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接线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9179发布日期:2019-07-03 03:3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电池接线柱盖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接线柱盖。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保护从电池突出的端子的盖,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的盖。该电池连接端子保护盖具备沿电池的侧面配设的保险丝单元保护部以及借由铰链部与保险丝单元保护部连结的端子保护部。电池极柱从电池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电池极柱的外周用螺栓旋绕紧固而电气连接。端子保护部带有间隙地嵌合于电池极柱和螺栓的上方并将其覆盖,当进行电池更换等作业等时能以铰链部附近为中心在上方转动而旋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87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该构成中,当为了电池更换等而打开端子保护部,且使用工具松开螺栓时,有可能因转动的工具与车身抵触而对车身造成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电池接线柱盖,其安装于在车辆上搭载的电池,所述电池接线柱盖具备:主体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电池;可动部,其借由铰链与所述主体部连结而设置,所述可动部能旋转移位到将安装于所述电池的螺合部件覆盖的遮蔽位置以及与所述主体部重叠的开放位置;以及工具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可动部处于所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在以所述螺合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工具与所述车辆接触之前,所述工具限制部与所述工具干涉,从而限制所述工具的旋转。

根据此结构,因为以螺合部件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工具与工具限制部抵接而被限制进一步旋转,所以能防止因工具与车辆抵接而对车辆造成损伤。

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构成。

(1)所述主体部具备与所述铰链连结的固定顶板部,所述可动部具备与所述铰链连结的可动顶板部,所述工具限制部设置于比所述可动部向所述铰链的轴向突出的位置,所述可动顶板部以及所述固定顶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当所述可动部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能与另一方卡止的横向偏移限制部。

根据此结构,因为工具限制部设置于比可动部向铰链的轴向突出的位置,所以来自工具的按压力从工具限制部向可动部传递而作用于以铰链为中心进行旋转移位的方向,有可能使得可动部相对于主体部错位。但是,根据此结构,因为在可动顶板部以及固定顶板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的横向偏移限制部与另一方卡止,所以能限制可动部的横向偏移。由此,能防止工具限制部的错位,从而能确实地限制工具的旋转。

(2)所述工具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板部。所述可动部进一步具备可动侧板部,所述可动侧板部在所述开放位置向从所述主体部分开的方向突出,所述工具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板部。

根据此结构,因为当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时,工具限制部配置于与可动侧板部的突出高度位置相应地从主体部分开的位置,所以能将工具限制部配置于相对于主体部的在高度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

(3)所述电池接线柱盖进一步具备角度设定部,所述角度设定部设置为当所述可动部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以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呈锐角地分开的方式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支承。

根据此结构,因为工具限制部根据可动部被支承的角度而配置,所以能将工具限制部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

(4)所述角度设定部设置为从所述主体部向上方突出,所述横向偏移限制部设置于所述角度设定部的上端部。

根据此结构,因为能使角度设定部兼作为横向偏移限制部,所以不需要将角度设定部和横向偏移限制部分别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电池接线柱盖,当在车辆内用工具使螺合部件相对于电池旋转时,能够防止因工具而对车辆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后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后方观察到的接地端子群以及电池接线柱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后方观察到的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前方观察到的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从后方观察到的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在车辆内使用了工具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在车辆内使用了工具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使用了工具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6是示出沿图1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后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接线柱盖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从前方观察到的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斜视图。

图19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可动部处于遮蔽位置的电池接线柱盖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在车辆内使用工具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16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接线柱盖1装配于车辆用电池2的上表面侧,将图2所示的正极2a以及其周边覆盖并保护。在以下的电池接线柱盖1中,以图1所示的状态的上方为上方,以靠近负极2b的一侧为前方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正极2a的周边安装有电池端子5、用于将电池端子5固定于正极2a的螺栓6(螺合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从电池2的上表面至侧面以l字状延伸的l字端子7。电池端子5形成为细长的条板形状而卷绕于正极2a。在电池端子5的正极2a侧的两端附近贯通的螺合孔配置于正极2a的前方。螺栓6螺合于螺合孔,且使轴朝向左右方向。在l字端子7的下端部紧固压接有未予图示的电线。l字端子7通过嵌入于防旋树脂部件3,从而相对于电池2被定位。

如图3至图5所示,电池接线柱盖1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一半的位置隔着铰链50而被分割成前后两个部分。以下,将其中比铰链50靠后侧的部分称为主体部10,将前侧的部分称为可动部20。另外,将主体部10中的将l字端子7以及其周边部从上方覆盖的部分以及从侧方覆盖的部分分别称为固定顶板部11以及固定侧板部12,将可动部20中的将螺栓6以及其周边部从上方覆盖的部分以及从侧方覆盖的部分分别称为可动顶板部21以及可动侧板部22。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固定顶板部11和可动顶板部21借助将轴设为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对铰链50以及在一对铰链50之间设置的弹簧部60而被连结。弹簧部60形成为向下方突出而折弯的形状。弹簧部60是所谓的反作用力弹簧,以通过自身的弹力施加外力而跳动的方式在展伸状态与折弯状态之间转移。

如图5以及6所示,主体部10的各固定侧板部12从侧方观察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在各固定侧板部12以向下方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有安装爪部13。如图1所示,通过各固定侧板部12以能与防旋树脂部件3的上表面以及侧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各安装爪部13嵌入到在防旋树脂部件3设置的安装接受部3a(参照图2),从而主体部10卡止于防旋树脂部件3。

可动部20利用弹簧部60的弹压力而能配置于如图1所示的将螺栓6覆盖的遮蔽位置以及如图10所示的能使螺栓6露出于外方的开放位置这两个位置。如图16所示,在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顶板部21配置为与固定顶板部11面接触,可动侧板部22配置为向从固定顶板部11分开的方向突出。当对电池2进行更换等维护时,通过将可动部20配置于开放位置,从而成为使螺栓6露出,能用工具t进行螺合或者解除螺合的状态。

然而,因为进行螺栓6螺合需要较大的转矩,所以作为工具t,利用长柄的情况较多。但是,若使这样的工具t的柄的部分在车辆c内以螺栓6为中心进行旋转,则有可能因前端与车辆c抵接而导致对车辆c造成损伤。

在此,在电池接线柱盖1设置有工具限制部30,工具限制部30突出到工具t与车辆c接触为止的旋转轨迹内,并在工具t与车辆c接触之前与工具t进行干渉,从而限制工具的旋转。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工具限制部30向一对可动侧板部22中的一方的外表面侧延伸出,如图7所示,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箱形状。如图3以及图7所示,工具限制部30的后壁31设置为与在可动部20的后端设置的背板部23对齐。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后壁31的下端31a设置为与可动侧板部22的下端(图10的状态的上端)对齐。如图9所示,工具限制部30的顶壁32相对于可动侧板部22以约45度的角度向斜下方延伸。以下,将工具限制部30的后壁31的下端部称为旋转限制端部31a。

在可动部20处于遮蔽位置的图1所示的状态下,工具限制部30以将旋转限制端部31a嵌入于电池端子5与防旋树脂部件3之间的状态被收纳。

如图13所示,在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旋转限制端部31a配置于固定顶板部11的前端的上方。若在该状态下,工具t以螺栓6为中心进行旋转,则工具t的柄被旋转限制端部31a干渉,从而被限制进一步的旋转。旋转限制端部31a从工具t受到的按压力主要借由可动侧板部22、背板部23等传递给可动顶板部21,再借由可动顶板部21传递给主体部10。

另外,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可动侧板部22的内侧,与背板部23平行地设置有左右一对辅助肋24。如图10所示,辅助肋24的一侧端与可动侧板部22连结,辅助肋24的下端与可动顶板部21连结。由此,辅助肋24从内侧支承可动侧板部22,从而防止可动侧板部22的挠曲变形。

在此,因为使螺栓6旋转的作业成为在空间局限的车辆内进行的作业,所以如图14所示,作为工具t,有时采用从头部至柄的范围被弯曲的形状(所谓的偏置型)的工具。本实施方式是设想这种情况,如上述那样,将工具限制部30设置于可动侧板部22的外侧方(即、比可动部20向铰链50的轴向突出的位置)。

如图14以及图15(a)所示,在这种构成中,因为工具t在可动侧板部22的外侧方与旋转限制端部31a抵接并将其按压,所以该按压力作用于使可动顶板部21横向偏移的方向。另外,因为铰链50形成为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条板形状,所以有可能因外力而挠曲变形。因此,有可能因来自工具t的按压力而使得可动顶板部21以铰链50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横向偏移,工具限制部30从所期望的位置偏离,从而导致容许工具t与车辆c接触。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接线柱盖1进一步设置横向偏移限制部40,横向偏移限制部40用于限制可动顶板部21的横向偏移移位。横向偏移限制部40由设置于固定顶板部11的左右一对横向偏移限制肋41以及设置于可动顶板部21的左右一对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构成。

如图4所示,横向偏移限制肋41在固定顶板部11的两侧端向上方突出,如图5所示,横向偏移限制肋4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从各安装爪部13的后端位置至固定顶板部11的后端位置沿前后延伸的形状。

如图4所示,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形成为在可动顶板部21使从两侧端附近中的比工具限制部30靠前侧的位置至前端的区域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如图11所示,在可动顶板部21设置有将左右一对可动侧板部22连结的加强壁部25,如图7所示,加强壁部25在下表面透视时与两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交叉。

如图15(b)所示,横向偏移限制肋41的宽度尺寸(左右尺寸)设定为能嵌入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的程度。横向偏移限制肋41的从固定顶板部11突出的高度尺寸设定为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的深度尺寸以下。由此,在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如图15(b)所示,成为横向偏移限制肋41嵌入到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内而能卡止于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的状态,如图16所示,成为可动顶板部21与固定顶板部11面接触的状态。

在因从工具t向工具限制部30传递的按压力而使得可动部20相对于主体部10想要横向偏移的情况下,通过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卡止于横向偏移限制肋41,从而限制可动部20的横向偏移。

如以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接线柱盖1是安装于在车辆上搭载的电池2的电池接线柱盖1,其具备:主体部10,其固定于所述电池2;可动部20,其借由铰链50与所述主体部10连结而设置,且能旋转移位到将安装于所述电池2的螺合部件(螺栓6)覆盖的遮蔽位置和与所述主体部10重叠的开放位置;工具限制部30,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20,工具限制部30通过在所述可动部20处于所述开放位置且以所述螺合部件6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工具t与所述车辆c接触之前与工具t发生干渉从而限制所述工具t的旋转。

根据此结构,因为以螺合部件6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工具t与工具限制部30抵接而被限制进一步旋转,所以能防止因工具t与车辆c抵接而对车辆c造成损伤。

另外,所述主体部10具备与所述铰链50连结的固定顶板部11,所述可动部20具备与所述铰链50连结的可动顶板部21,所述工具限制部30设置于比所述可动部20向所述铰链50的轴向突出的位置,在所述可动顶板部21以及所述固定顶板部11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当所述可动部20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能与另一方卡止的横向偏移限制部40。

在该构成中,因为工具限制部30设置于从可动部20向铰链50的轴向突出的位置,所以来自工具t的按压力从工具限制部30传递到可动部20并作用于以铰链50为中心进行旋转移位的方向,从而可动部20有可能从主体部10错位。但是,根据此结构,因为在可动顶板部21以及固定顶板部11中至少一方设置的横向偏移限制部40与另一方卡止,所以能限制可动部20的横向偏移。由此,能防止工具限制部30的错位,从而能确实地防止工具t的旋转。

另外,所述可动部20进一步具备可动侧板部22,可动侧板部22在所述开放位置向从所述主体部10分开的方向突出,所述工具限制部30设置于所述可动侧板部22。

根据此结构,当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时,工具限制部30与可动侧板部22的突出高度位置相对应地配置于从主体部10分开的位置,所以能在相对于主体部10的高度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配置工具限制部30。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7至图23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电池接线柱盖10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在与实施方式1的横向偏移限制肋41相同的位置设置角度设定部170且以使可动顶板部21相对于固定顶板部11成为锐角的方式支承可动顶板部21,并且使角度设定部170的突出端部兼具横向偏移限制肋141。关于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构成,采用通过在实施方式1的符号上加上100而成的符号。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作用以及效果,省略说明,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采用相同的符号。

如图19所示,角度设定部170设置为使实施方式1的横向偏移限制肋41向上方进一步突出的形状,并且如图19所示,角度设定部170的上表面构成为后侧比前侧抬升的锥形面。

如图21所示,在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角度设定部170的上表面与横向偏移限制凹部142的底面进行面接触。由此,可动顶板部21被支承为相对于固定顶板部11以铰链50为中心以预定的角度分开,且成为整体稍前倾的姿势。

此时,如图22所示,在将从固定顶板部11的上表面前端向上方离开背板部23的高度尺寸的位置设为p的情况下,旋转限制端部31a配置于比位置p靠上方且比位置p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工具t在比实施方式1从车辆c分开的位置被旋转限制端部31a干渉,从而被限制进一步的旋转。

另外,如图23所示,在该状态下,角度设定部170的上端部作为横向偏移限制肋141而嵌入到横向偏移限制凹部142,从而成为能卡止于横向偏移限制凹部142的状态。由此,就算在本实施方式,也能与实施方式1一样地限制工具限制部30的移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接线柱盖101进一步具备角度设定部170,角度设定部170形成为当所述可动部20处于所述开放位置时,以所述可动部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呈锐角地分开的方式对所述可动部20进行支承。

根据此结构,因为工具限制部30配置为与可动部20被支承的高度位置相对应,所以能在所期望的位置配置工具限制部30。

另外,所述角度设定部170设置为从所述主体部10向上方突出,所述横向偏移限制部(横向偏移限制肋141)设置于所述角度设定部170的上端部。

根据此结构,因为能使角度设定部170兼具横向偏移限制部140,所以不需要将角度设定部170和横向偏移限制部140分别设置。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能以以下的方式实施。

(1)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工具限制部30在可动部20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向上方突出,采用了工具t与工具限制部30的上端部抵接的构成,但是工具限制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在例如作为工具采用顶部和轴为平板形状(所谓的笔直类型)的扳手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从可动部的一方的侧板向另一方的侧板突出(例如像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可动部20的后壁31那样的形状)的工具限制部。总之,在可动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只要工具限制部突出到工具与车辆接触为止的旋转轨迹内即可。

(2)在实施方式2中,旋转限制端部31a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与可动侧板部22的下端对齐地配设,但是在能只借助例如角度设定部将旋转限制端部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的情况下,只要在与可动顶板部相同的高度位置采用向侧方延伸出的形状即可。

(3)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通过将横向偏移限制部40、140设置于固定顶板部11的横向偏移限制肋41、141与将横向偏移限制部40、140设置于可动顶板部21的横向偏移限制凹部42、142而构成,但是横向偏移限制部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例如将横向偏移限制肋从可动顶板部的两侧缘向上方突出设置,在主体部的固定顶板部的两侧缘从侧方使横向偏移限制肋卡止。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接线柱盖

10:主体部

11:固定顶板部

20:可动部

21:可动顶板部

22:可动侧板部

30:工具限制部

40:横向偏移限制部

50:铰链

t:工具

2:电池

6:螺栓(螺合部件)

141:横向偏移限制肋(横向偏移限制部)

142:横向偏移限制凹部

170:角度设定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