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呆功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4396发布日期:2019-02-22 21:2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具有防呆功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呆功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在电气工程中常用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是连接不同设备上的电路或者连接电路中不同的模块,使电流或者信号得以流通或传输,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现有的连接器包括一个公连接器以及一个母连接器,其连接方式通常为通过公连接器插入到母连接器中,公连接器中的电连接端子和母连接器中的电连接端子电连接。

现有的一种连接器具有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组合式的端子座组,端子座组包括任意排列组合的数个端子座,对应地,与其配合的另一连接器上同样具有组合式的端子座组。两个连接器配合时,第一个连接器上的每个端子座均分别与另一连接器上的一个端子座对接配合。

现有的该种连接器存在的问题是,多个形状相似甚至相同的端子座排列组合后,连接器插装时难以判断插装对象以及插装方向,容易发生误接而损坏连接器;且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同时接通同时断开,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连接器和设备;连接器跌落时,外伸的端子座首先与地面触碰,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呆、导向和接地功能、有效保护端子座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呆和、导向接地功能、有效保护端子座的连接器组。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连接器,包括外壳和端子座组,外壳围成容纳腔,外壳在容纳腔的插装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端子座组包括并排布置在容纳腔内的多个端子座;端子座组还包括先导座,先导座包括固定部和插装部,插装部从固定部上沿插装方向伸出;插装部的延伸末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插孔,延伸末端面的周边位置设置第一导向斜面,插装部的外周位置设置第一防呆凸起;先导座和多个端子座并排设置在容纳腔内,在插装方向上,端子座组伸出于第一开口外,插装部伸出于多个端子座的前方,且第一导向斜面整体位于多个端子座的前方。

由上述方案可见,外凸于端子座外的先导座具有防呆效果,先导座上设置防呆凸起可固定插装方向,提升防呆效果;第一导向斜面在连接器插装时起导向作用;连接器跌落时,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制成的先导座先于端子座与地面接触,防止端子座摔坏;先导座内设置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先连接后断开,能有效对电路和连接器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方案是,延伸末端的中部具有下凹部,延伸末端在下凹部的两侧对应分别形成一个凸起部,凸起部沿插装方向凸起,第一导向斜面位于凸起部的外周位置;凸起部上设置第一插孔,下凹部的底面设置第二插孔。

由上可见,先导座上除了设置接地端子外,还可设置信号端子。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插孔为阶梯孔。

由上可见,第二插孔的阶梯位与另一连接器上围绕端子的周壁配合,实现更稳固的配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插装部上沿插装方向设置有第一防呆凹槽,两道第一防呆凹槽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插孔的周向位置上。

由上可见,两道第一防呆凹槽起进一步的防呆作用,且起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插装部与固定部之间设置配合斜面。

由上可见,配合斜面增强插装部与固定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外,配合斜面与另一连接器上先导插座的周壁上的斜面形成配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防呆凸起为沿插装方向延伸的凸条。

由上可见,凸条与第二防呆凹槽滑动配合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部上设置卡合凸起,外壳的内壁面上设置卡合位,卡合凸起位于弹性摆动端。

由上可见,先导座稳固地卡合安装在外壳中。

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包括框型的壁体和连接在壁体上的卡合面板,卡合面板的第一端与壁体固定连接,卡合面板与壁体之间具有活动空间,卡合面板的第二端为弹性摆动端;卡合位设置在卡合面板上。

由上可见,弹性摆动的卡合面板的设置使先导座和端子座的安装快捷有效。

进一步的方案是,外壳在容纳腔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弹性摆动端靠近第二开口,弹性摆动端上设置第二导向斜面。

由上可见,端子座和先导座从第二开口插入容纳腔并从第一开口穿出而完成卡合安装。

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连接器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采用上述的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外壳与第二连接器的外壳对接,第一连接器的端子座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座对接;第二连接器包括先导插座,先导插座包括周壁,周壁中部具有插装位,周壁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呆凹槽;插装部插入插装位,第一防呆凸起与第二防呆凹槽配合。

由上述方案可见,外凸于端子座外的先导座具有防呆效果,先导座上设置防呆凸起以固定插装方向,提升防呆效果;第一导向斜面在连接器插装时起导向作用;连接器跌落时,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制成的先导座先于端子座与地面接触,防止端子座摔坏;外凸于端子座外的先导座首先插入先导插座中,插装部上的第一导向斜面起导向作用,先导座内设置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先连接后断开,能有效对电路和连接器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先导座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先导插座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的结构图。连接器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1为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为公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防呆功能的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包括外壳11和端子座组12,外壳11内具有容纳腔,端子座组12包括并排布置在容纳腔内的多个端子座121以及一个先导座13,外壳11在容纳腔的插装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端子座组12均从第一开口伸出于外壳11外,且端子座121在插装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一端面,先导座13在插装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二端面,在插装方向上,先导座13凸起于多个端子座121的前方,第二端面位于第一端面的前方。

第二连接器2具有外壳21和位于外壳21中的端子座组22,端子座组2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端子座221和一个先导插座23。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配合时,第一连接器1的外壳1与第二连接器2的外壳21对接,第一连接器1的端子座121与第二连接器2的端子座221对接;先导座13插入先导插座23中。

结合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的结构分解图。外壳11呈方框型,外壳11中部具有容纳腔110,外壳11在容纳腔110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外壳11外设置有连接柱14,两个卡扣件15可摆动地安装在外壳11的两侧,卡扣件15包括转动连接端151、摆臂部152和扣合端153。转动连接端151上与连接柱14转动配合,当外壳11与外壳12对接时,通过摆动卡扣件15可使扣合端153的扣合口与外壳21外表面上的卡合凸起24(图1示)扣合,以实现外壳11与外壳21之间的防水锁紧。

结合图3,图3为外壳11的剖面图。外壳11包括框型的壁体111和连接在壁体111上的卡合面板112,卡合面板112的第一端与壁体111固定连接,卡合面板112与壁体111之间具有活动空间113,卡合面板112的第二端为弹性摆动端,卡合面板112的第二端设置有凸起115,凸起115上具有第二导向斜面;卡合面板112上朝向容纳腔110的一侧设置有卡合位114,卡合位114相对于凸起115下凹。外壳11在容纳腔1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10a和第二开口110b,弹性摆动端朝向第二开口110b延伸。

结合图4,图4为先导座13的结构图。先导座13包括方块状的固定部131和插装部132,插装部132从固定部131上沿插装方向伸出,插装部132的延伸末端的中部具有下凹部134,延伸末端在下凹部134的两侧对应分别形成一个凸起部133,凸起部133沿插装方向凸起,第二端面位于凸起部133的凸起末端,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插孔133a,凸起部133的外周位置设置第一导向斜面133b;插装部132在下凹部134的底面设置第二插孔134a。第二插孔134a为阶梯孔。

插装部132的外周位置设置第一防呆凸起136,第一防呆凸起136为沿插装方向延伸的凸条;插装部132上沿插装方向设置有第一防呆凹槽135,两道第一防呆凹槽135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插孔134a的周向位置上。插装部132与固定部131之间设置一圈配合斜面137。固定部131上对称两侧均设置一个卡合凸起138。

结合图3、图4和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实施例的剖视图。先导座13从第二开口110b插入容纳腔110中,并从第一开口110a穿出而完成卡合安装。过程中,卡合凸起138抵接于凸起115的第二导向斜面上,卡合面板112发生弹性摆动,直至卡合凸起138进入卡合位114。在插装方向上,凸起部133整体位于第一端面的前方(图1示)。

参见图5,图5为第二连接器2的结构分解图。外壳2包括外壳体211和内壳体212,内壳体212呈框型,内壳体212内壁上设置卡合面板和卡合位213,端子座组22的多个端子座221和先导插座23均固卡合在内壳体212的容纳腔中,外壳体211套装在内壳体212外。

结合图6,图6为先导插座23的结构图。先导插座23包括固定部231和从固定部231上伸出的周壁232,周壁232中部具有插装位230,周壁230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沿周壁230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防呆凹槽236和第二防呆凸起237,插座位230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圆筒壁235,圆筒壁235中为用于供端子穿出的第二安装孔234,插座位230的底面上,在第四安装孔234的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凹位233,凹位233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供端子穿出的第一安装孔238。

结合图4、图6和图7,先导座13与先导插座23对接时,插装部131插入插装位230,第一防呆凸起136与第二防呆凹槽236配合,第二防呆凸起237与第一防呆凹槽135配合,圆筒壁235位于第二插孔134a为台阶位中,每个凸起部133分别位于一个凹位233中。

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插座配合前,外凸的先导座13有利于判断插座方向和插装对象等,且先导座13上设置的防呆结构与先导插座23上的结构配合可实现插装方向的防呆效果。

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插装配合时,先导座13上设置的第一导向斜面133b可保证先导插座23内突出的端子插入先导座13的插孔前,先导座13已经完全定位于先导插座23中的配合位置上,避免端子错误连接和损坏端子;先导座13与先导插座23之间的配合先于端子座121与端子座221之间的配合,在先导座13和先导插座23中的插孔和安装孔中设置接地端子,可实现接地端子的先接后断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