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261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相对于两个固定电极具有单个可移动触头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中,利用电池断接单元将来自电池的直流电供给到反相器或者来中断电力供给。

电池断接单元包括用于正负直流电供给路径的两个主继电器,以及用于保护主继电器免受浪涌电流的一个预充电继电器。

预充电继电器用于临时打开以保护主继电器免受当电动车辆启动时所产生的浪涌电流。

当前发明可以适用于此预充电继电器,但不限于此。即,当前发明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继电器。

将参照图1-图9说明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100。

参照图1,传统继电器100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包括形成在其上部处的主电路端子1以及在其下部处形成的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主电路端子1以突出的方式暴露于前侧,并且连接到用于供给直流电的主电路。并且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以突出的方式暴露于前侧,并且构造为接收用于打开或关闭继电器100的控制信号(所谓的磁化控制信号)。用于打开或关闭继电器100的控制信号可以设置为dc12v的电压信号。

参照图1,附图标记50指示用于将传统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的外壳。

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可以具有如与在图1中示出的传统继电器相同或类似的外观,并且由此将要省略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外观的示出。

将参照图2至图6说明传统继电器100的内部构造。

参照图6,传统继电器100包括上机构组件20、可移动部组件30、电磁线圈组件40、外壳50、以及下覆盖件60。

如图3中所示,上机构组件20包括主电路端子1、固定触头3、铁磁体12、复位弹簧13、上覆盖件21、绝缘支撑部分等。

图3示出了上机构组件20的构造,其示出了倒置的上机构组件20。上机构组件20以图6中示出的姿态与其它部件装配在一起。

主电路端子1具有薄杆状的导体部分。尽管由于绝缘支撑部分的原因未在图3中示出,导体部分通过上覆盖件21延伸到继电器100的内部。在图3中,在固定触头下方可见的接触部分是导体部分的局部区域。

固定触头包括连接到正侧主电路端子1的一个固定触头以及连接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另一固定触头。并且此对固定触头分别焊接在主电路端子1的接触部分上。

铁磁体12构造有带铁磁性的永磁体。并且两个铁磁体形成在每个固定触头3的右侧与左侧上。通过由附近产生的磁通量将电弧感生到固定触头3与可移动触头4的侧面,铁磁体12使当可移动触头4与固定触头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熄灭。

复位弹簧13具有由位于此对固定触头3之间的绝缘支撑部分支撑的一端,以及由形成在可移动部组件30的上端处的凹入部分支撑的另一端。并且复位弹簧13沿使可移动部组件30偏置远离固定触头3的方向将弹性力提供到可移动部组件30。由此,一旦电磁线圈组件40的线圈(参照图2或图5中的附图标记6)去磁,则可移动部组件30就返回到与固定触头3分隔开的初始位置。

构造为使继电器100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使布置在预充电继电器100的上部与中部处的上机构组件20和可移动部组件30与外部屏蔽。上覆盖件21不同于下覆盖件60,其中下覆盖件60构造为使布置在继电器100的下部处的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

构造为电绝缘及支撑继电器的主电路端子1的内延伸部分、铁磁体12、复位弹簧13等的绝缘支撑部分,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4中所示,可移动部组件30包括轴5、可移动接触臂4a、接触弹簧7、与可移动芯件10。

包括具有大直径的上部与具有小直径的下部的圆柱形构件的轴5可以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轴5的具有大直径的上部包括:支撑复位弹簧13的下端的凹入部分;中空部分,其布置在凹入部分下方以将接触弹簧7容纳在其中;以及开口,其沿前后方向形成以允许将可移动接触臂4a插入其中,并且沿竖直方向打开预定长度。

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具有可以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内径部分中的预定外径。

由于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用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内径部分中,因此轴5与可移动芯件10可以彼此联接。在联接状态中,轴5与可移动芯件10能够一起向相同方向移动。

可移动接触臂4a以由诸如铜的导电材料形成的金属板构造。如图4中所示,可移动接触臂4a贯穿地插入到轴5的开口中。并且可移动接触臂4a安装为使得其中间部分沿纵长方向接收来自布置在其下面的接触弹簧7沿向上方向的弹性压力,以便与开口的上部接触。

可移动触头4沿纵长方向通过焊接安装在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两端的上表面上。

接触弹簧(换句话说“接触压力弹簧”)7,作为压缩弹簧安装在轴5的中空部分中。接触弹簧7的上端沿纵长方向支撑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中间部分,并且接触弹簧7的下端由轴5的中空部分的底面来支撑。

由此,在轴5的中控部分中,接触弹簧7可以被压缩或延伸到初始状态。

可移动芯件10可以由圆柱形中空铁芯形成。

如图2或图7中所示,橡胶垫11可以被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下端中,以便与可移动芯件10联接。

橡胶垫11可以设置为当电磁线圈组件40去磁时,减弱在可移动芯件10通过复位弹簧13返回到下部初始位置时可移动芯件10与外壳50的内部底面碰撞时所产生的撞击噪音与冲击。

当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中空部分中时,轴5和可移动芯件10彼此联接。

可移动芯件10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施加的磁场被磁化,并且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施加的竖直方向的磁场以排斥方式向上移动,或当电磁线圈组件40被去磁时与电磁线圈组件40一起被去磁。然后,可移动芯件10通过施加到轴5的上端的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向下移动。

如图5中所示,电磁线圈组件40包括绕线筒8、线圈6、支架9以及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

绕线筒8包括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以使得可移动芯件10插入在其中或从其分离的的本体部,以及形成在本体部的上端与下端处且构造为确定线圈6的绕组极限的凸缘部。线圈6缠绕在本体部上。

线圈6缠绕在绕线筒8的本体部上,并且根据控制信号是否施加到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而被磁化或被去磁。

如图2中所示,支架9形成为封装绕线筒8,并且当线圈6被磁化时提供从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的循环路径。

参照图2和图5,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被安装为通过缠绕的线圈6。当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接收控制信号时,线圈6通过控制信号而被磁化。并且当停止控制信号的接收时线圈6被去磁。

参照图1、图2或图6,外壳50提供了用于将预充电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的装置,并且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6中所示,外壳50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打开表面与五个闭合表面且具有空的内部空间的矩形平行六面体构件,以用于将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

参照图6,用于使继电器100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覆盖件的下覆盖件60使定位在继电器100的下部处的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下覆盖件60与使得布置在继电器100的上部与中部的上机构组件20与可移动部组件30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不同。

下覆盖件60具有形成为与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对应的两个开口,使得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通过此开口暴露到外部。

将简要地说明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100的操作。

参照图2,在继电器100的“关闭(off)”状态中,一旦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施加控制信号,则线圈6被磁化。在此情形中,可移动芯件10也通过从线圈6施加的竖直磁场被磁化,从而向上移动。

然后,其下部联接到可移动芯件10的轴5与可移动芯件10一起向上移动,来克服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因此,由轴5和接触弹簧7支撑的可移动接触臂4a也向上移动。

焊接在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上的两个可移动触头4向上移动以接触此对固定触头3(“打开”(on)状态)。在图7中示出了此继电器的“打开”状态。

由于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固定触头3、可移动触头4、可移动接触臂4a、固定触头3与负侧主电路端子1形成闭合电路,从而可以形成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传导路径。并且可以通过继电器100供给直流电。

在图7中示出的“打开”状态中,如果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的控制信号的供给停止,线圈6被去磁,并且从线圈6提供的竖直磁场消失。此外,由于可移动芯件10也被去磁,因此可移动芯件10的向上驱动力消失。

然后,轴5通过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弹性力施加到轴5的上端。因此,由轴5和接触弹簧7支撑的可移动接触臂4a也向下移动。

焊接在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上的两个可移动触头4向下移动以与此对固定触头3分离(“关闭”状态)。在图15中示出了此“关闭”状态。

在“关闭”状态中,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传导路径被断开,并且通过继电器100的直流电的供给被停止。

将参照图8说明在“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期间在触头周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

如图8中所示,通过连接到正面主电路端子的固定触头3(左侧)引入的电流,顺序地通过可移动接触臂4a与固定触头3(右侧)流出。由于输入电流(i1)(下侧)的方向与输出电流(i2)(上侧)的方向彼此相对,因此在触头之间产生用于从固定触头推动可移动接触臂4a的电磁排斥力(参照箭头指示‘f’)。

在可移动接触臂4a与固定触头3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来自于铁磁体12的电磁场(b)接收诸如‘f1’和‘f2’的向外推动力。

这可能会造成颤振现象,即在“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期间,可移动触头反复地与固定触头接触并且然后与固定触头分离。

预充电继电器是一种用于旁通在启动电动车辆时所产生的初始浪涌电流的装置。此颤振现象延迟了用于旁通初始浪涌电流的时间。这可能会使电池断接单元的主继电器被浪涌电流损坏,并且可能会缩短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传统的预充电继电器具有以下问题。

如图2或图7中所示,由于仅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中间部分由接触弹簧7支撑,因此两个可移动触头4以非常不平衡的状态与两个固定触头3接触。这可能使得一侧的可移动触头4与固定触头3被磨损。因此,不可能希望地执行预充电继电器的基本性能(用于旁通初始浪涌电流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能够防止颤振现象,并且能够解决当触头彼此接触时发生的不平衡接触状态。

为了这些与其它优点并且根据如这里体现于广义地描述的本公开的目的,提供了继电器,其包括:固定触头,其具有第一固定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可移动触头,其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第一固定触头分离的第二位置;传导连接件,其构造为使可移动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总是电连接;以及驱动机构,其构造为将驱动力提供到可移动触头以使得可移动触头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可移动触头构造为单个触头。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传导连接件构造为柔性铜导线,其具有连接到可移动触头的一端以及连接到第二固定触头的另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继电器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固定触头周围而非安装在第二固定触头周围的永磁体,并且该永磁体构造为保护触头免受电弧损坏。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驱动机构包括:包括线圈的线圈组件,当所述线圈被磁化时,该线圈组件提供驱动力以使得可移动触头定位在第一位置处;固定地安装在线圈组件中的固定芯件;轴,其构造为以与可移动触头共轴状态来支撑可移动触头,并且形成为能够与可移动触头一起移动;接触弹簧,其具有与可移动触头接触的一端,以使得弹性力沿可移动触头与第一固定触头相接触的方向被提供到可移动触头;以及可移动芯件,其连接到轴的下部,并且根据线圈是否被磁化或被去磁,能够移动到接近固定芯件的位置以及与固定芯件分离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轴联接到可移动触头以便在不松动情况下支撑可移动触头。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安装在固定芯件与可移动芯件之间以插入到固定芯件与可移动芯件中的一个的内径部分中,并且复位弹簧构造为向所述可移动芯件提供了沿使可移动芯件与固定芯件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力。

通过下文中给出的本公开本申请的适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成为更加显而易见。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详细的描述与特定的实例,尽管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仅以描述的方式提供,因为通过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内的多种改变与修改对于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来说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以及并入且构成此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或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内部部件与“关闭”状态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上机构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可移动部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的“打开”状态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8是示出在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中的根据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的方向所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的现象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传统技术的在继电器中由于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颤振现象的波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内部部件以及“关闭”状态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上机构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驱动机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打开”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中电磁排斥力减小的视图;以及

图17是示出由比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中的电磁排斥力更减小的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中的电磁排斥力而引起的颤振现象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的优选构造。

参照图10到图17将会更清楚地理解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构造与作用。

如图14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0包括上机构组件20驱动机构的轴组件30-1、传导连接器14、驱动机构的电磁线圈组件40、外壳50与下覆盖件60。

如图11中所示,上机构组件20包括主电路端子1、固定触头(即,第一固定触头3-1与第二固定触头3-2)、铁磁体22、上覆盖件21、绝缘支撑部分等。

图11示出了上机构组件20的构造,其示出了类似于传统技术中倒置的上机构组件20。上机构组件20以图14中示出的姿态与其它部件装配在一起。

主电路端子1具有薄杆状的导体部分。尽管由于绝缘支撑部分的原因在图11中未示出,导体部分延伸到继电器100的内部以通过上覆盖件21。在图11中,在第一固定触头3-1与第二固定触头3-2下方可见的接触部分是导体部分的局部区域。

第一固定触头3-1与第二固定触头3-2包括连接到正侧主电路端子1的一个固定触头及连接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另一固定触头。并且第一固定触头3-1与第二固定触头3-2分别焊接在主电路端子1的接触部分上。

铁磁体22构造为具有铁磁特性的永磁体。并且通过由在附近产生的磁通量将电弧感生到第一固定触头3-1和可移动触头4-1的侧面,铁磁体22设置为使当第一固定触头3-1和可移动触头4-1彼此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熄灭。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铁磁体22仅布置在第一固定触头3-1的右侧与左侧,并且未安装在第二固定触头3-2的周围。原因仅是将在后面说明的由于第一固定触头3-1与可移动触头4-1接触或与可移动触头4-1分离。即,由于第二固定触头3-2通过传导连接件14总是处于与可移动触头4-1的电连接或机械连接状态中,因此不会从第二固定触头3-2产生电弧。

构造为使继电器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使布置在继电器的上部与中部的轴组件30-1与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上覆盖件21与构造为使电磁线圈组件40的下部与外部屏蔽的下覆盖件60不同。

构造为使继电器的主电路端子1的内部延伸部分、铁磁体22等电绝缘且支撑继电器的主电路端子1的内部延伸部分、铁磁体22等的绝缘支撑部分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包括驱动机构,此驱动机构构造为将驱动力提供到可移动触头4-1,使得可移动触头4-1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3-1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第一固定触头3-1分离的第二位置。

如图12中所示,包括在驱动机构中的轴组件30-1包括轴5-1、可移动触头4-1、接触弹簧7-1、固定芯件15、以及可移动芯件10-1。

轴组件30-1可以进一步包括复位弹簧13-1。

轴5-1可以以长的圆柱形构件来形成,并且可以由具有刚性的电绝缘材料形成。

轴5-1的上端可以通过焊接等联接到可移动触头4-1且轴5-1的下端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中并且然后可以通过诸如销钉的连接构件联接到可移动芯件10。

轴5-1以与可移动触头4-1共轴状态来支撑可移动触头4-1(参照图10中的‘a’),并且能够与可移动触头4-1一起移动。

通过此构造,当与其中可移动触头(参照图2中的‘a1和a1’)与轴(参照图2中的‘b’)彼此不共轴的传统技术相比时,可以精确地传送用于移动此可移动触头4-1的驱动力。

在联接状态中,轴5-1与可移动芯件10可以沿相同方向一体地移动。

可移动触头4-1由导电材料形成。如图10或图12中所示,可移动触头4-1安装为使得其下部通过接触弹簧7-1接收沿向上方向的弹性偏置压力,以便与在其上方布置的第一固定触头3-1相接触。

如图4中所示,在传统技术中,可移动触头4与可移动接触臂4a仅由接触弹簧7不稳定地支撑由此在轴5的中空部分中移动。在另一个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当可移动触头4-1联接到轴5-1时不存在可移动触头4-1相对于轴5-1的移动,因此可以恒定地保持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之间的接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不同于具有一对触头的传统可移动触头,可移动触头4-1构造为具有单个触头。

可移动触头4-1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3-1接触的第一位置,或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3-1分离的第二位置。

参照图10或图12,接触弹簧7-1具有与可移动触头4-1接触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上端),以沿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接触的方向将弹性力提供到可移动触头4-1。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或图12中所示,接触弹簧7-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支架9的上部来支撑。在修改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弹簧7-1的另一端可以由可移动芯件10-1的上表面来支撑。可移动芯件10-1的上表面可以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接触弹簧7-1的另一端凹入部分。

接触弹簧7-1可以构造为压缩盘簧。如前述根据实施方式,接触弹簧7-1的上端由可移动触头4-1的下部支撑,并且接触弹簧7-1的下端由支架9的上部支撑。

在实施方式中,接触弹簧7-1可以构造为圆锥形压缩盘簧、即朝向下侧具有较小直径的锥形压缩盘簧,以使得接触弹簧7-1的下端插入为支撑在形成在支架9的上部的中心区域处的开口中。

固定芯件15可以构造为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的圆柱形构件。固定芯件15沿径向方向在中心区域处具有允许轴5-1从其竖直通过的中心开口。而且下部弹簧支撑凹槽具有比中心开口的中部更大的直径,并且形成在中心开口的下部处的下部弹簧支撑凹槽支撑复位弹簧13-1的一端(在图10中的上端)。为此,复位弹簧13-1的外径形成为小于下部弹簧支撑凹槽的直径,并且形成为大于固定芯件15的中心开口的中部。

固定芯件15用于确定可移动芯件10-1的移动距离(s)并且当开启本发明的继电器时用于支撑复位弹簧13-1的上端。

可移动芯件10-1可以构造为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的芯件。

与传统技术类似,可以强力地将橡胶垫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下端,以与可移动芯件10联接。

橡胶垫可以设置为当电磁线圈组件40去磁时,减弱在可移动芯部10-1通过复位弹簧13-1返回到下部初始位置时可移动芯件10-1与外壳50的底面碰撞所产生的撞击噪音与冲击。

当轴5-1的下部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1的中空部分中时,可移动芯件10-1与轴5-1可以彼此联接,随后销钉沿水平方向通过轴5-1的下部,并且销钉的两端被压紧。

连接到轴5-1的下部的可移动芯件10-1,根据将在后面说明的电磁线圈组件40的线圈6被磁化或被去磁,能够移动到接近固定芯件15的位置或远离固定芯件15的位置。

即、可移动芯件10-1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产生的磁场被磁化,并且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施加的竖直方向的磁场向上移动或者当电磁线圈组件40去磁时连同电磁线圈组件40一起被去磁。然后,可移动芯件10-1通过施加到轴5-1的上端的复位弹簧130的弹性力向下移动。

复位弹簧13-1安装在固定芯件15与可移动芯件10-1之间以便插入到固定芯件15与可移动芯件10-1中一个的内径部分中(在图10中插入到固定芯件中),并且向可移动芯件10-1提供了沿使可移动芯件10-1与固定芯件15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力。

复位弹簧13-1的弹性常数(弹性系数)大于接触弹簧7-1的弹性系数,以当线圈6被去磁时克服接触弹簧7-1的弹性力,从而使得用于将可移动芯件10-1移动到待与固定芯件15分离的位置的驱动力提供到可移动芯件10-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传导连接件14设置为总是使可移动触头4-1与第二固定触头3-2彼此电连接的装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传导连接件14构造为柔性铜导线(柔性导线),其具有连接到可移动触头4-1的一端以及连接到第二固定触头的另一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具有足够长的长度而不干扰可移动触头4-1的移动的导线来替换柔性铜导线。可以通过通常使可移动触头4-1与第二固定触头3-2彼此电连接而使可移动触头4-1移动的任何传导构件来替换传导连接件14。

传到连接件14的一端与另一端可以通过焊接(例如,点焊)可移动触头4-1与第二固定触头3-2而彼此连接。

由于可移动触头4-1与第二固定触头3-2总是通过传导连接件14处于连接状态中,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之间的间隔距离(绝缘距离)形成为是传统间隔距离的两倍,以使得在继电器的“关闭”状态中获得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之间的绝缘距离。

将参照图10和图13说明驱动机构的电磁线圈组件40的构造。

如图10或图13中所示,电磁线圈组件40包括绕线筒8、线圈6、支架9以及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

类似于传统技术,绕线筒8包括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以允许可移动芯件10插入其中或从其分离的本体部,以及形成在本体部的上端与下端处且构造为确定线圈6的绕组极限的凸缘部。线圈6缠绕在本体部上。

线圈6缠绕在绕线筒8的本体部上,并且根据控制信号是否施加到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而被磁化或被去磁。

由于在继电器的“关闭”状态中,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之间的绝缘距离大于传统的绝缘距离,因此通过线圈6的磁场可以大于传统磁场。因此,绕线筒8的尺寸可以大于传统的绕线筒的尺寸,并且在绕线筒8上的线圈6的绕组的匝数也可以大于传统线圈的绕组匝数。

如图10中所示,支架9形成为封装绕线筒8,并且当线圈6被磁化时提供从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的循环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固定芯件15焊接到支架9的上部的底面,由此联接到支架9。

参照图10或图13,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被安装为通过缠绕的线圈6。当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接收控制信号时,线圈6通过控制信号而被磁化。并且当停止控制信号的接收时线圈6被去磁。

参照图10或图14,外壳50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的装置,并且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4中所示,外壳50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打开表面与五个闭合表面且具有空的内部空间的矩形平行六面体构件,以用于将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

如图14中所示,用于使继电器100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覆盖件的下覆盖件60使定位在继电器100的下部处的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下覆盖件60与使得布置在继电器100的上部与中部的上机构组件20与可移动部组件30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不同。

下覆盖件60具有形成为与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对应的两个开口,使得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通过此开口暴露到外部。

将简要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0的操作。

参照图10,在继电器100的“关闭(off)”状态中,一旦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施加控制信号,则线圈6就被磁化。在此情形中,可移动芯件10-1也通过从线圈6施加的竖直磁场被磁化,由此向上移动。

然后,其下部联接到可移动芯件10-1的轴5-1与可移动芯件10-1一起向上移动,来克服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因此,由轴5-1支撑的可移动触头4-1也向上移动。

可移动触头4-1向上移动以与第一固定触头3-1接触(旋转到“打开(on)”状态)。在图15中示出了此继电器的“打开”状态。

由于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第一固定触头3-1,可移动触头4-1、传到连接件14、第二固定触头3-2及负侧主电路端子1形成闭合电路,因此可以形成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传导路径。并且可以通过继电器100供给直流电。

在图15中示出的“打开”状态中,如果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的控制信号的供给停止,则线圈6被去磁,并且从线圈6提供的竖直磁场消失。此外,由于可移动芯件10-1也被去磁,因此可移动芯件10-1的向上驱动力消失。

然后,轴5-1通过复位弹簧13-1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弹性力施加到可移动芯件10-1的上表面。因此,由轴5-1支撑的可移动触头4-1也向下移动。

可移动触头4-1向下移动以与第一固定触头3-1分离(旋转到“关闭”状态)。在图15中示出了此继电器的“关闭”状态。

在“关闭”状态中,从正侧主电路端子1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传导路径被断开,并且通过继电器100的直流电的供给停止。

将参照图16说明在“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期间在触头周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

如示出的,通过连接到正面主电路端子的第一固定触头3-1流入的电流,顺序地通过可移动触头4-1、传导连接件14以及第二固定触头3-2流出。由于输入电流(i1)(下侧)的方向与输出电流(i2)(上侧)的方向彼此相对,因此在触头之间产生用于从第一固定触头3-1推动可移动触头4-1的电磁排斥力。然而,由于第二固定触头3-2通过传到连接件14处于至可移动触头4-1的连接状态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排斥力与传统排斥力相比可以最小化。在此情形中,由‘i3’指示从可移动触头4-1通过传导连接件14流到第二固定触头3-2的电流。

在可移动触头4-1与第一固定触头3-1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来自铁磁体22的磁场(b)接收诸如‘f1’的向外推动力。

如图17中所示,在继电器的“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期间,可移动触头反复地与固定触头接触并且随后与固定触头分离的颤振现象可以被显著地减少。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可以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包括用于使可移动触头与一个固定触头彼此总是电连接的传导连接件,因此,与传统技术相比,在电路闭合操作过程中(“打开”操作)更多地减小了电磁排斥力,并且抖振现象显著地减少。

此外,由于可移动触头构造为单个触头,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偏置接触而使触头中的仅一个磨损的传统问题。这可以增强操作预充电继电器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延长触头的使用寿命。

此外,传导连接件构造为柔性铜导线,其具有连接到可移动触头的一端以及连接到第二固定触头的另一端。通过此构造,尽管存在可移动触头的频繁移动与触头之间的接触冲击,传导连接件可以提供具有柔性的卓越的机械耐久性,并且可以提供用于传导路径的卓越功能。

此外,本发明的继电器包括永磁体,此永磁体仅安装在第一固定触头周围,不安装在第二固定触头周围,并且构造为保护触头免受电弧。这可以允许在本发明中的永磁体的数量,小于应该安装在第一固定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周围的传统永磁体的数量。与传统技术相比,这可以更多地降低预充电继电器的制造成本。

此外,驱动机构包括轴,此轴构造为以与可移动触头共轴状态来支撑可移动触头,并且构造为连同可移动触头是可移动的。当与其中可移动触头与轴彼此不共轴的传统技术相比时,这可以允许使可移动触头移动的驱动力更有效地被传送。

此外,轴联接到一体地位于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中的可移动触头。当与其中可移动触头相对于轴是可移动的传统技术相比时,此构造可以允许可移动触头与固定触头一起具有恒定的接触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此复位弹簧安装在固定芯件与可移动芯件之间以插入到固定芯件与可移动芯件中一个的内径部分中。此构造可以沿可移动芯件与固定芯件分离的方向将弹性力提供到可移动芯件。除此以外,这可以允许复位弹簧稳定地且恒定地布置在固定芯件与可移动芯件中的一个的内径部分处。

由于在不偏离其特征的情况下,当前的特征可以以几种形式体现,还应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规定,上述实施方式不被上面描述中的细节的任一个所限定,更确切地说应该广义地理解为在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其范围内,并且由此落入此权利要求界限内的全部改变与修改、或此界限的等效物由此旨在通过所附权利要求被包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