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39589发布日期:2018-12-11 22:57阅读:9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电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因其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原料来源丰富且环保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其器件本身又具有可制备成柔性、轻便、半透明电池等优势,因此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目前,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材料主要为体相异质结结构,活性层材料是由给体和受体材料形成均匀混合的、双连续的互穿网络。一般而言,活性层材料给体材料为含芳稠环的共轭聚合物,受体材料为[6,6]-苯基-c61-丁酸异甲酯衍生物(pcbm)。有机太阳电池材料的空穴/电子传输率是影响有机太阳电池光电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材料的空穴/电子传输率越高,则光激发的空穴/电子在材料中越不容易淬灭,从而有更高几率达到阴阳极形成有效电流。为了有效提升太阳电池的空穴/电子传输率,人们会在阴阳极和活性层中间加入特定结构的电子/空穴传输层,从而实现上述目的。如聚芴类高分子,就被证明是一类较常见的电子传输层材料。

然而聚芴类高分子,提升有机太阳电池电子迁移率的效果较为有限,人们更想通过简单的手法进一步提升有机太阳电池电子迁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另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子传输层中电子迁移率。

令人意外的发现,将氧化石墨烯添加至电子传输层材料中形成共混物,此共混物成膜后电子迁移率有明显的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共混,将所得混合物加热溶解在高沸点溶剂中形成溶液w;

b.惰性气体保护下和加热下,将溶液w趁热过滤,滤液避光保存;

c.向滤液中加入添加剂,保存时间≤24h;

d.将滤液在真空条件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

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式为:

其中,r1、r2为c1-c22的烷基或者c1-c22的烷氧基,所述烷基或者烷氧基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可以被氧原子、烯基、炔基、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酯基、氰基、硝基取代,氢原子可被卤素原子、氧原子、烯基、炔基、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酯基、氰基或硝基取代。

进一步的,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01-0.1。

进一步的,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所述添加剂为二碘辛烷或氯萘。

进一步的,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所述添加剂在溶液w滤液中的占比为0.1-1w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电子迁移率,将其与聚芴类的电子传输层材料进行物理共混,加入添加剂,可形成均匀的结构。将共混物溶液成膜,作为新的电子传输层材料,可以有效提升电子迁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共混膜(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01)的原子力学显微镜图。

图2为实施例2中共混膜(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05)的原子力学显微镜图。

图3为实施例3中共混膜(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1)的原子力学显微镜图。

图4为实施例4中共混膜(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1)的原子力学显微镜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

图6为实施例2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

图7为实施例3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

图8为实施例4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形成共混物,质量比为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01,将所得混合物溶解在氯苯中并加热至100℃,形成溶液w;b.在氩气保护下,保持溶液w温度为100℃,趁热用孔径为0.45微米的滤头过滤,将滤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然后加入二碘辛烷,保存3h。d.最后将滤液在真空条件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

待测试电子迁移率时,先将所得混合物再次溶于100℃氯苯中,并旋涂成共混膜,厚度为40nm。共混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采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的方法测量。sclc器件结构为ito/pedot/共混膜/moo3/al。根据公式:jsclc=(9/8)εoεrμo(v2/l3),计算得到,j是电流,μo是零场强下的迁移率,εo是真空介电常数,εr是材料的介电常数,l是材料的厚度,v是聚合物层的有效电压,由器件的施加电压(vappl)减去器件的内建电场电压(vbi)和器件其它层电阻的电压降(vs):v=vappl-vbi-vs。器件的迁移率可以通过j1/2-v的曲线斜率计算得到。我们将共混膜做了电子迁移率测试,作为对比,也测试了一系列正交试验。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式如图5所示。

实施例2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形成共混物,质量比为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05,将上述共混物溶解在甲苯中并加热至120℃,形成溶液w;b.在氩气保护下,保持溶液w温度为120℃,趁热用孔径为0.7微米的滤头过滤,将滤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然后加入二碘辛烷,保存5h。d.最后将滤液在真空条件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

待测试电子迁移率时,先将所得混合物再次溶于120℃甲苯中,并旋涂成共混膜,厚度为40nm。共混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采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的方法测量。sclc器件结构为ito/pedot/共混膜/moo3/al。根据公式:jsclc=(9/8)εoεrμo(v2/l3),计算得到,j是电流,μo是零场强下的迁移率,εo是真空介电常数,εr是材料的介电常数,l是材料的厚度,v是聚合物层的有效电压,由器件的施加电压(vappl)减去器件的内建电场电压(vbi)和器件其它层电阻的电压降(vs):v=vappl-vbi-vs。器件的迁移率可以通过j1/2-v的曲线斜率计算得到。我们将共混膜做了电子迁移率测试,作为对比,也测试了一系列正交试验。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式如图6所示。

实施例3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形成共混物,质量比为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1,将上述共混物溶解在三甲苯中并加热至140℃,形成溶液w;b.在氩气保护下,保持溶液w温度为140℃,趁热用孔径为1微米的滤头过滤,将滤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然后加入氯萘,保存5h。d.最后将滤液在真空条件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

待测试电子迁移率时,先将所得混合物再次溶于140℃三甲苯中,并旋涂成共混膜,厚度为40nm。共混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采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的方法测量。sclc器件结构为ito/pedot/共混膜/moo3/al。根据公式:jsclc=(9/8)εoεrμo(v2/l3),计算得到,j是电流,μo是零场强下的迁移率,εo是真空介电常数,εr是材料的介电常数,l是材料的厚度,v是聚合物层的有效电压,由器件的施加电压(vappl)减去器件的内建电场电压(vbi)和器件其它层电阻的电压降(vs):v=vappl-vbi-vs。器件的迁移率可以通过j1/2-v的曲线斜率计算得到。我们将共混膜做了电子迁移率测试,作为对比,也测试了一系列正交试验。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式如图7所示。

实施例4

一种对有机聚合物电池电子传输层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形成共混物,质量比为电子传输层材料:氧化石墨烯=1:0.1,将上述共混物溶解在二甲苯中并加热至140℃,形成溶液w;b.在氩气保护下,保持溶液w温度为140℃,趁热用孔径为1微米的滤头过滤,将滤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然后加入氯萘,保存5h。d.最后将滤液在真空条件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

待测试电子迁移率时,先将所得混合物再次溶于140℃二甲苯中,并旋涂成共混膜,厚度为40nm。共混材料的空穴迁移率采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的方法测量。sclc器件结构为ito/pedot/共混膜/moo3/al。根据公式:jsclc=(9/8)εoεrμo(v2/l3),计算得到,j是电流,μo是零场强下的迁移率,εo是真空介电常数,εr是材料的介电常数,l是材料的厚度,v是聚合物层的有效电压,由器件的施加电压(vappl)减去器件的内建电场电压(vbi)和器件其它层电阻的电压降(vs):v=vappl-vbi-vs。器件的迁移率可以通过j1/2-v的曲线斜率计算得到。我们将共混膜做了电子迁移率测试,作为对比,也测试了一系列正交试验。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式如图8所示。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