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型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9260发布日期:2019-06-29 01: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防震型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震型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连接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连接器一般包括有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对插在一起。

但是此类连接器应用到震动的环境下时,例如在车上,车的颠簸可能会造成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的对插出现松动,造成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接触不良,从而导致信号或者电流传输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震型连接器结构,其有效解决了现有之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接触不良,从而导致信号或者电流传输不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防震型连接器结构,包括插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连接器母座包括有第一塑胶座和设置于第一塑胶座上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均包括一体成型的焊接端和接触端,该接触端为两接触片,两接触片之间形成插接空间,且两接触片呈错位设置,两接触片的内侧面均凸设有凸点,两凸点位于插接空间内,且两凸点错位设置;连接器公座包括有第二塑胶座和设置于第二塑胶座上的多个第二导电端子,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插接端插入对应的插接空间内并与对应的两凸点相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片外侧面对应凸点的外置凹设有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第一电流端子和第一信号端子;对应的,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有第二电流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二电流端子与上述第一电流端子插接在一起,该第二信号端子与上述第一信号端子插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一塑胶座的两端,对应的,第二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二塑胶座的两端;该第一信号端子设置于第一塑胶座居中位置,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第二塑胶座居中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流端子为12个,其中6个第一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一塑胶座的一端,另外6个第一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一塑胶座的另一端;对应的,第二电流端子为12个,其中6个第二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二塑胶座的一端,另外6个第二电流端子设置于第二塑胶座的另一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焊接端和第二导电端子的焊接端均冲压成型而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塑胶座的顶面两端靠近后侧位置凸设有第一防呆柱,对应的,第二塑胶座的底面两端靠近前侧位置凸设有第二防呆柱。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塑胶座的至少一端凹设有防呆槽,对应的,第二塑胶座的至少一端凸设有防呆块,该防呆块插入防呆槽中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凸设有第一卡点,该第一卡点与第一塑胶座卡扣配合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凸设有第一卡点,该第一卡点与第一塑胶座卡扣配合固定;第二导电端子上凸设有第二卡点,该第二卡点与第二塑胶座卡扣配合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塑胶座的顶面为一嵌入部,对应的,第二塑胶座的底面为一嵌置槽,上述嵌入部嵌于嵌置槽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将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端设计成两接触片,两接触片之间形成插接空间,且两接触片呈错位设置,同时,两接触片的内侧面均凸设有凸点,两凸点位于插接空间内,且两凸点错位设置,从而使第二导电端子的插接端即使在震动的环境下上下左右移动也会与两接触片相接触,避免了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的接触不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防震功能,从而信号或者电流传输更加的稳定。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状态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局部组装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连接器母座 11、第一塑胶座

111、第一防呆柱 112、防呆槽

113、嵌入部

12、第一导电端子 121、第一电流端子

122、第一信号端子 101、焊接端

102、接触片 103、插接空间

104、凸点 105、凹槽

106、第一卡点 20、连接器公座

21、第二塑胶座 211、第二防呆柱

212、防呆块 213、嵌置槽

22、第二导电端子 221、第二电流端子

222、第二信号端子 201、焊接端

202、插接端 203、第二卡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插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母座10和连接器公座20。

该连接器母座10包括有第一塑胶座11和设置于第一塑胶座11上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2,每一第一导电端子12均包括有一体成型的焊接端101和接触端,接触端为两接触片102,两接触片102之间形成插接空间103,且两接触片103呈错位设置,两接触片102的内侧面均凸设有凸点104,两凸点104位于插接空间103内,且两凸点104错位设置。接触片外侧面对应凸点的外置凹设有凹槽105,其有效增加两接触片的弹性。

该连接器公座20括有第二塑胶座21和设置于第二塑胶座21上的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每一第二导电端子22的插接端202插入对应的插接空间103内并与对应的两凸点104相接触。端子在震动的环境下可能会移位,而上述两接触片103和两凸点104错位的设置,使其第二导电端子22的插接端202即使在震动的环境下上下左右移动也会与两接触片102相接触,避免了接触不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防震功能。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包括有第一电流端子121和第一信号端子122;对应的,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有第二电流端子221和第二信号端子222,该第二电流端子221与上述第一电流端子121插接在一起,该第二信号端子222与上述第一信号端子122插接在一起。且第一电流端子121设置于第一塑胶座11的两端,对应的,第二电流端子221设置于第二塑胶座21的两端;该第一信号端子122设置于第一塑胶座11居中位置,对应的,第二信号端子222设置于第二塑胶座21居中位置,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电流端子121为12个,其中6个第一电流端子121设置于第一塑胶座11的一端,另外6个第一电流端子121设置于第一塑胶座的另一端;对应的,第二电流端子221为12个,其中6个第二电流端子221设置于第二塑胶座21的一端,另外6个第二电流端子221设置于第二塑胶座21的另一端。从而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大电流和多信号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2的焊接端101和第二导电端子22的焊接端201均冲压成型而成,从而保证了贴片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塑胶座11的顶面两端靠近后侧位置凸设有第一防呆柱111,对应的,第二塑胶座21的底面两端靠近前侧位置凸设有第二防呆柱211,第二防呆柱211和第一防呆柱111上下错位设置,保证了贴片具有防呆性。所述第一塑胶座11的至少一端凹设有防呆槽112,对应的,第二塑胶座21的至少一端凸设有防呆块212,该防呆块212插入防呆槽112中固定,其保证了连接器母座10和连接器公座20对插的防呆性。

该第一导电端子12上凸设有第一卡点106,该第一卡点106与第一塑胶座11卡扣配合固定。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上凸设有第二卡点203,该第二卡点203与第二塑胶座21卡扣配合固定。所述第一塑胶座11的顶面为一嵌入部113,对应的,第二塑胶座21的底面为一嵌置槽213,上述嵌入部113嵌于嵌置槽213中。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通过将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端设计成两接触片,两接触片之间形成插接空间,且两接触片呈错位设置,同时,两接触片的内侧面均凸设有凸点,两凸点位于插接空间内,且两凸点错位设置,从而使第二导电端子的插接端即使在震动的环境下上下左右移动也会与两接触片相接触,避免了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的接触不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防震功能,从而信号或者电流传输更加的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