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快插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7065发布日期:2018-08-31 23:49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PCB板快插端子。



背景技术:

PCB板,又称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它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设计主要是版图设计;采用电路板的主要优点是大大减少布线和装配的差错,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劳动率。

PCB板上有很多接线需要接入机器中,但若直接接线,则大量的线束会缠绕在一起,显得非常杂乱,也很难区分,因此则需要一种PCB快插接线端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PCB板快插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PCB板快插端子,包括主板、第一接线端子本体、荧光饰条、第一滑槽轨道和耐腐蚀材料层,所述主板的一侧外壁上依次分别安装有第一接线端子本体、第二接线端子本体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本体、第二接线端子本体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上均安装有穿线槽,所述主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荧光饰条,所述第一滑槽轨道与第二滑槽轨道安装在主板的底部,所述主板采用的是钢基材材料构件制成,所述钢基材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本体、第二接线端子本体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内均开设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主板的内部开设有连接孔,且连接孔设置有3个,连接孔孔径大小相等。

优选的,所述主板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挡板。

优选的,所述主板的外表面设置有耐磨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主板的底面设置有绝缘橡胶。

优选的,所述碳纤维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耐腐蚀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接线端子上设置有多个穿线槽,大量的线束可通过穿线槽穿出接入机器中,大大提升了接线的整齐度,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且也很好区分,且该接线端子上设置有荧光饰条,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轻松观察到该接线端子安装的位置,便于进行下一步工作,且该接线端子采用钢材料制成,且内部设置有碳纤维材料,大大提高了该接线端子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板的材料结构示意图。

1、主板;2、第一接线端子本体;3、卡槽;4、穿线槽;5、连接孔;6、第二接线端子本体;7、第三接线端子本体;8、挡板;9、耐磨材料层;10、荧光饰条;11、第一滑槽轨道;12、第二滑槽轨道;13、绝缘橡胶;14、耐腐蚀材料层;15、碳纤维材料层;16、钢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PCB板快插端子,包括主板1、第一接线端子本体2、荧光饰条10、第一滑槽轨道11和耐腐蚀材料层14,主板1的一侧外壁上依次分别安装有第一接线端子本体2、第二接线端子本体6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7,第一接线端子本体2、第二接线端子本体6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7上均安装有穿线槽4,大量的线束可通过穿线槽4穿出接入机器中,大大提升了接线的整齐度,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且也很好区分,主板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荧光饰条10,第一滑槽轨道11与第二滑槽轨道12安装在主板1的底部,主板1采用的是钢基材16材料构件制成,钢基材16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材料层15,碳纤维材料15大大提高了该接线端子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提高了使用寿命,第一接线端子本体2、第二接线端子本体6与第三接线端子本体7内均开设有卡槽3,主板1的内部开设有连接孔5,且连接孔5设置有3个,连接孔5孔径大小相等,主板1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挡板8,主板1的外表面设置有耐磨材料层9,耐磨材料层9采用的是聚氨酯材料构件制成,主板1的底面设置有绝缘橡胶13,碳纤维材料层15的一侧设置有耐腐蚀材料层14,耐腐蚀材料层14采用的是聚氨基甲酸酯材料构件制成。

工作原理:将该主板1通过连接孔5安装在PCB板上,将需要接入机器的线束穿过第一接线端子本2、第二接线端子本体6和第三接线端子本体7的穿线槽4,再接入机器中,在夜晚,荧光饰条10可发出光亮,从而人们可轻易观察到该主板1安装的位置,绝缘橡胶13防止了漏电情况对人们产生的伤害,耐磨材料层9大大提高了该主板1的耐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