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3343发布日期:2019-03-30 08:1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套装配设备的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
背景技术
:绝缘端子又名冷压端子,电子连接器,空中接头都归属于冷压端子。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用得最广泛的除了PCB板端子外,还有五金连续端子,螺帽端子,弹簧端子等等。冷压端子穿护套时,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或要求进行穿护套和检查。然而,端子穿护套时通常通过工人人工进行安装,该方法费工费时,且不同的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力矩大小不同,穿好护套后的质量难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包括:中控装置,以及均与所述中控装置连接的第一进料机构、第二进料机构、固定装置、组装装置,以及感应装置;所述第一进料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一振动装置以及第一送料装置;所述第二进料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二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二振动装置以及第二送料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和所述组装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的末端;所述组装装置、所述第一送料装置、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均与所述感应装置连接;所述感应装置检测到所述组装装置处无料时,进而分别判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处是否有料,若其中之一无料时,所述中控装置控制其传送第一物料或第二物料至所述固定装置处供所述组装装置装配。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均设有送料气缸。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有第一位置感应器的卸料夹;所述第一位置感应器内预存有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振动盘通过振动将所述第一物料导出至所述送料气缸处,在所述送料气缸的作用下推送至所述卸料夹;所述第一位置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一物料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后,所述中控装置控制所述卸料夹夹紧所述第一物料。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送料装置的末端设有第二位置感应器所述第二位置感应器预存有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第二物料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后,所述组装装置将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插接组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组装装置为压力式组装装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置于所述组装装置下方的接收装置;所述组装装置完成插接组装后,向所述中控装置发出反馈信号,所述中控装置控制所述卸料夹张开,插接后的成品脱离所述卸料夹落入所述接收装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有中控装置的控制柜以及与所述控制柜连接的主体支架;所述第一进料机构和所述第二进料机构均与所述主体支架连接;所述主体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进料机构和所述第二进料机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柜外壁设有与所述中控装置连接的控制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控制柜处的指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子穿护套时,人工插接造成的效率低、费工费时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端子穿护套后成品的良品率。发明人通过独立研发,设计出了实现信号端子自动穿护套的机械结构。从而实现了信号端子穿护套工艺上的改进。实现了自动加工信号端子的目的。加强了信号端子加工流程的监控和管理。由此可知,该自动护套压接设备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升本,以及产品流通的成本。改变了现有工艺方法较为原始、落后的现状。解决了现有工艺方法造成的难以流程化实现信号端子穿护套的问题。使得处理工艺更为简单,加工效果也更优。可以理解的是,该自动护套压接设备通过第一进料机构与第二进料机构相互配合实现穿护套的流程。具体的,感应装置先行感应组装装置处是否有料。优选的,感应装置为重力感应装置。优选的,感应装置为红外感应装置。当感应装置感应到组装装置处无料时,在分别感应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是否有料。当第一送料装置处无料时,中控装置驱动第一振动装置启动送料,当第二送料装置处无料时,中控装置则驱动第二振动装置启动送料。由此可知,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是分别控制的,控制方法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优选的,第一物料通过第一送料装置传送至固定装置处固定,第二物料通过第二送料装置传送至相应位置处。优选的,组装装置通过压力将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压接完成穿端子穿护套的过程。优选的,通过限制第一送料装置的入口直径,使得第一物料,即端子的头部先行进入第一送料装置内,在送料气缸的作用,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送料装置的出口运动。优选的,中控装置通过设置智能控制电路可以使得插接过程和前端流程和后端流程无缝对接。对于智能控制电路也可以进行额外的程序设置,使得整个流程也更为可控,也更加智能化。能够符合多种企业或客户的需求。该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包括:中控装置,以及均与所述中控装置连接的第一进料机构、第二进料机构、固定装置、组装装置,以及感应装置;所述第一进料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一振动装置以及第一送料装置;所述第二进料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二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二振动装置以及第二送料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和所述组装装置均设于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的末端;所述组装装置、所述第一送料装置、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均与所述感应装置连接;所述感应装置检测到所述组装装置处无料时,进而分别判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处是否有料,若其中之一无料时,所述中控装置控制其传送第一物料或第二物料至所述固定装置处供所述组装装置装配。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结构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好用且实用的效果,较现有的技术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较为适于实用,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附图说明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正面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的电路图。附图标记:名称编号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中控装置11第一进料机构12第一振动装置121第一送料装置122第二进料机构13第二振动装置131第二送料装置132第二位置感应器1321固定装置14卸料夹141第一位置感应器142组装装置15感应装置16接收装置17主体支架18控制柜19控制键20指示装置21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本公开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将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定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公开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结合附图的描述,同样的附图标号标示同样的元件。在下文中,可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
技术领域
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包括:中控装置11,以及均与所述中控装置11连接的第一进料机构12、第二进料机构13、固定装置14、组装装置15,以及感应装置16;所述第一进料机构12包括沿着所述第一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一振动装置121以及第一送料装置122;所述第二进料机构13包括沿着所述第二物料前进方向布置得第二振动装置131以及第二送料装置132;所述固定装置14和所述组装装置15均设于所述第一送料装置122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132的末端;所述组装装置15、所述第一送料装置122、所述第二送料装置132均与所述感应装置16连接;所述感应装置16检测到所述组装装置15处无料时,进而分别判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122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132处是否有料,若其中之一无料时,所述中控装置11控制其传送第一物料或第二物料至所述固定装置14处供所述组装装置15装配。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子穿护套时,人工插接造成的效率低、费工费时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端子穿护套后成品的良品率。发明人通过独立研发,设计出了实现信号端子自动穿护套的机械结构。从而实现了信号端子穿护套工艺上的改进。实现了自动加工信号端子的目的。加强了信号端子加工流程的监控和管理。由此可知,该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升本,以及产品流通的成本。改变了现有工艺方法较为原始、落后的现状。解决了现有工艺方法造成的难以流程化实现信号端子穿护套的问题。使得处理工艺更为简单,加工效果也更优。可以理解的是,该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通过第一进料机构12与第二进料机构13相互配合实现穿护套的流程。具体的,感应装置16先行感应组装装置15处是否有料。优选的,感应装置16为重力感应装置16。优选的,感应装置16为红外感应装置16。当感应装置16感应到组装装置15处无料时,在分别感应第一送料装置122和第二送料装置132是否有料。当第一送料装置122处无料时,中控装置11驱动第一振动装置121启动送料,当第二送料装置132处无料时,中控装置11则驱动第二振动装置131启动送料。由此可知,第一送料装置122和第二送料装置132是分别控制的,控制方法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优选的,第一物料通过第一送料装置122传送至固定装置14处固定,第二物料通过第二送料装置132传送至相应位置处。优选的,组装装置15通过压力将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压接完成穿端子穿护套的过程。优选的,通过限制第一送料装置122的入口直径,使得第一物料,即端子的头部先行进入第一送料装置122内,在送料气缸的作用,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送料装置122的出口运动。优选的,中控装置11通过设置智能控制电路可以使得插接过程和前端流程和后端流程无缝对接。对于智能控制电路也可以进行额外的程序设置,使得整个流程也更为可控,也更加智能化。能够符合多种企业或客户的需求。该种自动护套压接设备1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122和所述第二送料装置132均设有送料气缸。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14包括设有第一位置感应器142的卸料夹141;所述第一位置感应器142内预存有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振动盘通过振动将所述第一物料导出至所述送料气缸处,在所述送料气缸的作用下推送至所述卸料夹141;所述第一位置感应器142感应到所述第一物料处于第一预设位置后,所述中控装置11控制所述卸料夹141夹紧所述第一物料。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料装置132的末端设有第二位置感应器1321所述第二位置感应器1321预存有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感应器1321感应到所述第二物料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后,所述组装装置15将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插接组装。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装置15为压力式组装装置15。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置于所述组装装置15下方的接收装置17;所述组装装置15完成插接组装后,向所述中控装置11发出反馈信号,所述中控装置11控制所述卸料夹141张开,插接后的成品脱离所述卸料夹141落入所述接收装置17。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有中控装置11的控制柜19以及与所述控制柜19连接的主体支架18;所述第一进料机构12和所述第二进料机构13均与所述主体支架18连接;所述主体支架18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进料机构12和所述第二进料机构13。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柜19外壁设有与所述中控装置11连接的控制键20。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控制柜19处的指示装置21。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实用新型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并且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应依赖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才能实施。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