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3212发布日期:2019-03-19 23:3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绞线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缆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要求变得更加复杂,出现多种不同样式的电缆,电缆由若干同心方式绞合的导线构成,具有更高的载流量,且更易弯曲,方便加工使用。

目前电缆中的绞线均是由绞线机绞合而成,其加工步骤为:铜芯和填充绳先通过绞线装置的绞弓引导,在绞弓高速转动下,使得铜芯和填充绳绞合形成电缆芯,电缆芯外部在缠绕钢带形成铠装层,最后在铠装层外部包塑绝缘层。

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电缆芯为铜芯和填充绳绞合而成,因而当铠装层包裹不紧密时,铜芯和填充绳容易松动,影响电缆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带上料便捷且钢带贴合度高、钢带可快速形成铠装层的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设进线口的前机台和内设出线口的后机台,所述前机台和所述后机台相对设置;

所述前机台朝向所述后机台的一侧固定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两侧均转动设置有储料盘,所述进料管远离所述前机台的一端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两端均开设有限料口;

所述后机台朝向所述前机台的一侧旋转设置有转环和驱动所述转环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转环周壁穿设有两个可调节设置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一端指向所述转环轴线且该端转动设置有压辊;

所述进线口、所述进料管、所述转环和所述出线口处于同一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缆芯从绞线装置进入前机台内,并穿过进线口和进料管后进入转环,最后从后机台的出线口排出,安装在储料盘上的钢带穿出挡板的限料口,此时压辊对钢带起到压紧作用,转环旋转过程中,钢带自动螺旋缠绕在电缆芯周侧。本发明实现了电缆芯周侧钢带的自动包装,其中,储料盘进行上料,压辊对钢带进行引导,进而使得两个钢带可螺旋缠绕在电缆芯周侧并形成铠装层,钢带的上料速度快且稳定,钢带可紧密贴合在电缆芯周壁,防止其松动,从而便于后续电缆的成型,提高了电缆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端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保护钢带进料的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挡板端部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内插接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转动设置有转辊,所述支撑环周侧穿设有抵接于所述支撑杆外壁的定位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螺栓穿过支撑环并压紧支撑杆,支撑杆端部的转辊角度从而可进行调节设置,从而便于钢带从储料盘穿过限料口后贴合到电缆芯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料口的两侧壁均可拆卸设置有用于清洁钢带表面的清洁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洁布可对穿过限料口的钢带进行擦拭并去除灰尘,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小钢带的损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环的周壁开设有两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设置有调节环,所述活动杆穿设于所述调节环内,所述活动杆上于所述调节环的两端均设置有卡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环可在螺纹孔进行调节,而活动杆转动设置在调节环内,调节环可对活动杆插入转环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控制压辊对钢带的压紧力。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远离所述进料管的一侧固定有辅助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环对电缆芯起到保护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转环同轴设置的齿环,所述后机台侧壁转动设置有与所述齿环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所述后机台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传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启动后,通过传动齿轮推动转环的转动,从而使得钢带可螺旋缠绕在电缆芯外壁。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端面设置有滑轨,所述前机台固定于所述滑轨的一端,所述后机台底部固定有与所述滑轨滑移适配的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机台与前机台之间的间距可进行调节,从而便于电缆芯的穿线,同时,通过改变前机台和后机台之间的间距并配合驱动电机的转速从而改变钢带的疏密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机台的底部活动设置有插销,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插销插接适配的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机台在底板上的位置通过插销和定位孔的配合实现定位,防止后机台的晃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储料盘送出钢带,在压辊的引导下钢带可螺旋紧密缠绕在电缆芯周侧,两个钢带于电缆芯外壁形成铠装层,钢带的上料速度快且稳定,并使得铜芯和填充绳更加紧密;

(2)本发明通过调节前机台和后机台之间的间距同时配合驱动电机的转速从而可改变电缆芯外壁钢带缠绕的疏密度,根据电缆芯的直径进行调节,调节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c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底板;2、进线口;3、前机台;4、出线口;5、后机台;6、进料管;7、储料盘;8、挡板;9、限料口;10、转环;11、活动杆;12、压辊;13、支撑环;14、支撑杆;15、转辊;16、定位螺栓;17、清洁布;18、螺纹孔;19、调节环;20、卡环;21、齿环;22、传动齿轮;23、驱动电机;24、辅助环;25、滑轨;26、滚轮;27、插销;28、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绞线机的钢带上料机构,包括底板1,底板1呈长方体状,底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机台3和后机台5,前机台3和后机台5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前机台3中心处开设有进线口2,后机台5中心处开设有出线口4,进线口2和出现口处于同一直线上。电缆芯从进线口2进入并从出线口4排出。

参照图1,底板1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滑轨25,前机台3固定于滑轨25的一端,后机台5底部固定有与滑轨25滑移适配的滚轮26。后机台5与前机台3之间的间距可进行调节,从而便于电缆芯的穿线。后机台5的底部活动设置有插销27,底板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与插销27插接适配的定位孔28。通过插销27和定位孔28的插接配合实现后机台5的定位,防止后机台5工作时的晃动。

前机台3朝向后机台5的一侧固定有进料管6,进料管6与进线口2同轴设置,进料管6的周壁两侧均转动设置有储料盘7,两个储料盘7相互平行设置。储料盘7内可收纳待使用的钢带。

参照图1和图2,进料管6远离前机台3的一端固定有挡板8,挡板8与进料管6正交设置,挡板8的两端均开设有限料口9,限料口9的两侧壁均可拆卸设置有用于清洁钢带表面的清洁布17。钢带离开储料盘7后通过限料口9再靠近电缆芯,其中,清洁布17可对穿过限料口9的钢带进行擦拭并去除灰尘,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小钢带的损伤。挡板8远离进料管6的一侧固定有辅助环24,辅助环24与进料管6同轴设置。通过辅助环24对电缆芯起到保护和引导作用。

挡板8端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保护钢带进料的辅助组件,辅助组件共有四个。辅助组件包括固定在挡板8端部的支撑环13,支撑环13的轴线与进料管6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支撑环13内同轴插接设置有支撑杆14,支撑杆14远离挡板8的一端转动设置有转辊15,支撑环13周侧穿设有抵接于支撑杆14外壁的定位螺栓16,定位螺栓16与支撑环13外壁螺纹连接。定位螺栓16穿过支撑环13并压紧支撑杆14,支撑杆14端部的转辊15角度从而可进行调节设置,从而便于钢带从储料盘7穿过限料口9后贴合到电缆芯外侧。

参照图4和图5,后机台5朝向前机台3的一侧旋转设置有转环10,转环10与进料管6同轴设置,后机台5上还设置有驱动转环10旋转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与转环10同轴设置的齿环21,齿环21固定在转环10的外壁,后机台5侧壁转动设置有与齿环21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22,后机台5内设置有用于驱动传动齿轮22转动的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的驱动轴与传动齿轮22同轴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3启动后,通过传动齿轮22推动转环10的转动,从而使得钢带可螺旋缠绕在电缆芯外壁,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前机台3和后机台5之间的间距并配合驱动电机23的转速从而可改变钢带缠绕的疏密度。

转环10的周壁开设有两个螺纹孔18,两个螺纹孔18相对设置,螺纹孔18内螺纹设置有调节环19,调节环19内穿设有活动杆11,活动杆11上于调节环19的两端均固定有卡环20,活动杆11一端指向转环10轴线且该端转动设置有压辊12。调节环19可在螺纹孔18进行旋转调节,而活动杆11转动设置在调节环19内,调节环19可对活动杆11插入转环10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控制压辊12对钢带的压紧力。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电缆芯从绞线装置进入前机台3内,并穿过进线口2和进料管6后进入转环10,最后从后机台5的出线口4排出,安装在储料盘7上的钢带先后穿过一个转辊15、挡板8的限料口9和另一个转辊15进入到转环10内,钢带共有两条,此时压辊12对钢带起到压紧作用,压辊12的滚动方向与钢带的进料方向一致,驱动电机23启动后带动转环10旋转,钢带自动螺旋缠绕在电缆芯周侧,最终,两条钢带形成铠装层并包裹在电缆芯外壁。

本发明实现了电缆芯周侧钢带的自动包装,在压辊12的引导下两条钢带可螺旋紧密缠绕在电缆芯周侧并形成铠装层,钢带的上料速度快且稳定,当钢带紧密贴合在电缆芯周壁后,铜芯和填充绳更加紧密不松动。本发明通过调节前机台3和后机台5之间的间距同时配合驱动电机23的转速从而可改变电缆芯外壁钢带缠绕的疏密度,根据电缆芯的直径进行调节,调节方便快捷,提高了绞线机的适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