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346发布日期:2018-09-11 22:4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 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现有的电池中,电芯支架是安放在电池外壳中的,颠簸时容易造成电芯支架的损坏,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电池,对电芯支架的固定效果较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载电池,包括外壳、依次排列的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用于穿入电芯的电芯支架、设于所述电芯支架之间的金属板、设于所述电芯支架排列方向两端的导电铜片、用于将所述电芯支架固定在所述外壳中的第一固定机构。

优选地,所述电芯支架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用于装入电芯的第一通孔、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用于将其固定在相邻的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固定机构。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凸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凸部、凹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凹部;所述凸部,用于配合的塞入相邻的所述壳体上的所述凹部中;所述凹部,用于配合的被相邻的所述壳体上的所述凸部塞入。

优选地,所述电芯支架还包括设于其顶部的走线槽、设于其顶部的位于所述走线槽上方的压线件。

更优选地,所述压线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金属板包括板本体、凸设于所述板本体上的用于抵触相邻的所述金属板的第一凸起部、凸设于所述板本体上的用于抵触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依次连接的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一竖直板、第一倾斜板、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二竖直板、第二倾斜板、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三竖直板。

优选地,所述导电铜片包括贴设于所述电芯支架上表面的第一面、开设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用于引出电极的第三通孔、由所述第一面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的贴设于所述电芯支架端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用于抵触所述电芯的正极或负极。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芯支架侧部的用于连接所述外壳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电芯支架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连接在所述外壳上的连接杆。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电池,通过第一固定机构将电芯支架固定在电池外壳中,提高了电芯支架的安装强度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电芯支架和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4为电芯支架和导电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电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2、电芯支架;3、金属板;4、导电铜片;5、壳体;6、第一通孔;7、凸部;8、凹部;9、走线槽;10、压线件;11、第二通孔;12、板本体;13、第一凸起部;14、第二凸起部;15、第一竖直板;16、第一倾斜板;17、第二竖直板;18、第二倾斜板;19、第三竖直板;20、第一面;21、第三通孔;22、第二面;23、连接件;24、连接杆;25、第四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5所示,上述一种车载电池,包括外壳1、依次排列的设于外壳1中的用于穿入电芯的电芯支架2、设于电芯支架2之间的金属板3、设于电芯支架2排列方向两端的导电铜片4、用于将电芯支架2固定在外壳1中的第一固定机构。

第一固定机构包括设于电芯支架2侧部的用于连接外壳1的连接件23,该连接件23用于插入螺栓。电芯支架2上设有第四通孔25,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穿过第四通孔25的连接杆24,该连接杆24的两端连接在外壳1上。连接杆24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电芯支架2的排列方向,即电芯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多组第四通孔25和对应的连接杆24。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机构,将电芯支架2固定在电池壳体5上,提高了电芯支架2的安装强度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电芯支架2包括壳体5、开设于壳体5上的用于装入电芯的第一通孔6、设于壳体5上的用于将其固定在相邻的壳体5上的第二固定机构。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凸设于壳体5上的凸部7、凹设于壳体5上的凹部8;凸部7用于配合的塞入相邻的壳体5上的凹部8中;凹部8用于配合的被相邻的壳体5上的凸部7塞入。通过设置凸部7和凹部8,使电芯支架2相互之间配合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电芯支架2的安装强度。

电芯支架2还包括设于其顶部的走线槽9、设于其顶部的位于走线槽9上方的压线件10。压线件1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1。通过设置走线槽9用于排线,设置压线件10用于压住走线槽9中的排线,使电芯支架2上的排线整齐有序,便于整理和维修。通过设置第二通孔11用于穿入扎带。

金属板3包括板本体12、凸设于板本体12上的用于抵触相邻的金属板3的第一凸起部13、凸设于板本体12上的用于抵触电芯的正极或负极的第二凸起部14,第二凸起部14的凸起方向与第一凸起部13的凸起方向相反,第一凸起部13包括依次连接的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一竖直板15、第一倾斜板16、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二竖直板17、第二倾斜板18、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三竖直板19。第一凸起部13的接触面为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第二竖直板17,将点接触改为面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积;通过改变第一倾斜板16和第二倾斜板18的角度,可以调整第一凸起部13的凸出程度,即第二竖直板17与板本体12之间的距离,使其受力较小,容易取出,且取出时不易损坏。

导电铜片4包括贴设于电芯支架2上表面的第一面20、开设于第一面20上的用于引出电极的第三通孔21、由第一面20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的贴设于电芯支架2端面的第二面22,第二面22用于抵触电芯的正极或负极。通过设置第二面22抵触电芯的正极或负极,增加了导电铜片4的接触点,使电流均匀性较好,导电铜片4不易发热,且失效率低。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