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277发布日期:2019-02-15 19:4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加工性、阻燃性和成本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线束中,但聚氯乙烯在燃烧时会释放有害气体,而交联聚烯烃材料耐高温性、机械性能更优良,不溶不熔。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电缆的耐热型、安全性和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同时,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丰富,汽车电器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在相同截面和重量的基础上,电缆的载流量越高越好。而交联聚烯烃材料因其有着良好的耐热性和耐液体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其在汽车电池电缆的应用上有着良好的前景。交联聚烯烃绝缘电缆替代传统的PVC绝缘电缆,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汽车性能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电气功能的增加,在汽车现代设计中,线束可用空间在减少,这将导致汽车装线束的空间的散热成为关注的问题,这必然要求汽车使用电线必须耐高温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常规的PVC绝缘电线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耐热等级更高的电缆产品开发使用也应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其次,随着现代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污染环境的材料必然逐渐被清洁材料所取代,PVC是一种污染环境的材料,因此应逐渐被其它无污染的材料所代替,交联聚烯烃材料就可以满足以上苛刻的要求。

传统辐照交联聚烯烃满足了耐热性和机械性能,但是阻燃剂均为卤素类,不环保,电线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有毒气体。另外一种是为到达不填充无卤阻燃剂,在满足阻燃性的条件下,往往损失了机械性能。汽车电线是在运动、颠簸、冲撞等复杂路面上伴随车辆的活动,对机械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电线老化后的机械性能也几乎不会发生变化才能达到车辆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包括多根导线和绝缘层,多根导线设置在电缆中部,绝缘层包裹在多根导线外部,每一根导线由1根单线以绞线中心线为轴线,分层有序的绞合在其周围,相临导线绞层方向相反或同向绞合,绝缘层采用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材料。

所述的绝缘层最小厚度为0.28~0.39mm。

所述的导线截面积为0.205~0.723mm²。

所述的导线材质为裸铜或镀锡绞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高于传统电线耐温等级至少10℃,使电线不需要升级材料的特性等级即可满足电器系统的日常需求,降低使用成本,具有阻燃性且电缆不含卤素,电线燃烧后不会释放有毒气体,使车辆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具有可靠的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单根导线,2、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包括多根导线1和绝缘层2,多根导线1设置在电缆中部,绝缘层2包裹在多根导线1外部,每一根导线1由1根单线以绞线中心线为轴线,分层有序的绞合在其周围,相临导线绞层方向相反或同向绞合,绝缘层采用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材料。

所述的绝缘层最小厚度为0.28~0.39mm。

所述的导线截面积为0.205~0.723mm²。

所述的导线材质为裸铜或镀锡绞线。

导线组成:由1根单线以绞线中心线为轴线,分层有序的绞合在其周围,相临绞层方向相反或同向绞合,第二层的单丝组成是6pcs,第3、4层的单丝组成分别为1+(n-1)*6,其中n代表层数;

单根导线直径:0.226~0.559mm;导线材质:裸铜或镀锡绞线;

导线绞合:单丝绕绞合轴线旋转一周(360度)时,在轴线方向前进的距离与导体绞合后直径的比值于20~25之间:提高导体的柔性性和紧密性;

导线圆整度:单丝绕过分线板并入汇合模后,在经过类压缩模使导体外层单丝受到一定的挤压力,减小外层的单丝间的间隙,提高绝缘同心度;

导线截面积:0.205~0.723mm²。

绝缘层:绝缘材料:耐温≥125℃辐照交联无卤阻燃聚烯烃材料,无锡杰科塑业有限公司的XEFW 1250E;

绝缘层的最小厚度:0.28~0.39mm;绝缘层的最大外径:1.55~4.80mm;

绝缘挤出前通过辅助感应式导体预热装置,预热温度100~120℃;

绝缘挤出后冷却方式辅以温水加热,水槽长度不低于2m,水温控制在70~80之间。有利于晶核生产,也利于晶粒长大,结晶度高,结晶完整性高,结构稳定。

辐照:电子加速器的能量设定为0.8Mev,电缆通过电子加速器束下绕线40圈后且呈“8”字型,返回到收线轴累积吸收的辐照剂量6~10Mrad。使电缆的360度绝缘吸收的剂量相当。提高电线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