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5995发布日期:2019-04-05 21:48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线簧插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接触件的插合是阳性接触件与阴性接触件配对插合。阳性接触件也称插针(pin),一般为刚性零件。阴性接触件也称插孔(socket),一般为弹性接触件,也是接触对的关键。它依靠弹性结构在与刚性插针插合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发生弹性力与阳性接触件形成紧密接触,完成电流和信号连接。接触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流和信号传输的质量。

插孔的结构种类很多,目前国内通常采用的连接器弹性接触件为:劈槽式插孔、普通线簧插孔、冠簧插孔等形式。劈槽式插孔特点是可通过大电流但可靠性较差;普通线簧插孔可靠性较好但不能通过大电流;冠簧插孔价格便宜但插拔力大,可靠性较劈槽式要好一些。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对连接器接触件的接触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医疗类电子的检测、测量类仪器仪表、电讯、汽车和一些特殊行业,如军工、核工业、航天航空等都需要高可靠性的连接器来传输信号。以上几种形式在要求极高可靠性连接器中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密绕式线簧插孔则可在现有基础上大大提高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它是由弹性丝在孔内一根挨一根紧密排列,当插针插入插孔时,每一根弹性丝都与插针成双曲面线性接触,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接触可靠性也呈数量级增加。

在线簧插孔的电连接器中,大电流的稳定传输需要线簧与插针的接触面积大,线簧的密排稳定,不要存在缝隙或者频繁插拔后乱丝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线簧插孔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线簧密排插孔的电传输可靠性不够。

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包括外套、内套和线簧丝,所述外套由前套、套管和后套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外套内同轴首尾布置两个所述内套但两个内套相互不接触,所述线簧丝为两组并分别布置在两个所述内套中,所述内套的外侧壁中部均设置环形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外套内壁接触从而与所述外套形成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凸起的两侧凹部分别与前套和套管形成环形槽一和环形槽二,第二环形凸起的两侧凹部分别与套管和后套形成环形槽三和环形槽四,所述线簧丝包括a段、b段、c段和d段,c段和d段为a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b段为两个弯折段的过渡段,所述a段位于所述内套内并与内套内壁的母线呈扭角,所述b段向c段反向扭转,所述d段向c段反向扭转,两组线簧丝的四组弯折段分别位于四个环形凹槽中。

本发明设计原理为:将线簧丝设置成两端弯折的双c形,使得整个线簧丝的两端牢固固定,避免在插针的插拔过程中出现乱丝的问题,而位于内套内的a段与母线呈扭角,使得线簧丝在内套的中部形成一个纵切截面投影为双曲线,形成双曲面网络,当圆柱形插针插入线簧孔后,弹性金属丝包络在插针表面,其丝的一段与插针呈多点线状接触,整个插孔与插针构成多线并联接触系统,即一个线簧孔相当于若干对片簧孔并联,有利于大电流传输,这样就实现结构稳固不会出现乱丝也能进行大电流稳定传输;另一方面,在大电流传输时,为了提高传输能力,接触件的接触面积是关键因素。线簧插孔装配工艺决定内套长度最多在25mm左右,也就是单个的线簧插孔接触长度在20mm左右,当通过400a大电流时,这个接触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本申请设置两个内套首尾沿轴向排列,线簧丝采用相互隔离的两段设计,相比直接制作成一段2倍长的线簧丝相比,线簧丝与内套内壁母线的扭角更大,这样形成的喉圆的直径会更小,当插针插入时,与线簧丝的有效接触长度更长,接触面积也就加倍了,从而提高接触件的电气性能以及可靠性。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所述b段的两端连接段为圆弧段,所述b段的中间段为直线段,这样可以保证b段与基体能够更好地贴合,有效防止线簧之间存在缝隙而不能密排,影响整体电传输的稳定性。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套管的内壁中部设置环形的凸环,两个所述内套分别位于所述凸环的两侧使得两个内套不相互接触。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套和所述后套压接,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外套结构的稳定和易于装配。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所述压接的具体方式为:相互压接的位于下方的端部上表面设置凹槽,位于上方的端部的下表面设置向下的凸起,所述凸起卡入凹槽形成压接部。

本发明优选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所述前套远离套管的一端设置内弯部形成的端部直径小于所述内套的直径,这样内套可以被限位在所述外套中,使得结构稳固。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线簧丝制成双向弯折的双c结构,弯折部位于环形槽中,使得线簧丝的两个固定端稳固不易脱落,有效防止乱丝,并且a段与内套的内壁母线形成扭角,通过将b段的中间段设置为直线段,使得线簧丝的b段能与所述基体紧密贴合,而且能在内套的中部形成喉圆,使得插针插入时,能接触紧密,保证电传输。

2.本发明通过设置沿轴向排列的两个内套,在其内部均布置两组线簧丝,这样就使得线簧丝的长度增加了一倍,而由于两组线簧丝的扭角更大,形成的喉圆更大,插针插入时的有效接触长度增加值大于一倍,从而更好地提高接触件的电气性能以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单根线簧丝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单根线簧丝的右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前套,2-后套,3-套管,30-凸环,4-内套,40-第一环形凸起,41-第二环形凸起,5-线簧丝,50-a段,51-b段,510-直线段,511-圆弧段,52-c段,53-d段,6-环形槽一,7-环形槽二,8-环形槽三,9-环形槽四,10-压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双c形密绕线簧插孔,包括外套、内套4和线簧丝5,所述外套由前套1、套管3和后套2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外套内同轴首尾布置两个所述内套4但两个内套4相互不接触,所述线簧丝5为两组并分别布置在两个所述内套4中,所述内套4的外侧壁中部均设置环形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外套内壁接触从而与所述外套形成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凸起40的两侧凹部分别与前套1和套管3形成环形槽一6和环形槽二7,第二环形凸起41的两侧凹部分别与套管3和后套2形成环形槽三8和环形槽四9,所述线簧丝5包括a段50、b段51、c段52和d段53,c段52和d段53为a段50两端的弯折段,所述b段51为两个弯折段的过渡段,所述a段50位于所述内套4内并与内套4内壁的母线呈扭角,所述b段51向c段52反向扭转,所述d段53向c段52反向扭转,两组线簧丝5的四组弯折段分别位于四个环形凹槽中。

将线簧丝5设置成两端弯折的双c形,使得整个线簧丝5的两端牢固固定,避免在插针的插拔过程中出现乱丝的问题,而位于内套4内的a段50与母线呈扭角,使得线簧丝5在内套4的中部形成一个纵切截面投影为双曲线,形成双曲面网络,当圆柱形插针插入线簧孔后,弹性金属丝包络在插针表面,其丝的一段与插针呈多点线状接触,整个插孔与插针构成多线并联接触系统,即一个线簧孔相当于若干对片簧孔并联,有利于大电流传输,这样就实现结构稳固不会出现乱丝也能进行大电流稳定传输;另一方面,在大电流传输时,为了提高传输能力,接触件的接触面积是关键因素。线簧插孔装配工艺决定内套4长度最多在25mm左右,也就是单个的线簧插孔接触长度在20mm左右,当通过400a大电流时,这个接触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本申请设置两个内套4首尾沿轴向排列,线簧丝5采用相互隔离的两段设计,相比直接制作成一段2倍长的线簧丝5相比,线簧丝5与内套4内壁母线的扭角更大,这样形成的喉圆的直径会更小,当插针插入时,与线簧丝5的有效接触长度更长,接触面积也就加倍了,从而提高接触件的电气性能以及可靠性。

所述套管3的内壁中部设置环形的凸环30,两个所述内套4分别位于所述凸环30的两侧使得两个内套4不相互接触。

所述套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套1和所述后套2压接,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外套结构的稳定和易于装配。

所述套管3与所述前套1之间、套管3与后套2之间形成台阶连接部,所述台阶连接部采用压接的方式进行压紧固接。

所述压接的具体方式为:相互压接的位于下方的端部上表面设置凹槽,位于上方的端部的下表面设置向下的凸起,所述凸起卡入凹槽形成压接部10。

所述前套1远离套管3的一端设置内弯部形成的端部直径小于所述内套4的直径,这样内套4可以被限位在所述外套中,使得结构稳固。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所述b段51的两端连接段为圆弧段511,所述b段51的中间段为直线段510,这样可以保证b段51与基体能够更好地贴合,有效防止线簧之间存在缝隙而不能密排,影响整体电传输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所述的“上”、“下”、“前”、“后”、“端”、“外”和“内”等术语均以附图所示的方位为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