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及联动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9951发布日期:2019-08-20 23:4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及联动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尤其是一种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及联动式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作为一种电路保护装置在电气连接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一些应用场合中,有些电气设备需要满足同步启动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多个断路器进行同步合闸,以满足使用要求,现有的联动式断路器一般只具有多联动跳闸功能,不具有同步合闸的功能,而且在断路器合闸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容易产生电弧,烧毁触头,因此,缩小电弧的作用时间可以达到保护触头的作用。

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使断路器实现同步合闸的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并具有结构简单,灭弧效果好的特点。

为了实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通过转动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

还包括,

灭弧罩,所述灭弧罩与壳体转动连接,并与动触头接触,所述灭弧罩具有使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的第二位置;

突合轴,所述突合轴具有变径段,且所述变径段与灭弧罩接触,通过转动突合轴使灭弧罩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突合轴上还设有一径向凸起部;

手柄组件,与所述径向凸起部接触,通过转动手柄组件可带动突合轴向第一方向转动;

突合轴复位弹簧,其一端相对壳体固定设置,另一端与径向凸起部接触,所述突合轴复位弹簧配置为沿着与手柄组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驱动突合轴向第二方向转动。

进一步,所述突合轴的外周面上设有内凹的缺口,所述缺口与灭弧罩在同一直线上,其宽度大于灭弧罩的宽度,在突合轴转动时,灭弧罩通过与缺口配合以发生转动。

进一步,所述手柄组件包括,

突合摆杆,可摆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并与径向凸起部滑动接触;

手柄杆,所述手柄杆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上,并配置为驱动突合摆杆摆动。

所述突合轴复位弹簧与径向凸起上背对突合摆杆的一侧接触。

进一步,所述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还包括,

压杆机构,与壳体转动连接,并分别连接手柄杆和动触头,所述压杆机构配置为向动触头施加压力,以驱动动触头向靠近静触头方向移动;

动触头复位弹簧,其一端相对壳体固定设置,另一端伸入至压杆机构与动触头之间,并配置为驱动向动触头向远离静触头方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压杆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中部与壳体转动连接,连接座的一端通过一连接杆与手柄杆连接,另一端与一压杆转动连接,所述压杆的另一端与动触头转动连接,所述手柄杆通过压杆机构带动动触头动作。

进一步,所述压杆可以伸缩,并在压杆上套设有一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配置为使压杆伸长,并产生驱动动触头向静触头移动的作用力。

进一步,所述灭弧罩为铲斗状结构,其铲口正对动触头一侧,在铲口内具有一弧形的光滑面,并与动触头滑动接触,所述灭弧罩的上端与壳体转动连接,下端背对铲口的一侧与突合轴接触,所述动触头通过挤压灭弧罩,使灭弧罩与突合轴保持接触。

进一步,所述静触头和动触头为多个,所述灭弧罩的数量与动触头或静触头的数量相匹配,多个灭弧罩沿着突合轴的轴向等间距排列,且多个灭弧罩配置为同步转动。

为了实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置有上述的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的联动式断路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能够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快速闭合,减小电弧的产生时间,达到保护动触头与静触头的目的,另一方面,多个动触头可以同步动作,满足多条电路同步合闸的要求,并且合闸时阻力小,便于操作,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联动式断路器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联动式断路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联动式断路器去掉部分壳体后的主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的爆炸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罩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罩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其中:1、壳体 2、静触头 3、动触头 4、灭弧罩 5、突合轴 6、手柄组件 7、突合轴复位弹簧 8、压杆机构 9、动触头复位弹簧 51、径向凸起部 52、缺口 61、突合摆杆 62、手柄杆 81、连接座 82、连接杆 83、压杆 84、压缩弹簧 4a、第一位置 4b、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包括壳体1、静触头2、动触头3、灭弧罩4、突合轴5、手柄组件6、突合轴复位弹簧7、压杆机构8和动触头复位弹簧9。所述静触头2固定安装在壳体1上,动触头3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上,并通过转动的方式与静触头2接触或者分离,当动触头3与静触头2接触时,电路被接通,当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离时,电路被断开。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灭弧罩4与壳体1转动连接,并与动触头3接触,灭弧罩4为绝缘体,所述灭弧罩4具有使动触头3与静触头2接触的第一位置4a和使动触头3与静触头2分离的第二位置4b,灭弧罩4在第二位置4b时,其一端嵌入至动触头3与静触头2之间,灭弧罩4在第一位置4a时,该端退出至动触头3与静触头2的一侧。

所述突合轴5具有变径段,且所述变径段与灭弧罩4接触,通过转动突合轴5使灭弧罩4在第一位置4a与第二位置4b之间移动,在突合轴5转动时,通过改变灭弧罩4到突合轴5轴心的距离使灭弧罩4发生转动。所述变径段由设置在突合轴5的外周面上设有内凹的缺口52形成,所述缺口52与灭弧罩4在同一直线上,其宽度大于灭弧罩4的宽度,在突合轴5转动时,灭弧罩4与缺口52配合以发生转动,所述灭弧罩4紧贴在突合轴5上,当缺口52一侧与灭弧罩4接触时,灭弧罩4将向靠近突合轴5的轴心方向移动,进而运动至第一位置4a,当缺口52转动至与灭弧罩4分离时,灭弧罩4将向远离突合轴5的轴心方向移动,进而运动至第二位置4b。

所述突合轴5上还设有一径向凸起部51,所述手柄组件6与径向凸起部51接触,通过转动手柄组件6可带动突合轴5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突合轴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使灭弧罩4向第一位置4a移动。所述突合轴复位弹簧7的一端相对壳体1固定设置,如可卡在壳体1上,另一端与径向凸起部51接触,所述突合轴复位弹簧7配置为沿着与手柄组件6作用力相反的方向驱动突合轴5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突合轴5向第二方向转动时,使灭弧罩4向第二方向移动。

所述手柄组件6包括,突合摆杆61和手柄杆62,所述突合摆杆61可摆动地设置在壳体1内,其底部一端与径向凸起部51滑动接触;所述手柄杆62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上,其上端延伸至壳体1外侧,下端与突合摆杆61接触,并配置为驱动突合摆杆61摆动。

所述突合轴复位弹簧7与径向凸起部51上背对突合摆杆61的一侧接触,突合轴复位弹簧7的作用力使得径向凸起部51与突合摆杆61保持接触。

所述压杆机构8与壳体1转动连接,并分别连接手柄杆62和动触头3,所述压杆机构8配置为向动触头3施加压力,以驱动动触头3向靠近静触头2方向移动。所述动触头复位弹簧9的一端相对壳体1固定设置,另一端伸入至压杆机构8与动触头3之间,并配置为驱动向动触头3向远离静触头2方向移动,动触头复位弹簧9的作用力方向与压杆机构8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具体地,所述压杆机构8包括,连接座81,所述连接座81的中部与壳体1转动连接,连接座81的一端通过一连接杆82与手柄杆62连接,另一端与一压杆83转动连接,所述压杆83的另一端与动触头3转动连接,所述手柄杆62转动时,通过压杆机构8带动动触头3动作,以驱动动触头3向靠近静触头2方向移动。

所述压杆83可以伸缩,并在压杆83上套设有一压缩弹簧84,所述压缩弹簧84配置为使压杆83伸长,并产生驱动动触头3向静触头2移动的作用力。在灭弧罩4位于第二位置4b时,压缩弹簧84随着手柄杆62的转动积蓄势能,随着手柄杆62的继续转动,突合轴5上的缺口52将与灭弧罩4接触,使灭弧罩4运动至第二位置4b,此时,在压缩弹簧84的作用下动触头3快速转动至与静触头2接触,减小了电弧的产生时间,有利于保护动触头3和静触头2。

所述灭弧罩4为铲斗状结构,其铲口正对动触头3一侧,在铲口内具有一弧形的光滑面,并与动触头3滑动接触,所述灭弧罩4的上端与壳体1转动连接,下端背对铲口的一侧与突合轴5接触,所述动触头3通过与光滑面接触,对灭弧罩4产生推力,使灭弧罩4紧贴在突合轴5上,当灭弧罩4与突合轴5上的缺口52接触时,该作用力便推动灭弧罩4向突合轴5的轴心方向移动,动触头3同时向下转动至与静触头2接触,实现电路的闭合。动触头3通过挤压灭弧罩4,使灭弧罩4与突合轴5始终保持接触。

所述静触头2和动触头3为多个,所述灭弧罩4的数量与动触头3或静触头2的数量相匹配,多个灭弧罩4沿着突合轴5的轴向等间距排列,且多个灭弧罩4配置为同步转动。所述突合轴5上的缺口52数量与灭弧罩4的数量相同,且缺口52的方向相同,使得多个灭弧罩4同步转动,实现多个动触头3联动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还涉及一种配置有上述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的联动式断路器,所述联动式断路器包括两对动触头3和静触头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涉及一种配置有上述断路器合闸突合机构的联动式断路器,所述联动式断路器包括三对动触头3和静触头2。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