3的半圆形缺口的壁面与第二定位板13-2的外周面相接触,并且铜排3焊接固定在第一定位板13-1与第三定位板13-3之间。待铜排3焊接固定后,抗扭力板2固定在铜排3和引出电极1的第一定位板13-1的下表面之间,抗扭力板2、铜排3和引出电极1成为受力整体。

安装时,先将抗扭力板2通过其让位孔套装在电极1的安装部13的第一定位板13-1外部,再将铜排3沿引出电极1的第二定位板13-2的径向嵌入第一定位板13-1与第三定位板13-3之间,将铜排3焊接固定在第一定位板13-1与第三定位板13-3之间,完成抗扭力板2、铜排3和引出电极的固定。然后灌封树脂,抗扭力板2和铜排3被树脂封装在电容器外壳内。

当安装扭矩通过引出电极1转移到大面积的抗扭力板2上时,由于抗扭力板2被树脂封装覆盖,抗扭阻尼强,满足了安装扭矩的要求;当引出电极1受到轴向的向上拉力时,轴向的拉力通过电极传递至铜排3上,由于铜排3被树脂封装覆盖,抗拉阻尼大大增强,因此可以确保电极不铜排脱落,确保电极与铜排的稳固连接。

以上各实施例及应用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