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端子折弯损伤的ID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6824发布日期:2019-02-12 21:0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防止端子折弯损伤的ID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止端子折弯损伤的IDC连接器。



背景技术:

IDC连接器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市场上IDC连接器上的导线与端子的连接方式为两种,一种为导线与端子焊接导通,另一种为将导线刺破去皮与端子导通;第二种连接方式是将导线插入连接器之壳体上,再将壳体压装与连接器之绝缘座上,下压过程中,导线的绝缘层被端子的接线端刺破或者切破,从而使导线与端子相导通。

但是,下压过程中,可能因下压力过大,从而会导致端子的接线端压弯,造成损伤;且传统IDC连接器之端子的接线端与端子接线端之间部进行隔离,从而会造成端子与端子之间信号的串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端子折弯损伤的IDC连接器,其有效解决了导线刺破去皮过程中端子被压弯损伤和端子与端子之间信号的串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端子折弯损伤的IDC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壳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座的后端形成有一插装空间,绝缘座上设置有多个端子槽,端子槽连通插装空间,每一端子槽后端开口一侧一体延伸出有隔板,该隔板位于插装空间内;该壳体插装于上述插装空间内,壳体的前后端面贯穿有多个插线孔,壳体的底部凹设有避让槽,避让槽位于相邻的两插线孔之间,前述隔板插入避让槽,且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一横向贯穿各个插线孔和避让槽的插槽;该多个导电端子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端子槽内,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端和于接触端后端一体向上折弯形成的接线端,接线端位于插装空间内,前述隔板将各导电端子的接线端隔离分开,且接线端插入上述插槽内,接线端为两相对设置的刀刃部,两刀刃部之间形成一接线槽,该接线槽与插线孔相正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装空间的两内侧壁上均凹设有卡槽,相对应的,壳体的两外侧壁上均凸设有卡块,卡块与卡槽卡扣配合安装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装空间的两内侧壁上均凹设有导引滑槽,该导引滑槽位于上述卡槽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端为两弹性臂,两弹性臂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弹性臂的内侧面均凹设有可调整弹性强度的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调整弹性强度的凹槽为V形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电端子上凸设有卡点,该卡点与端子槽内壁卡扣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插装空间上间隔设置有将多个导电端子隔离开来的多个隔板,其增加了端子与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端子与端子之间信号的串扰;同时,在壳体底面凹设有插槽,接线端插于插槽内,在壳体压装插装空间过程中,接线端的外壁会抵于插槽的内壁上,避免了接线端折弯或者损伤。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绝缘座 101、插装空间

102、端子槽 103、卡槽

104、导引滑槽 11、隔板

20、壳体 201、插线孔

202、插槽 203、避让槽

21、卡块 30、导线端子

31、接触端 311、弹性臂

312、插接空间 313、凹槽

32、接线端 321、刀刃部

322、接线槽 33、卡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绝缘座10、壳体20以及多个导电端子30。

该绝缘座10的后端形成有一插装空间101,绝缘座10上设置有多个端子槽102,端子槽102连通插装空间101,每一端子槽101后端开口一侧一体延伸出有隔板11,该隔板11位于插装空间101内。

该壳体20插装于上述插装空间101内,具体而言,插装空间101的两内侧壁上均凹设有卡槽103,相对应的,壳体20的两外侧壁上均凸设有卡块21,卡块21与卡槽103卡扣配合安装固定,插装空间101的两内侧壁上均凹设有导引滑槽104,该导引滑槽104位于上述卡槽103的上方,卡块21于导引滑槽104滑入卡槽103内。该壳体20的前后端面贯穿有多个插线孔201,壳体20的底部凹设有避让槽203,避让槽203位于相邻的两插线孔201之间,前述隔板11插入避让槽203,其增加了爬电距离,防止端子与端子之间信号的串扰;且壳体20的底部开设有一横向贯穿各个插线孔201和避让槽203的插槽202。

该多个导电端子30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端子槽102内,导电端子30包括有接触端31和于接触端后端一体向上折弯形成的接线端32,接线端32位于插装空间101内,前述隔板11将各导电端子的接线端32隔离分开,且接线端32伸入上述插槽202内,传统刺破式端子在压线过程中,因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接线端32折弯或者损伤,而现将接线端32伸入插槽202内,插槽202直径略大于接线端32的厚度,所以在压线过程中,接线端32的外壁会抵于插槽202的内壁上,避免了接线端32折弯或者损伤。

该接线端32为两相对设置的刀刃部321,两刀刃部321之间形成一接线槽322,该接线槽322与插线孔201相正对,接线槽322的直径略大于导线之金属导线,其避免金属导线被刮伤。

该接触端31为两弹性臂311,两弹性臂311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312,所述两弹性臂311的内侧面均凹设有可调整弹性强度的凹槽313,在本实施例中,可调整弹性强度的凹槽313为V形槽。该导电端子30上凸设有卡点33,该卡点33与端子槽102内壁卡扣固定。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多个导电端子30插装于端子槽102内,接着将导线穿过壳体20的插线孔201,再用手将壳体20压装于插装空间101上,壳体20在下压的过程中,接线端32伸入插槽202中,两刀刃部321对导线的绝缘层切开,使之导线的金属导线嵌于接线槽322中与刀刃部321导通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通过在插装空间上间隔设置有将多个导电端子隔离开来的多个隔板,其增加了端子与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端子与端子之间信号的串扰;同时,在壳体上凹设有插槽,接线端插于插槽内,在壳体压装插装空间过程中,接线端的外壁会抵于插槽的内壁上,避免了接线端折弯或者损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