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低温下锂电池的应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7186发布日期:2019-01-04 23:0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低温下锂电池的应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低温储能应用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低温下锂电池的应用装置,具体来说时一种用于在低温环境(低于-20℃)下给设备做后备电源的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讯基站多位于偏远的山区或楼顶等不易到达的场所,由于环境限制,供电往往不能保证,当出现断电情况时(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需要尽快将设备监测数据上报。为了能够让设备在断电情况下正常将监测数据上报,需要设备有个后备电池在市电断电情况下支撑设备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的装置。

现有的电池种类繁多,考虑实用性及成本等因素我们选择三节18650锂电池组作为设备的后备电池给设备供电。然而普通的锂电池虽然在常温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但是处于低温环境(低于-20℃)下锂电池反复充放电将大大降低锂电池的寿命。同时在更低温度的环境中,锂电池还存在无法工作等问题,不能实现为设备的稳定供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应用装置,该装置采用在低温环境下给锂电池加热的形式,免去了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不能工作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移动通讯基站的低温下锂电池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锂电池组、温度传感器、加热装置、保温层及外壳,锂电池组位于核心,温度传感器紧靠锂电池组设置,加热装置设置于锂电池组周围,保温层包裹住锂电池组、温度传感器及加热装置,最外面由外壳包裹。

优选地,加热装置为由加热膜层形成的胶囊状结构,在该胶囊状结构中容纳锂电池组和温度传感器。

另外优选地,在缓冲层内部还设置了一层热缩套管,热缩套管形成胶囊状结构,将锂电池组、温度传感器和加热装置紧固包裹于其中。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保温层是缓冲泡棉层,从而兼具保温和缓冲作用。

另外,壳体优选为胶囊状的PC外壳层,兼具良好的强度和韧性,从而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在另一个优选方案中,核心的锂电池组为三节18650锂电池的串联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低温环境的锂电池应用装置实现了在野外环境腺癌,锂电池组在低温下的正常应用,实现移动通讯基站的正常工作和检测数据上报,降低了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在图中:1、PC外壳;2、温度传感器;3、锂电池组;4、加热膜;5、热缩套管;6、缓冲泡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是作为户外型FSU 的配套产品,而户外型FSU所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且低温型FSU(-40℃环境下工作)的安装环境更是恶劣。

为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组的正常工作或运行,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组在低温下的应用装置。下面将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大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总体而言呈胶囊状,从内向外依次为锂电池组、温度传感器、加热膜、热缩套管、缓冲泡棉及PC外壳,锂电池组位于核心,温度传感器紧靠锂电池组设置,加热膜形成胶囊状结构包裹住核心,热缩套管将内部核心紧紧包裹固定,最外面是其保护作用的PC外壳,在PC外壳与热缩套管之间还有一层缓冲泡棉起到保温和缓冲保护作用。

再参见图2,示出了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剖面图。由剖面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层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锂电池组3,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三节18650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为保证电池组在低温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在其外周包裹了加热膜4,在加热膜与电池组之间设置了一个温度传感器2。温度传感器探测电池组的温度,通过控制模块启动加热膜的启动或关闭。在加热膜外面设置了一层热缩套管5,将内部核心固定保护。在热缩套管外面分别是缓冲泡棉层6和PC外壳1,缓冲泡棉层可以在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缓冲对内部的冲击,而最外面的PC外壳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的平衡。

就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而言,为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组的正常工作,在已有锂电池组(3节串联)的基础上,添加了加热模块、温控模块(单片机联动温度传感器控制)、保温模块(缓冲泡棉加热缩套管加PC外壳)等,实现了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当温度低于5℃时单片机给出信号给加热模块上电加热;当温度高于10℃时,单片机给出信号给加热模块断电停止加热。同时,将锂电池组与温度传感器置于缓冲泡棉、热缩套管和PC外壳中能够有效的存储部分热能以达到让锂电池组长期处于适宜温度的工作环境中。且此装置经验证不影响锂电池在高温下(不低于70℃)的正常工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