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7428发布日期:2019-01-16 07:0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绞合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



背景技术:

电缆绞合机是一种应用于加工电源线、数据线缆、通讯线缆及多股绞合的电线电缆的设备,是电子电器线缆生产的基本工序,也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之一。在电子电器线缆生产线中主要进行绞合这一工艺,对于无需加热的线缆生产而言,电子电器线缆绞合机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线缆生产的要求,而对于某些特定的线缆生产,需对进行绞合的单线进行加热和包络,就必须在加热设备上对需加热线进行加热包络后才能进入绞合工艺,传统的电子电器线缆绞合机一般只进行绞合这一道工序,需加热线要预先在特定的加热机器上加热,经过包络等工艺后再进入绞合工艺过程,大大延长了生产线生产时间。而且传统的加热工艺一般只直接对需加热线进行一次加热,在进入绞合工艺前完成包络,需加热线的受热质量不高,并且带与线的包络不紧密,容易松脱,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绞合工艺的精度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包括预热管道、加热管道、绞合装置、回风管道,所述预热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加热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加热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回风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预热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绞合装置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内部,所述预热管道设置有预热管道进风口和预热管道出风口,所述加热管道设置有加热管道进风口和加热管道出风口,所述回风管道包括回风管道进风口和回风管道出风口,所述预热管道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走线槽,所述加热管道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走线槽,所述预热管道出风口与所述加热管道进风口贯通,所述加热管道出风口与所述回风管道进风口贯通,所述回风管道出风口与所述预热管道进风口贯通,所述预热管道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加热管道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线机构和第二导线机构,所述第一导线机构安装于所述预热管道和所述加热管道连接处,所述第二导线机构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远离预热管道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管道内部设置有风机,所述回风管道进风口和所述回风管道出风口分别设置有第一百叶栅和第二百叶栅,所述第一百叶栅和所述第二百叶栅联动。

作为优选,所述绞合机还包括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出风口处,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器和导线轮,所述制冷器安装于所述导线轮处。

作为优选,所述制冷器设置走线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预热管道内壁上,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加热管道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预热管道包括预热内管道、预热外管道和预热管道保护壳,所述预热管道保护壳设置于所述预热外管道外部,所述预热外管道设置于所述预热内管道外部,所述预热外管道外部与所述预热内管道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所述加热管道包括加热内管道、加热外管道和加热管道保护壳,所述加热管道保护壳设置于所述加热外管道外部,所述加热外管道设置于所述加热内管道外部,所述加热外管道外部与所述加热内管道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所述回风管道包括回风内管道、回风外管道和回风管道保护壳,所述回风管道保护壳设置于所述回风外管道外部,所述回风外管道设置于所述回风内管道外部,所述回风外管道外部与所述回风内管道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管道内壁设置有第三加热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加热装置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回风管道内壁内壁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与传统的绞合机相比,本发明包括预热管道、加热管道,将传统的一次加热细分为预热、加热两个阶段,并且本发明的绞合装置直接设置于加热管道内部,在加热管道内直接将电缆进行绞合,提高了绞合的质量,本发明在所述加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线机构和第二导线机构,第一导线机构用于将加热之后的电缆送入绞合结构内部,第二导线机构用于将绞合之后的电缆进行回收,还有本发明设置有回风管道,可将预热管道送出热量送入预热管道内部,提供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为:

预热管道--1,加热管道--2,绞合装置--3,回风管道--4,加热管道进风口--5,加热管道出风口--6,回风管道进风口--7,回风管道出风口--8,第一加热装置--9,第二加热装置--10,第一导线机构--11,第二导线机构--12,风机--13,制冷装置--14,制冷器--15,导线轮--16,预热内管道--17,预热外管道--18,预热管道保护壳--19,加热内管道--20,加热外管道--21,加热管道保护壳--22,回风内管道--23,回风外管道--24,回风管道保护壳--25,第三加热装置--26,预热管道出风口--27,预热管道进风口--2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绞合机,包括预热管道1、加热管道2、绞合装置3、回风管道4,所述预热管道1的一端与所述加热管道2的一端连接,所述加热管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回风管道4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管道4的另一端与所述预热管道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绞合装置3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2内部,所述预热管道1设置有预热管道进风口28和预热管道出风口27,所述加热管道2设置有加热管道进风口5和加热管道出风口6,所述回风管道4包括回风管道进风口7和回风管道出风口8,所述预热管道1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走线槽,所述加热管道2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走线槽,所述预热管道出风口27与所述加热管道进风口5贯通,所述加热管道出风口6与所述回风管道进风口7贯通,所述回风管道出风口8与所述预热管道进风口28贯通,所述预热管道1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9,所述加热管道2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10,所述加热管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线机构11和第二导线机构12,所述第一导线机构11安装于所述预热管道1和所述加热管道2连接处,所述第二导线机构12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2远离预热管道1的一端;本发明包括预热管道1、加热管道2,将传统的一次加热细分为预热、加热两个阶段,并且本发明的绞合装置3直接设置于加热管道2内部,在加热管道2内直接将电缆进行绞合,提高了绞合的质量,还有本发明在所述加热管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线机构11和第二导线机构12,第一导线机构11用于将加热之后的电缆送入绞合结构内部,第二导线机构12用于将绞合之后的电缆进行回收。

具体地,在使用时,首先调节好第一导线机构11与第二导线机构12输送速度,然后依次打开第一加热装置9和第二加热装置10,使得预热管道1与加热管道2内部的温度达到绞合电缆所需的温度,然后将电缆从预热管道1的第一走线槽送入至预热管道1进行预热,将预热之后的电缆通过第一导线机构11快速的送至第二走线槽处,通过第二导线机构12的输送将预热之后的电缆送入加热管道2进行加热,最后将加热之后的电缆通过绞合装置3进行绞合。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回风管道4内部的空气快速的进行预热管道1内部,所述回风管道4内部设置有风机13,所述回风管道进风口7和所述回风管道出风口8分别设置有第一百叶栅和第二百叶栅,所述第一百叶栅和所述第二百叶栅联动。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绞合之后的电缆快速的冷却,所述绞合机还包括制冷装置14,所述制冷装置14安装于所述加热管道出风口6处,所述制冷装置14包括制冷器15和导线轮16,所述制冷器15安装于所述导线轮16处,所述制冷器15设置走线孔,在使用时,直接将绞合之后的电缆通过导线轮16送入制冷器15的走线孔内部,使得绞合之后的电缆快速的冷却。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预热管道1和加热管道2温度快速的上升至所需的加热温度,所述第一加热装置9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0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加热装置9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预热管道1内壁上,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0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加热管道2内壁上,均匀分布的第一加热装置9和第二加热装置10分别使得预热管道1和加热管道2内部的温度恒定。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预热管道1、加热管道2和回风管道4的保温性,所述预热管道1包括预热内管道17、预热外管道18和预热管道保护壳19,所述预热管道保护壳19设置于所述预热外管道18外部,所述预热外管道18设置于所述预热内管道17外部,所述预热外管道18外部与所述预热内管道17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所述加热管道2包括加热内管道20、加热外管道21和加热管道保护壳22,所述加热管道保护壳22设置于所述加热外管道21外部,所述加热外管道21设置于所述加热内管道20外部,所述加热外管道21外部与所述加热内管道20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所述回风管道4包括回风内管道23、回风外管道24和回风管道保护壳25,所述回风管道保护壳25设置于所述回风外管道24外部,所述回风外管道24设置于所述回风内管道23外部,所述回风外管道24外部与所述回风内管道23之间设置有保温填充物。

本实施例中,为防止回流于回风管道4内部的空气温度低于预热管道1内部的温度,在回风管道4内壁设置有第三加热装置26,第三加热装置26可对回风管道4进行预热和对内部的回流的空气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回风管道4内部温度的恒定,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6为加热圈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回风管道4内壁内壁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