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3035发布日期:2018-11-02 21:3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通常都会包括有电源端子与讯号端子,以用于分别传输电源与讯号,使得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的电子产品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性能也大幅提升,而电连接器被要求传输的电源与讯号种类众多,使得电连接器上设置的电源端子与讯号端子数量无法减少,这样就导致电连接器的形体尺寸无法缩小。

一般而言,为使电连接器能在所设置的电子产品中发挥作用,在业界电连接器的形体尺寸都会被严格要求,以确保电连接器能够在不干涉其他零组件的情况下设置于电子产品中,电连接器的形体尺寸若无法缩小将导致可应用的情境受到限制。

因此,要如何缩小电连接器的形体尺寸,目前已经成为业界亟欲挑战克服的技术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确保电源及信号可靠传输的前提下,可尽量缩小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形体尺寸的电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总成,用于将一第一电源线材的一第一电源、一第二电源线材的一第二电源与一讯号线材的一电子讯号,分别传递到一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总成包括,

板端连接器,具有一板端绝缘体、一板端讯号端子组、一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与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其中:

该板端讯号端子组、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与该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嵌设于该板端绝缘体,且该板端讯号端子组位于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与该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之间;

该板端讯号端子组具有至少一板端讯号端子,板端讯号端子自其基部一侧延伸呈鱼叉状的对接侧;

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板端电源端子;

该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以及

该板端讯号端子、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该第二板端电源端子分别具有外露出该板端绝缘体的搭接部而搭接电路基板;

一线端连接器,用于插接板端连接器,该线端连接器具有一线端绝缘体、一线端讯号端子组、一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与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其中:

该线端讯号端子组、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与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嵌设于该线端绝缘体,且该线端讯号端子组位于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与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之间;

该线端讯号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线端讯号端子,该线端讯号端子的一端搭接该讯号线材以接收电子讯号,该线端讯号端子的另一端上与下表面具有一线端接触结构,该线端接触结构用于该线端连接器插接该板端连接器时接触该板端讯号端子,以将电子讯号经由该板端讯号端子传递到电路基板;

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线端电源端子,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的一端搭接第一电源线材以接收第一电源,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夹臂结构,该第一夹臂结构用于该线端连接器插接板端连接器时弹性夹持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以将第一电源经由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传递到电路基板;以及

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的一端搭接第二电源线材以接收第二电源,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夹臂结构,该第二夹臂结构用于线端连接器插接板端连接器时弹性夹持第二板端电源端子,以将第二电源经由第二板端电源端子传递到电路基板。

进一步地,板端绝缘体具有一第一阶引导结构、一第二阶引导结构与一第三阶引导结构,线端绝缘体具有一第一阶插入结构、一第二阶插入结构与一第三阶插入结构,当线端连接器插接板端连接器时,该第一阶引导结构、该第二阶引导结构与该第三阶引导结构分别跟该第一阶插入结构、该第二阶插入结构与该第三阶插入结构的位置对应,而依序引导该第一阶插入结构、该第二阶插入结构与该第三阶插入结构插入该板端绝缘体,直到完成该线端讯号端子接触该板端讯号端子、该第一线端电源端子弹性夹持该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该第二线端电源端子弹性夹持该第二板端电源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阶引导结构、第二阶引导结构与第三阶引导结构形成于板端绝缘体内缘的壁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若干个补强件,补强件分设于板端绝缘体两侧的内外缘两壁面上,且分别结合电路基板,而补强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第二板端电源端子与板端讯号端子在电路基板上的搭接力,补强件具有一补强件引导结构,该补强件引导结构引导第一阶插入结构在一预定范围的角度接近第一阶引导结构。

进一步地,板端讯号端子的尾端之基部嵌设于该板端绝缘体,且该板端讯号端子于头端位置形成一呈鱼叉状的对接侧,该对接侧的端部设有彼此相向的二接触凸点,该接触凸点外露出该板端绝缘体内缘的中间部位,并朝向线端讯号端子凸出用于弹性接触线端接触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的头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柱状结构与一第二柱状结构,该第一柱状结构与该第二柱状结构分别供第一线端电源端子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弹性夹持,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的尾端分别嵌设于该板端绝缘体。

优选地,线端讯号端子的头端段为一U形结构,线端绝缘体还具有一纵向止挡结构,该纵向止挡结构嵌设于该U形结构,以止挡该线端讯号端子的头端在纵向上相对线端绝缘体运动。

进一步地,板端绝缘体与线端绝缘体的相对面分别形成有一板端卡接结构与一线端卡接结构,以于该线端连接器插接该板端连接器完成后卡接两者。

一种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板端讯号端子组,具有至少一板端讯号端子;

一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板端讯号端子的结构相异;以及

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第二板端电源端子与板端讯号端子的结构相异;

其中,该板端讯号端子组位于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板端电源端子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的头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柱状结构与一第二柱状结构,板端讯号端子形成自其基部一侧延伸呈鱼叉状的对接侧。

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线端讯号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线端讯号端子;

一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第一线端电源端子与线端讯号端子的结构相异;

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第二线端电源端子与线端讯号端子的结构相异;

其中,线端讯号端子组位于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线端电源端子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的头端分别形成一第一夹臂结构与一第二夹臂结构,该线端讯号端子的头端形成一线端接触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线端电源端子透过夹臂结构弹性夹持板端电源端子的柱状结构,以确保在线端电源端子与板端电源端子之间传递电源的电量能符合预期,而线端讯号端子透过线端接触结构接触板端讯号端子的呈鱼叉状的对接侧,以在确保讯号能于线端讯号端子与板端讯号端子之间传递的情况下,缩小线端讯号端子与板端讯号端子的形体尺寸,进而达到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形体尺寸缩小的目的,从而减少整个电连接器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总成的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总成的实施例俯视图;

图3为图2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沿B-B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线端连接器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线端连接器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线端连接器第三视角的分解图;

图9为图5所示的线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0为图9沿C-C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线端讯号端子嵌设于线端绝缘体后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2为线端讯号端子嵌设于线端绝缘体后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板端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板端连接器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板端连接器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16为图13所示的板端连接器后视图;

图17为图16沿D-D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沿E-E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连接器总成

11板端连接器

111板端绝缘体

1111第一阶引导结构

1112第二阶引导结构

1113第三阶引导结构

1114插入止挡结构

1115板端卡接结构

112板端讯号端子组

1121板端讯号端子

11211对接侧

112111接触凸点

11212基部

113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

1131第一板端电源端子

11311第一柱状结构

114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

1141第二板端电源端子

11411第二柱状结构

12线端连接器

121线端绝缘体

1211第一阶插入结构

1212第二阶插入结构

1213第三阶插入结构

1214纵向止挡结构

1215线端卡接结构

122线端讯号端子组

1221线端讯号端子

12211线端接触结构

12212U形结构

123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

1231第一线端电源端子

12311第一夹臂结构

124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

1241第二线端电源端子

12411第二夹臂结构

13补强件

131补强件引导结构

2第一电源线材

3第二电源线材

4讯号线材

5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10,所述电连接器总成1,可用于将第一电源线材2的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线材3的第二电源与讯号线材4的电子讯号,分别传递到电路基板5。所述电连接器总成1包括有板端连接器11与线端连接器12,线端连接器12用于插接板端连接器11,另外所述第一电源与第二电源用于分别对电路基板5提供电能,使电路基板5能够执行运作,再者,所述电子讯号为提供电路基板5执行运作所需要的讯号。

板端连接器11具有板端绝缘体111以及嵌设于板端绝缘体111上的板端讯号端子组112、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113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114。板端讯号端子组112位于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113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114之间。板端讯号端子组112具有头尾两端嵌设于板端绝缘体111的至少一板端讯号端子1121,如图14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板端讯号端子组112具有四根板端讯号端子1121。

板端讯号端子1121自基部11212延伸于头端颈部位置形成有形成一呈鱼叉状的对接侧11211,该对接侧11211的端部设有彼此相向的二接触凸点112111,于本实施例中,接触凸点112111外露出板端绝缘体111内缘的中间部位。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113具有至少一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如图14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113具有三根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且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的头端形成第一柱状结构11311。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114具有至少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如图14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114具有三根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且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的头端形成第二柱状结构11411。再者,如图18所示,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的尾端分别嵌设于板端绝缘体111,以藉由板端绝缘体111完成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的定位。

因应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作用不同,以及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作用不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具有相异的端子结构,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具有相异的端子结构,使得相较于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板端讯号端子1121采用形体尺寸较小的端子结构,藉以达成缩小板端连接器11形体尺寸的目的。另外,板端讯号端子1121、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分别具有外露出板端绝缘体111的搭接部而搭接电路基板5,而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二接触凸点112111为上下相对设置提供更加稳定的讯号传输结构,以分别将电子讯号与电源传递至电路基板5,俾令电路基板5据此执行运作。

于本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12具有线端绝缘体121以及嵌设于线端绝缘体121的线端讯号端子组122、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123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124。线端讯号端子组122位于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123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124之间。

线端讯号端子组122具有至少一线端讯号端子1221,如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线端讯号端子组122具有四根板端讯号端子1221,以配合板端讯号端子组112的四根板端讯号端子1121。如图8所示,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尾端搭接讯号线材4以接收电子讯号,如图14所示,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头端上表面具有线端接触结构12211,如图3所示,线端接触结构12211用于线端连接器12插接板端连接器11时接触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接触凸点112111,以将电子讯号经由板端讯号端子1121传递到电路基板5,由于线端接触结构12211与接触凸点112111为上、下相互对应设置,使相互导电稳定性提升,而提供电路基板5执行运作所需要的讯号。

另应说明的是,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接触凸点112111朝向线端讯号端子1221凸出,可于接触线端接触结构12211弹性变形,俾使板端讯号端子1121面接触线端讯号端子1221,而确保电子讯号在板端讯号端子1121与线端讯号端子1221之间的稳定传递。如图11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头端系具有U形结构12212,相应地,线端绝缘体121系具有纵向止挡结构1214,纵向止挡结构1214嵌设于U形结构12212,俾止挡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头端在纵向上、下相对线端绝缘体121运动,以完成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定位。此外,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线端讯号端子1221通过纵向止挡结构1214,而完成将纵向止挡结构1214嵌设于U形结构12212。

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123系具有至少一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如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线端电源端子组123具有三根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以配合第一板端电源端子组113的三根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如图8所示,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的一端搭接第一电源线材2以接收第一电源,而如图7所示,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夹臂结构12311,第一夹臂结构12311用于线端连接器12插接板端连接器11时弹性夹持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的第一柱状结构11311,而完成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与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间的电性连接,以将第一电源经由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传递到电路基板5,而提供电路基板5执行运作所需要的电能。

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124具有至少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如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线端电源端子组124具有三根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以配合第二板端电源端子组114的三根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如图8所示,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的一端搭接该第二电源线材3以接收第二电源,而如图7所示,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夹臂结构12411,第二夹臂结构12411用于线端连接器12插接板端连接器11时弹性夹持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的第二柱状结构11411,而完成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与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间的电性连接,以将第二电源经由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传递到电路基板5,而提供电路基板5执行运作所需要的电能。

因应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与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作用不同,以及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与线端讯号端子1221的作用不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与线端讯号端子1221具有相异的端子结构,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与线端讯号端子1221具有相异的端子结构,使得相较于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线端讯号端子1221采用形体尺寸较小的端子结构,藉以达成缩小线端连接器12形体尺寸的目的。

应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31、1241透过第一、第二夹臂结构12311、12411弹性夹持第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31、1141的第一、第二柱状结构11311、11411,以确保在第一、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31、1241与第一、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31、1141之间传递电源的电量能符合预期,而线端讯号端子1221透过线端接触结构12211接触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接触凸点112111,以在确保讯号能于线端讯号端子122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之间传递的情况下,缩小线端讯号端子122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的形体尺寸,进而达成线端连接器12与板端连接器11形体尺寸缩小的目的。

图14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总成1还包括多个补强件13,所述多个补强件13分设于板端绝缘体111两侧的内外缘两壁面上,且分别结合电路基板5,而补强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与板端讯号端子1121在电路基板5上的搭接力。另外,板端绝缘体111的内缘壁面具有规则形状的凹凸轮廓,以分别形成第一阶引导结构1111、第二阶引导结构1112与第三阶引导结构1113,相应地,于图5至图6的实施例中,线端绝缘体121的外缘壁面具有规则形状的凹凸轮廓,以形成第一阶插入结构1211、第二阶插入结构1212与第三阶插入结构1213,板端绝缘体111与线端绝缘体121的相对面系分别形成有板端卡接结构1115与线端卡接结构1215,而所述多个补强件13具有补强件引导结构131,当线端连接器12插接板端连接器11时,补强件引导结构131引导该第一阶插入结构1211接近第一阶引导结构1111,并使第一阶引导结构1211、第二阶引导结构1212与第三阶引导结构1213分别跟第一阶插入结构1211、第二阶插入结构1212与第三阶插入结构1213的位置对应,以依序引导第一阶插入结构1211、第二阶插入结构1212与第三阶插入结构1213分阶段插入板端绝缘体111,直到板端卡接结构1115卡接线端卡接结构1215,而使线端讯号端子1221接触板端讯号端子1121、第一线端电源端子1231弹性夹持第一板端电源端子1131与第二线端电源端子1241弹性夹持第二板端电源端子1141,俾完成将线端连接器12插接于板端连接器11。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