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7257发布日期:2019-04-20 03:29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台,具体是涉及一种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



背景技术:

端子台也称为电连接器或接线端子,可以快速实现电线与电线、电线与电路板、以及电路板与电路板的连接,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端子台形式和结构千变万化,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与电线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螺丝式、弹片式、刺破电线绝缘皮、电线末端冷压端子等方式。目前,弹片式端子台已广泛应用于世界电工和电子工程工业,比如,照明、电梯升降控制、仪器仪表、电源、化学和汽车动力等。

图1示例出了一种弹片式端子台,包括若干接线单元,每个接线单元包括塑胶本体100和定位于塑胶本体内的若干组导电端子200及弹片,参见图2,导电端子包括导电板201和PCB出脚202,导电端子和弹片定位于塑胶本体内,塑胶本体的侧面上设置用于连接导线的进线口101,进线口连通至塑胶本体的导电端子的导电板处。连接导线时,导线经进线口插入到塑胶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的导电板处,并通过弹片夹紧定位,从而实现导线与导电端子的连接导通。但是,这种结构的端子台相邻两个导电端子片之间若要短接,则需要使用导线或短路片300插入两个进线口进行短接,即短接需要通过进线口,这样,接线空间会受到影响,而且产品成本更高,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在端子台内部短接,不占用进线口,也无需外接短路片或导线,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包括若干接线单元,每个接线单元包括塑胶本体、导电端子和弹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端子本体、导电板、短接出脚、PCB出脚和夹片,所述导电板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一端,并向上延伸,所述短接出脚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并向外延伸,所述夹片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并位于所述端子本体下方,与所述端子本体相距设定距离,形成一第一夹口,所述PCB出脚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并向下延伸;所述塑胶本体顶部形成有进线口;所述导电端子和所述弹片容置定位于所述塑胶本体内,使所述弹片与所述导电板形成用于夹持经所述进线口插入的导线的第二夹口,并使所述PCB出脚向下穿出所述塑胶本体;若干所述接线单元并排设置,相邻的两个接线单元中,一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的短接出脚恰可插入另一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的夹口内,将两个导电端子短接起来。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自所述端子本体一端向上竖直折弯延伸形成,所述PCB出脚通过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所述连接板自所述端子本体一侧向下折弯延伸再向端子本体下方水平折弯延伸形成,所述PCB出脚自所述连接板一端向下竖直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夹片自所述连接板另一端斜向上折弯延伸再水平折弯并延伸至所述端子本体一端下方处形成,所述短接出脚自所述端子本体另一侧斜向下折弯延伸再向外水平折弯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上与所述连接板相同的一侧形成有倒刺结构,所述导电端子通过所述倒刺结构定位于所述塑胶本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夹片朝向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上形成夹持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板朝向导线的一侧形成有防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通过改进导电端子的结构,在导电端子上创新设计短接出脚及夹口,通过一个导电端子的夹口与相邻的另一个导电端子的短接出脚配合插接,实现了相邻两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之间的短接。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导线或短路片插入两个进线口进行短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端子台内部短接,不占用进线口,也无需外接短路片或导线,使用方便。且短接采用夹片式夹持结构,抗震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弹片式端子台短接示意图;

图2为现有弹片式端子台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弹片式端子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式端子台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相邻两个导电端子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弹片式端子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式端子台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相邻两个导电端子装配图。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PCB用短路接线端子台,包括若干接线单元1,每个接线单元包括塑胶本体11、导电端子12和弹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端子本体121、导电板122、短接出脚123、PCB出脚124和夹片125,所述导电板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一端,并向上延伸,所述短接出脚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并向外延伸,所述夹片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并位于所述端子本体下方,与所述端子本体相距设定距离,形成一第一夹口126,所述PCB出脚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并向下延伸。所述塑胶本体顶部形成有进线口111;所述导电端子和所述弹片容置定位于所述塑胶本体内,使所述弹片与所述导电板形成用于夹持经所述进线口插入的导线的第二夹口,并使所述PCB出脚向下穿出所述塑胶本体;若干所述接线单元并排设置,相邻的两个接线单元中,一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的短接出脚恰可插入另一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的夹口内,将两个导电端子短接起来,参见图4中的短接区A。

上述结构中,导电板配合弹片使用,实现接线功能;夹片与相邻导电端子的短接出脚配合,实现相邻两个接线单元的短接;PCB出脚,用于安装在PCB板上,也可通过此PCB出脚插在特定结构的产品上,这样,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导电端子的结构,将导电端子的导电板竖向设置,并在导电端子上创新设计了短接出脚及夹口,通过一个导电端子的夹口与相邻的另一个导电端子的短接出脚配合插接,实现了相邻两个接线单元的导电端子之间的短接,参见图6。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导线或短路片插入两个进线口进行短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端子台内部短接,不占用进线口,也无需外接短路片或导线,使用方便。且短接采用夹片式夹持结构,抗震性强。

优选的,参见图5,所述导电板自所述端子本体一端向上竖直折弯延伸形成,所述PCB出脚通过一连接板127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所述连接板自所述端子本体一侧向下折弯延伸再向端子本体下方水平折弯延伸形成,所述PCB出脚自所述连接板一端向下竖直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夹片自所述连接板另一端斜向上折弯延伸再水平折弯并延伸至所述端子本体一端下方处形成,所述短接出脚自所述端子本体另一侧斜向下折弯延伸再向外水平折弯延伸形成。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图5示例出了一种优选的导电端子结构,利用冲压工艺成型,通过折弯和冲裁工艺一体成型了导电端子的导电板、PCB出脚、短接出脚、连接板及夹片,但不限于此,自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比如焊接,实现导电板、连接板、PCB出脚、夹片、短接出脚与端子本体的连接。此外,导电板、PCB出脚、夹片、短接出脚在端子本体上连接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将导电板与PCB出脚设置于端子本体的同一端(本实施例中导电板与PCB出脚是位于端子本体的两端)。再者,本实施例中,PCB出脚和夹片均是从连接板上引出,在其他实施例中,PCB出脚也可以直接从端子本体一侧折弯延伸形成,夹片也从端子本体直接折弯延伸至端子本体下方。

优选的,所述导电端子上与所述连接板相同的一侧形成有倒刺结构128,所述导电端子通过所述倒刺结构定位于所述塑胶本体内。这样,通过倒刺结构可以将导电端子牢牢固定在塑胶本体上,不掉出。

优选的,所述夹片朝向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上形成夹持触点1251。夹持触点凸出于夹片,可更好的与插入的短接出脚实现电性接触,保证短接效果。

优选的,所述导电板朝向导线的一侧形成有防滑结构1221。防滑结构用于在弹片与导电板夹持导线时,保证电性接触效果,参见图5,防滑结构为排布呈栅栏的若干防滑槽。

以上实施例是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形式上的修改或变更,但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的情况下,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