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侧按键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防水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3108发布日期:2018-08-14 18:0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电子产品领域中的侧按键防水,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重防水功能的侧按键结构,同时还涉及一种采用该侧按键结构的防水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户外运动的热衷,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而对于侧按键的防水,通常由于结构尺寸的限制而并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以进行可靠的防水设计,而使得侧按键的防水常常成为产品开发的一大难点。

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防水按键及防水按键与电子装置外壳的结合【授权公告号:CN 201247703Y】为例,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侧按键防水结构,其包括一弹性材质的按键本体、一硬质支撑层及一防水圈,所述硬质支撑层为金属片并以热压的方式与所述按键本体结合,所述防水圈套装于所述按键本体外周面上的凹槽内并与所述外壳过盈实现防水,所述按键本体上设置了一触压部及一帽部,按压所述帽部而实现所述触压部与电路单元相互抵顶可实现所述电路单元的导通。

在以上现有技术中,在触压所述按键本体导通电路单元时,需要通过触压部进行按压力的传递实现导通,由于所述外壳的结构限制,所述触压部具有较大的长度,而考虑到所述按键本体为诸如橡胶、硅胶类的弹性材质,比较柔软,受力易产生形变,因此从按压到触发电路单元实现导通时需要提供较大的按压行程才能满足所述触压部在足够形变后还能触发所述电路单元,也就是说,现有技术所需的按压行程包括所述触压部的弹性形变产生的行程及所述触压部至抵顶所述电路单元所需的行程两个部分;可见,现有技术存在按键行程大、很难按压到位导通所述电路单元的问题;此外,所述硬质支撑层的设置,增加了所述防水圈的组装难度,同时其与所述防水本体间采用热压的方式连接也提升了加工成本,增加了加工工序;现有技术中所述防水圈受到挤压产生形变来实现所述按键位的防水,虽然有所述硬质支撑层的支撑,但由于所述防水圈本身存在加工误差且其随所述按键本体的按压及回复而同步运动,存在防水容易失效的风险。

基于以上对于现有技术问题的分析,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防水侧按键结构,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种防水侧按键结构,所述结构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所述按键按压行程过长,同时需要借助软性的触压部实现按压力的传递,而用户需要在克服所述触压部的形变后仍然需要再提供可供所述触压部抵顶至所述电路单元并导通的行程,从而存在按键行程大、按压力传递困难、很难按压到位导通所述电路单元的问题;以及所述硬质支撑层的设置存在的所述防水圈的组装难度增加,同时其与所述防水本体间的热压结合存在的加工成本增加,加工工序增多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多重防水保护,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水易失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水手机,所述手机可解决现有防水手机由于所述按键本体及所述触压部为软性材质,用户在克服所述触压部的形变后仍然需要再提供可供所述触压部抵顶至所述电路单元并导通的行程而存在按键行程大、按压力传递困难、很难按压到位导通所述电路单元的问题;以及所述硬质支撑层的设置存在的所述防水圈的组装难度增加的问题,同时所述硬质支撑层与所述防水本体间采用热压结合而存在的加工成本增加,加工工序增多的问题;以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所述防水圈的加工精度及反复连动的影而响存在的防水易失效的问题。

一种防水侧按键结构,其包括:

一按键本体,其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所述按键本体包括一顶壁、及由所述顶壁往下延伸的围绕壁,以及由所述围绕壁底缘往外延伸的一边沿;

一按键支架,其为硬性材质构件,位于所述围绕壁围成的腔体内,所述按键支架包括一按压部以及由所述按压部边缘往外延伸而成的一头部,所述头部与所述顶壁相抵顶并与所述顶壁连接在一起;

一弹性件,其包括一底板、及环绕所述底板外缘延伸的一圈侧壁,所述底板上靠中间位置还设置有一弹力臂,所述底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按键支架上,所述弹力臂则与所述按压部相抵顶;

一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下沉槽,所述下沉槽的底面上开设有一按键孔,所述边沿黏贴于所述下沉槽底面上,所述按键本体、所述按键支架及所述弹性件容置于所述按键孔内,所述围绕臂与所述按键孔侧板间还设置有按键行程限位结构,所述围绕臂与所述壳体间挤压过盈,所述下沉槽侧壁与所述边沿处还设置有点胶密封。

一种防水手机,采用以上所述的防水侧按键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侧按键结构中,由于采用硬性的所述按键支架进行按压力的传递,不存在所述按键支架本身的弹性形变问题,按压力也可以直接传递到所述弹性体,由此可以实现瞬间导通所述侧按键功能,提出了一种将大的按键行程转化为小的按键行程的技术方案;同时,所述按键支架为独立构件,与所述按键本体间采用平面间黏贴以实现相互固定连接,加工成本低,加工工序简单;此外,在防水功能上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重防水设计,包括所述边沿黏贴于所述下沉槽底面实现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壳体间的第一重防水;所述围绕臂与所述壳体间挤压过盈形成的第二重防水保护;以及所述下沉槽侧壁与所述边沿处还设置有点胶密封产生的第三重防水保护,从而大为提升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按键防水的可靠性,同时提出了对于有限结构空间内的侧按键同时实现多重防水保护以有效提升防水可靠性的新型技术思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水侧按键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水侧按键结构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按键本体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按键本体另一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按键支架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按键支架另一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弹性体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弹性体另一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另一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防水侧按键结构组装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防水侧按键结构另一组装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以一防水手机的侧按键为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侧按键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照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水侧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组装图示。所述防水侧按键结构包括一按键本体1、一按键支架2、一弹性体3及一壳体4,所述按键支架1其一端容置于所述按键本体1内,其另一端则与所述弹性体3相抵靠并共同容置于所述按键本体1内,所述按键本体1、所述按键支架2及所述弹性体3共同组装于所述壳体4上,进而形成一具有可控按压行程的防水侧按键结构。

请参照图3及图4,为所述按键本体1的结构图示。所述按键本体1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比如橡胶、硅胶等;所述按键本体1包括一顶壁11、及由所述顶壁11往下延伸的围绕壁12,以及由所述围绕壁12的底缘往外延伸的一边沿13;所述顶壁11包括一外侧面111及一内侧面112,所述外侧面111为一具有防滑设计的弧形面,所述内侧面112为一平面;所述围绕臂12的外周面上靠所述边沿13处还设置有一限位槽121,所述边沿13还包括一底面131,所述底面131上环设有一圈凸起1311。

请参照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按键支架2的立体图示。所述按键支架2为硬性材质构件,包括一按压部22以及由所述按压部边缘往外延伸而成的一头部21;所述头部21靠所述按压部22的一面上设置有相互对置的两个卡钩211,所述按压部22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相对置的第一加强肋221及第二加强肋222,所述卡钩211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三加强肋2111;此外,在所述头部21上,还紧邻所述卡钩211处开设有相应孔位212,所述孔位212的设置,使得所述卡钩211在成型生产时可以直接脱模,而无需采用斜顶类复杂的模具结构。

请参照图7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件3的立体图示。所述弹性件3包括一底板31、及环绕所述底板31的外缘延伸的一圈侧壁32;所述底板31上还包括两个端部311,靠近两个所述端部311处设置有两个卡槽313,所述卡槽311对称设置;所述侧壁32上其一侧自两个所述端部311顺滑延伸出一抬高面3111,其另一侧则于靠所述中间位置延伸出相对置的两个方形凸块321;所述底板31上靠中间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弹力臂312;所述弹力臂312包括一弹性部3121及一抵顶部3122,所述弹性部3121连接所述侧壁32与所述抵顶部3122,所述弹性部3121为于所述侧壁32及所述抵顶部3122间为一拱形结构,所述拱形结构朝向所述侧壁32围成的腔体内凸起,所述抵顶部3122突出于所述侧壁32的底部以便与所述侧按键的电路单元更好地接触及导通。

请参照图9及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4的立体图示。所述壳体4上设置有一下沉槽41,所述下沉槽41的底面上开设有一按键孔411,所述按键孔4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限位挡板4111。

在详述了各个构件上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结构特征后,下面将进行组装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侧按键结构的组装关系,在本实施例中于各个构件的结构说明中没有对所述侧按键按压导通的电路单元进行说明,但是在进行组装关系说明时,为有助于对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结构组装进行更好了解而加入了所述电路单元5这一构件;显而易见的,当用户对所述按键本体1施加按压力时,所述按压力将通过所述按键支架2及所述弹性体3进行传递至所述电路单元5,从而可实现所述电路单元5的导通。

请参照图1、图2、图11及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侧按键结构的组装剖视图图示。

首先需要进行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壳体4间的连接组装,其组装结构关系为: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所述按键本体1的组装前,先将所述边沿13与所述下沉槽41的底面相贴合的一面贴上双面胶或其他粘性材质;由于所述按键本体1为弹性材质构件,利用弹性材质的可压缩性及回弹性,将所述按键本体1自所述壳体4的内侧装入,所述边沿13黏贴于所述下沉槽41的底面上,所述限位挡板4111位于所述限位槽121内且抵靠所述边沿13,此时,所述限位挡板4111与所述限位槽121于所述按键本体1的按压方向上形成一间距,所述间距为所述按键本体1的按压行程,同时所述限位挡板4111与所述限位槽121的底面间挤压过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壳体4的组装连接结构上,为了实现较佳的防水效果,设置了三重防水保护:第一重防水保护为所述边沿13与所述下沉槽41的底面间采用黏贴实现防水,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边沿13设置了较大的长度以便与所述壳体4间形成更加牢固的黏贴;第二重防水保护为所述围绕臂32与所述壳体4间的挤压过盈,而过盈位置为与所述边沿13相垂直的所述按键孔411的侧壁上,同时也起到了保持所述边沿13与所述下沉槽41的底面间良好粘贴的作用;此外,所述下沉槽41的侧壁与所述边沿13的末端处设置有点胶密封为第三重防水保护,本实用新型中于所述边沿13的末端与所述下沉槽41的侧壁间设置有不少于0.5mm的间隙,同时还设置了所述凸起1311,从而在所述凸起1311与所述下沉槽13的侧壁之间形成了一用于点胶密封的空余空间,所述凸起1311起到了形成点胶槽、对点胶操作止挡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三重防水的设置,大为提升了所述侧按键的防水可靠性,同时提出了对于有限结构空间内的所述侧按键实现多重防水保护的新型技术思路。

在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壳体4连接完成后,将进行所述按键支架2的组装:根据所述按键本体1的结构特点,所述围绕壁12自所述顶壁11向下延伸而形成一容置腔体,所述按键支架2位于所述容置腔体内,所述头部21与所述顶壁11相抵顶并与所述顶壁11相连接,在具体连接方式上,所述头部21采用黏贴于所述内侧面112上实现,从而所述按键支架2与所述按键本体1连接为一体结构,当按压所述按键本体1时,所述按键支架2将随之产生连动,较好地实现了所述按压力的快速传递,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软性材质进行按压力的传递时产生自身形变而行程变大的情形,本实用新型显然在按压力的传递过程中无行程变大;此外,所述按键本体1上还将所述内侧面112设置为平面,从而确保了所述按键支架2与所述内侧面112之间的有效且可靠的黏贴性。

在本申请中,所述按键本体1、所述按键支架2及所述弹性体3均为长条状,进一步的,将所述弹性件3扣装于所述按键支架2上,所述卡钩211与所述卡槽313相对设置,所述底板31的两端通过所述卡槽313与所述按键支架2上的所述卡钩211相互卡配,所述卡钩211止挡于所述底板31上,而将所述按键支架2与所述弹性体3的两端连接在一起,且所述头部21与所述底板31间亦设置有与所述按键本体1的按压行程相等的间距;同时所述弹力臂312则与所述按压部22相抵顶,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达到较佳的按压力传递及所述侧按键较佳的导通效果,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抵顶部相抵靠且接触面均设置为一平面。

在此,需要对组装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按键结构中的部分组装关系进行特别说明:所述按键本体1、所述按键支架2及所述弹性体3连接为一整体组件,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壳体4之间设置有按压行程,所述弹性体3的底部31与所述按键支架2的头部21间亦设置有相等的按压行程,而所述弹性体3的弹力臂312则直接与所述按键支架的按压部22相抵靠。

本实施例中基于按键手感考虑,设置了所述弹性体3,避免了所述按键支架2直接抵顶所述电路单元5的硬碰硬的接触方式,同时还利用所述弹性体3的弹性形变及回弹功能,实现了所述侧按键的回位。

本实施例中,在具体操作导通所述侧按键的时候,用户按压所述按键本体1,此时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按键支架2将共同沿所述按压力的施力方向产生运动,直至达到所述按键本体1与所述壳体4间的按压行程;对于所述弹性体3来说,由于所述弹性体3的底部31与所述按键支架2的头部21间设置有沿所述按压力的施力方向上的按压行程,同时所述卡钩211与所述卡槽313处于卡配状态,而在用户施加所述按压力的情形下,同时受到所述按键支架2传递的所述按压力作用,以及所述卡钩211对于所述卡槽313于其两端的拉力作用,由此,所述弹性体3的弹力臂312将在所述按压力的作用下产生沿所述按压力方向上的弹性形变,而可实现所述电路单元5的导通;同时所述按键支架2的头部21则朝向所述弹性体3的底板31产生所述按压力方向上的运动,由于所述拉力的作用,所述头部21将运动一个所述按压行程后与所述底板31抵靠在一起。

当用户撤除所述按压力时,由于所述弹力臂312受到弹性回弹力的作用而回弹至初始状态,此时所述回弹力将所述按键支架2及所述按键本体1回推至初始状态。

优选的,为了防止所述按键支架2与所述弹性体3之间的组装产生晃动,或组装不稳定,所述方形凸块321与所述第一加强肋221相抵靠,同时为了所述卡钩211与所述卡槽313组装后不影响到其他构件的组装,本实施例将所述抬高面3111设置为高于所述卡钩211于所述底板31上的凸出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中,其技术设计思路在于利用硬性材质的所述按键支架对所述侧按键的按压力进行无损失传递,同时巧妙采用所述弹性体实现较佳的按键手感,以及实现所述侧按键的按压回位;同时提出了在同一所述侧按键结构中设置多重防水保护的新技术思路。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仅仅列举了所述防水侧按键结构的一种结构形式,显然,所述防水侧按键结构形式并不受限于以上实施例,所有需要设置防水侧按键的电子产品,只要存在现有技术所列举的按压行程大、工艺加工成本高、防水易失效等问题,都可以借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不同的拓展及延伸,由此,任何借鉴本申请所述防水侧按键结构所衍生出的各类结构,都可以理解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路进行的变化及拓展,而应当归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