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3982发布日期:2018-12-08 05:57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

背景技术

分布反馈(distributedfeedback,dfb)激光器由于兼具了单纵模和高速稳定调制特性成为了满足大容量、长距离光纤通信需求的最理想光源。dfb激光器常用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脊型波导结构(ridgewaveguide,rwg),另一种是异质结掩埋结构(buriedheterostructure,bh);矩形波导的掩埋条形(bh)结构,折射率差值大,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方向上实现对载流子及光波的限制,然而工艺复杂,且掩埋有源层,可能会引入若干缺陷,从而影响器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工艺相对简单的rwg波导,折射率差值相对较小,自建的弱波导及电流集中效应,保证了对载流子和光波的限制。

通过化学腐蚀/刻蚀的方法可加工出脊型结构,为了保证高的电流注入效率,需要在脊条之外的区域生长一层绝缘层,防止脊条之外区域导电。实现绝缘层“开窗”的方法已知有光刻&刻蚀法、激光凿穿法以及以喷墨方式喷涂特定溶剂法,其中最成熟、最常用的方法为光刻&刻蚀法。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传统的光学加工工艺的最小尺寸受限于辐照波长,需要考虑光学曝光中衍射效应、电子束曝光中散射效应的存在及影响;

2.需要严格控制显影时间;显影不足,脊波导未暴露出来,造成无法完成后续脊波导上绝缘层的刻蚀;过显影,显影深度及范围过大,光刻胶被过多的反应掉,在后续的绝缘层开窗刻蚀过程中,侧壁及沟道底部因失去光刻胶保护而被不同程度刻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脊波导上图形开窗工艺的技术缺陷,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的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基片清洗;

s2、基片表面旋涂光刻胶,通过曝光显影,将光刻版上的图案转移至基片表面;

s3、光刻胶作掩膜,刻蚀出脊形波导,去除光刻胶;

s4、在基片上沉积绝缘层;

s5、基片表面旋涂压印胶,利用对应的纳米压印掩膜版,实现图案的转移;

s6、去除脊波导上残余的压印胶;

s7、刻蚀脊波导上的薄膜,去胶后,实现绝缘层开窗。

进一步,所述s1具体为:

s101、在水浴条件下,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基片表面;

s102、压印掩膜版用酒精、去离子水依次清洗,吹干后放入原子层沉积设备,衬底无需加热,氧气的脉冲时间为8s~10s,冲洗时间为1s~10s,运行40-60个周期,让硅掩膜版表面上挂满—o—键;

s103、取出后放入1h,1h,2h,2h-全氟癸基三氯硅烷溶液,上述溶液的浓度为98%,保持1min~5min,取出风干。

进一步,所述s2具体为:

选用az5214光刻胶的粘度为24cst,甩胶得到胶厚为1.6μm~1.7μm的光刻胶层;在100℃~120℃下进行40s~60s的前烘;曝光5s~10s,显影100~150s;在100℃~130℃下进行40s~60s的后烘。

进一步,显影液为2.38%的四甲基氢氧化铵。

进一步,所述s3具体为:

波导结构的刻蚀采用的是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设备进行干法刻蚀,使用的刻蚀气体为cl2和ch4和ar,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样片表面,去除作掩膜的光刻胶。

进一步,所述s4具体为: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式沉积一层厚度为200nm~300nm的sio2绝缘层;工艺气体为混90%氩气的硅烷和纯度为99.999%的n2o,气体流量比值为20:25,射频电源功率为120w~180w,沉积温度为300℃~400℃,压强为100pa~130pa。

进一步,所述s5具体为:

选用pmma压印胶,首先,加温至60℃~80℃;待温度达到并稳定后,启动加压控制程序,加压至13bar~16bar;保持持续60℃~80℃、压强13bar~16bar的条件4min~7min,直至图形稳定;然后开始降温,此过程中压力保持在13bar~16bar,待温度降至40℃,开始脱模,至此压印过程结束。

进一步,所述s6具体为:

干法刻蚀设备选用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设备,残胶刻蚀气体采用20~30sccm的氧气和3~8sccm的六氟化硫,射频电源功率为80~130w,时间为8~15s,压强为4~8mtorr,温度为60℃~80℃。

进一步,所述s7具体为:

刻蚀sio2绝缘层采用三氟甲烷和氩气混合气,三氟甲烷和氩气混合气的比例为1:10,射频电源功率250w~350w,压强为40~80mtorr,时间为3-6min;最后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样片表面,去除作掩膜的光刻胶。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1.超高分辨率:机械加工方法代替了光学加工,因此最小线宽不再受到光学衍射、散射及反射效应的存在及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加工线宽对特殊曝光光源、高精光学系统及光刻胶分辨率的依赖。

2.高产能:掩膜版上图形借助光刻胶转移到基片上,纳米压印可实现一次压印成型;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不受基片面积大小,转移图形密度的影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3.低成本:掩膜版可反复利用,使用寿命长,有效降低了加工成本;此外,不涉及光学曝光及电子束曝光中复杂高精的光学系统,运营及维护成本也可观降低。

4.自对准:纳米压印模板的宽度远大于脊波导的宽度,极大的减小了对准的误差。

5.工艺简单可控:模版压印在脊波导上,可将脊波导上方的光刻胶去除,正好露出脊波导上方的介质层,同时又可对波导两侧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中步骤一得到的样品结构;

图2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二中旋涂光刻胶az5214后的样品结构;

图3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二中光刻&显影后的样品结构;

图4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三中等离子体刻蚀衬底的样品结构;

图5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三中去胶的样品结构;

图6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四的样品结构;

图7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五中旋涂光刻胶pmma的样品结构;

图8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五中纳米压印-压模的样品结构;

图9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五中纳米压印-脱模的样品结构;

图10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六中氧等离子体去残胶的样品结构;

图11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六中等离子体刻蚀绝缘层的样品结构;

图12是本专利优选实施例的步骤六中去胶的样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12,一种纳米压印法实现dfb激光器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45℃水浴条件下,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基片表面,以达到基片表面的清洁;压印掩膜版用酒精、去离子水依次清洗,吹干后放入picosunr-200原子层沉积设备,衬底无需加热,氧气的脉冲时间为9s,冲洗时间为5s,运行50个周期,让硅掩膜版表面上挂满—o—键;取出后放入1h,1h,2h,2h-全氟癸基三氯硅烷(98%)溶液,保持2min,取出吹干待用;

步骤二:选用az5214光刻胶(24cst),甩胶参数为3000rpm,70s能得到胶厚约为1.62μm;在110℃下进行50s的前烘;光刻9s,显影时间为120s(显影液为tmah2.38%);在120℃下进行50s的后烘;

步骤三:波导结构的刻蚀采用的是samcoicp-200仪器进行干法刻蚀,使用的刻蚀气体为cl2和ch4和ar,实验参数下脊波导结构的垂直度很高;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样片表面,去除作掩膜的光刻胶;

步骤四: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oxfordplasmalabsystem100)沉积一层厚度为250nm的sio2绝缘层;工艺气体为硅烷(混90%氩气)和高纯n2o(99.999%),气体流量比值为20:25(sccm),rf功率150w,沉积温度为350℃,压强为110pa,沉积250nm厚的sio2时长约为25min;

步骤五:选用pmma压印胶,首先,加温至70℃,待温度达到并稳定后,启动加压控制程序,加压至15bar;保持持续加温(70℃)、加压(15bar)5min,直至图形稳定;然后开始降温,此过程中压力保持,待温度降至40℃,开始脱模,至此压印过程结束;

步骤六:干法刻蚀设备选用samcoicp-200,残胶刻蚀气体采用氧气(25sccm)和六氟化硫(5sccm)混气(o2:sf6=5:1),射频电源功率100w,时间为10s,压强6mtorr,温度为65℃;刻蚀sio2绝缘层采用三氟甲烷(chf3)和氩气(ar)混合气(1:10),射频电源功率300w,压强60mtorr,时间为5min;最后用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依次处理样片表面,去除作掩膜的光刻胶;至此,脊波导上绝缘层开窗实验结束。

本发明首先清洗基片表面,预处理压印掩膜版;接着,在基片上旋涂光刻胶,通过曝光显影,将光刻版上的图案转移至基片表面;然后,用光刻胶作掩膜,利用干法刻蚀刻蚀出脊形波导结构;接着,沉积一层绝缘层;其后,在基片上旋涂光刻胶,通过纳米压印技术,转移脊波导上光刻胶保护层,氧等离子体去残胶;最后,利用干法刻蚀去除脊条上无光刻胶保护的绝缘层,去胶后,完成脊条上图形开窗。本发明降低了工艺难度,提高了工艺精度,且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无疑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