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内置天线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348发布日期:2018-09-28 20:28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内置天线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各种数据业务的需求,天线设计主要朝着小型化、多频段及宽频带发展。微带天线由于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易于与微带线路集成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带天线是在带有接地板的介质基板上贴导体贴片所构成的天线,利用同轴线馈电,使导体贴片和接地板间激励起电磁场,利用缝隙向外辐射。

现有的无人机内置天线,一般设置在脚架内,而且一般为2.4GHz和5.8GHz微带天线,由于工作在低频段的微带天线(例如900MHz微带天线)的尺寸较大,受脚架的尺寸限制,无法设置在脚架内。无人机机臂虽然空间尺寸相对无人机脚架要大,但无人机机臂环境较复杂,容易影响天线的通信信号。

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亟需实现一种既可以解决空间尺寸问题又可以解决环境干扰问题的无人机内置天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内置天线及无人机,以解决空间尺寸问题以及环境干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内置天线,包括:

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微带天线,所述基板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微带天线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的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回地线以及第一接地端,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的第二接地端,以及馈电同轴线;

其中,所述馈电同轴线的馈电端与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馈电同轴线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所述回地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回地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连接;

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回地线与所述微带馈线相互平行;

所述天线振子臂分别与所述回地线和所述微带馈线相互垂直;或者,

所述回地线与所述微带馈线组成U字型,所述天线振子臂与所述微带馈线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振子臂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的中部,且所述第二接地端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面积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二接地端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无人机的机臂内的电机线及灯板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一个通孔;

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通孔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板为由FR-4等级的材质制成的基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带天线为900MHz微带天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臂,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其中所述无人机内置天线设置在所述机臂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及无人机,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微带天线,所述基板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微带天线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的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回地线以及第一接地端,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的第二接地端,以及馈电同轴线;其中,所述馈电同轴线的馈电端与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馈电同轴线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回地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回地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连接;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连接,上述无人机内置天线的微带天线设置在基板上,能够内置在无人机中,且满足内置的空间尺寸要求,而且由于第二接地端的存在,使得无人机内部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其他天线的同轴线等内部线缆对该内置天线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该内置天线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微带天线散射参数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天线方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无人机机臂;

2、无人机脚架;

3、电机;

101、馈电同轴线;

102、通孔;

103、第一接地端;

104、回地线;

105、微带馈线;

106、天线振子臂;

107、基板;

108、第二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置天线可以应用于无人机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无人机可以应用于军用以及民用场景中,民用场景例如包括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等应用场景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置天线,通过将微带天线设置在基板上,微带天线包括:馈电同轴线、第一接地端、回地线、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第二接地端。其中,第一接地端、回地线、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第二接地端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以解决空间尺寸问题以及环境干扰问题。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可以包括:

基板107以及设置在基板107上的微带天线,基板10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微带天线包括:馈电同轴线101、第一接地端103、回地线104、微带馈线105、天线振子臂106、第二接地端108。其中,第一接地端103、回地线104、微带馈线105、天线振子臂106设置在基板107的第一面,第二接地端108设置在基板107的第二面。

具体地,馈电同轴线101的馈电端与微带馈线105的第一端连接,馈电同轴线101的接地端与第一接地端103连接;

回地线104的第一端与天线振子臂106的第一端连接,回地线104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103连接;

第一接地端103与第二接地端108连接;

微带馈线105的第二端与天线振子臂106连接;

基板107可以设置在无人机的机臂内。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回地线104还可以一端垂直延长至微带馈线105的第二端,即回地线104的第一端分别与微带馈线105的第二端、天线振子臂106的第一端连接,回地线104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103连接。

如图1所示,回地线104可以包括相互垂直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微带馈线105平行,第二部分与微带馈线105相互垂直,并分别与微带馈线105的第二端以及天线振子臂106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由于无人机脚架2尺寸的限制而只能容纳如2.4GHz的高频段微带天线,因此将无人机内置的微带天线(低频段如900MHz微带天线)放置于环境复杂的无人机机臂1,并最终使得该微带天线在有着供电机工作的电机线及供指示灯工作的灯板线等的复杂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图3中,无人机脚架2和无人机机臂1与电机3连接。

该无人机内置天线可以为900MHz微带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置天线还可以工作在其他频段,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定。

该无人机内置天线主要包括:辐射单元(回地线104、微带馈线105以及天线振子臂106)、第一接地端103及第二接地端108。

从无人机机臂1里穿过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其他天线的同轴线紧贴第二接地端108,使得无人机机臂1里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其他天线的同轴线对该内置天线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该内置天线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馈电同轴线101的馈电端与微带馈线105的第一端相连,馈电同轴线101的接地端与基板正面地端(即基板的第一接地端103)相连,馈电同轴线101连接至无人机的射频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基板107上的至少一个通孔102;

基板107的第一接地端103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通孔102与基板107的第二接地端108(即背面地端)相连。

其中,回地线104的第一端与天线振子臂106的第一端连接,回地线104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103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107为由FR-4等级的材质制成的基板。

具体的,FR-4是一种耐燃材料等级的代号,所代表的意思是树脂材料经过燃烧状态必须能够自行熄灭的一种材料规格,它不是一种材料名称,而是一种材料等级,因此目前一般电路板所用的FR-4等级材料就有非常多的种类,但是多数都是以所谓的四功能(Tera-Function)的环氧树脂加上填充剂(Filler)以及玻璃纤维所做出的复合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天线基板整体尺寸为87×18×0.6mm3。即基板的长度为87mm,宽度为18mm,厚度为0.6mm。

本实施例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微带天线,基板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微带天线包括: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的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回地线以及第一接地端,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的第二接地端,以及馈电同轴线;其中,馈电同轴线的馈电端与微带馈线的第一端连接,馈电同轴线的接地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回地线的第一端与天线振子臂的第一端连接,回地线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第一接地端与第二接地端连接;微带馈线的第二端与天线振子臂连接,上述无人机内置天线的微带天线设置在基板上,能够内置在无人机中,且满足内置的空间尺寸要求,而且由于第二接地端的存在,使得无人机内部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其他天线的同轴线等内部线缆对该内置天线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该内置天线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如图1所示,回地线104与微带馈线105相互平行;

天线振子臂106分别与回地线104和微带馈线105相互垂直;或,

所述回地线104与所述微带馈线105组成U字型,所述天线振子臂106与所述微带馈线105垂直。

如图1所示,回地线104可以包括相互垂直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微带馈线105平行,第二部分与微带馈线105相互垂直,并分别与微带馈线105的第二端以及天线振子臂106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天线振子臂106沿基板107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基板107的边缘。

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内置天线采用倒F天线的形式,天线占用空间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取其他天线结构比如单极子,偶极子,环形天线等天线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接地端103沿基板107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基板107的第一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接地端108沿基板107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基板107的第二面的中部,且第二接地端108在基板107上的投影面积位于第一接地端103在基板107上的投影面积内。

具体的,第二接地端108在基板107上的投影面积可以与第一接地端103在基板107上的投影面积的一部分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板的第二面与电机线、灯板线及同轴线接触的第二接地端108可以位于基板中间,也可根据结构的改变使得第二接地端108的位置位于基板的第二面上与电机线、灯板线及同轴线投影重合的地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接地端108沿基板107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基板107上,且第二接地端108在基板107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无人机的机臂内的电机线及灯板线在基板上的投影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接地端108的面积可以比所需覆盖的背面走线的投影面积稍大,即可在不与天线辐射单元(如回地线104、微带馈线105、天线振子臂106)投影重合的地方加大第二接地端108的面积。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从无人机机臂里穿过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同轴线紧贴第二接地端,由于第二接地端在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无人机机臂内的电机线及灯板线在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因此将基板背面走线进行了覆盖,使得机臂里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同轴线对天线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天线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以下为天线工作在900MHz频段的示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人机内置天线一实施例的微带天线散射参数示意图。双频微带天线散射参数(Scattering parameters,简称S参数)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S参数小于-10dB的带宽为897MHz-935MHz,即该内置天线可工作在897MHz-935MHz,带宽为38MHz,可满足常用的900MHz频段的覆盖。

天线的方向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天线在900MHz基本上可实现全方向覆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臂,还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其中该无人机内置天线设置在无人机机臂内。

该无人机内置天线,包括:

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微带天线,所述基板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微带天线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面的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回地线以及第一接地端,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的第二接地端,以及馈电同轴线;

其中,所述馈电同轴线的馈电端与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馈电同轴线的接地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所述回地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回地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端连接;

所述微带馈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天线振子臂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其实现原理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无人机内置天线,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微带天线,基板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微带天线包括: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的微带馈线、天线振子臂、回地线以及第一接地端,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的第二接地端,以及馈电同轴线;其中,馈电同轴线的馈电端与微带馈线的第一端连接,馈电同轴线的接地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回地线的第一端与天线振子臂的第一端连接,回地线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连接;第一接地端与第二接地端连接;微带馈线的第二端与天线振子臂连接,上述无人机内置天线的微带天线设置在基板上,能够内置在无人机中,且满足内置的空间尺寸要求,而且由于第二接地端的存在,使得无人机内部的电机线、灯板线及其他天线的同轴线等内部线缆对该内置天线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该内置天线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