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5419发布日期:2018-08-21 08:1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在广泛推广,但是要完全替代燃油汽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汽车的行驶里程少,电池包成本高,电池包的可靠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基于上述的问题,对电动车的核心零件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动力电池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等。

目前,动力电池普遍采用的是方形硬壳结构,动力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组件,动力电池外壳提供一个密闭的空间容纳电极组件及电解液,电极组件的电能通过顶盖组件的极柱从密闭空间内引出到密闭空间外。现有的顶盖组件中,顶盖板为金属板并且开设通孔,极柱分为基体部和延伸部,并且基体部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孔径。装配时,基体部位于顶盖板的下方(即壳体内部),待延伸部穿过通孔后利用卡簧或者采用铆接方式固定延伸部,通过此方式将极柱固定于顶盖板。由于基体部位于壳体内部,因此会使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从而降低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再者,由于极柱与顶盖板以及电极组件的极耳之间的连接工序较多,操作复杂,从而造成加工效率低并且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复杂的连接工序还会影响二次电池本身的加工质量。

另外,极柱为了与电池壳体内部的接线板连接,会将位于壳体内部的基体部设置一定厚度,通常为1.5~4mm,因此会降低电池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由于极耳在与接线板连接时,需要朝向顶盖板延伸一定长度,因此极耳的延伸的长度同样会占用壳体内部较大的空间,同样会降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二次电池。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和电极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具有开口;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和电极端子,所述顶盖板覆盖所述开口且具有与所述电极端子相对应的电极引出孔;电极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主体和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主体的靠近所述顶盖板的一侧延伸出并相对于所述顶盖板的厚度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以及集流接线板,位于所述顶盖板和所述主体之间,所述集流接线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所述顶盖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顶盖板的材质为塑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顶盖板贴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电极端子包括基体部和连接于所述基体部的延伸部,并且所述基体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电极引出孔的横截面积,所述基体部位于所述顶盖板的远离所述电极组件一侧,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电极引出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延伸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长圆形或者方形,并且所述电极引出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延伸部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安装孔,所述电极端子还具有与所述安装孔形状相匹配的凸台,所述凸台从所述延伸部朝向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延伸且伸入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延伸部与第一连接部焊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长圆形或者方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顶盖板还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包围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周界并位于所述顶盖板的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至少部分的所述基体部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环状的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的内孔周缘向外延伸的环状凸缘,本体部位于所述基体部和所述顶盖板之间,所述环状凸缘伸入所述电极引出孔中,并分别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顶盖板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顶盖板还具有环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围绕于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周界并位于所述顶盖板的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密封件的所述本体部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极耳绕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边缘弯折形成弯折部,且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过渡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过渡部的接合部位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刻痕;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过渡部的接合部位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刻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顶盖板还具有环状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围绕于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周界并位于所述顶盖板的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将位于壳体内部的集流接线板配置为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顶盖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将位于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的极耳进行弯折形成弯折部,集流接线板通过第一连接部和位于顶盖板的远离电极组件一侧的电极端子连接,而通过第二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从而实现电极端子和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二次电池通过提高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能够提升能量密度。同时保证电极端子和电极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能够提升二次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的沿宽度方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二次电池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和图2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1和图2的二次电池的另一种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沿宽度方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二次电池中的b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二次电池中的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二次电池;2-二次电池;

100-顶盖组件;200-电极组件;210-极耳;210a-弯折部;220-极耳;300-壳体;

10-顶盖板;11-电极引出孔;12-第二凹槽;13-第一凹槽;

20-第一端子组件;21-电极端子;211-基体部;212-延伸部;212a-凸台;213-极柱;213a-延伸部;213b-基体部;214-连接板;214a-通孔;22-密封件;221-本体部;222-环状凸缘;

30-集流接线板;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1-第一板体;322-第二板体;33-过渡部;34-安装孔;35-第一刻痕;36-第二刻痕;

40-第二端子组件;41-电极端子;42-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能够循环地进行充放电操作,以便于对二次电池进行多次使用,并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结构简单,能够保证电极端子和电极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并能够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生产效率,降低其制作成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图1至图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二次电池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1的沿宽度方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大体包括:顶盖组件100、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20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壳体可由塑胶材料制成,诸如pe或pp。壳体被形成为矩形的盒状,并具有开口,以通过开口连通其内部的容纳空间。当然,在其他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壳体还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电极组件200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板一同堆叠或者卷绕而形成主体,其中,隔板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由主体的涂覆区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域则作为极耳,电极组件200包括两个极耳,即极耳210(可以为正极耳或负极耳)和极耳220(对应地,可以为负极耳或正极耳),两个极耳中的一者由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而另一者由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顶盖组件100用于密封壳体,通过顶盖组件100连接于壳体的开口能够将电极组件200密封于壳体内。具体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1的电极组件200分别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将正极和负极引出至二次电池1外部。也就是说,二次电池1包括两个顶盖组件100,两个顶盖组件100分别位于二次电池1的上下两侧。用于将电极组件200的电能引出至二次电池1外部的正极的端子组件和负极的端子组件中的一者安装在位于二次电池1顶部的顶盖组件100上,而正极的端子组件和负极的端子组件中的另一者安装在位于二次电池1底部的顶盖组件100上。

由于位于二次电池1两侧的两个顶盖组件100的结构完全相同,所以以下仅以位于二次电池1上侧的顶盖组件100为例,对顶盖组件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当然,在其他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位于二次电池上下两侧的顶盖组件的结构还可以依照现有技术被配置为不同。

图3是图2的二次电池1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3所示,顶盖组件100大体包括:顶盖板10、第一端子组件20以及集流接线板30。顶盖板10呈薄板状,并具有与壳体的开口相匹配的尺寸和形状,以便能够连接在壳体的开口处。顶盖板10的材质为绝缘塑胶,并且顶盖板10可以由耐高温绝缘塑胶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聚苯硫醚pps、全氟烷氧基树脂pea或聚丙烯pp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第一端子组件20包括电极端子21和密封件22。为了安装第一端子组件20,顶盖板10上设置有电极引出孔1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极端子21包括两部分,即用于实现与外部部件电连接的外接线部分和用于在二次电池1内部与壳体内的电芯的极耳210实现电连接的内接线部分。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电极端子21为正极的电极端子(当然电极端子21还可以为负极的电极端子),其可以采用铝或者铝合金材料制成。

电极端子21包括基体部211和与基体部211连接的延伸部212,当然优选基体部211和延伸部212采用一体式结构。基体部211为板状体,而延伸部212为柱形结构,并且基体部211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延伸部212的横截面的面积。并且基体部211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电极引出孔11的横截面的面积,延伸部212的横截面的面积则与电极引出孔11的横截面的面积相适应。

因此在装配第一端子组件20时需采取从上往下的方式装配,电极端子21的基体部211位于顶盖板10的背离电极组件200一侧,并且延伸部212经由电极引出孔11穿入,使得基体部211抵靠于顶盖板10的背离电极组件200的一侧表面,从而对整个电极端子21进行限位。也就是说,将电极端子21安装于顶盖板10后,基体部211的外周面凸出于电极引出孔11的内壁。由此,电极端子21的基体部211为外接线部分,通过基体部211实现与汇流排之间的连接;而延伸部212作为内接线部分,通过延伸部212实现与电极组件200的极耳210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集流接线板30位于电极端子21和电极组件200的主体之间,作为电极端子21与极耳210之间的过渡连接部件,集流接线板30优选采用与电极端子21以及极耳210相同的金属材料制成。集流接线板30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过渡部33,其中,过渡部3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使得集流接线板30整体被构成为大致的c型。并且为了保证电极端子21与极耳2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过渡部33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皆为平直的板状,并且皆沿顶盖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皆平行于顶盖板10。但是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皆沿顶盖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要平行于顶盖板10,只要是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大致沿顶盖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可。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可以稍微相对于顶盖板10倾斜。

由此,即可通过集流接线板30的第一连接部31与电极端子21连接,而通过第二连接部32与极耳210连接。

图4是图1和图2的二次电池1的一种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图1和图2的二次电池1的另一种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在实际的连接过程中,通过集流接线板30实现电极端子21与电极组件200的极耳210连接时,首先将集流接线板30整体设置为大致的倒l型,再将集流接线板30的第一连接部31与电极端子21焊接连接,以便于操作。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为了使集流接线板30与电极端子21的连接更稳固,第一连接部31上设置有安装孔34,对应地,电极端子21的延伸部212的面向电极组件200的表面上设置有凸台212a,凸台212a的横截面积小于延伸部212的横截面积,并且凸台212a的形状与安装孔34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地,安装孔3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的大致中间位置,而凸台212a从延伸部212的下表面(即面向电极组件200的表面)朝向靠近电极组件200的方向延伸且伸入安装孔34中,并且延伸部212的下表面与第一连接部31的上表面(即背离电极组件200的表面)贴合,由此可以将延伸部212与第一连接部31焊接连接。

由于凸台212a的横截面积小于延伸部212的横截面积,而安装孔34的尺寸与凸台212a的尺寸匹配,因此,在连接电极端子21和第一连接部31时,延伸部212会与第一连接部31形成抵靠配合,所以电极端子21能够通过凸台212a在实际的装配过程中起到安装定位的作用。另外,通过安装孔34和凸台212a的配合,便于实现电极端子21和第一连接部31的焊接操作,从而能够提升电极端子21和集流接线板30之间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由于顶盖板10由绝缘材料制成,因此集流接线板30的第一连接部31可以直接与顶盖板10贴合,无需在第一连接部31与顶盖板10之间设置绝缘构件,从而能够减小顶盖组件100占用的空间,进而能够提升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的可选的实施例,安装孔34和凸台212a的各自的横截面的形状还可以对应地设置成长圆形或者方形,从而实现防止电极端子21和集流接线板3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目的,以提高电极端子21与集流接线板3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由此,通过电极端子21的延伸部212穿过顶盖板10后与集流接线板30的第一连接部31焊接连接,能够将电极端子21固定于顶盖板10,而无需在电极端子21本身单独设置其他的固定结构。因此能够简化顶盖组件100的结构。相比现有的二次电池1的顶盖板10上设置的极柱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极端子21能够提高二次电池1的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不必占用二次电池1内部的空间,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由于电极组件200的极耳210与集流接线板30的连接方式简单,因此能够有效提升二次电池1的装配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为了在将电极端子21安装于顶盖板10后,防止电极端子21相对顶盖板10发生转动,电极端子21的延伸部212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电极引出孔1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应地设置为长圆形。由此,当将电极端子21经由电极引出孔11安装于顶盖板10后,延伸部212伸入电极引出孔11中,则在延伸部212和电极引出孔11的彼此配合作用下,延伸部212不会在电极引出孔11中发生周向转动,从而能够对电极端子21进行限位。避免电极端子21相对于顶盖板10发生转动后,对电极端子21和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造成影响。当然,延伸部212和电极引出孔11的横截面还可以对应地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则同样可以实现对电极端子21限位,达到防止电极端子21相对于顶盖板10发生转动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顶盖板10的远离电极组件20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凹槽13,第一凹槽13围绕在电极引出孔11的周界,并具有预定的深度。第一凹槽13的形状与电极端子21的基体部211的形状相适应,由于基体部211为方形的板体,所以第一凹槽13对应地设置为方形的凹槽。至少部分的基体部211容纳于第一凹槽13中,也就是说,基体部211可以部分地容纳于第一凹槽13中,而使基体部211的部分结构露出于外侧,以便于电极端子21通过基体部211实现与汇流排之间的焊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第一凹槽13通过围绕在电极引出孔11外周的环状凸缘围成,凸缘一体地设置在顶盖板10上。但是在其他的变形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3还可以通过在顶盖板10上设置凹陷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顶盖板10的下侧开设容纳凹槽,以将第一连接部31沿厚度方向容纳于该容纳凹槽中。通过在顶盖板10的下表面上开设容纳凹槽的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顶盖组件100占用的高度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容纳凹槽中的深度可以小于第一连接部31的厚度,这样第一连接部31的一部分收容于下容纳凹槽内。当然,优选地,容纳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连接部31的厚度,这样第一连接部31则能够全收容于容纳凹槽内,以便最大地节省占用空间。

另外,为了保证电极引出孔11的密封性,密封件22设置于电极端子21和顶盖板10之间。密封件22整体为回转体结构,包括环状的本体部221以及由本体部221的内孔周缘延伸出的环状凸缘222,其中,本体部221夹设于顶盖板10和电极端子21的基体部211之间,分别与基体部211和顶盖板10接触;而环状凸缘222伸入电极引出孔11中,夹设于顶盖板10和电极端子21的延伸部212之间。由此,密封件22分别与顶盖板10以及电极端子21紧密接触密封电极引出孔11,从而保证二次电池1的气密性。

另外,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顶盖板10上还围绕电极引出孔11设置有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的扩展面积小于第一凹槽13的扩展面积,并且第二凹槽12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3的深度,所以,第二凹槽12在电极引出孔11周围形成台阶状的结构。密封件22的本体部221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容纳于第二凹槽12中,以通过第二凹槽12对密封件22进行限位,避免密封件22在电极端子21与顶盖板10之间发生移动,同时还可以降低顶盖组件100的整体厚度,从而提高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另外由于电极端子21的基体部211固定在顶盖板10的上部(相对于二次电池1的壳体),所以基体部211能够始终为密封件22提供压紧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密封件22的密封性能。而且密封件22设置通过延伸部212和第一连接部31与壳体内部隔离,所以能够避免其接触到壳体内部的电解液,以防止密封件22发生溶胀现象。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对于密封件22的具体形状并不进行限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密封件22的回转体结构形式还可以被构造为矩形或者其他形状,当然,此时顶盖板10上的第二凹槽12需要与密封件22的形状相适应地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完成第一连接部31与电极端子21之间的连接后(当然,为了示清结构,图5并未显示出电极端子21与第一连接部31的连接状态),则需要将极耳210连接至集流接线板30的第二连接部32。电极组件200的每个极耳210通常包括多个层叠的片体,为了与集流接线板30的第二连接部32连接,极耳210相对于顶盖板10的厚度方向弯折形成弯折部210a,弯折部210a则相当于沿顶盖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层叠的片体。

具体地,安装过程中,集流接线板30呈倒l型地与极耳210连接,此时极耳210还未相对于电极组件200的主体弯折。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32和过渡部33与第一连接部31垂直,同时极耳210朝向顶盖板10的方向延伸。此时,首先将极耳210从靠近第一连接部31一侧贴合于第二连接部32,并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将彼此贴合的第二连接部32和极耳210焊接连接。然后则可以将集流接线板30和极耳210进行弯折,经过弯折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彼此平行并分隔,使得集流接线板30被构成为大致的c型,而由极耳210弯折形成的弯折部210a位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并且优选极耳210绕第二连接部32的边缘弯折。

由此,通过将弯折部210a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一方面可以防止极耳210端部在重力作用下朝向电极组件200的方向垂落,而使电极组件200的主体中正极片和负极片接触造成短路,从而能够提升二次电池1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设置过渡部33,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将弯折部210a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可以进一步利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空间,避免电极端子21和极耳210之间的连接结构占用二次电池1内部过多的空间,从而能够提升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

另外,通过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设置过渡部33,使得电极端子21与第一连接部31能够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将第二连接部32和弯折部210a能够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够简化电极端子21与极耳210之间的连接。同时无需为电极端子21在二次电池1内部设置单独的连接板体,因此不会占用过多的内部空间,从而能够提升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而且,在二次电池1使用过程中上下震动时,过渡部33可以吸收震动,防止极耳210在二次电池1震动时由于不可变形而撕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部31和过渡部33的接合部位处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刻痕35,而第二连接部32和过渡部33的接合部位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刻痕36。由此,通过第一刻痕35和第二刻痕36使得集流接线板30能够更顺利地弯折成大致的c型结构。同时,由于第一刻痕35和第二刻痕36位于弯折后的集流接线板30的内表面,所以集流接线板30弯折时第一刻痕35和第二刻痕36的底部会受到压应力,所以通过设置第一刻痕35和第二刻痕36在保证集流接线板30顺利弯折的前提下还能够避免刻痕底部受到拉应力而导致集流接线板30发生断裂。

当然,第二端子组件40的结构与第一端子组件20相似,第二端子组件40包括电极端子41和密封件42,并且,电极端子41与电极端子21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相同,而密封件42与密封件22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相同,只是第二端子组件40通过位于二次电池1另一侧的顶盖组件100安装在第一端子组件20的相反侧。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2的沿宽度方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二次电池2中的b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6的二次电池2中的顶盖组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6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2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1的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对于已经描述过的部件将不会再次进行描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还是示意出了二次电池2的壳体300。

在本实施例中,二次电池2与上述实施中的二次电池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2的电极端子21包括极柱213和连接板214,其中,连接板214作为电极端子21的外接线部分与外部的汇流排连接;而极柱213作为电极端子21的内接线部分与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200连接。具体地,连接板214位于顶盖板10的背离电极组件200一侧,连接板214具有通孔214a并容纳于第一凹槽13中,使得通孔214a与电极引出孔11对正。

极柱213包括基体部213b和延伸部213a,其中,基体部213b的横截面积大于延伸部213a的横截面积。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基体部213b位于顶盖板10的面向电极组件200一侧并与顶盖板10抵靠配合,而延伸部213a伸入电极引出孔11中,并且延伸部213a经由电极引出孔11和通孔214a向外露出并与连接板214铆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密封件22位于电极端子21和顶盖板10之间,并且电极端子21的本体部221夹设于基体部213b与顶盖板10之间,而环状凸缘222夹设于延伸部213a与顶盖板10之间,以通过密封件22密封电极引出孔1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集流接线板30的第二连接部32包括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同时连接于过渡部33,而且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彼此平行并保持一定的间隔。由此,便将弯折部210a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时,弯折部210a可以位于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之间并与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接触,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对弯折部210a进一步进行保护。当然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还可以不与弯折部210a接触。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1的结构相同,所以具有与二次电池1相同的优点,所以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