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外壳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475发布日期:2018-12-05 18:5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USB外壳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USB外壳组件。



背景技术:

通用串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介面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介面,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中,其中通常应用于笔记型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及掌上型游戏机之类的便携设备上。

市场上常见的USB连接器主要包括外壳、及安装于外壳内部的胶芯和线缆。外壳一般由两个分别冲压形成的金属冲压件经过焊接后组成的,组装工序复杂,组装效率较低。而且这样的外壳结构不稳定,收到外力时两个金属冲压件之间容易发生相对变形、弯曲,影响USB连接器的插拔。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SB外壳组件,结构简单,具有一体成型结构,增强了结构稳定性,组装便捷,提高了组装效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USB外壳组件,用于套设USB连接器的胶芯与线缆,包括主壳及连接所述主壳的盖板;所述主壳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主壳包括第一基板、自所述第一基板的相对两侧同向延伸的侧板、及自各所述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相对延伸的第二基板;二所述第二基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插孔;所述盖板包括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基板一端的盖板主体、连接于所述盖板主体一端的相对两侧的抵接部、及连接所述抵接部的插脚;所述插脚对应所述插孔;当所述盖板连接所述主壳时,所述插脚插设且凸伸超出所述插孔,所述插脚弯折抵接所述第一基板,以使所述抵接部支撑于所述盖板主体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

上述USB外壳组件,结构简单,主壳与盖板一体成型,盖板主体设有抵接部和插脚,插脚插设于第一基板的插孔内,抵接部支撑于盖板主体与第一基板之间,增强了盖板与主壳的结构稳定性,有效防止发生变形,也省去了焊接工序,组装便捷,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的宽度小于所述抵接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还连接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承载所述线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对应所述第一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盖板主体一端的延伸部、及连接所述延伸部的束线部;所述束线部对应所述支撑部,所述束线部的一端具有卡片,另一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对应所述卡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线部大致呈U型设置,所述束线部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呈平行间隔设置,二所述侧板呈平行间隔设置,且二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侧板的长度,所述侧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主体的宽度对应所述第一基板的宽度,所述盖板主体的长度与一个所述第二基板的长度的总和等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面还连接有防回退卡块,用于抵接所述胶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USB外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USB外壳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USB外壳组件的初始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USB外壳组件的最终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主壳,11-第一基板,110-凸起部,111-第一通孔,12-侧板,13-第二基板,131-第二通孔,14-插孔,15-支撑部;

20-盖板,21-盖板主体,22-抵接部,23-插脚,24-延伸部,25-束线部,251-卡片,252-豁口,26-防回退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USB外壳组件,用于套设USB连接器的胶芯与线缆。所述USB外壳组件包括主壳10及连接主壳10的盖板20。主壳10与盖板20是由金属材料冲压弯折的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主壳10包括第一基板11、自第一基板11的相对两侧同向延伸的侧板12、及自各侧板12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相对延伸的第二基板13;二所述第二基板13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呈平行间隔设置,二所述侧板12呈平行间隔设置,且二所述侧板12与第一基板11相互垂直。第一基板11的长度大于侧板12的长度,侧板12的长度大于第二基板13的长度。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的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插孔14,用于连接所述盖板20。第一基板11还连接有支撑部15,支撑部15用于承载线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本体朝向第二基板13的方向冲压形成凸起部110,该凸起部110可用于限位胶芯的安装。第一基板11远离支撑部15的一端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1,第二基板13远离盖板20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131,第二通孔131对应第一通孔111。

所述盖板20包括盖板主体21、连接于盖板主体21一端的相对两侧的抵接部22、连接抵接部22的插脚23、连接盖板主体21一端的延伸部24、及连接延伸部24的束线部25。在本实施例中,盖板主体21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基板13的一端。盖板主体21的宽度对应第一基板11的宽度,盖板主体21的长度与一个所述第二基板13的长度的总和等于第一基板11的长度。插脚23的宽度小于抵接部22的宽度,插脚23对应插孔14,抵接部22支撑于盖板主体21与第一基板11之间,增强了盖板20与主壳10的结构稳定性,有效防止发生变形。束线部25对应支撑部15,束线部25大致呈U型设置,束线部25的开口朝向支撑部15,束线部25的一端具有大致呈三角形设置的卡片251,另一端设有豁口252,豁口252对应卡片251。盖板主体21朝向第一基板11的一面还连接有防回退卡块26,当盖板主体21连接第一基板11后,防回退卡块26抵接胶芯,可防止胶芯回退脱离主壳10。

组装时,主壳10与盖板20相互敞开,胶芯与线缆插设进入主壳10内,此时将盖板20按压朝向第一基板11,如图3所示,插脚23插设且凸伸超出插孔14中,抵接部22抵接第一基板11,将插脚23弯折抵接于第一基板11上,可实现盖板20于第一基板11的封装。再将束线部25的相对两端分别朝向支撑部15靠近、弯折,靠近的过程中,卡片251逐渐对接于豁口252中,如图4所示,最终束线部25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将支撑部15与线缆包裹,从而实现对线缆进行导向固定。与传统的USB外壳相比,省去了焊接工序,组装便捷,提高了组装效率。

上述USB外壳组件,结构简单,主壳10与盖板20一体成型,盖板主体21设有抵接部22和插脚23,插脚23插设于第一基板11的插孔14内,抵接部22支撑于盖板主体21与第一基板11之间,增强了盖板20与主壳10的结构稳定性,有效防止发生变形,也省去了焊接工序,组装便捷,提高了组装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