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4551发布日期:2019-01-16 00:1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通常设置有连接器插孔,以供外接设备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达到为移动终端提供外接设备的目的,为移动终端提供外接设备如耳机、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充电线器等。

目前,参照图1,外接设备的连接器包括:线尾1、套筒2和插头3,线尾1与插头3固定连接,且线尾1与插头3设置在套筒2中,在插头3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一弹片4和第二弹片5,相对应的,移动终端的连接器插孔结构包括:插入孔边框6和插槽7,基于目前移动终端的外观多样化设计,通常在插入孔边框6的外边缘8做弧度设计,在插槽7的内壁对应第一弹片4和第二弹片5分别设置有第一馈点9和第二馈点10,通过将连接器的插头3设置于用于连接器插孔结构的插槽7中,使得第一弹片4和第二弹片5分别与第一馈点9和第二馈点10接触,达到连接器与移动终端的导通。

但是,目前方案中,连接器的套筒2、插头3和线尾1之间都是以标准参数固定设置的,这样就会导致移动终端的插入孔边框6外边缘8的弧度不能设计过大,若插入孔边框6外边缘8的弧度大于预设值,则会导致插头3在插槽7中插不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套筒、插头和线尾之间都是以标准参数固定设置的,这样就会导致移动终端的插入孔边框外边缘的弧度不能设计过大,若插入孔边框外边缘的弧度大于预设值,则会导致插头在插槽中插不到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套筒、阻尼结构和插头组件;

所述连接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室、且所述连接器套筒的两端开口;

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底座、连接导线和插头;

所述连接导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阻尼结构的长度,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插头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插头的一端连接;

所述插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中空腔室中,所述阻尼结构设置在所述插头与所述连接器套筒之间,且所述阻尼结构分别与所述连接器套筒的内壁和所述插头接触。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套筒、阻尼结构和插头组件;连接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室、且连接器套筒的两端开口;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底座、插头和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连接导线分别与插头底座和与插头连接,插头的一端设置在中空腔室中,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且阻尼结构分别与连接器套筒的内壁和插头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并将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使得插头可以通过与阻尼结构形成的静摩擦力调整与连接器套筒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插头相对于连接器套筒所露出的长度,以满足移动终端插孔的不同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导线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导线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列举几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可穿戴式设备等。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连接器设置于移动终端的连接器插孔中,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套筒10、阻尼结构20和插头组件30;连接器套筒10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室、且连接器套筒10的两端开口;插头组件30包括:插头301、插头底座302和连接导线303;连接导线30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20的长度,连接导线303的一端与插头底座302的一端连接,连接导线303的另一端与插头301的一端连接;插头301的一端设置在中空腔室中,阻尼结构20设置在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之间,且阻尼结构20分别与连接器套筒10的内壁和插头301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移动终端的连接器插孔结构,可以包括:插孔支架40和插槽50,其中,在插槽50的内壁可以设置有插槽触点C,在连接器的插头301的对应位置处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弹片B,当插头301完全插入插槽50中时,弹片B可以与插槽触点C接触完成导通。另外,基于目前移动终端的外观多样化设计需求下,插槽50的长度可以设计为不同的长度,且插孔支架40的外边缘A也需要设计为相应的弧度,因此,需要连接器的插头301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露出不同的长度,来满足移动终端的外观多样化设计需求。

例如,插孔支架40的外边缘A的弧度增大时,此时若插头301长度过短,会导致插头301插不到位,使得弹片B与插槽触点C无法接触或接触不良,可能造成连接器功能失效的问题,因此需要插头301的长度随之增长,才能够将插头301完全插入插槽中。另外,目前市场上连接器通常为标准产品,插头的长度固定,使得移动终端要想通用这个标准插头,做外观设计时插孔处的弧面都要迁就这个标准插头,极大的限制了外观设计的多样性。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阻尼结构20设置在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之间,通过阻尼结构20与插头301和连接器套筒10之间的静摩擦力,改变插头301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露出的长度,以满足移动终端插孔的不同设计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阻尼结构20可以为能与和其接触的物体产生较大静摩擦力的结构,例如,硅胶材质套筒或分别设置在连接器套筒10内壁和插头301上的相匹配的螺纹结构等。阻尼组件20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连接器套筒10的长度,且阻尼组件20的一面可以与插头301的一端形成静摩擦力,通过对插头301的另一端施加相应的拉力,可以将插头301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拉出或缩回。

进一步的,参照图2,插头组件30还包括:插头底座302和连接导线303,连接导线303的一端与插头底座302的一端连接,连接导线303的另一端与插头301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导线30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20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底座302通过连接导线303和插头301连接,插头底座302用于保护连接导线303和容纳连接器芯片等零部件,连接导线303用于使得插头301与外接设备之间导通。

因为插头底座302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的位置固定,且连接导线303与插头301之间固定连接,当增加插头301漏出连接器套筒10的长度时,会拉动连接导线303向外伸展,因此,可以将连接导线303的长度设计为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20的长度,使得连接导线303能够满足插头301伸出或缩回连接器套筒10时产生的行程变化,避免连接导线303断裂引起故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套筒、阻尼结构和插头组件;连接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室、且连接器套筒的两端开口;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底座、插头和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连接导线分别与插头底座和与插头连接,插头的一端设置在中空腔室中,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且阻尼结构分别与连接器套筒的内壁和插头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并将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使得插头可以通过与阻尼结构形成的静摩擦力调整与连接器套筒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插头相对于连接器套筒所露出的长度,以满足移动终端插孔的不同设计需求。

可选的,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阻尼结构20包括:设置在连接器套筒10的内壁的第一螺纹结构201、设置在插头301的表面的对应第一螺纹结构101的第二螺纹结构2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螺纹结构101和第二螺纹结构202配合,使得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的内壁形成螺纹连接,通过向对应方向旋转插头301,从而将插头301从连接器套筒10中伸出或缩回,从而达到改变插头301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所露出的长度的目的,当插头301的漏出长度设置好时,第一螺纹结构101可以与第二螺纹结构202之间形成预紧力,达到保持插头301位置的目的。

可选的,参照图2,阻尼结构20包括:阻尼套203;阻尼套203为中空、两端开口的结构;阻尼套203设置在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之间,且阻尼套203分别与连接器套筒10的内壁和插头301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尼套203可以与和其接触的物体产生较大静摩擦力,例如,阻尼套203可以为硅胶材质套筒。阻尼套203的一面可以与连接器套筒10的内壁固定连接,阻尼套203的另一面可以与插头301的一端形成静摩擦力,通过对插头301的另一端施加相应的拉力,可以将插头301相对于连接器套筒10拉出或缩回,当插头301的漏出长度设置好时,阻尼套203的另一面可以与插头301之间形成预紧力,达到保持插头301位置的目的。

可选的,连接导线303包括:螺旋结构导线、之字形结构导线、波纹结构导线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示出了的连接器中,连接导线303为波纹结构导线,波纹结构导线通过类似弹簧形状的设计,使得连接导线303能够满足插头301伸出或缩回连接器套筒10时产生的行程变化,且能够有效保护连接导线303,避免其因形变疲劳而断裂。

另外,连接导线303还可以为图4所示,为一种之字形结构导线,或,连接导线303还可以为图5所示,为一种螺旋结构导线,以上两种结构的导线同样能够达到保护连接导线303,避免其因形变疲劳而断裂的目的。

可选的,参照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剖面图,插头组件30还包括:弹簧304;弹簧304设置在插头底座302和插头301之间,弹簧304的一端与插头底座302的一端接触,弹簧304的另一端与插头301的一端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304设置在插头底座302和插头301之间,且弹簧304的弹力小于插头301与阻尼结构20之间形成的静摩擦力,因此,弹簧304的弹力并不会将插头301从连接器套筒10中顶出,另外,弹簧304还起到保护连接导线303的目的,并且在移动终端跌落时,可以利用弹簧304的弹性实现对连接器进行减震缓冲的目的,以降低连接器受到的外力损害。

可选的,参照图2,连接器包括:固定销60;连接器套筒10上设置有与固定销60的尺寸匹配的固定销孔,当设置好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的相对位置时,固定销60通过固定销孔与插头301的表面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设置好插头301与连接器套筒10的相对位置时,为了进一步对插头301进行固定,可以将固定销60通过固定销孔与插头301的表面接触,使得通过固定销60与插头301表面形成的静摩擦力,提高固定效果,另外,还可以在固定销60接触插头301设置硅胶垫,以进一步提高接触时的静摩擦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及移动终端,包括:连接器套筒、阻尼结构和插头组件;连接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室、且连接器套筒的两端开口;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底座、插头和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连接导线分别与插头底座和与插头连接,插头的一端设置在中空腔室中,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且阻尼结构分别与连接器套筒的内壁和插头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长度大于或等于阻尼结构的连接导线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并将阻尼结构设置在插头与连接器套筒之间,使得插头可以通过与阻尼结构形成的静摩擦力调整与连接器套筒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插头相对于连接器套筒所露出的长度,以满足移动终端插孔的不同设计需求。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