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单元、终端装置以及具有该终端装置的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8350发布日期:2018-08-04 15:0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通常涉及终端单元、终端装置以及具有该终端装置的供电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对作用有张力的供电电路的一端部进行保持的终端单元、终端装置以及具有该终端装置的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文献1(日本JP2008-301577A)中公开了一种自供电电路向起重机等移动设备传递电力的集电装置。该集电装置包括集电臂和固定构件。集电臂包括集电器和臂。臂的一端部保持集电器,臂的与集电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保持于固定构件。通过将固定构件固定于移动设备,将该集电装置安装于移动设备。

当集电装置与移动设备一起移动了时,集电器在与供电电路接触的状态下移动。由此,自供电电路向集电器集电,将供电电路的电力经由集电器供给到移动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作为文献1所述那样的供电电路(绝缘滑触线),公知在自该供电电路的延伸方向的两侧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的张力式的供电电路。在将集电装置自张力式的供电电路向例如移车台或转台等另外的设备的供电电路转接的情况下,张力式的供电电路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保持于拉紧装置,另一端部由终端单元保持。在该状态下,使拉紧装置拉拽供电电路,从而使张力作用于供电电路。在该结构中,供电电路利用拉紧装置与外部电路(外部电源等)电连接,因此,若将拉紧装置配置在距离外部电路比较远的位置,则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电连接的电线长度可能变得比较长。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缘由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电连接的电线长度的缩短的终端单元、终端装置以及具有该终端装置的供电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单元保持供电电路,该供电电路具有将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设为第1端部和第2端部的至少1根的心线,并使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的张力自所述第1端部侧作用于所述心线。所述终端单元包括第1端子部、第2端子部以及单元主体。所述第1端子部机械性地保持所述第2端部,并且与所述心线电连接。所述第2端子部是与所述第1端子部电连接,用于连接电线的端子部。所述单元主体保持所述第1端子部和所述第2端子部。所述单元主体具有引导槽和张力承受部。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前表面跨所述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地形成,用于收纳所述心线。所述张力承受部通过限制所述单元主体朝靠近所述第1端部的朝向的移动,承受自所述供电电路经由所述第1端子部作用于所述单元主体的张力。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装置包括所述终端单元和将所述单元主体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自所述延伸方向上的所述第1端部侧与所述张力承受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张力承受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接触面接触,限制所述单元主体朝靠近所述第1端部的朝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供电系统包括所述终端装置和所述供电电路。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具有能够谋求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电连接的电线长度的缩短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供电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供电系统的终端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述终端装置的左前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上述终端装置的右后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上述终端装置的终端单元的盖卸下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A是上述终端装置的主视图,图7B是上述终端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上述终端装置的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装置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供电电路;2、2A、终端装置;4、管轨(安装对象物);7、电线;8、8A、固定构件;10、供电系统;11、11a、11b、心线;20、20A、终端单元;21、21a、21b、第1端子部;22、22a、22b、第2端子部;23、23A、单元主体;81、81A、接触面;83、侧壁部;111、第1端部;112、第2端部;231、231a、232b、引导槽;232、张力承受部(垂直面);232A、张力承受部(倾斜面);233、前表面;234、定位突起;235、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包括供电电路1、终端装置2以及拉紧装置3。另外,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供电系统10还包括作为安装对象物的管轨4。但供电系统10也可以不在构成要素中包含安装对象物(管轨4)。此外,供电系统10在构成要素中至少包含供电电路1和终端装置2即可,也可以不在构成要素中包含拉紧装置3。也就是说,供电系统10也可以由供电电路1和终端装置2构成。

供电系统10例如是在自动仓库或工厂等的设施中用于向在设施内移动的移动设备供电的所谓的绝缘电车(trolley)。作为移动设备的一个例子,有在设施内输送物品、向货架等放入物品和自货架等取出物品的电动台车等。移动设备自供电系统10接受电力的供给而进行动作。具体而言,供电电路1包括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至少1根的心线11a、11b。移动设备具有集电装置5(参照图1),该集电装置5具有集电器。集电装置5在使集电器与心线11a、11b接触了的状态下沿心线11a、11b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移动设备能够在利用集电装置5自供电电路1接受电力的供给的状态下沿心线11a、11b的延伸方向移动(行驶)。在图1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集电装置5的概略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直流用的供电系统10为例进行说明,该供电系统10用于向移动设备进行供电,该移动设备具有直流电动机,接受直流电的供给而进行动作。该供电系统10为了对集电装置5供给直流电,采用正极和负极的一对(2根)心线11a、11b来作为供电电路1的心线。另外,这里,作为移动设备,设想耗电比较小的所谓轻载的器械,假定供电电路1的容许电流比较小。在不特别区别一对心线11a、11b的情况下,也将心线11a、11b分别简称为“心线11”。

供电电路1安装于安装对象物(这里为管轨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设想向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设备进行供电,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管轨4。以下,将供电电路1被安装于管轨4的状态下的与水平面垂直(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此状态的下方(铅垂方向)设为“下方”进行说明。另外,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供电电路1与集电装置5相对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自供电电路1观察的集电装置5侧设为“前方”进行说明。此外,将管轨4的长度方向、即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从正面观察供电电路1时的右方设为“右方”,将左方设为“左方”进行说明。图中的表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出的,不伴有实体。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方向并非旨在限定供电电路1的使用方向(安装方向)。例如,这里规定的“前方”在实际的供电电路1的设置状态下也可以是下方(铅垂方向)。

另外,供电电路1有张力式和连结式(非张力式)这两种。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是在自心线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对心线11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使用。具体而言,在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中,心线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例如借助终端装置2和拉紧装置3安装于管轨4。在该情况下,心线11的一端部(第1端部111)借助拉紧装置3安装于管轨4,心线11的另一端部(第2端部112)借助终端装置2安装于管轨4。利用拉紧装置3产生对心线11的张力。但作为使张力作用于心线11的结构,拉紧装置3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在供电电路1比较短(例如几十(cm)左右)的情况下,也能将一对终端装置2设在供电电路1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将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供电电路1架设在一对终端装置2之间。

若是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则施工者将充分长的供电电路1切断为所需的长度而使用供电电路1。因此,在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的情况下,将充分长度(例如50(m))的供电电路1以卷绕为半径几十(cm)左右的环状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叠绕状态”)搬入施工现场(设施)。另一方面,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在不使张力作用于心线11,并将多条供电电路1沿心线11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连结的状态下使用。若是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在向设施设置供电电路1时,将所需数量的预定长度(例如3(m))的供电电路1连结进行使用。因此,在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的情况下,将多条供电电路1以重叠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层叠状态”)搬入施工现场(设施)。另外,无论是张力式和连结式中的哪一种供电电路1,都是利用在延伸方向(左右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固定于管轨4的保持构件保持供电电路1。由此,即使在供电电路1被集电装置5向后方推压了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供电电路1的挠曲。

比较张力式与连结式的供电电路,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无接缝地实现比较长的供电电路,另外在施工时不必连结多条供电电路1,因此能够节省施工的劳力和时间。此外,关于保持供电电路1的保持构件的设置间隔,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也能比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宽。也就是说,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是在利用张力抑制了供电电路1的挠曲的状态下设置的,因此即使保持构件的设置间隔较宽,也能实现与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同样的挠曲难度。例如,在连结式的供电电路的保持构件的设置间隔为50(cm)的情况下,能使张力式的供电电路的保持构件的设置间隔扩宽为2(m)左右。因此,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能够减少用于设置保持构件的施工的劳力和时间。另一方面,若是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不必使张力作用于心线11,因此不需要拉紧装置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以供电电路1是张力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将集电装置5自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向例如移车台或转台等另外的设备的供电电路(既可以为张力式也可以为连结式)转接的情况。这里所说的“移车台”例如是用于使移动设备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平行移动的设备。另外,这里所说的“转接”是指,当例如在设备X中运转中的移动设备向与设备X相邻的设备Y移动时,移动设备的集电装置5离开设备X的供电电路而转接到设备Y的供电电路。通常,能够进行转接的一对供电电路彼此隔开1(mm)~几(cm)左右的间隔并列设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该情况下,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的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第1端部111)保持于拉紧装置3,另一端部(第2端部112)由终端装置2的终端单元20保持。终端单元20具有保持自拉紧装置3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供电电路1的保持功能和能使集电装置5在该供电电路1与另外的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进行转接的引导功能。由此,在供电电路1中,在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作为终端单元20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112,集电装置5能够在与相邻的另外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进行转接。另一方面,在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作为拉紧装置3侧的端部的第1端部111,不进行集电装置5的转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中,终端单元20还具有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这里为外部电源)电连接的连接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中,供电电路1能够利用包含终端单元20的终端装置2而与外部电源电连接,能够利用终端装置2进行自外部电源向供电电路1的供电。因而,即使例如将拉紧装置3配置在距离配电盘比较远的位置,也能利用终端装置2使供电电路1与配电盘连接,因此能够谋求用于将外部电源(配电盘)与供电电路1电连接的电线长度的缩短。终端单元20的保持功能、引导功能以及连接功能在“(2.4)终端装置”的小节中做详细说明。

(2)详细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的各部分的详细结构。

(2.1)安装对象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对象物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管轨4形成。管轨4例如由金属制成。管轨4例如架设在沿左右方向隔开一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一对支柱之间。

管轨4包括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配置的后壁41、自后壁41的上端缘向前方突出的上壁42、自后壁41的下端缘向前方突出的下壁43和自上壁42的前端缘向下方突出的前壁44。这里,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形成为一体。换言之,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由1张金属板形成。此外,管轨4在前壁44的下端缘与下壁43的前端缘之间具有开口部45。开口部45形成在左右方向上的管轨4的全长上。在管轨4的后壁41形成有用于固定终端装置2和拉紧装置3的孔。

对于这样的管轨4,至少利用终端装置2和拉紧装置3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后壁41的前表面。在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管轨4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将供电电路1收纳在由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包围而成的空间内,供电电路1通过开口部45向前方暴露。此外,也可以在管轨4的后壁41的位于终端装置2与拉紧装置3之间的位置沿延伸方向(左右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固定用于保持供电电路1的保持构件。通过使用管轨4,即使没有墙壁或顶棚等结构物,也能以期望的间隔设置保持构件,能够进行供电电路1的设置。另外,管轨4也具有通过包围供电电路1而保护供电电路1的功能。

(2.2)供电电路

如图1~图3所示,供电电路1包括至少1根的心线11a、11b和覆盖构件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供电电路1供给直流电,因此供电电路1具有正极和负极的一对(2根)心线11a、11b。

心线11是具有导电性并且沿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心线11的“延伸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心线11由铜或铜合金等金属制成,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扁平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心线11的截面的短边方向为“前后方向”,心线11的截面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换言之,前后方向为心线11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为心线11的宽度方向。

覆盖构件12具有绝缘性,是覆盖心线11的长条状的构件。也就是说,覆盖构件12与心线11同样地是沿延伸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覆盖构件12由硬质氯乙烯等合成树脂制成。在覆盖构件12的前表面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向前方开放的槽,心线11收纳在槽内。这里,槽形成在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上。由此,心线11通过槽的开口向前方暴露。换言之,覆盖构件12以使心线11通过槽的开口暴露的方式覆盖心线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电路1具有一对心线11a、11b,因此覆盖构件12也以与一对心线11a、11b对应的方式形成有一对槽。一对槽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并列形成。即,收纳在一对槽中的一对心线11a、11b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由此,通过使集电装置5从前方与供电电路1对接,能使集电装置5的集电器与槽内的心线11接触,从而能从供电电路1(心线11)向集电装置5供电。

心线11在延伸方向的两端具有第1端部111(参照图2)和第2端部112(参照图2)。第1端部111自覆盖构件12向延伸方向的一侧(这里为左侧)突出,第2端部112自覆盖构件12向延伸方向的另一侧(这里为右侧)突出。即,一对心线11a、11b的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自覆盖构件12向左侧突出的一端部成为第1端部111,自覆盖构件12向右侧突出的另一端部成为第2端部112。

(2.3)拉紧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拉紧装置3包括主体31和张力产生部32。拉紧装置3是使延伸方向的张力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心线11的装置。也就是说,拉紧装置3使自心线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拉拽心线11的朝向的力(张力)作用于心线11。

构成主体31的轮廓的外壳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具有绝缘性。在使主体31的后表面与管轨4的后壁41的前表面接触了的状态下将主体31收纳在管轨4内。主体31的外壳作为用于确保供电电路1的心线11与管轨4及张力产生部32之间的绝缘性的绝缘子发挥功能。

与后述的终端装置2的终端单元20同样,主体31具有保持供电电路1的保持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终端单元20同样,主体31还具有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这里为外部电源)电连接的连接功能。具体而言,主体31在外壳内收纳有保持端子部(相当于第1端子部21)和电线端子部(相当于第2端子部22)。保持端子部机械性地保持作为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111,并且与心线11电连接。电线端子部是用于连接电线7(参照图4)的端子,与保持端子部电连接。由此,供电电路1的心线11在主体31处能够经由电线7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利用终端装置2的终端单元20而不是利用拉紧装置3的主体31进行心线11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的情况。因此,用于使心线11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电线7不与拉紧装置3的主体31连接,而是与终端单元20连接。

张力产生部32包括螺母322、压缩螺旋弹簧323和由全螺纹(全螺纹螺栓)形成的主轴321。

主轴32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右端部)固定于主体31。利用由L形角钢等的通用配件形成的支承件6(参照图1和图2)支承主轴321。支承件6固定于管轨4的后壁41,主轴321以沿左右方向贯穿支承件6的状态支承于支承件6。

螺母322安装在主轴3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主体3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左端部)。压缩螺旋弹簧323以主轴321贯穿压缩螺旋弹簧323的内侧的方式与主轴321组合。压缩螺旋弹簧323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支承件6与螺母322之间。

采用该结构,通过操作螺母322而使螺母32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自张力产生部32经由主体31作用于心线11的张力的大小。即,例如当螺母322向靠近支承件6的朝向移动时,在螺母322与支承件6之间对压缩螺旋弹簧323进行压缩,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23的弹性力使螺母322承受与支承件6分开的朝向的力。此时,螺母322自压缩螺旋弹簧323承受朝左的力,使主轴321与螺母322一起被朝左拉拽。由此,自张力产生部32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心线11的张力(朝左拉拽心线11的力)增大。相反,当螺母322向离开支承件6的朝向移动时,压缩螺旋弹簧323的弹性力减小,自压缩螺旋弹簧323作用于螺母322的朝左的力减小。由此,自张力产生部32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心线11的张力(朝左拉拽心线11的力)减小。

(2.4)终端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3~图8说明终端装置2的详细结构。

如图3所示,终端装置2包括终端单元20和固定构件8。终端装置2相对于供电电路1设在延伸方向上的与拉紧装置3(参照图2)相反的一侧,是保持供电电路1的装置。也就是说,终端装置2与拉紧装置3一起使自心线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拉拽心线11的朝向的力(张力)作用于心线11。

终端单元20保持供电电路1。供电电路1是如上述那样使沿着延伸方向的张力自第1端部111(参照图2)侧作用于心线11的张力式的供电电路。终端单元20保持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与拉紧装置3所保持的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112(参照图2)。

如图4和图5所示,终端单元20(参照图3)包括单元主体23、至少1个第1端子部21a、21b、至少1个第2端子部22a、22b。终端单元20还包括盖24。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电路1具有一对心线11a、11b,因此与此对应地,终端单元20具有一对第1端子部21a、21b和一对第2端子部22a、22b。在不对一对第1端子部21a、21b进行特别区別的情况下,也将第1端子部21a、21b分别简称为“第1端子部21”。在不对一对第2端子部22a、22b进行特别区别的情况下,也将第2端子部22a、22b分别简称为“第2端子部22”。

第1端子部21机械性地保持心线11的第2端部112,并且与心线1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部21是螺纹式端子,在将心线11的第2端部112插入到形成为方筒状的金属板的状态下,将紧固螺钉211紧固,从而使第1端子部21与心线11连接。这里,对于1个第1端子部21,各使用2根紧固螺钉211,一对第1端子部21a、21b分别牢固地保持一对心线11a、11b。因此,对自拉紧装置3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供电电路1进行保持的保持功能得到体现。此外,各紧固螺钉211是带过载保护功能(转矩限制器)的螺钉,当以预定转矩以上的转矩紧固时,该紧固螺钉211的头部会断。

第2端子部22是用于连接电线7的端子,与第1端子部21电连接。这里所说的电线7是与一对第2端子部22a、22b对应的双线式(双芯式)的电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端子部22为螺纹式端子,通过将端子螺钉221紧固,使第2端子部22与电线7机械性地电连接。与一对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连接于外部电路(这里为外部电源)。由此,供电电路1内的一对心线11a、11b经由一对第1端子部21a、21b、一对第2端子部22a、22b以及电线7而与外部电路(外部电源)电连接。因此,用于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外部电源)电连接的连接功能得到体现。

以在延伸方向上向第1端部111侧(左侧)拉出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的那样的朝向将第2端子部22保持于单元主体23。即,如图6所示,自单元主体23向供电电路1的同侧(左侧)拉出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这里,一个第1端子部21a和一个第2端子部22a由一张金属板形成为一体。同样,另一个第1端子部21b和另一个第2端子部22b由一张金属板形成为一体。

单元主体23和盖24均具有绝缘性。这里,单元主体23和盖24均由合成树脂制成。盖24安装在单元主体23的背面(后面)侧。单元主体23保持第1端子部21和第2端子部22。在使单元主体23的背面与管轨4的后壁41的前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终端单元20收纳在管轨4内。单元主体23作为用于确保心线11及电线7与管轨4及固定构件8之间的绝缘性的绝缘子发挥功能。

在单元主体23的背面形成有用于收纳第1端子部21和第2端子部22的收纳凹部237(参照图5)。盖24以覆盖收纳凹部237的方式安装于单元主体23。即,在前后方向上的单元主体23的背面侧(后方),在单元主体23与盖24之间利用收纳凹部237形成有用于收纳第1端子部21和第2端子部22的空间。

另外,如图6所示,单元主体23还具有沿上下方向将收纳凹部237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两部分的分隔壁238。在收纳凹部237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238的上方的空间收纳第1端子部21a和第2端子部22a。在收纳凹部237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238的下方的空间收纳第1端子部21b和第2端子部22b。

此外,在单元主体23的收纳凹部237的左侧面形成有用于供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通过的通线孔239。通线孔239与收纳凹部237相连,并自收纳凹部237向左侧延伸。由此,将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自单元主体23经由通线孔239向供电电路1的同侧(左侧)拉出。

如图4和图5所示,使用一对组装螺钉251和一对组装螺母252将盖24的左端部螺纹固定于单元主体23。一对组装螺母252是嵌入式螺母,埋入在形成于单元主体23的背面的一对组装孔253内。在盖24的左端部形成有用于供一对组装螺钉251通过的一对透孔241。也就是说,一对组装螺钉251经由盖24而紧固于埋入单元主体23的一对组装螺母252。由此,将盖24安装于单元主体23。

另外,在盖24的与单元主体23相对的相对面(前表面)形成有肋243(参照图4)和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突壁242(参照图4)。在将盖24安装于单元主体23的状态下,一对突壁242配置在与紧固螺钉211的头部干涉的位置。由此,在带过载保护功能(转矩限制器)的紧固螺钉211的头部没断的状态下,即,在未以预定转矩以上的转矩将紧固螺钉211紧固的状态下,盖24的向单元主体23的安装被限制。总之,当紧固螺钉211的头部留下时,盖24的右端部处于自单元主体23的背面浮起的状态,通过封堵后述的限制部235而禁止终端单元20的向固定构件8的安装。

另外,肋243位于一对透孔241之间。在将盖24安装于单元主体23的状态下,肋243作为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的抗张力件发挥功能。也就是说,肋243在第2端子部22与通线孔239之间将电线7夹在肋243与单元主体23的背面之间,从而限制电线7的沿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移动。盖24利用一对组装螺钉251通过位于肋24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一对透孔241螺纹固定于单元主体23。因此,通过将组装螺钉251紧固,能使肋243与电线7咬合,从而能够更加牢固地制止对电线7的张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单元20中,如图3所示,单元主体23包括张力承受部232和至少1条的引导槽231a、231b。

引导槽231a、231b是用于收纳供电电路1的心线11的槽,引导槽231a、231b跨单元主体23的前表面233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地形成。换言之,在沿着心线1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跨单元主体23的前表面233的两端之间地形成引导槽231a、231b。即,引导槽231a、231b向前方开放,形成为在延伸方向的全长上贯通单元主体23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电路1具有一对心线11a、11b,因此在单元主体23也与一对心线11a、11b对应地具有一对引导槽231a、231b。

一对引导槽231a、231b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并列形成。此外,在一对引导槽231a、231b的底面和内侧面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对收纳在收纳凹部237内的一对第1端子部21a、21b进行配置的开口230。也就是说,收纳凹部237内的空间通过开口230而与引导槽231内的空间连续。收纳在收纳凹部237内的第1端子部21通过开口230自引导槽231的底面和内侧面的一部分暴露。

心线11a自单元主体23的左侧导入引导槽231a,在引导槽231a内与第1端子部21a连接。心线11b自单元主体23的左侧导入引导槽231b,在引导槽231b内与第1端子部21b连接。即,收纳在一对引导槽231a、231b内的一对心线11a、11b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在不对一对引导槽231a、231b进行特别区別的情况下,也将引导槽231a、231b分别简称为“引导槽231”。

由此,通过使集电装置5自前方与保持着心线11的第2端部112的状态下的单元主体23对接,能使集电装置5的集电器与引导槽231内的心线11接触,从而能自供电电路1向集电装置5供电。而且,由于跨单元主体23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地形成有引导槽231,因此集电装置5的集电器能在引导槽231内通过而沿延伸方向通过单元主体23。即,能在持续自供电电路1向集电装置5供电的状态下使集电装置5以沿延伸方向通过终端单元20的方式进行移动。并且,在通过终端单元20时,利用引导槽231限制集电装置5的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引导集电装置5沿延伸方向移动。因此,能使集电装置5在供电电路1与另外的设备的供电电路之间转接的引导功能得到体现。

这里,关于引导槽231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除了引导槽231中的形成有开口230的部位以外,设定为比第1端子部2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因此,配置在开口230内的第1端子部21不能在引导槽231内沿延伸方向移动。因而,第1端子部21在配置在开口230内的状态下保持于单元主体23,即使朝左的力自心线11作用于第1端子部21,第1端子部21也会在开口230内停止。

另外,如图7A所示,引导槽231在延伸方向上的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的端部(右端部)具有扩宽部236。扩宽部236越靠向单元主体23的外侧(右侧),引导槽231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越宽。由此,在集电装置5进行转接时,即使在转接前的原供电电路与转接后的目标供电电路之间存在上下方向的错位,扩宽部236也能进行引导而实现转接。

张力承受部232是通过限制单元主体23朝靠近第1端部111的朝向的移动,承受自供电电路1经由第1端子部21作用于单元主体23的张力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承受部232是在延伸方向上朝向第1端部111侧(左侧),并且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垂直面。也就是说,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构成张力承受部232。这里所说的“正交”不限定于严格地以90度交叉的状态,包含以大致90度正交的状态。张力承受部232构成为通过与后述的固定构件8的接触面81接触,限制单元主体23朝靠近第1端部111的朝向(朝左)的移动。总之,单元主体23通过使成为张力承受部232的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与固定构件8的一部分(接触面81)抵接,而承受自供电电路1经由第1端子部21作用于单元主体23的朝左的张力。

另外,如图7A和图7B所示,单元主体23还具有自作为张力承受部232的垂直面(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向第1端部111侧(左侧)突出的一对定位突起234。一对定位突起234设在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通过使单元主体23的定位突起234卡挂于后述的固定构件8的定位凹部832,进行单元主体23相对于固定构件8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但定位突起234不限定于一对,也可以只设1个。

另外,如图8所示,单元主体23还具有限制单元主体23向前方的移动的限制部235。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235是形成在单元主体23的收纳凹部237的右侧面的通孔。后述的固定构件8的限制片84自收纳凹部237侧(左侧)插入限制部235。即,通过使限制片84卡挂于限制部235,限制单元主体23向前方的移动,从而限制单元主体23自管轨4的后壁41浮起。

固定构件8是用于将终端单元20的单元主体23固定于管轨4(安装对象物)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8例如是由铁等金属制成的固定用具(固定件)。

如图8所示,固定构件8具有自延伸方向上的第1端部111侧(左侧)与张力承受部232接触的接触面81。张力承受部232构成为通过与接触面81接触,限制单元主体23朝靠近第1端部111的朝向的移动。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构件8包括接触面81、固定片82、限制片84以及一对侧壁部83。固定片82、限制片84以及一对侧壁部83由1张金属板形成为一体。

固定片82是沿延伸方向(左右方向)较长的带板状。在固定片82形成有沿延伸方向并列的一对安装孔821。利用贯穿这一对安装孔821的一对安装螺栓91将固定片82安装于管轨4的后壁41。在贯穿了后壁41的安装螺栓91的顶端部安装有安装器具92。安装器具92包括安装螺母92a、弹簧垫圈92b以及平垫圈92c。由此,以在固定构件8与安装器具92之间夹着管轨4的后壁41的一部分的方式将固定构件8安装于管轨4,将固定构件8不晃动地固定于管轨4。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螺栓91是焊接螺栓,通过焊接与固定片82成为一体。因此,与六角螺栓等通常的螺栓相比,能将安装螺栓91的头部的高度(自固定片82的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抑制为较低。由此,避免安装螺栓91与连接于第2端子部22的电线7的干涉。

一对侧壁部83自固定片8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前方突出。这里,一对侧壁部83只设在比固定片82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的中心靠第1端部111侧(左侧)的位置。这里,接触面81是一对侧壁部83的延伸方向上的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的端面(右侧面)。该接触面81自延伸方向上的第1端部111侧(左侧)与终端单元20的张力承受部232接触。由此,如图8所示,即使朝左的张力X1自供电电路1经由第1端子部21作用于单元主体23,也能利用固定构件8限制单元主体23向左侧的移动,利用张力承受部232承受张力X1。

此外,在一对侧壁部83的接触面81的后端部形成有定位凹部832。通过使单元主体23的定位突起234卡挂于该定位凹部832,进行终端单元20相对于固定构件8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

这里,张力承受部232在前后方向上设在比心线11的前端缘靠后方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以一对侧壁部83的前表面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心线11的前端缘靠后距离D1的位置的方式来设定固定构件8的一对侧壁部83的高度(自固定片82的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即,不是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垂直面)的整体构成张力承受部232,而是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垂直面)中的与接触面81接触的部分构成张力承受部232。因此,通过将具有接触面81的一对侧壁部83的高度抑制为较低,能够缩窄单元主体23的左侧面(垂直面)中的作为张力承受部232发挥功能的范围。由此,张力承受部232在前后方向上设在比心线11的前端缘靠后方的范围内。

另外,越靠近延伸方向上的第1端部111侧(左侧),一对侧壁部83的高度(自固定片82的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越低。因此,一对侧壁部83的前端面构成朝向左侧倾斜的倾斜面83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方向上距离接触面81(一对侧壁部83的右侧面)越远,一对侧壁部8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越小。

限制片84自固定片82的延伸方向的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的端部(右端部)突出。限制片84朝向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突出。如图8所示,限制片84通过插入单元主体23的限制部235而限制单元主体23向前方的移动。也就是说,通过使限制片84卡挂于限制部235,限制单元主体23自固定片82的浮起。

这里,张力承受部232和限制部235在延伸方向上以张力承受部232位于第1端部111侧(左侧)的方式排列。换言之,在延伸方向上,限制部235相对于张力承受部232位于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利用这种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在朝左的张力X1自供电电路1经由第1端子部21作用于单元主体23的情况下,克服作用于单元主体23的力矩X2,利用限制部235高效地限制单元主体23的旋转。

(3)变形例

实施方式1的供电系统10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方式1的供电系统10只要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就能够依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通过适当地组合来进行应用。

自供电系统10接受电力供给而进行动作的移动设备不限定于电动台车,例如也可以是起重机和用于供人乘坐的车辆等。另外,应用供电系统的设施不限定于自动仓库或工厂,例如也可以是游戏设施和店铺等。此外,供电系统10不限定于室内用,也可以是在建筑物的外部使用的室外用途。

另外,供电系统10不限定于直流电的供给,例如也可以用于进行单相二线制或三相三线制等的交流电的供给。此外,供电系统10例如也可以用于在与负载(这里为移动设备)之间传送控制信号等信号的通信。也就是说,供电电路1不限定于具有一对(2根)心线11的双线式结构,也可以具有1根心线或3根以上的心线11。

另外,固定构件8不限定于由金属制成,例如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供电电路1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但供电电路1也可以沿曲线延伸。例如在接受来自供电系统10的电力的供给的移动设备的移动路径为弯曲的路径的情况下,供电电路1沿该移动路径弯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沿供电电路1的延伸方向将供电电路1细分,也能将供电电路1的延伸方向规定为直线状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在弯曲的供电电路1中,细分后的供电电路1的各部位的切线方向为延伸方向。

另外,与心线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长方形,例如也可以在心线11的前表面形成截面为V字状或截面为U字状的槽。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固定构件8的限制片84插入单元主体23的限制部235的例子,但限制部235与限制片84的凹凸的关系也可以相反。也就是说,也可以在固定构件8的限制片84形成凹部,将插入该凹部的突起形成于单元主体23的限制部235。

另外,终端单元20的单元主体23也可以与固定构件8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代替实施方式1那样的由垂直面形成的张力承受部232,相当于固定构件8的固定片82的部位在单元主体23上构成用于承受对单元主体23进行作用的张力的张力承受部。

另外,也可以使管轨4的一部分作为固定构件8发挥功能的方式使固定构件8与管轨4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不使用固定构件8而是将终端单元20直接安装于安装对象物(管轨4)。在该情况下,终端装置2只由终端单元20构成,构成要素不包含固定构件8。

另外,第2端子部22只要与第1端子部21电连接即可,例如,第2端子部22和第1端子部21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金属板形成,并利用编织线等电连接。

另外,张力承受部232和限制部235在延伸方向上也可以以张力承受部232位于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右侧)的方式排列。换言之,限制部235在延伸方向上也可以相对于张力承受部232位于第1端部111侧(左侧)。

另外,盖24不限定于螺纹固定于单元主体23的结构,例如,盖24也可以利用卡扣构造安装于单元主体23。

另外,拉紧装置3也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张力产生部32不限定于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23的弹性力使张力作用于心线11的结构,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使张力作用于心线11。例如,拉紧装置3也可以具有多个张力产生部32。

另外,安装对象物不限定于管轨4,例如也可以是墙壁或顶棚等结构物。也就是说,供电电路1也可以不借助管轨4地直接安装于墙壁或顶棚等结构物。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A如图9所示,终端单元20的张力承受部232A和固定构件8A的接触面81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终端装置2不同。以下,关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附图标记而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承受部232A是在延伸方向(左右方向)上朝向第1端部111侧(左侧),并且相对于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即,单元主体23A的一部分且是朝向左前方的倾斜面构成张力承受部232A。

采用该结构,单元主体23A以张力承受部232A钻入固定构件8A的侧壁部83的右端部的后方的形式安装于固定构件8A。因而,单元主体23A自固定片82的浮起更加不易发生。

能够将实施方式2的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种各样的结构(包含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而进行应用。

(总结)

如上所述,第1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保持供电电路(1),该供电电路(1)具有将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设为第1端部(111)和第2端部(112)的至少1根的心线(11)。供电电路(1)使沿着延伸方向的张力自第1端部(111)侧作用于心线(11)。终端单元(20、20A)包括第1端子部(21)、第2端子部(22)以及单元主体(23、23A)。第1端子部(21)机械性地保持第2端部(112),并且与心线(11)电连接。第2端子部(22)是与第1端子部(21)电连接,且用于连接电线(7)的端子部。单元主体(23、23A)保持第1端子部(21)和第2端子部(22)。单元主体(23、23A)具有引导槽(231)和张力承受部(232、232A)。引导槽(231)在单元主体(23、23A)的前表面(233)跨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地形成,用于收纳心线(11)。张力承受部(232、232A)通过限制单元主体(23、23A)朝靠近第1端部(111)的朝向的移动,从而承受自供电电路(1)经由第1端子部(21)作用于单元主体(23、23A)的张力。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集电装置(5)从前方与保持着心线(11)的第2端部(112)的状态下的单元主体(23、23A)对接,能自供电电路1(心线11)向集电装置(5)供电。由于跨单元主体(23、23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之间地形成有引导槽(231),因此能在持续进行自供电电路(1)向集电装置(5)的供电的状态下使集电装置(5)沿延伸方向通过终端单元(20、20A)。此外,由于终端单元(20、20A)具有第2端子部(22),因此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连接功能得到体现。因而,在将拉紧装置(3)配置在距离外部电路比较远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终端单元(20、20A)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结果,能够谋求缩短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1)电连接的电线(7)的长度。

第2形态的终端单元(20)在第1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张力承受部(232)是在延伸方向上朝向第1端部(111)侧并且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垂直面。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张力承受部(232)高效地承受自供电电路(1)作用于单元主体(23)的张力。

第3形态的终端单元(20)在第2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单元主体(23)还具有自作为张力承受部(232)的垂直面向第1端部(111)侧突出的定位突起(234)。采用该结构,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8)定位终端单元(20)。

第4形态的终端单元(20A)在第1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张力承受部(232A)是在延伸方向上朝向第1端部(111)侧并且相对于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采用该结构,单元主体(23A)的浮起更加不易发生。

第5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在第1~4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单元主体(23、23A)还具有限制单元主体(23、23A)向前方的移动的限制部(235)。采用该结构,单元主体(23、23A)的浮起更加不易发生。

第6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在第5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张力承受部(232、232A)在前后方向上设在比心线(11)的前端缘靠后方的范围内。采用该结构,能使与张力承受部(232、232A)接触的接触面(81、81A)同心线(11)及集电装置(5)之间的绝缘距离比较大。

第7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在第5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张力承受部(232、232A)和限制部(235)在延伸方向上以张力承受部(232、232A)位于第1端部(111)侧的方式排列。采用该结构,在来自供电电路(1)的张力作用于单元主体(23、23A)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作用于单元主体(23、23A)的力矩,利用限制部(235)高效地限制单元主体(23、23A)的旋转。

第8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在第6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张力承受部(232、232A)和限制部(235)在延伸方向上以张力承受部(232、232A)位于第1端部(111)侧的方式排列。采用该结构,在来自供电电路(1)的张力作用于单元主体(23、23A)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作用于单元主体(23、23A)的力矩,利用限制部(235)高效地限制单元主体(23、23A)的旋转。

第9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在第1~8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是,以下述这样的朝向将第2端子部(22)保持于单元主体(23、23A)。所述朝向是在延伸方向上向第1端部(111)侧拉出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的那样的朝向。采用该结构,即使转接前的原供电电路与转接后的目标供电电路之间的间隙较小,也容易自单元主体(23、23A)拉出电线(7)。

第10形态的终端装置(2、2A)包括第1~9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终端单元(20、20A)和将单元主体(23、23A)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管轨4)的固定构件(8、8A)。固定构件(8、8A)具有自延伸方向上的第1端部(111)侧与张力承受部(232、232A)接触的接触面(81、81A)。张力承受部(232、232A)构成为通过与接触面(81、81A)接触,限制单元主体(23、23A)朝靠近第1端部(111)的朝向的移动。采用该结构,在将拉紧装置(3)配置在距离外部电路比较远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终端装置(2、2A)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结果,能够谋求缩短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1)电连接的电线(7)的长度。

第11形态的终端装置(2、2A)在第10形态的终端装置(2、2A)的基础上,优选是,固定构件(8、8A)具有一对侧壁部(83)。一对侧壁部(83)相对于与第2端子部(22)连接的电线(7)位于与延伸方向和前后方向均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接触面(81、81A)是一对侧壁部(83)的延伸方向上的与第1端部(11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在延伸方向上,距离接触面(81、81A)越远,一对侧壁部(8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越小。采用该结构,不易发生电线(7)与一对侧壁部(83)的干涉,容易引拉电线(7)。

第12形态的供电系统(10)包括第10形态或第11形态的终端装置(2、2A)和供电电路(1)。采用该结构,在将拉紧装置(3)配置在距离外部电路比较远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终端装置(2、2A)使供电电路(1)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结果,能够谋求缩短用于将外部电路与供电电路(1)电连接的电线(7)的长度。

第2形态~第9形态的结构不是终端单元(20、20A)所必需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省略。第11形态的结构不是终端装置(2、2A)所必需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省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