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939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具有线圈和衔铁。通过对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使衔铁动作。由此,对在衔铁上设置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接通/断开(on/off)进行切换。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继电器中,衔铁被可摆动地支承,在衔铁的两端安装有可动接触片。衔铁因线圈的电磁力而摆动,由此,可动接触片移动。由此,对触点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继电器中,衔铁经由连杆部件与可动接触片连结。当衔铁因线圈的电磁力而旋转时,衔铁的旋转运动经由连杆部件被转换成直线运动并向可动接触片传递。由此,对触点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5000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71815号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继电器中,为了增加触点的极数,需要增加可动接触片的数量。若可动接触片的数量增加,则用于支承可动接触片的构造增大。因此,继电器大型化,搭载继电器的装置中的设计变得困难。

另外,考虑通过将多个继电器组合而构成继电器模块来增加极数。例如,若为4极的继电器,则如图17所示,通过将8个继电器200配置在基板300上进行组合,作为整体可以构成32极的继电器模块100。但是,该情况下也存在作为继电器模块整体而大型化的问题。另外,由于需要将多个继电器焊接到基板上,因此,也存在制造工序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设计容易,并且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增加触点的极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继电器具备:第一基底基板、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可动部件、线圈组件。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配置在第一基底基板上。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具有与第一基板侧触头相对配置的第一触点。可动部件通过进行旋转,可切换成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地设置。可动部件在第一状态下按压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使第一触点与第一基板侧触头接触。可动部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一触点从第一基板侧触头离开。线圈组件具有线圈,通过对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使可动部件旋转。可动部件的旋转轴线与线圈的轴线平行。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在第一基底基板上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

本方式的继电器中,可以在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范围内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和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因此,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越大,可以配置越多的第一基板侧触头和第一可动接触片。另外,在第一基底基板上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因此,可以在较小的面积密集地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由此,可以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和第一可动接触片。

进而,即使增加第一基板侧触头和第一可动接触片的数量,即使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变大,也可以抑制尺寸向其它方向的扩大。因此,可以在搭载继电器的装置中利用狭窄的间隙配置继电器。因此,继电器的设计容易。

线圈和可动部件也可以在线圈的轴线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在该情况下,可以增加第一基板侧触头和第一可动接触片的数量。

第一基底基板的长边方向也可以与线圈的轴线方向平行。在该情况下,可以增加第一基板侧触头和第一可动接触片的数量。

第一基底基板、可动部件和线圈组件也可以沿与第一基底基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重叠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第一基底基板、可动部件和线圈组件紧凑地配置。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二基底基板、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和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第二基底基板也可以沿与第一基底基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基底基板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也可以在与第一基底基板面对面的第二基底基板的面上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与第二基板侧触头相对配置的第二触点,且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可动部件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可动接触片与第二可动接触片之间。可动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第一按压部也可以与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相对配置。第二按压部也可以与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相对配置。

在该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触头的数量。另外,通过共用的可动部件的旋转,可以切换第一触点与第一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因此,可以增加触头的数量,同时,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

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也可以相对于可动部件的旋转轴线对称地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可动部件进行旋转,可以同时进行第一按压部的第一可动接触片的按压和第二按压部的第二可动接触片的按压。

第一基底基板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端子部、多个第二端子部和多个第三端子部。多个第一端子部也可以与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电连接。多个第二端子部也可以与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电连接。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一图案框架(patternframe)。第一图案框架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与第二基底基板之间,将第一基底基板与第二基底基板连结。第一图案框架具有将多个第三端子部和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电连接的多个第一图案。

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与第二基底基板的第二基板侧触头电连接的第三端子部,与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一起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

第一基底基板也可以具有多个第四端子部。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二图案框架。第二图案框架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与第二基底基板之间,将第一基底基板与第二基底基板连结。第二图案框架具有将多个第四端子部与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电连接的多个第二图案。

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与第二可动接触片电连接的第四端子部,与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一起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

第一图案框架和第二图案框架也可以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可动部件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图案框架与第二图案框架之间。在该情况下,可以紧凑地配置可动部件、第一基底基板、第二基底基板、第一图案框架和第二图案框架。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也可以在第一基底基板上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也可以在第二基底基板上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与第三基板侧触头相对配置的第三触点,且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与第四基板侧触头相对配置的第四触点,且沿线圈的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可动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三按压部和第四按压部。第三按压部也可以与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相对配置。第四按压部也可以与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相对配置。

例如,可动部件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按压部也可以按压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使多个第一触点与第一基板侧触头接触,且第二按压部按压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使多个第二触点与第二基板侧触头接触,且多个第三触点离开第三基板侧触头,且多个第四触点离开第四基板侧触头。可动部件在第二状态下,第三按压部也可以按压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使多个第三触点与第三基板侧触头接触,且第四按压部按压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使多个第四触点与第四基板侧触头接触,且多个第一触点离开第一基板侧触头,且多个第二触点离开第二基板侧触头。

在该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触头的数量。另外,通过共用的可动部件的旋转,可以切换第一触点与第一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三触点与第三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四触点与第四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因此,可以增加触头的数量,同时,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

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也可以在第一基底基板上,相对于旋转轴线配置于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的相反侧。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也可以在第二基底基板上,相对于旋转轴线配置于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的相反侧。在该情况下,通过共用的可动部件的旋转,可以切换第一触点与第一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三触点与第三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第四触点与第四基板侧触头的接触/非接触。

第一可动接触片与第三可动接触片也可以电连接。第二可动接触片与第四可动接触片也可以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与a触点、b触点及c触点相当的导通状态。

可动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也可以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凹部也可以相对于旋转轴线设于第一凹部的相反侧且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线圈组件也可以还具有铁芯、第一磁轭、第二磁轭。铁芯也可以配置于线圈内,且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磁轭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凹部内,且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磁轭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凹部内,且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磁轭也可以与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铁芯的一端连接。第二磁轭也可以与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铁芯的另一端连接。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第一磁轭与铁芯的连接部分及第二磁轭与铁芯的连接部分小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设计容易,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的同时,增加触点的极数的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线圈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省略了线圈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第一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基底基板的下面图;

图8是第二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基底基板的上面图;

图10是表示从可动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可动部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从可动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可动部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图;

图12是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17是相关技术的继电器模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2是继电器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继电器1作为整体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继电器1具有:线圈组件2、第一基底基板3、第二基底基板4、第一图案框架5、第二图案框架6、可动部件7、盖8。此外,图1中省略盖8。

如图1所示,第一基底基板3、可动部件7、第二基底基板4和线圈组件2沿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重叠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相对于第一基底基板3配置可动部件7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另外,将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侧方。但是,这些方向只不过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并不是限定继电器1的安装方向等。

图3是线圈组件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线圈组件2具有线圈11。线圈11具有在线圈11的轴线(以下,称为“线圈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线圈11配置于第二基底基板4的上方。线圈组件2通过对线圈11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使可动部件7进行旋转。线圈组件2具有:线轴12、铁芯13、第一连结磁轭14、第一磁轭15、第二连结磁轭16、第二磁轭17。

线轴12具有连结部18、第一凸缘部件19和第二凸缘部件20。连结部18将第一凸缘部件19与第二凸缘部件20连结。在连结部18卷绕线圈11。第一凸缘部件19与第二凸缘部件20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第一凸缘部件19和第二凸缘部件20在线圈轴线方向上以相互相反的朝向配置。

第一凸缘部件19具有第一凸缘部21和第一支柱22。第一支柱22从第一凸缘部21向下方突出。第二凸缘部件20具有第二凸缘部23和第二支柱24。第二支柱24从第二凸缘部23向下方突出。第一凸缘部21与连结部18的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23与连结部18的另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支柱22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3上。第二支柱24也与第一支柱22一样,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3上。

铁芯13配置于线圈11内,且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详细而言,在线轴12形成有贯通连结部18、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3的孔121。铁芯13通过线轴12的孔121。铁芯13在线圈轴线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122和第二端部123。

第一连结磁轭14将铁芯13与第一磁轭15连结。第一连结磁轭14具有第一安装部25和第一磁轭支承部26。第一安装部25与铁芯13的第一端部122连接。在第一凸缘部21形成有第一安装凹部211,第一安装部25配置于第一安装凹部211。第一磁轭支承部26从第一安装部25向下方突出。

第二连结磁轭16将铁芯13与第二磁轭17连结。第二连结磁轭16具有第二安装部27和第二磁轭支承部28。第二安装部27与铁芯13的第二端部123连接。在第二凸缘部23形成有第二安装凹部231,第二安装部27配置于第二安装凹部231。第二磁轭支承部28从第二安装部27向下方突出。

第一磁轭15具有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的棒状形状。第一磁轭15经由第一连结磁轭14,与铁芯13的第一端部122连接。详细而言,在第一连结磁轭14的第一磁轭支承部26设有孔261。在第二凸缘部件20的第二支柱24设有孔241。第一磁轭15的一端通过第一磁轭支承部26的孔261。第一磁轭1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柱24的孔241。

第二磁轭17具有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的棒状形状。第二磁轭17经由第二连结磁轭16,与铁芯13的第二端部123连接。详细而言,在第二连结磁轭16的第二磁轭支承部28设有孔281。在第一凸缘部件19的第一支柱22设有孔221。第二磁轭17的一端通过第二磁轭支承部28的孔281。第二磁轭17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柱22的孔221。

此外,铁芯13、第一连结磁轭14、第一磁轭15、第二连结磁轭16、第二磁轭17由例如半硬质磁性材料形成。但是,这些零件也可以利用与半硬质磁性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图4表示图1中省略了线圈组件2的状态。如图4所示,第一基底基板3、第二基底基板4、第一图案框架5、第二图案框架6组合成长方形的箱形状。第一基底基板3形成箱形状的底面。第二基底基板4形成箱形状的底面。第一图案框架5形成箱形状的一侧面。第二图案框架6形成箱形状的另一侧面。

第一基底基板3和第二基底基板4具有长方形的形状。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与线圈轴线平行。第二基底基板4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3的上方。第二基底基板4沿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基底基板3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图案框架5和第二图案框架6具有长方形的形状。第一图案框架5和第二图案框架6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之间,而将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连结。第一图案框架5的下端部和第二图案框架6的下端部固定于第一基底基板3。第一图案框架5的上端部和第二图案框架6的上端部固定于第二基底基板4。第一图案框架5和第二图案框架6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基底基板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的间隔大。即,第一基底基板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图案框架5的高度大。第二基底基板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的间隔大。即,第二基底基板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图案框架5的高度大。

可动部件7配置于第一基底基板3与第二基底基板4之间。可动部件7配置于第一图案框架5与第二图案框架6之间。即,在由第一基底基板3、第二基底基板4、第一图案框架5、第二图案框架6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可动部件7。

图5是第一基底基板3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基底基板3的上表面配置有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此外,附图中,仅对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的一部分标注符号31,并省略其它的第一基板侧触头31的符号。其它的多个部件也同样,仅对多个部件的一部分标注符号并省略其它的符号。

第一基板侧触头31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沿着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如上述,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与线圈轴线方向平行。因此,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在第一基底基板3上沿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

在第一基底基板3安装有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第一可动接触片32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可动接触片32由具有弾性的材料形成。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沿着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各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以沿着第一基底基板3的短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图6是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一可动接触片32具有细长的板材弯曲的形状。第一可动接触片32具有第一触点321。第一触点321设于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前端部。第一触点321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第一触点321与第一基板侧触头31相对配置。

第一可动接触片32具有安装部322、323。安装部322、323设于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基端部。安装部322、323安装于第一基底基板3。安装部322、323插入设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一安装孔301、302(参照图5)。由此,第一可动接触片32以悬臂状态支承于第一基底基板3。

图7是第一基底基板3的下面图。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基底基板3中设有第一基板侧触头31的面称为上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下表面。如图7所示,在第一基底基板3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第一端子部33和多个第二端子部34。第一端子部33和第二端子部34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多个第一端子部33在第一基底基板3的下表面的一侧部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二端子部34在第一基底基板3的下表面的另一侧部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

第一基底基板3是所谓的印刷基板。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多个第一端子部33和多个第二端子部34是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由铜箔等的导电体形成。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多个第一端子部33和多个第二端子部34未被绝缘体包覆而露出。

多个第一端子部33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电连接。另外,安装上述的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一安装孔301成为通孔,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二端子部34电连接。由此,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与多个第二端子部34电连接。

图8是第二基底基板4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第二基底基板4的下表面配置有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第二基底基板4的下表面是与第一基底基板3面对面的面。

第二基板侧触头35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沿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沿着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如上述,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与线圈轴线方向平行。因此,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在第二基底基板4上沿着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

在第二基底基板4安装有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沿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沿着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各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以沿着第二基底基板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第二可动接触片36具有第二触点361。第二触点361与第二基板侧触头35相对配置。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可动接触片3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设有凹部401、402。如图1所示,在凹部401配置线圈组件2的第一凸缘部件19的第一支柱22和第一连结磁轭14的第一磁轭支承部26。另外,在凹部402配置线圈组件2的第二凸缘部件20的第二支柱24和第二连结磁轭16的第二磁轭支承部28。

图9是第二基底基板4的上面图。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二基底基板4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403、404。在第二安装孔403、404安装第二可动接触片36。在第二基底基板4设有多个第一连结孔405和多个第二连结孔406。多个第一连结孔405在第二基底基板4的一侧部沿着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二连结孔406在第二基底基板4的另一侧部沿着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

第二基底基板4是所谓的印刷基板。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是形成印刷基板的图案,由铜箔等的导电体形成。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未被绝缘体包覆而露出。

安装上述的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第二安装孔404、第一连结孔405和第二连结孔406成为通孔。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一连结孔405电连接。多个第二安装孔404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二连结孔406电连接。

如图7所示,第一基底基板3具有多个第三端子部37和多个第四端子部38。多个第三端子部37和多个第四端子部38是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由铜箔等的导电体形成。多个第三端子部37和多个第四端子部38未被绝缘体包覆而露出。

第一基底基板3具有多个第三连结孔303和多个第四连结孔304。多个第三连结孔303和多个第四连结孔304成为通孔。多个第三连结孔303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三端子部37电连接。多个第四连结孔304通过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图案配线,与多个第四端子部38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一图案框架5具有多个第一图案501。多个第一图案501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图案框架6具有多个第二图案601。多个第二图案601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图案501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基底基板4的第一连结孔405。第一图案501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三连结孔303。由此,第二基板侧触头35经由第一图案501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三端子部37电连接。

第二图案601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基底基板4的第二连结孔406。第二图案601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四连结孔304。由此,第二可动接触片36经由第二图案601,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四端子部38电连接。

此外,也可以对各端子部33、34、37、38安装从第一基底基板3突出的多个端子。或者,也可以在各端子部设置bga(球阵列封装ballgridarray)或lga(栅格阵列封装landgridarray)。

图2及图4所示的可动部件7相对于第一基底基板3及第二基底基板4可旋转地设置。可动部件7具有旋转轴部41。如图1及图3所示,线圈组件2具有轴支承部222、242。轴支承部222、242可旋转地支承可动部件7的旋转轴部41。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轴支承部222、242具有设于第一凸缘部件19的第一支柱22的第一轴支承部222、设于第二凸缘部件20的第二支柱24的第二轴支承部242。第一轴支承部222和第二轴支承部242具有凹陷成圆弧状的形状。

可动部件7绕通过旋转轴部41的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设置。旋转轴线与线圈轴线平行。即,旋转轴线与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及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平行。可动部件7具有在线圈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图10及图11是表示从可动部件7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可动部件7及其周围结构的图。可动部件7配置于第一可动接触片32与第二可动接触片36之间。可动部件7相对于第一基底基板3及第二基底基板4进行旋转,由此,可以切换成图10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图11所示的第二状态而被设置。

图10所示的第一状态中,可动部件7按压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使第一触点321与第一基板侧触头31接触,并且按压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使第二触点361与第二基板侧触头35接触。

图11所示的第二状态中,可动部件7不会按压第一可动接触片32及第二可动接触片36,第一触点321从第一基板侧触头31离开,并且第二触点361从第二基板侧触头35离开。

图12是可动部件7的立体图。如图10~图12所示,可动部件7具有:支承部件42、第一衔铁43、第二衔铁44、永久磁铁45。支承部件42支承第一衔铁43、第二衔铁44和永久磁铁45。上述的旋转轴部41从支承部件42突出。支承部件42由树脂等的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支承部件42具有第一板部421、第二板部422和连结部423、424。第一板部421和第二板部422相对于可动部件7的旋转轴线ax1对称地配置。第一板部421和第二板部422具有线圈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连结部423、424配置于第一板部421与第二板部422之间,将第一板部421与第二板部422连结。上述的旋转轴部41从连结部423、424突出。详细而言,连结部423、424具有第一连结部423和第二连结部424。第一连结部423和第二连结部424将长边方向上的第一板部421与第二板部422的端部彼此连结。

支承部件42具有第一按压部425和第二按压部426。第一按压部425以从第一板部421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一按压部425与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相对配置。第一按压部425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第二按压部426以从第二板部422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二按压部426与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相对配置。第二按压部426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按压部425和第二按压部426相对于可动部件7的旋转轴线ax1对称地配置。

第一衔铁43和第二衔铁44具有线圈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第一衔铁43安装于第一板部421的上表面。第二衔铁44安装于第二板部422的下表面。第一衔铁43和第二衔铁44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衔铁43和第二衔铁44以例如半硬质磁性材料形成。但是,第一衔铁43和第二衔铁44也可以使用与半硬质磁性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永久磁铁45配置于第一衔铁43与第二衔铁44之间。从旋转轴线ax1方向观察,永久磁铁45以与旋转轴线ax1重叠的方式配置。永久磁铁45具有旋转轴线方向即线圈11的长边方向上细长的形状。

可动部件7具有第一凹部46和第二凹部47。第一凹部46和第二凹部47沿着线圈轴线方向延伸。第二凹部47相对于旋转轴线ax1设于第一凹部46的相反侧。第一凹部46和第二凹部47由第一衔铁43、永久磁铁45和第二衔铁44构成。上述的第一磁轭15配置于第一凹部46内。第二磁轭17配置于第二凹部47内。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动作。可动部件7在图11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从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离开,而不按压第一可动接触片32。另外,第二按压部426从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离开,而不按压第二可动接触片36。因此,第一触点321从第一基板侧触头31离开。另外,第二触点361从第二基板侧触头35离开。因此,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多个第二端子部34成为非导通。另外,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多个第四端子部38成为非导通。

通过向线圈11通电,当线圈组件2使可动部件7沿规定方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部件7从图11所示的第二状态切换成图10所示的第一状态。

如图10所示,可动部件7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抵抗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由此,使多个第一触点321与第一基板侧触头31接触。由此,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多个第二端子部34导通。另外,第二按压部426抵抗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由此,使多个第二触点361与第二基板侧触头35接触。由此,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多个第四端子部38导通。此外,可动部件7为第一状态时,即使解除向线圈11的通电,利用永久磁铁45的磁力,可动部件7也保持成第一状态。

通过切换向线圈11的通电方向,线圈组件2使可动部件7向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部件7从图10所示的第一状态切换成图11所示的第二状态。如图11所示,可动部件7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离开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第二按压部426离开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由此,通过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弹力,第一可动接触片32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一触点321离开第一基板侧触头31。由此,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多个第二端子部34成为非导通。另外,通过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弹力,第二可动接触片36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二触点361离开第二基板侧触头35。由此,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多个第四端子部38成为非导通。此外,可动部件7为第二状态时,即使解除向线圈11的通电,利用永久磁铁45的磁力,可动部件7也保持成第二状态。

此外,通过解除向线圈11的通电,利用第一可动接触片32和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弹力,可动部件7被推回,由此,可动部件7也可以从第一状态切换成第二状态。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可以在线圈11的线圈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范围内排列配置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和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另外,可以在线圈11的线圈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范围内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和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因此,越增大线圈11的长度,可以越增加基板侧触头31、35和可动接触片32、36的数量。

在增加基板侧触头31、35和可动接触片32、36的数量的情况下,即使线圈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变大,也可以抑制向其它方向的尺寸的扩大。因此,可以在安装继电器1的基板上较窄的间隙配置继电器1。因此,可以有效地运用安装继电器1的基板上的狭窄的空间,并且,继电器1的设计容易。

第一基底基板3和第二基底基板4相对配置,因此,可以缩小继电器1的安装面积。

通过第一基底基板3和第二基底基板4的图案配置的变更,可以变更多个端子部33、34、37、38的数量、及各端子部33、34、37、38的连接关系。另外,各端子部33、34、37、38沿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因此,没有图案的复杂的绕回,可以容易地变更多个端子部33、34、37、38的数量、及各端子部33、34、37、38的连接关系。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图13及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7及其周围结构的图。图13表示第一状态的可动部件7。图14表示第二状态的可动部件7。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底基板3不仅具有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还具有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51。第二基底基板4不仅具有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还具有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52。另外,在第一基底基板3安装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在第二基底基板4安装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底基板3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51在第一基底基板3的上表面,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即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51与第二端子部34电连接。

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沿第一基底基板3的长边方向即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具有与第三基板侧触头51相对配置的第三触点531。第三可动接触片53与第一可动接触片32连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32一起与设于第一基底基板3的第一共用端子部(未图示)电连接。

此外,第一可动接触片32和第三可动接触片53也可以一体形成。或者,第一可动接触片32和第三可动接触片53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基底基板4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52沿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即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5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端子部38电连接。

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沿第二基底基板4的长边方向即线圈轴线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具有与第四基板侧触头52相对配置的第四触点541。第四可动接触片54与第二可动接触片36连接,并与第二可动接触片36一起与设于第二基底基板4的第二共用端子部(未图示)电连接。

此外,第二可动接触片36和第四可动接触片54也可以一体形成。或者,第二可动接触片36和第四可动接触片54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如图13及图14所示,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51在第一基底基板3上相对于旋转轴线ax1配置在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的相反侧。即,多个第三基板侧触头51相对于与第一基底基板3垂直且包含旋转轴线ax1的平面,与多个第一基板侧触头31对称地配置。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52在第二基底基板4上相对于旋转轴线ax1配置在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的相反侧。即,多个第四基板侧触头52相对于与第一基底基板3垂直且包含旋转轴线ax1的平面与多个第二基板侧触头35对称地配置。

可动部件7不仅具有上述的第一按压部425和第二按压部426,还具有第三按压部427和第四按压部428。第三按压部427与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相对配置。第四按压部428与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相对配置。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动作。可动部件7在图14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离开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而不会按压第一可动接触片32。第二按压部426离开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而不会按压第二可动接触片36。因此,第一触点321离开第一基板侧触头31。另外,第二触点361离开第二基板侧触头35。

另外,可动部件7在第二状态下,第三按压部427抵抗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由此,使多个第三触点531与第三基板侧触头51接触。另外,第四按压部428抵抗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由此,可以使多个第四触点541与第四基板侧触头52接触。

因此,可动部件7在第二状态下,多个第二端子部34与第一共用端子部导通,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第一共用端子部非导通。另外,多个第四端子部38与第二共用端子部导通,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第二共用端子部非导通。

通过向线圈11通电,线圈组件2使可动部件7沿规定方向(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部件7从图14所示的第二状态切换成图13所示的第一状态。如图13所示,可动部件7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抵抗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由此,使多个第一触点321与第一基板侧触头31接触。第二按压部426抵抗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由此,使多个第二触点361与第二基板侧触头35接触。

另外,可动部件7在第一状态下,第三按压部427离开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第四按压部428离开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由此,通过第三可动接触片53的弹力,第三可动接触片53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三触点531离开第三基板侧触头51。另外,通过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弹力,第四可动接触片54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四触点541离开第四基板侧触头52。

由此,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第一共用端子部导通,且多个第二端子部34与第一共用端子部非导通。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第二共用端子部导通,且多个第四端子部38与第二共用端子部非导通。此外,可动部件7在第一状态时,即使解除向线圈11的通电,利用永久磁铁45的磁力,可动部件7也保持成第一状态。

通过切换向线圈11的通电方向,线圈组件2使可动部件7向上述的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部件7从图13所示的第一状态切换成图14所示的第二状态。如图14所示,可动部件7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按压部425离开多个第一可动接触片32,第二按压部426离开多个第二可动接触片36。由此,通过第一可动接触片32的弹力,第一可动接触片32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一触点321离开第一基板侧触头31。另外,通过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弹力,第二可动接触片36返回到自然状态,由此,第二触点361离开第二基板侧触头35。

另外,可动部件7在第二状态下,第三按压部427抵抗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三可动接触片53,由此,使多个第三触点531与第三基板侧触头51接触。第四按压部428抵抗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弹力并按压多个第四可动接触片54,由此,使多个第四触点541与第四基板侧触头52接触。

由此,多个第一端子部33与第一共用端子部非导通,并且多个第二端子部34与第一共用端子部导通。另外,多个第三端子部37与第一共用端子部非导通,并且多个第四端子部38与第一共用端子部导通。此外,可动部件7为第二状态时,即使解除向线圈11的通电,利用永久磁铁45的磁力,可动部件7也保持成第二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也可以构成与a触点、b触点、及c触点相当的导通状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线圈组件2、第一基底基板3、第二基底基板4、第一图案框架5、第二图案框架6、可动部件7和盖8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省略第二基底基板4。也可以省略第一图案框架5及/或第二图案框架6。

基板侧触头的数量及可动接触片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也可以进行变更。第一基底基板3的端子部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也可以进行变更。

第一基板侧触头31及第二基板侧触头35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第三基板侧触头51及第四基板侧触头52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

第一可动接触片32及第二可动接触片3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第三可动接触片53及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端子部33、34、37、38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设计容易,并且可以抑制大型化,同时增加触点的极数的继电器。

符号说明

3第一基底基板

31第一基板侧触头

32第一可动接触片

7可动部件

11线圈

2线圈组件

4第二基底基板

35第二基板侧触头

36第二可动接触片

425第一按压部

426第二按压部

33第一端子部

34第二端子部

37第三端子部

38第四端子部

5第一图案框架

501第一图案

6第二图案框架

601第二图案

51第三基板侧触头

52第四基板侧触头

53第三可动接触片

54第四可动接触片

427第三按压部

428第四按压部

46第一凹部

47第二凹部

13铁芯

15第一磁轭

17第二磁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