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壳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9419发布日期:2018-12-07 21:5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壳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壳层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壳体的结构,其在于上、下壳盖皆为塑胶材质,再将上、下壳盖结合固定,造成电池壳体的体积大,重量也重,故,后来以另一种方式取代现有电池壳体的结构,以电池外壳包覆塑胶贴纸,但这样使得结构上相当不稳固,且经过长时间的携带,及频繁的更换电池,容易使得上、下壳盖松脱,不但有可能发生漏电的情形,亦会造成电池壳体内的化学物质外漏,而产生危险的情况。

更有一种电池壳体,以金属制的上、下壳盖取代习用塑胶制的上、下壳盖的电池壳体结构,此种壳体必须先经过射出机埋入射出上、下壳盖,此上、下壳盖设有铁件,而铁件的制程又相当复杂,而在上、下壳盖制作完毕后,就各制成一塑胶框架,最后于结合时,则以超音波方式将金属上、下壳盖组装固定,以完成制作,但这样所造成的缺失在于组装电池壳体的工时较长,并且浪费相当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其具有卡勾设计,不需利用额外设备就可使其于人工组装时容易结合组装,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更能提升组装壳体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池壳层结构,该结构包括框架,该框架包括上框边与下框边,上框边与下框边的内侧边缘分别设有复数第一凹口与复数第二凹口,且该上、下框边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以分别连通该第一凹口与该第二凹口,该第一、第二凹槽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复数第一、第二固定件,使每一第一、第二固定件分别位于每一该第一、第二凹口中;上壳盖,其周边设有与该些第一凹口的位置对应的复数第一固定孔;以及下壳盖,其周边设有与该第二凹口的位置对应的复数第二固定孔,该上、下壳盖将其周边分别嵌入该第一、第二凹槽中,使该些第一、第二固定孔分别与该第一、第二固定件互相固定,进而使该上、下壳盖分别稳固于该上、下框边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上、下框边的内侧边缘低于其外侧边缘一固定高度,该上、下壳盖藉由该固定高度使其分别紧靠、稳固于该上、下框边的内侧边缘,且位于其外侧边缘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上壳盖包含:上平板,其厚度与该固定高度相同;以及嵌合片,其设于该上平板的周围,并与该上平板夹有90度的夹角,且该嵌合片具有该些第一固定孔,该嵌合片嵌入该第一凹槽中,并将该些第一固定孔与该些第一固定件互相固定,使该上平板藉由该固定高度紧靠、稳固于该上框边的内侧边缘,且位于其外侧边缘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些第一、第二凹口互相对称配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上、下壳盖利用唇挤成型的方法所制成。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上、下壳盖为一体成型制成。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上、下壳盖的材质为铝合金金属。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框架的材质为塑胶。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第一、第二固定件为一卡勾。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框架更设有电源孔。

本实用新型其具有卡勾设计,不需利用额外设备就可使其于人工组装时容易结合组装,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更能提升组装壳体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一端的内侧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与上、下壳体互相固定时之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电池壳层结构,该结构包括塑胶材质的框架10,其设有电源孔14,以供充电的用,且框架10的上框边与下框边的内侧边缘分别设有复数第一凹口22与复数第二凹口24,第一凹口22与第二凹口24互相对称配置,一个第一凹口22的正下方就设有一个第二凹口24,又上、下框边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8与第二凹槽20,以分别连通此些第一凹口22与第二凹口24,上、下框边的内侧边缘低于其外侧边缘一固定高度a,第一、第二凹槽18、20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复数第一、第二固定件26、28,使每一个第一、第二固定件26、28分别位于每一个第一、第二凹口22、24中。本创作的第一、第二固定件26、28以卡勾设计为例,但不能以此限制本结构。

另有上壳盖12与下壳盖16,上壳盖12包含上平板30,其厚度b与固定高度a相同,在上平板30的周围设有一嵌合片32,其与上平板30夹有90度的夹角,且嵌合片32具有与第一凹口22的位置对应的复数第一固定孔34,该嵌合片32可利用人工方式嵌入第一凹槽18中,并将第一固定孔34与第一固定件26互相固定,使上平板30藉由固定高度a紧靠、稳固设置于上框边的内侧边缘,且位于其外侧边缘内。上平板30与嵌合片32利用唇挤一体成型制成无接缝结构,且材质皆为质地较强的金属材质,因此嵌合片32的转角处不会有缝隙,故可有效提高结构强度,且当欲制作更薄的上壳盖12时,也不会影响其结构强度。下壳盖16的结构与制作方式与上壳盖12相同,下壳盖16包含下平板36,其厚度b与固定高度a相同,在下平板36的周围设有嵌合片38,其与下平板36夹有90度的夹角,且嵌合片38具有与第二凹口24的位置对应的复数第二固定孔40,该嵌合片38可利用人工方式嵌入第二凹槽20中,并将第二固定孔40与第二固定件28互相固定,使下平板36藉由固定高度a紧靠、稳固设置于下框边的内侧边缘,且位于其外侧边缘内。下平板36与嵌合片38利用Lip一体成型制成,且材质亦皆为质地较强的金属材质,因此嵌合片38的转角处亦不会有缝隙,且当欲制作更薄的下壳盖16时,也不会影响其结构强度。

如图3,4所示,框架的上、下框边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8与第二凹槽20,且上、下框边的内侧与外侧边缘有落差固定高度a。

图5所示,嵌合片32、38分别利用第一、第二固定孔34、40与第一、第二固定件26、28互相固定,使上、下平板30、36分别藉由固定高度a紧靠且稳固设置于上、下框边的内侧边缘,且位于其外侧边缘内。另外,又由于上、下平板30、36的厚度b与固定高度a相同,因此在将整个电池壳体组装完后,外观为平整性结构,除了可增加强度,更可使整个体积更加轻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但不需利用额外设备就可使其于人工组装时容易结合组装,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更能提升组装壳体的速度;另外,壳盖是利用一体成型方式制成的无接缝结构,可有效加强结构强度,并不像现有技术的铁件必须利用复杂的制程才能做出,如此亦能提升制作壳盖时的速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