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9852发布日期:2019-05-11 00:0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排气系统是用于蓄电池排气的系统,蓄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

现有的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存在以下缺陷:排气系统的自动化处理性能差;排气系统的工作部件在与设备进行组装时极为不便,加重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且排气系统的工作效率低,排出气体时没有气体净化处理,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何设计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包括控制器、检测器和排气机,所述控制器的一侧安装有复位开关,所述控制器的内部安装有MCU控制芯片,且所述MCU控制芯片与复位开关电性连接,所述MCU控制芯片的侧面安装有防尘外壳;

所述检测器的底部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多个吸盘,所述支架的顶部安装有气体检测探头;

所述排气机的内部安装有风泵,所述风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过滤网,所述风泵的一侧安装有空气净化器,所述排气机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安装架,所述空气净化器的一侧安装有废料盒,所述废料盒的一侧焊接有凸榫,且所述凸榫嵌入设置在排气机内壁的槽孔中,所述废料盒的顶部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底部和废料盒的顶部均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缺口,且所述废料盒的顶部与排气管的底部通过设置在废料盒顶部内壁中的磁铁块磁性连接,所述排气管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过滤网,所述气体检测探头、MCU控制芯片、风泵和空气净化器之间串联。

优选地,所述吸盘之间呈对称分布,所述吸盘的顶部安装有吸盘柱,且所述吸盘与支架通过吸盘柱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的顶部安装有固定环,所述气体检测探头的底部嵌入设置在支架中,并与支架的内壁通过固定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排气机的内壁焊接,且所述第一过滤网与风泵贴合。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之间呈对称分布,且所述安装架与排气机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排气系统安装了控制器、检测器和排气机,当检测器检测到蓄电池所处区域存在气体时,会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处理信号后控制排气机工作将蓄电池区域的气体排出,提高了排气系统的自动化处理性能。

(2)本实用新型检测器通过吸盘柱和吸盘与蓄电池进行吸附安装,将气体检测探头安装在蓄电池上,当蓄电池产生气体时,气体检测探头可第一时间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息发送到控制器上,不仅有利于提高排气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便于工作人员将检测器进行安装。

(3)本实用新型排气机的内部安装有空气净化器和废料盒,当排气机为蓄电池区域进行排气处理时,气体进入到排气机的内部由空气净化器将气体进行净化处理,且气体中携带的小颗粒杂质可由废料盒存储,带有空气净化处理的排气系统,可有效地对环境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机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示说明:1-控制器;101-复位开关;102-MCU控制芯片;103-防尘外壳;2-检测器;201-固定环;202-气体检测探头;203-吸盘柱;204-吸盘;205-支架;3-排气机;301-第一过滤网;302-风泵;303-安装架;304-空气净化器;305-槽孔;306-凸榫;307-废料盒;308-排气管;309-缺口;310-磁铁块;311-第二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蓄电池的排气系统,包括控制器1、检测器2和排气机3,所述控制器1的一侧安装有复位开关101,所述控制器1的内部安装有MCU控制芯片102,且所述MCU控制芯片102与复位开关101电性连接,所述MCU控制芯片102的侧面安装有防尘外壳103;

所述检测器2的底部安装有支架205,所述支架205的底部安装有多个吸盘204,所述支架205的顶部安装有气体检测探头202,这里选用FEDF-32气体检测探头202;

所述排气机3的内部安装有风泵302,这里选用SQR-L6S风泵302,所述SQR-L6S风泵30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过滤网301,所述SQR-L6S风泵302的一侧安装有空气净化器304,这里选用BULL空气净化器304,所述排气机3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安装架303,所述BULL空气净化器304的一侧安装有废料盒307,所述废料盒307的一侧焊接有凸榫306,且所述凸榫306嵌入设置在排气机3内壁的槽孔305中,所述废料盒307的顶部安装有排气管308,所述排气管308的底部和废料盒307的顶部均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缺口309,且所述废料盒307的顶部与排气管308的底部通过设置在废料盒307顶部内壁中的磁铁块310磁性连接,所述排气管308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过滤网311,所述FEDF-32气体检测探头202、MCU控制芯片102、SQR-L6S风泵302和BULL空气净化器304之间串联。

所述吸盘204之间呈对称分布,所述吸盘204的顶部安装有吸盘柱203,且所述吸盘204与支架205通过吸盘柱203连接,所述支架205的顶部安装有固定环201,所述FEDF-32气体检测探头202的底部嵌入设置在支架205中,并与支架205的内壁通过固定环201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01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排气机3的内壁焊接,且所述第一过滤网301与SQR-L6S风泵302贴合,所述安装架303之间呈对称分布,且所述安装架303与排气机3焊接,通过设置的安装架303可便于排气机3与设备进行组装,通过设置的第一过滤网301可在排气机3排出气体时,防止杂物进入到排气机3中,以延长排气机3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图5的电路原理图分析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MCU控制芯片102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控制器进行控制,STC89C52RC主要引脚功能为:

P0端口(P0.0~P0.7,39~32引脚):P0口是三态双向口,通称数据总线口,因为只有该口能直接用于对外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P0口也用以输出外部存储器的低8位地址。由于是分时输出,故应在外部加锁存器将此地址数据锁存,地址锁存,信号用ALE。

P1端口(P1.0~P1.7,1~8引脚):P1口是专门供用户使用的I/O口,是准双向口。

P2端口(P2.0~P2.7,21~28引脚):P2口是从系统扩展时作高8位地址线用。不扩展外部存储器时,P2口也可以作为用户I/O口线使用,P2口也是准双向口。

P3端口(P3.0~P3.7,10~17引脚):P3口是双功能口,该口的每一位均可独立地定义为第一I/O功能或第二I/O功能。作为第一功能使用时操作同P1口。

RESET(9引脚):复位信号输入端。在震荡期稳定有效运行情况下,RESET端维持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便可复位器件。

ALE(30引脚):地址锁存允许信号。

PSEN(29引脚):外部ROM的选通信号。

EA/VPP(31引脚):程序存储器的内外部选通,接低电平从外部程序存储器读指令,如果接高电平则从内部程序存储器读指令。

X1(19引脚):片内振荡电路的反相输入端。

x2(18引脚):片内振荡电路的反相输出端。

VCC(40引脚):电源输入,接+5V电源。

GND(20引脚):接地端。

本实用新型中MCU控制芯片102时钟电路采用内部时钟方式,选用12M的晶振Y1和C2,C3两个22pF的电容与片内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构成一个自激振荡器进行工作,复位电路采用上电+手动复位,当单片机上电时,进行上电复位;当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跑飞了、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通过按下复位开关101进行手动复位。

工作原理:首先,工作人员分别将控制器1、检测器2和排气机3进行组装,检测器2可通过吸盘柱203和吸盘204固定在蓄电池周围,排气机3通过安装架303与设备进行连接,完成后,控制器1、检测器2和排气机3均与设备接通电路,MCU控制芯片102进行上电复位,排气系统进行使用,使用过程中,当蓄电池工作过程中产生气体时,FEDF-32气体检测探头202检测到气体后,将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向MCU控制芯片102传输,MCU控制芯片102接收到信号后,将输出控制信号,P1.0引脚将送入低电平,三极管Q将导通,SQR-L6S风泵302和BULL空气净化器304得电开始工作,SQR-L6S风泵302工作对蓄电池所处区域进行排气处理,排气时,气体进入到SQR-L6S风泵302之前由第一过滤网301将大颗粒的杂质过滤,对排气机1进行保护,SQR-L6S风泵302将气体输送至BULL空气净化器304中,BULL空气净化器304对气体进行净化处理,随后气体由排气管308排出,第二过滤网311将气体中的小颗粒杂质过滤,小颗粒杂质由于重力原因,穿过缺口309后落入到废料盒307中存储,过滤后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用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可将废料盒307取下,倒出内部存放的废料,当MCU控制芯片102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跑飞了、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工作人员通过按下复位开关101进行手动复位,使MCU控制芯片102正常工作,这便是本装置的工作原理。

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