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5497发布日期:2019-04-03 04:2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带有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已经普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各类电子装置中,特别是移动终端类产品中,为了满足用户对显示区域的要求,在显示面板的框架设计中不断压缩边框,以追求高屏占比。现有技术提出了一些异形显示面板的设计,例如,带有缺口区(notch)的全面屏显示面板成为当下异形显示面板的主流。但是,在显示面板上设置缺口后,需要对显示面板上的数据线或扫描线等信号线进行调整,以适配缺口。

因此,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针对显示面板包括缺口区的情况,以更好地设置显示面板上的信号线,成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

该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所述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透光区;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包括外部边框区和内部边框区,其中,所述外部边框区环绕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设置;在第二方向上,在所述透光区与所述外部边框区之间设置走线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部分所述数据线经所述走线区走线;所述内部边框区围绕所述透光区除与所述走线区邻接一侧的其它侧设置;显示区,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数据线耦接的显示像素,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走线区两侧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透光区两侧的第三显示区和第四显示区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端均与所述外部边框区相邻的第五显示区。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在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透光区,从而可将显示装置的一些功能模块设置于该透光区,有利于显示面板实现窄边框的全面屏。在此基础上,设置透光区以后,会形成对部分数据线的阻隔,影响这部分数据线的正常走线,使得这部分数据线需要在透光区的周边走线而绕过透光区,为此,在透光区与面板的外部边框区之间,设置一个走线区,使得部分数据线可通过该走线区走线,该走线区的设置,可提供数据线绕线的空间,并且走线区与边框区独立而不影响边框区封装的均一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机发光材料的膜层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透光区ta、走线区la和边框区ba。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根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d。

具体地,边框区ba包括外部边框区bao和内部边框区bai,其中,外部边框区bao环绕显示面板的外端边缘设置。在与上述第一方向y垂直的第二方向x上,走线区la位于透光区ta与外部边框区bao之间,内部边框区bai围绕透光区ta除与走线区la邻接一侧的其它侧以及走线区la在第一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也即,透光区ta一侧与走线区la邻接,其他侧与内部边框区bai邻接。走线区la一侧与透光区ta邻接,一侧与外部边框区bao邻接,另外两侧与内部边框区bai邻接。从而,外部边框区bao的小部分和内部边框区bai包围透光区ta和走线区la,外部边框区bao的另外大部分和内部边框区bai包围显示区aa。

其中,显示区aa用于图像的显示,具体地,显示区aa内设置有多个与数据线d耦接的显示像素sp,通过数据线d可向显示像素sp传输数据驱动信号,以实现显示区aa内的图像显示。对应透光区ta的位置,可设置摄像头、听筒以及传感器装置等功能模块,该透光区ta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可以为无物理挖孔的透明区或有物理挖孔的盲孔和通孔;边框区ba包括封装区(图中未示出),封装区设置对显示区aa中显示材料实现封装的结构,例如,封装区可以为环形且围绕显示区aa设置,封装区中设置有框胶。如图1所示,对于外部边框区bao,在第一方向y上位于底部的部分可包括绑定区fa,该绑定区fa用于绑定集成电路芯片或柔性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用于向数据线d提供数据驱动信号;在第一方向y上位于顶部的部分可仅设置封装结构,使得外部边框区bao位于顶部的部分具有较窄的边框,在视觉上呈现出“无边框”的效果;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左右两侧的部分,任意一侧或两侧,还包括位于显示区aa与封装区之间的电路区(图中未示出),其中,电路区设置向显示区aa提供扫描信号的扫描驱动电路以及时钟信号线和其他控制信号线等。走线区la不进行图像的显示,仅用于设置走线,部分数据线d经走线区la走线。

具体地,根据显示区aa与走线区la和透光区ta之间的位置关系,显示区aa可以进行如下的划分:显示区aa包括在第一方向y上位于走线区la两侧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在第一方向y上位于透光区ta两侧的第三显示区aa3和第四显示区aa4以及在第一方向y上两端均与外部边框区bao相邻的第五显示区aa5。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显示区aa1至第五显示区aa5仅仅是逻辑上的划分,并没有次序限定的作用,在实体上也没有物理界线。

根据显示区aa的逻辑划分,将显示面板上的数据线d进行如下的逻辑定义:多条数据线d包括与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显示像素sp耦接的多条第一数据线d1、与第三显示区aa3和第四显示区aa4内的显示像素sp耦接的多条第二数据线d2以及与第五显示区aa5内的显示像素sp耦接的多条第三数据线d3(图1中只示出了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区aa中显示像素sp的排布和个数、第一至第五显示区aa5的大小、数据线d的个数等,仅用于示意性的表示出各部分,并不构成对显示面板的限定。

其中,可设置部分或全部第一数据线d1经走线区la走线;或者,可设置部分或全部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或者,可设置部分第一数据线d1和部分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或者,可设置部分第一数据线d1和全部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或者,可设置全部第一数据线d1和部分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

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透光区,从而可将显示装置的一些功能模块设置于该透光区,有利于显示面板和功能模块的高度集成,有利于显示装置实现窄边框的全面屏的技术效果。在此基础上,设置透光区以后,会形成对部分数据线的阻隔,影响这部分数据线的正常走线,使得这部分数据线需要在透光区的周边走线而绕过透光区,为此,在透光区与面板的外部边框区之间,设置一个走线区,使得部分数据线可通过该走线区走线,该走线区的设置,可提供数据线绕线的空间,并且走线区与边框区独立而不影响边框区封装的均一性。

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各条第一数据线d1和至少部分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也即,所有的第一数据线d1均经走线区la走线,部分或全部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例如,图中共有四条第二数据线d2,其中的两条第二数据线d2经走线区la走线。

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限定所有第一数据线经走线区走线,减少第一数据线的绕线,减少第一数据线与第三数据线上的阻抗差异,有利于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均一性,同时,走线区作为不显示的区域,第一数据线不足以有效利用走线区的空间,因此,至少部分第二数据线也经走线区走线,可以有效利用走线区的空间。

进一步可选地,在走线区la内走线的各数据线d,可以位于同一导电膜层,使得各数据线d上的阻抗差异较小。也可以位于不同导电膜层,有利于减小走线区la在第二方向x上的宽度,从而进一步增大屏占比。

可选地,图2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扫描驱动电路sr以及与扫描驱动电路sr电连接的用于驱动显示像素sp的扫描线s,其中,扫描线s用于接收扫描驱动电路sr输出的扫描驱动信号并传输至显示像素sp。

具体地,显示区aa还可以进行如下的划分:显示区aa包括在第二方向x上与透光区ta对应的第六显示区aa6,以及在第一方向y上位于第六显示区aa6两侧的第七显示区aa7和第八显示区aa8。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第六显示区aa6至第八显示区aa8也仅仅是逻辑上的划分,并没有次序限定的作用,在实体上也没有物理界线。

根据该实施例中显示区aa的逻辑划分,将显示面板上的扫描线s进行如下的逻辑定义:多条扫描线s包括驱动第六显示区aa6内的显示像素sp的多条第一扫描线s1、驱动第七显示区aa7内的显示像素sp的多条第二扫描线s2和驱动第八显示区aa8内的显示像素sp的多条第三扫描线s3(图2中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均只示出了部分)。

外部边框区bao包括第一外部边框区bao1、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和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其中,第一外部边框区bao1在第一方向y上延伸且第二方向x上与走线区la相邻接,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在第一方向y上延伸且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七显示区aa7相邻接(也与第一显示区相邻接),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在第一方向y上延伸且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八显示区aa8相邻接(也与第二显示区相邻接),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一至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相对设置。

内部边框区bai包括在第一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和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以及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透光区ta远离走线区la一侧的第三内部边框区bai3。

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该第一扫描单元组sr1由若干级移位寄存器构成,位于第一外部边框区bao1,且与第一扫描线s1电连接,与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连接的全部第一扫描线s1经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走线,或者,与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连接的全部第一扫描线s1经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走线,或者与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连接的一部分第一扫描线s1经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走线,另一部分第一扫描线s1经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走线。

在此基础上:

当显示面板采用单边驱动时,请继续参考图2,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上述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依次级联,实现在第一方向y上对扫描线s的逐行扫描。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可位于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或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也可位于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或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其中,可选地,第二扫描单元组sr1位于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位于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使得扫描驱动电路sr在第二方向x上整体均位于扫描线s的同一侧,一方面,方便各扫描单元组之间级联,另一方面,向扫描驱动电路sr提供时钟信号的信号线以及提供其他信号的信号线,只需要在显示面板的一侧边框区,也即第一外部边框区bao1至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走线,走线方式简单。

当显示面板采用双边驱动时,图3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上述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的设置如图2及上文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第四扫描单元组sr4位于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第一扫描线s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第二扫描线s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第三扫描线s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

当显示面板采用交叉驱动时,图4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上述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的设置位置与上述图3所示的设置位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方向x上,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构成一侧驱动,第四扫描单元组sr4构成另一侧驱动,在第一方向y上两侧驱动交替依次驱动扫描线s。也即,在第七显示区aa7中,各第二扫描线s2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在第六显示区aa6中,各第一扫描线s1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在第八显示区aa8中,各第三扫描线s3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

综上所述,对于被透光区阻隔的扫描线,也即驱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透光区一侧的显示区部分(也即第六显示区)内显示像素的第一扫描线,将为其提供扫描驱动信号的第一扫描单元组设置于对应透光区的外部边框区后,并且将第一扫描线在内部边框区绕线后与该第一扫描单元组连接,使得显示面板上各扫描线的走线方式简单,无论显示面板整体采用单边驱动、双边驱动还是交叉驱动,都仅仅需要第一扫描线进行绕线设置。

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可参考图2至图4中任一者,多条第二数据线d2中的一部分经走线区la走线、另一部分经第三内部边框区bai3走线。

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扫描线由位于外部边框区的第一扫描驱动单元组提供的扫描驱动信号的基础上,第三内部边框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将一部分第二数据线经第三内部边框区走线,能够有效利用第三内部边框区的空间,同时,将另一部分第二数据线经走线区走线,使得走线区能够分担经内部边框区绕线的第二数据线的数量,有利于减小第三内部边框区的宽度。

可选地,图5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扫描驱动电路sr和扫描线s。显示区aa包括第六显示区aa6、第七显示区aa7和第八显示区aa8。扫描线s包括第一扫描线s1、第二扫描线s2和第三扫描线s3。外部边框区bao包括第一外部边框区bao1、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和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内部边框区bai包括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和第三内部边框区bai3。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具体地,可参考图2及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与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扫描单元组sr1位于第三内部边框区bai。

在此基础上:

当显示面板采用单边驱动时,请继续参考图5,扫描驱动电路sr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依次级联,实现在第一方向y上对扫描线s的逐行扫描。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可位于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或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也可位于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或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其中,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第二扫描单元组sr2位于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位于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使得扫描驱动电路sr在第二方向x上整体均位于扫描线s的同一侧,方便各扫描单元组之间级联。进一步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第二扫描单元组sr2与第一扫描单元组sr1级联的信号线k1经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走线,第三扫描单元组sr3与第一扫描单元组sr1级联的信号线k2经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走线,同时,电源信号线和时钟信号线等信号线k3,可依次经第三外部边框区bao3、第二内部边框区bai2、第三内部边框区bai3、第一内部边框区bai1和第二外部边框区bao2走线,向各扫描单元组提供信号(图中省略了信号线k3与各扫描单元组之间的连接线)。

当显示面板采用双边驱动时,图6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上述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的设置如图5及上文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第四扫描单元组sr4位于第四外部边框区bao4。第一扫描线s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第二扫描线s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第三扫描线s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

当显示面板采用交叉驱动时,图7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扫描驱动电路sr包括上述第一扫描单元组sr1,还包括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其中,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的设置位置与上述图6所示的设置位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方向x上,第二扫描单元组sr2、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三扫描单元组sr3构成一侧驱动,第四扫描单元组sr4构成另一侧驱动,在第一方向y上两侧驱动交替依次驱动扫描线s。也即,在第七显示区aa7中,各第二扫描线s2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二扫描单元组sr2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在第六显示区aa6中,各第一扫描线s1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一扫描单元组sr1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在第八显示区aa8中,各第三扫描线s3在第一方向y上依次交替由第三扫描单元组sr3和第四扫描单元组sr4驱动。

综上所述,对于被透光区阻隔的扫描线,也即驱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透光区一侧的显示区部分(也即第六显示区)内显示像素的第一扫描线,将为其提供扫描驱动信号的第一扫描单元组设置于对应透光区的第三内部边框区后,无需第一扫描线及其他扫描线进行绕线,可直接与对应的扫描单元组连接,使得显示面板上各扫描线的走线方式简单,无论显示面板整体采用单边驱动、双边驱动还是交叉驱动,扫描线均可直接与扫描驱动电路连接而不需要绕线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示意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2至图7中仅仅示意了部分扫描线以说明扫描线和扫描单元组的电连接关系。

可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多条第二数据线d2均经走线区la走线(部分数据线未示出)。

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扫描线由位于第三内部边框区的第一扫描驱动单元组提供的扫描驱动信号的基础上,将全部第二数据线经走线区走线,能够减小第三内部边框区的空间,同时,能够合理利用走线区的空间。当所有第一数据线和所有第二数据线均经走线区走线时,可将走线区内的数据线分层设置,有利于减小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可选地,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和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有机发光器件层20。其中,第一基板10为阵列基板,包括基底层和位于基底层与有机发光器件层20之间的薄膜晶体管。有机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有机发光器件21,有机发光器件21包括阳极211、阴极212和位于阳极211与阴极212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213;透光区ta为在第三方向z上贯通第一基板10的通孔,其中,第三方向z为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

可选地,图9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和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有机发光器件层20,其中,第一基板10为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t。有机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有机发光器件21,有机发光器件21包括阳极211、阴极212和位于阳极211与阴极212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213;透光区ta为第一基板10上不设置有机发光器件21的透明区域,也即透光区ta为盲孔。

可选地,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机发光材料的膜层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有机发光材料213包括空穴注入层2131、空穴传输层2132、发光层2133、电子传输层2134和电子注入层2135,其中,空穴注入层2131、空穴传输层2132、电子传输层2134、电子注入层2135和阴极212为各有机发光器件21的公共膜层,各有机发光器件21的阳极211和发光层2133分别独立设置。对于空穴注入层2131、空穴传输层2132、电子传输层2134和电子注入层2135,在蒸镀时,可采用公共掩膜板(commonmask,cm)进行蒸镀,对于发光层2133,需要采用金属掩膜板(finemetalmask,fmm)进行蒸镀。

对于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采用如下的工艺流程:

完成第一基板10的制作以后,在第一基板10上制作阳极金属层并图案化形成阳极211。对于透光区ta为盲孔的情况,在图案化的制程中,将透光区ta内的阳极金属层全部刻蚀,透光区ta处不设置阳极;对于透光区ta为通孔的情况,形成通孔后,在透光区ta处无法设置阳极金属层,或者在形成过阳极金属层后制作通孔时,阳极金属层同时被挖掉。同时,参考图1,在走线区la内不做特殊的处理,因而,在走线区la内设置有阳极211。

形成阳极211后,制作像素定义层22,并在像素定义层22制作暴露阳极211的开口区。

完成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区之后,采用cm,依次蒸镀空穴注入层2131和空穴传输层2132,其中,可采用制作常规矩形显示面板的cm,同时,参考图1,将对应走线区la、透光区ta和内部边框区bai的位置进行遮挡,从而在显示区aa内完成空穴注入层2131和空穴传输层2132的蒸镀。

蒸镀空穴传输层2132后,采用fmm,在对应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区的位置蒸镀发光层2133,此时,在显示区aa和走线区la内,均被蒸镀有发光层2133。

蒸镀发光层后,再次采用制作常规矩形显示面板的cm,同时,将对应走线区la、透光区ta和内部边框区bai的位置进行遮挡,从而在显示区aa内完成电子传输层2134和电子注入层2135的蒸镀。

最终,形成的显示面板中,走线区包括阳极211和发光层2133,且不包括空穴注入层2131、空穴传输层2132、电子传输层2134和电子注入层2135,使得走线区la无法进行显示,仅可用于走线。

以上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其技术特征和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壳体01和位于壳体01内的显示面板02,该显示面板02为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在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透光区,从而可将显示装置的一些功能模块设置于该透光区,有利于显示面板实现窄边框的全面屏。在此基础上,设置透光区以后,会形成对部分数据线的阻隔,影响这部分数据线的正常走线,使得这部分数据线需要在透光区的周边走线而绕过透光区,为此,在透光区与面板的外部边框区之间,设置一个走线区,使得部分数据线可通过该走线区走线,该走线区的设置,可提供数据线绕线的空间,并且走线区与边框区独立而不影响边框区封装的均一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