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73714发布日期:2018-11-16 23:3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无线充电池,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电池,是一种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例如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的充电电池。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的原理: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并通过电磁现象产生电磁能量,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产生的电磁能量,并通过电磁感应磁生电产生的电流给充电电池充电。

充电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固有属性,在低温场景下使用时,由于正负极动力学性能下降,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时均表现出较大的极化现象,如果强制充电会导致析锂现象,甚至隔离膜的刺穿,进而导致正负极短路引发电池起火、爆炸等。另外,低温下电池也很难以较大的电流放电,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功率。

现有技术中,感应磁场能量的线圈通常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的外壳外部或者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外壳与极片之间,充电电池中的加热件设置在充电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大大增加了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无线充电池,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控制器,通过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使得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感应线圈,其中,感应线圈为被绝缘膜包裹的第一导线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集流体中,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所述感应线圈上与该感应线圈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将通过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并将感应线圈的实现无线充电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表面,使得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感应线圈用于接收外部电磁能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对所述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感应线圈还用于:在向感应线圈通入电流时,对无线充电电池极片进行加热。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二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感应线圈为平面螺旋线圈,以增加感应线圈接收功率,并且实现电池极片的均匀加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中,集流体由第二导线在平面上螺旋绕制形成的平面螺旋线圈,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绕。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三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中,集流体包括贯穿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空隙,感应线圈嵌入在所述空隙内,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中,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所述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或,电池极片为负极极片,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所述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

其中,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集流体中,所述感应线圈为被绝缘膜包裹的第一导线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所述集流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感应线圈上与所述感应线圈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

在所述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涂布活性浆料,以形成电池极片,所述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电池极片将通过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并将感应线圈的实现无线充电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表面,使得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将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集流体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同一平面内螺旋并绕形成第一平面螺旋线圈和第二平面螺旋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平面螺旋线圈为感应线圈,所述第二平面螺旋线圈为集流体。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将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集流体中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在集流体上形成贯穿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空隙,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相对的两个表面;

将感应线圈嵌入在所述空隙内,以使所述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所述集流体的所述第二表面。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为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所述的任意一种电池极片。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方法,包括:

控制器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该感应线圈设于无线充电电池内部;以及,在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电感线圈,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池的感应线圈可以复用为加热件,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无线充电电池加热,提高无线充电电池在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控制器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当前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无线充电电池的放电性能差,无线充电电池难以实现放电,可能导致设备死机、或自动关机等现象。此时,无线充电电池可以连接到感应线圈,即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一负载(比如电阻)连接到无线充电电池的正负极,构成电路回路,产生电流,电流流经感应线圈使得感应线圈发热。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控制器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导通电感线圈,通过所述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所述感应线圈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进而,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所述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当前获取的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无线充电电池的充电性能差,无线充电电池难以实现充电。此时,可以导通感应线圈,即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一负载(比如电阻)连接,构成电路回路,产生电流,电流流经感应线圈使得感应线圈发热。在当前获取的第三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断开感应线圈与负载的电路回路,将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整流稳压模块连接到无线充电电池的正负极,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提高低温下无线充电电池充电性能。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二种实现,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无线充电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为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所述的任意一种电池极片。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感应线圈设于无线充电电池内部;

放电单元,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所述放电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所述充电单元具体用于:

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导通电感线圈,通过所述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所述感应线圈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所述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二种实现,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为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所述的任意一种电池极片。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数据和指令,执行如第四方面所述的任意一种电池管理方法。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无线充电电池、温度传感器器以及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包括设置于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内部的感应线圈;其中,

所述感应线圈用于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感生电动势;

无线充电电池用于对外电路进行供电以及存储电能;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所述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以及,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整流稳压模块,所述整流稳压模块连接所述感应线圈,用于对所述感生电动势进行整流和/或稳压处理,以及将处理后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具体用于:

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所述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具体用于:

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导通所述电感线圈,通过所述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所述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至三种实现,在第八方面的第四种实现中,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为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所述的任意一种电池极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了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了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了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电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了提供的又一种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镍络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可以包括液态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本发明实施例以锂离子无线充电电池为例介绍本发明涉及的无线充电电池、无线充电电池的正极极片、无线充电电池的负极极片,无线充电电池的充放电控制方法等。

无线充电电池,在充电电池上设置有感应线圈以及控制器。当给初级线圈(即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即无线充电电池的感应线圈)产生一定的电流,进而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了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所示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是图1中虚线所示部分的电池极片的截面图。电池极片可以包括:集流体1、感应线圈2以及活性浆料3。

其中,感应线圈2为被绝缘膜21包裹的第一导线22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感应线圈2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集流体1中;感应线圈2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感应线圈2上与感应线圈2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

其中,活性浆料3可以涂布该集流体1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第三表面。可以理解,活性浆料3还可以涂布该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上,覆盖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和感应线圈2的第一表面。

可以理解,该感应线圈2用于接收外部电磁能量,在所述感应线圈2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对该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感应线圈2还可以复用为加热件,在向感应线圈2通入电流时,对电池极片进行加热,进而对该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电池极片可以是充电电池的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该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三表面上的正极浆料,该正极浆料可以包括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池极片为负极极片,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三表面上的负极浆料,该负极浆料可以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

其中,第三表面为集流体1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极片的集流体的材质可以是充电电池中常规的用于正极集流体的材料,负极极片的集流体的材质可以是充电电池中常规的用于负极集流体的材料,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例如,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极片来说,该集流体1可以是铝片、铝导线绕制成的平面线圈等。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极片来说,该集流体1可以是铜片、铜导线绕制成的平面线圈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集流体1可以是金属片,金属片包括平行于金属片所在平面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集流体1也可以是由金属线在平面上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可以理解,该平面线圈包括平行于该平面线圈所在平面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集流体1还可以是其他的形态,本发明实施了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导线可以是绝缘层包括的金属线,该第一导线采用的金属可以是铜、铁、银、铝等金属或金属的合金。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无线充电电池来说,当该无线充电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时,集流体1中第二表面为背离无线充电电池中负极极片的一面。同理,当该无线充电电池极片为负极极片时,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为背离无线充电电池中正极极片的一面,以实现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对感应线圈2不产生电磁屏蔽。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感应线圈2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的外壳外部,或者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外壳与极片之间,本发明实施例将感应线圈2嵌入在集流体1中,集流体1并不覆盖感应线圈2,集流体1对感应线圈2不产生电磁屏蔽,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感应线圈2设置方式可以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固有属性,在低温场景下使用时,由于正负极动力学性能下降,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时均表现出较大的极化现象,如果强制充电会导致析锂现象,甚至隔离膜的刺穿,进而导致正负极短路引发电池起火、爆炸等。另外,低温下电池也很难以较大的电流放电,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功率。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感应线圈2还可以复用为加热件,用于:在向感应线圈2通入电流时,对该电池极片进行加热,进而对该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可以理解,控制器可以控制无线充电电池可以向感应线圈2通入电流,使得感应线圈2发热,进而提高无线充电电池在低温场景下的充放电性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感应线圈2可以是平面螺旋线圈,由被绝缘膜21包裹的第一导线22在平面内螺旋环绕形成,如图1所示。感应线圈2的两端通过引线引出,用于连接外电路。例如,感应线圈2的两端通过引线连接到无线充电电池的控制器,当感应线圈2感应到外部电磁能量,感应线圈2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对该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如图1所示,集流体1为也可以是平面螺旋线圈,由第二导线11在平面上螺旋绕制形成。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在同一平面内螺旋并绕。为便于清楚的看到集流体1和感应线圈2的位置关系,图1中未示出活性浆料3。可以理解,活性浆料3可以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和/或第三表面上,可以以覆盖感应线圈2。集流体1直接和附着在其上的活性浆料3电接触,使得包括该极片的无线充电电池可实现电化学反应。

可以理解,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绕制成的平面螺旋线圈可以呈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或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图1仅以平面螺旋线圈呈长方形为例来说明。

可以理解,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可以密绕,即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导线22的半径与第二导线11的半径之和;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也可以保持一定的间隔进行绕制,即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线11的半径与第二导线11的半径之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图2所示的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中,活性浆料3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填充集流体1与感应线圈2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如图3所示的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该截面图为另一种对应于图1中虚线所示部分的截面图。活性浆料3也可以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三表面,活性浆料3可以填充第一导线22和第二导线11之间的空隙。

当无线充电电池为正极极片时,第二导线11可以是铝线;当无线充电电池为负极极片时,第二导线11可以是铜线。可以理解,作为正极极片的集流体1或负极极片的集流体1的第二导线11还可以是其他金属线,本发明不作限定。

电池极片还可以包括极耳4,用于作为无线充电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为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放电的接触点。极耳4的组成材料通常包括导电的金属。其中,对于正极极片的极耳,极耳4的组成材料可以与集流体1相同,例如为铝;对于负极极片的极耳,极耳4的组成材料可以是镍、铜、或铜镀镍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2或图3所示的实施例以第一导线22的横截面、第二导线11的横截面都为圆形为例来说明,应理解,第一导线22的横截面或第二导线1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集流体1可以是金属片,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电池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图4所示电池极片的部分截面图,该截面图为对应于图4中虚线所示部分的截面图。集流体1包括贯穿该集流体1的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空隙,感应线圈2嵌入在该空隙内。第三表面为集流体1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其中,如图5所示,活性浆料3可以涂布在集流体1的第三表面。

可以理解,感应线圈还可以是其他平面线圈,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对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锂金属氧化物,如锂钴氧(licoo2)、锂镍氧(linio2)、锂锰氧(limn2o4)等,也可以是锂盐,如磷酸铁锂(lifepo4)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第一导电剂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正极导电剂,例如石墨、炭黑、乙炔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碳材料,该碳材料可以是石墨、焦炭、活性炭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二导电剂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负极导电剂,比如炭黑、镍粉、铜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第一粘合剂或第二粘合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含氟树脂、聚烯烃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丁苯橡胶(sbr)、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步骤:

步骤s1:将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集流体中,该感应线圈为被绝缘膜包裹的第一导线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感应线圈上与感应线圈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

可以理解,该感应线圈可以用于接收外部电池能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对所述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该感应线圈还可以复用为加热件,用于在向感应线圈通入电流时,对无线充电电池极片进行加热。

步骤s2:在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涂布活性浆料,以形成电池极片,第三表面为集流体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可选地,当感应线圈贯穿集流体的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时,活性浆料还可以涂布在集流体的第二表面。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1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是: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同一平面内螺旋并绕形成第一平面螺旋线圈和第二平面螺旋线圈,其中,第一平面螺旋线圈为感应线圈,第二平面螺旋线圈为集流体。通过该方式形成的电池极片的可以参阅图1。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1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可以是:在集流体上形成贯穿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空隙,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相对的两个表面;进而,将感应线圈嵌入在该空隙内,并使得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所述第二表面。通过该方式形成的电池极片的可以参阅图4。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的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现方式,还可以形成如图6所示的电池极片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当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时,活性浆料为正极活性浆料,该正极活性浆料可以包括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步骤s2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将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加入到溶剂中形成正极活性浆料;

步骤s22:将正极活性物质涂布在集流体的第三表面,经烘干、冷压、精切边工艺,形成正极极片。

例如,锂离子正极活性物质、导电碳粉、聚偏氟乙烯按照一定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到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得到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正极活性浆料。将该正极活性浆料涂布在如图1所示集流体和感应线圈共同组成的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上。可选地,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重量可以是0.01-0.05g/cm2,例如,0.03g/cm2,本发明不作限定。进而,经过烘干、冷压、精切边等工艺制备成待组装的正极极片。

当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时,活性浆料为负极活性浆料,该负极活性浆料可以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步骤s2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3:将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加入到溶剂中形成负极活性浆料;

步骤s24:将负极活性物质涂布在集流体的第三表面,经烘干、冷压、精切边工艺,形成负极极片。

例如,石墨、导电碳粉、聚偏氟乙烯按照重量比97.5:1:0.5混合,加入到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均匀得到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负极活性浆料。将该负极活性浆料涂布在如图1所示集流体和感应线圈共同组成的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上。可选地,负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重量可以是0.01-0.05g/cm2,例如,0.03g/cm2,本发明不作限定。进而,经过烘干、冷压、精切边等工艺制备成待组装的负极极片。

其中,步骤s22或步骤s24中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乙基甲酰胺(de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烘干的目的是去除活性浆料中的溶剂。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线圈的结构、集流体的结构、感应线圈和集流体的位置关系、活性浆料、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等可以参见上述关于电池极片的装置实施例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相对于现有技术,将感应线圈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的外壳外部,或者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外壳与极片之间,本发明实施例将感应线圈嵌入在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集流体并不覆盖感应线圈,集流体对感应线圈不产生电磁屏蔽,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线圈设置方式可以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而且,将感应线圈复用为加热件,在不增加加热件的前提下,实现了无线充电电池的加热功能,提高了无线充电电池的在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电池的示意性结构图,该无线充电电池可以包括正极极片71、负极极片72,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71和所述负极极片72之间的隔离膜73、电解液74。

实施例一:正极极片71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作为正极极片的电池极片,负极极片7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负极极片。

实施例二:负极极片72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作为负极极片的电池极片,正极极片7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正极极片。

实施例三:正极极片71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作为正极极片的电池极片,负极极片72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作为负极极片的电池极片。

关于作为正极极片的电池极片,作为负极极片的电池极片可以参见上述电池极片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对于实施例一所述的无线充电电池来说,该无线充电电池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通过步骤s1、s21、s22形成正极极片71;将正极极片71、隔离膜73、负极极片72依次层叠,形成层叠件。其中,该层叠件中,正极极片上嵌入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711背对隔离膜73和负极极片72。将层叠件经过封装工艺、注入电解液74,形成无线充电电池。其中,封装工艺之前,可以包括转接焊、入袋等工艺。其中,在层叠件封装工艺完成之前,需要将集流体上极耳和感应线圈的连接线同时引出,以便后续与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器件或模块进行连接。

同理,对于实施例二所述的无线充电电池来说,该无线充电电池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通过步骤s1、s23、s24形成负极极片72;将正极极片71、隔离膜73、负极极片72依次层叠,形成层叠件。其中,层叠件中,负极极片72上嵌入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背对隔离膜73和正极极片71。将层叠件经过封装工艺、注入电解液74,形成无线充电电池。其中,封装工艺之前,可以包括转接焊、入袋等工艺。其中,在层叠件封装工艺完成之前,需要将集流体上极耳和感应线圈的连接线同时引出,以便后续与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器件或模块进行连接。

对于实施例三所述的无线充电电池来说,该无线充电电池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通过步骤s1、s21、s22形成正极极片71;通过步骤s1、s23、s24形成负极极片72;将正极极片71、隔离膜73、负极极片72依次层叠,形成层叠件。其中,层叠件中,正极极片71上嵌入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背对隔离膜73和负极极片72;负极极片72上嵌入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背对隔离膜73和正极极片71;将层叠件经过封装工艺、注入电解液74,形成无线充电电池。其中,封装工艺之前,可以包括转接焊、入袋等工艺。其中,在层叠件封装工艺完成之前,需要将集流体上极耳和感应线圈的连接线同时引出,以便后续与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器件或模块进行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s21、s22、s23、s24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7中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电池的外壳可以由非金属材料,以避免对感应线圈产生电磁屏蔽。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电池管理系统,请参阅图8所示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该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电池81、温度传感器82、整流稳压模块83、控制器84等。其中,无线充电电池81还包括设置于该无线充电电池81内的感应线圈811。为更好的说明上述各个器件或模块的连接关系,将感应线圈811单独表示。各个器件或模块的功能如下:

温度传感器82可以设置于无线充电电池81内部,用于获取无线充电电池81内的温度;或,温度传感器82设置于无线充电电池81的外部,用于获取无线充电电池81所处环境或无线充电电池81表面的温度。

无线充电电池81可以是内置感应线圈811的充电电池。该无线充电电池81的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图7描述的无线充电电池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该无线充电电池81可用于对外电路进行供电以及存储电能。

感应线圈811,用于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可以理解,该感生电动势经过整流稳压模块83可以作为电源向无线充电电池81充电。可选地,该感应线圈811还用于在向感应线圈811通入电流时,对无线充电电池81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无线充电电池81至少包括四个接口,分别为正极、负极、感应线圈81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引线,其中,正极可以是正极极片或连接该正极极片的极耳,负极可以是负极极片或连接该负极极片的极耳。正极和负极用于实现无线充电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感应线圈811两端的引线用于连接到整流稳压模块83、无线充电电池81的正负极或负载等,以实现感应线圈812的功能。

整流稳压模块83,用于对感应线圈811产生的感生电动势进行整流和稳压,并将整流稳压后的感生电动势输出到无线充电电池81的正负极,对无线充电电池81进行充电。

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811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81,对无线充电电池81进行充电;以及,在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82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电池81输出电流到电感线圈811,对无线充电电池81进行加热。

控制器84具体功能的实现可以参见下述电池管理方法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电池管理方法,请参阅图9所示的电池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电池管理方法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或全部步骤:

步骤s91: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其中,感应线圈设于无线充电电池内部。该无线充电电池的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图8描述的无线充电电池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该无线充电电池可用于对外电路进行供电以及存储电能。

可以理解,当感应线圈感应到外部的电磁能量后,生成感生电动势。充电信号可以是该感应线圈的引线产生的电压跳变信号、高电平信号或其他由该感生电动势触发的信号,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步骤s92:在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电感线圈,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选地,第一温度阈值可以是8℃、5℃、0℃、-10℃或其他温度值,可根据无线充电电池在各个温度下的充放电性能决定,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池的感应线圈既可以复用为加热件,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提高无线充电电池在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91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是:控制器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导通电感线圈,通过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感应线圈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进而,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可见,在当前获取的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无线充电电池的充电性能差,无线充电电池难以实现充电。此时,可以导通感应线圈,即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一负载(比如电阻)连接,构成电路回路,产生电流,电流流经感应线圈使得感应线圈发热。在当前获取的第三温度不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断开感应线圈与负载的电路回路,将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整流稳压模块连接到无线充电电池的正负极,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提高低温下无线充电电池充电性能。

可以理解,第二温度可以是控制器在接收到充电信号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温度值。第二温度阈值可以是8℃、5℃、0℃、-10℃或其他温度值,可根据无线充电电池在各个温度下的充放电性能决定,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后,也可以不进行无线充电电池的加热过程,直接充电,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91和步骤s92可以以任意次序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步骤s91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是:控制器可以在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电感线圈,对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见,在当前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无线充电电池的放电性能差,无线充电电池难以实现放电,可能导致设备死机、或自动关机等现象。此时,无线充电电池可以连接到感应线圈,即感应线圈的两端通过一负载(比如电阻)连接到无线充电电池的正负极,构成电路回路,产生电流,电流流经感应线圈使得感应线圈发热。

可选地,在当前获取的温度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断开无线充电电池与感应线圈形成电路回路,以避免过度发热、节约无线充电电池的电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提高低温下无线充电电池放电性能,避免设备低温下死机、自动关机等现象。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器10可以包括:

充电单元101,用于: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感应线圈设于无线充电电池内部;

放电单元102,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放电单元102具体用于: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选地,所述充电单元101具体用于:

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导通电感线圈,通过所述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所述感应线圈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所述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实现可以参阅上述电池管理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器11可以包括:处理器111和存储器112,所述处理器111可以通过通信总线113连接到存储器112、温度传感器等。

处理器111是控制器11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控制器11的各个部分和外部器件,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内的程序代码,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2内的数据,执行控制器的各种功能。处理器111可以是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rgratedcircuits,asic)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等,本发明不作限定。

存储器11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111用于调用存储器112存储的数据和程序代码执行:

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感应线圈设于无线充电电池内部;

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选的,处理器111执行所述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具体包括执行:

在所述无线充电电池放电的过程中,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一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输出电流到所述电感线圈,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可选的,处理器111执行所述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将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具体包括执行:

在接收到充电信号的情况下,当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第二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导通电感线圈,通过所述感应线圈接收的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对所述感应线圈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

当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第三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将所述感应线圈根据接收外部发射的电磁能量生成的感生电动势输入到所述无线充电电池,对所述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11中各个器件的具体实现可以参阅上述电池管理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的设备,该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在本文中,单数形式“一”、“该”及“所述”用于同时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另行说明。进一步地,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用于“包括”和/或“包含”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