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3544发布日期:2018-09-28 20:1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



背景技术:

牵引变压器是一种特殊电压等级的电力变压器。由于牵引变压器具备可靠性、实用性及较高的性价比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牵引变压器多为单相结构,其具有整体空间较小、窗高较小的缺点,导致高压线圈按常规幅向出头时,其端部需利用角环将高压线圈护住,角环的完整性是保证绝缘距离的关键,因此,高压线圈的出线方式只能采用幅向横出线。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高压线圈上部出头和分接引线之间的绝缘距离,在布置分接引线出头位置时,会将其向下移,导致产品承受短路力能力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其包括铁心,从内至外依次套装在铁心上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这三个线圈的出头均采用轴向出线方式,其中的高压线圈引线穿过角环出线护套从高压线圈的端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

可选地,所述第三线圈为高压线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引线和第二线圈引线均通过压钉实现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心套装后,二者的顶端放置有整体压板。

可选地,所述整体压板的幅向能够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顶端全部覆盖。

可选地,所述角环出线护套包括角环和中空的护套,其中角环套装在高压线圈的顶部,角环上的适当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护套的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通孔中、顶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设置,与高压线圈的出头连接的高压线圈引线穿过角环上的通孔进入护套中,并沿护套斜向上引出。

可选地,所述角环出线护套包括内角环护套和套装在其外侧的外角环护套。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顶端共设有一个绝缘端圈,以将二者同时压住;所述第三线圈的顶端设置有一个绝缘端圈。

可选地,第一线圈的内侧面、相邻线圈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以及第三线圈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绝缘筒。

可选地,第一线圈的内侧面、相邻线圈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以及第三线圈的外侧面均设置有撑条链。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中,各线圈的出头均采用轴向出线方式,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幅向横出线相比,使分接引线的绝缘空间增大,分接引线上移并布置在线圈中部,保证高压线圈上下部分对称分布,提高了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而且,其中的高压线圈引线通过角环出线护套从高压线圈的端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不仅起到保护高压线圈引线、增加高压线圈引线对各部位的绝缘距离的作用,还起到均匀电场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外角环护套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截面图。

图中:1-铁心;2-第一线圈引线;3-第二线圈引线;4-第一线圈;5-第二线圈;6-第三线圈;7-压钉;8-第三线圈引线;9-整体压板;10-内角环护套;11-外角环护套;12-绝缘端圈;13-绝缘筒;14-撑条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包括铁心1,从内至外依次套装在铁心1上的第一线圈4、第二线圈5和第三线圈6,这三个线圈的出头(本实施例以线圈上部出头为例)均采用轴向出线方式,并从对应线圈的端部引出,然后分别通过绝缘圈拉制线圈外侧后,与各自的线圈引线连接(如焊接),其中的高压线圈(可以为第一至第三线圈中的任一个)引线通过角环出线护套从高压线圈的端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所述预设锐角的具体数值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中,第三线圈6为高压线圈,则第三线圈引线8通过角环出线护套从第三线圈6的端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第一线圈引线2和第二线圈引线5则直接沿轴向引出,不需要穿过角环出线护套。这是因为,内侧的两个线圈的电压较低,不需要太多的防护就能满足绝缘距离要求,而外侧的高压线圈上部出头为保证其绝缘距离故使用了防护用角环出线护套,也方便高压线圈引线从护套里穿出,保证了高压线圈引线对外部各部件的绝缘距离,还成功地实现了高压首端轴向出线的目的。

可见,高压线圈上部出头采用轴向出线方式,且与高压线圈上部出头连接的高压线圈引线通过特制的角环出线护套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所述角环出线护套不仅起到保护高压线圈引线、增加高压线圈引线对各部位的绝缘距离的作用,还起到均匀电场的作用。而且,高压线圈引线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使得分接引线的绝缘空间增大,分接引线上移并布置在线圈中部,保证高压线圈上下部分对称分布,提高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即增强了变压器承受短路力的能力。

第一线圈引线2和第二线圈引线3轴向引出后可通过压钉7实现固定。

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同心套装后,二者的顶端放置有整体压板9。较优地,整体压板9的幅向能够将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的顶端全部覆盖。

具体地,将牵引变压器的三个线圈及各自的绝缘组件分别组装,各自组装好后分别用打包带拉紧至预设轴向高度,并将打包带限位牢固,从而将各线圈及其绝缘组件分别拉紧成一个整体,并保证各自的套装高度,然后将内侧的两个线圈,即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按图纸同心套装后,在二者顶端放置整体压板9,且整体压板9的幅向能够将内侧的两个线圈都压住,从而保证内侧的两个线圈的稳定性并保证二者的轴向高度,再将这两个线圈和整体压板一起套装在铁心1的心柱上。套装时,应保证各绝缘件定位中心同心,使得它们的轴向高度易于保证。

本实施例中,角环出线护套可包括角环和中空的护套,其中角环可采用现有通用的变压器角环,且角环套装在高压线圈的顶部,角环上的适当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护套的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通孔中、顶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设置,与高压线圈的出头连接(如焊接)的高压线圈引线穿过角环上的通孔进入护套中,并沿护套斜向上引出。

较优地,如图1所示,角环出线护套包括内角环护套10和套装在其外侧的外角环护套11,且外角环护套11包括外角环和与其连接的中空的外护套,内角环护套10包括内角环和与其连接的中空的内护套,其中,外角环套在内角环外侧,外护套套在内护套外侧。相应地,高压线圈引线穿过内角环上的通孔进入内护套中,并沿内护套斜向上引出。

本实施例中,外角环护套11的结构与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而内角环护套10的结构与形状与外角环护套11类似,只是尺寸略小,以便于套装在外角环护套11之内。

发明人发现,现有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中内侧的两个线圈单独设置绝缘端圈,二者在组装时,线圈中心不易保证,有线圈倾翻现象发生,需调用较大的人力物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的顶端共设有一个绝缘端圈12(可称为大端圈),以将二者同时压住,由于线圈幅向较短,如果内侧的两个线圈单独压装会导致倾翻,而在内侧的两个线圈顶部压装大端圈,可增大绝缘距离,保证线圈整体高度,同时也增加了内侧的两个线圈的稳定性,保证线圈不倾翻,使线圈更加稳固;第三线圈6的顶端也设置有一个绝缘端圈12,以将其压住。当然,整体压板9压在各绝缘端圈12上,即各绝缘端圈12设置在各线圈顶端与整体压板9之间。

此外,第一线圈4的内侧面、相邻线圈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以及第三线圈6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绝缘筒13和撑条链14,起到支撑、分隔油隙、增加绝缘距离的作用。所述绝缘筒13可采用现有的纸筒。换言之,绝缘筒13和撑条链14套装在铁心1外侧、第一线圈4外侧、第二线圈5外侧以及第三线圈6外侧。较优地,撑条链14设置在绝缘筒13外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述牵引变压器的器身结构和传统器身结构完全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采用高压线圈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斜出线的出线方式,具体地,使高压线圈引线(其与高压线圈上部出头连接)穿过角环出线护套后从高压线圈的端部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使得高压分接引线对端部绝缘距离增大,分接引线可以整体上移至高压线圈中部,线圈抗短路能力得到增强。而且,在将高压幅向出头更改为轴向出头时,采用角环出线护套将高压线圈引线沿与轴向夹预设锐角的方向倾斜引出,既能保护高压线圈引线、增加高压线圈引线对各部位的绝缘距离的作用,又能起到均匀电场的作用。而且,整个器身结构设计合理、整体结构方便套装,又方便引线引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