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9722发布日期:2018-10-23 22:0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三相电因为每相用户的负荷不一致,导致三相电的相间电流(或电压)幅值不一致,但相间电流(或电压)幅值超过一定范围时,须对三相负荷进行调节,从而使不平衡的负荷差异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现有技术通常是使用继电器来进行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通过将三个继电器组合结构连接在A相、B相、C相电路中,通过控制A相或B相或C相的接通来控制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程度。

现有技术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是采用三个独立的继电器安装在一起组成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来连接在A相、B相、C相电路中,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其中有两个继电器为具有双触点组的转换型继电器,另一个继电器为单触点组的继电器,这种结构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由于是将三个独立继电器安装在一起,造成了产品体积较大,而且在实现三个独立继电器之间的连接时,需要增加导电片并且采用焊接方式来实现连接,造成了工序繁多,制作成本高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通过对继电器部件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可以使得产品整体空间布局更紧凑,体积减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连接部件,减少焊接工序,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包括第一磁路部分、第一接触部分、第二磁路部分、第二接触部分、第三磁路部分、第三接触部分和载体件;其中,第一接触部分、第二接触部分分别与第一磁路部分、第二磁路部分相联动以分别构成触点转换型结构,第三接触部分与第三磁路部分相联动以构成常开型触点结构;所述第一磁路部分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一层的中间,第一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触点组分别安装在第一磁路部分的两边;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分别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二层的中间;所述第二磁路部分、第三磁路部分分别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二层的两边,并分别与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相对应;第一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分别接A相电、B相电,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接第二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第二接触部分的另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接C相电;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接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第三接触部分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接负载。

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以及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分别设在载体件的前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分别设在载体件的前部,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设在载体件的后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两个触点端分别设在载体件的前、后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在所述载体件的前部连接相固定。

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之间通过铆钉固定相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在所述载体件的后部连接相固定。

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为一体式结构,且形状为U型。

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由三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构成,且每组动簧部分均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动簧引出片和静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簧片的一端,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的一端,静触点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或动簧引出片上;其中,处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呈同向排列,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相对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呈反向排列;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为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分别为第二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

处于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装有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且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分别朝向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处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分别只装有一个动触点和一个静触点,且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朝向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的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的静触点相对应,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的两个静触点分别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的动触点相对应。

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由两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构成;所述两组动簧部分分别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动簧引出片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连接在所述动簧片的一端,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静触点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或动簧引出片上;两组动簧部分呈反向排列,以使动簧部分的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对应;其中一组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为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另一组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为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第一磁路部分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一层的中间,第一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触点组分别安装在第一磁路部分的两边;将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分别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二层的中间;第二磁路部分、第三磁路部分分别安装在载体件的第二层的两边,并分别与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相对应;将第一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分别接A相电、B相电,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接第二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第二接触部分的另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接C相电;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接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第三接触部分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接负载。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可以去除原有三个继电器的外壳、底座以及组合结构的外壳、底座,只需一个外壳、底座(即载体件)即可,使得使得产品整体空间布局更紧凑,体积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在所述载体件的前部通过铆钉固定相连接,以及采用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与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为一体式结构,且形状为U型,从而可以减少连接部件,减少焊接工序。

3、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三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来构成第二接触部分,在接通负载时,中间的动簧与两边的其中一组动簧并联接通负载,其并联的电流方向相同,载流动簧间在安培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来抵抗故障电流在触点上产生的触点斥力,从而达到抗短路的功能,且因为两组动簧并联接通负载,因此在相同负载电流情况下载流动簧的宽度可以缩短一半,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4、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第一接触部分的所有引出端均设在前面;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引出端设在后面,其余两个引出端设在前面;第三接触部分的两个引出端分别设在前面和后面。按照换相开关的接线方案,第二接触部分后面的公共引出端和第三接触部分后面的引出端相对于常规结构所有引出端均在同一面或转换型公共引出端在后面,常开引出端在同一面的连接距离较近,可比较简单的做成一个U型零件,达到了省铜、省工序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接入三相电及其负载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载体件的第一层朝上)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载体件的第一层朝上)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载体件的第一层朝上)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载体件的第二层朝上)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载体件的第二层朝上、且后部朝前)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磁路部分和第一接触部分的分布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磁路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的分布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磁路部分和第三接触部分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包括第一磁路部分1、第一接触部分2、第二磁路部分3、第二接触部分4、第三磁路部分5、第三接触部分6和载体件7;其中,第一接触部分2、第二接触部分4分别与第一磁路部分1、第二磁路部分3相联动以分别构成触点转换型结构,即构成两个触点转换型结构10、20,第三接触部分6与第三磁路部分5相联动以构成常开型触点结构30;所述第一磁路部分1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一层71的中间,第一接触部分2的两个转换触点组21、22分别安装在第一磁路部分1的两边,第一磁路部分1采用摆动式衔铁部件11,摆动式衔铁部件11通过一个推动部件12分别与两个转换触点组21、22的动簧片相联动;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第三接触部分6分别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二层72的中间;所述第二磁路部分3、第三磁路部分5分别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二层72的两边,并分别与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相对应,即第二磁路部分3与第二接触部分4相配合,第三磁路部分5与第三接触部分6相配合;第一接触部分2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23、24分别接A相电、B相电,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2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23、24为两个转换触点组的动簧引出片,第一接触部分2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接第二接触部分4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第二接触部分4的另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2接C相电;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接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第三接触部分6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2接负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2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23、24以及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分别设在载体件7的前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42分别设在载体件7的前部,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设在载体件7的后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分6的两个触点端61、62分别设在载体件的前、后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2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在所述载体件7的前部连接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2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之间通过铆钉固定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与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在所述载体件7的后部连接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与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一体相连接,即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和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为一体式结构,且形状为U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由三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44、45、46构成,且每组动簧部分均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动簧引出片和静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簧片的一端,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的一端,静触点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或动簧引出片上,具体的是:动簧部分44包括动簧片441、动触点442、动簧引出片443和静触点444,动触点442连接在动簧片441的一端,动簧片441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443的一端,静触点444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441或动簧引出片443上;动簧部分45包括动簧片451、动触点452、动簧引出片453和静触点454,动触点452连接在动簧片451的一端,动簧片451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453的一端,静触点454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451或动簧引出片453上;动簧部分46包括动簧片461、动触点462、动簧引出片463和静触点464,动触点462连接在动簧片461的一端,动簧片461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463的一端,静触点464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461或动簧引出片463上;其中,处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44、46呈同向排列,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相对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呈反向排列;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的动簧引出片453为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443、463分别为第二接触部分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42,即,动簧引出片453与公共端的引出片43是同一部件,动簧引出片443与转换端的引出片41是同一部件,动簧引出片463与转换端的引出片42是同一部件。

处于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装有两个动触点452和两个静触点454,且两个动触点452和两个静触点454分别朝向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44、46;处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44、46分别只装有一个动触点和一个静触点,且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朝向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的两个动触点452分别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44、46的静触点444、464相对应,中间的一组动簧部分45的两个静触点454分别与两边的两组动簧部分44、46的动触点442、462相对应。

第二磁路部分3采用摆动式衔铁部件31,摆动式衔铁部件31的一个推动臂通过一个推部件321与动簧片451相联动,摆动式衔铁部件31的另一个推动臂通过另一个推部件322与动簧片441、动簧片461相联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部分6由两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63、64构成;所述两组动簧部分分别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动簧引出片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连接在所述动簧片的一端,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静触点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或动簧引出片上;动簧部分63包括动簧片631、动触点632、动簧引出片633和静触点634;所述动触点632连接在所述动簧片631的一端,所述动簧片6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633的一端,静触点634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631或动簧引出片633上;动簧部分64包括动簧片641、动触点642、动簧引出片643和静触点644;所述动触点642连接在所述动簧片641的一端,所述动簧片6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簧引出片643的一端,静触点644连接在对应于动簧片另一端的动簧片641或动簧引出片643上;两组动簧部分63、64呈反向排列,以使动簧部分的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对应;其中一组动簧部分63的动簧引出片633为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另一组动簧部分64的动簧引出片643为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2。即,动簧引出片633与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是同一部件,动簧引出片643与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2是同一部件。

第二磁路部分5采用摆动式衔铁部件51,摆动式衔铁部件51的一个推动臂通过一个推部件521与动簧片631相联动,摆动式衔铁部件51的另一个推动臂通过另一个推部件522与动簧片641相联动。

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采用了将第一磁路部分1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一层71的中间,第一接触部分2的两个转换触点组21、22分别安装在第一磁路部分1的两边;将第二接触部分4、第三接触部分6分别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二层72的中间;第二磁路部分3、第三磁路部分5分别安装在载体件7的第二层72的两边,并分别与第二接触部分4、第三接触部分6相对应;将第一接触部分1的两个转换端的引出片23、24分别接A相电、B相电,第一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接第二接触部分4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第二接触部分4的另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2接C相电;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接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第三接触部分6的另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2接负载。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可以去除原有三个继电器的外壳、底座以及组合结构的外壳、底座,只需一个外壳、底座(即载体件)即可,使得使得产品整体空间布局更紧凑,体积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采用了将第一接触部分2的公共端的引出片25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4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的引出片41在所述载体件7的前部通过铆钉固定相连接,以及采用第二接触部分4的公共端的引出片43与第三接触部分6的其中一触点端的引出片61为一体式结构,且形状为U型,从而可以减少连接部件,减少焊接工序。

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采用了三组大致相互平行的动簧部分44、45、46来构成第二接触部分,在接通负载时,中间的动簧45与两边的其中一组动簧并联接通负载,其并联的电流方向相同,载流动簧间在安培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来抵抗故障电流在触点上产生的触点斥力,从而达到抗短路的功能,且因为两组动簧并联接通负载,因此在相同负载电流情况下载流动簧的宽度可以缩短一半,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种三相换相继电器,采用了将第一接触部分的所有引出端23、24、25均设在前面;第二接触部分的公共引出端43设在后面,其余两个引出端41、42设在前面;第三接触部分的两个引出端62、61分别设在前面和后面。按照换相开关的接线方案,第二接触部分后面的公共引出端43和第三接触部分后面的引出端61相对于常规结构所有引出端均在同一面或转换型公共引出端在后面,常开引出端在同一面的连接距离较近,可比较简单的做成一个U型零件,达到了省铜、省工序的目的。

上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