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2234发布日期:2019-07-13 08:35阅读:967来源:国知局
汽车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公告号为CN205724015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铜鼻子,包括:连接端部和线缆安装部,所述线缆安装部开设有与线缆匹配的孔洞,所述连接端部开设有连接通孔,在所述连接端部和所述线缆安装部之间固设一连接件,该连接件用于加大该连接端部和该线缆安装部之间空间距离。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连接端子,其在线束接入后,可能还会产生轴向的滑移,使得连接端子和线束固定时与定位时的位置产生偏移,影响连接端子和线束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接线端子,其具有提升与线束定位紧密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接线端子,包括一体连接的导电部以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导电部呈圆管状设置有导电通孔,所述导电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侧壁上冲压有抵接弹片,所述抵接弹片呈朝向导电部径向内侧的V字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插入导电通孔内,抵接弹片受到线束的支撑作用力向外变形,产生了向内的弹性。而通过将抵接弹片设置呈V字,V字的斜面具有导向的作用,便于线束从抵接弹片之间的通过。而后抵接弹片对线束施加反向的弹力,增大了线束与导电部之间的摩擦,实现了线束的预定位,使得连接端子和线束固定时与定位时的位置不易产生偏移,提升连接端子和线束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弹片面向导电部径向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凸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点整体结构比较圆滑,在线束插入导电通孔内时,对线束产生的刮擦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弹片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导电部的周向等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抵接弹片共同抵接能够增加对线束连接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部面向固定部的一端开设有观察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操作人员透过观察孔了解线束是否完全插入至导电通孔底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沿的设置,便于线束插入至导电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部和导电部的轴线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部和导电部垂直设置,能够实现对垂直导线方向的连接端头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部包括主板体以及过渡板,所述连接孔开设于主板体上,所述过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导电部和主板体,且过渡板的宽度沿导电部至主板体方向逐步加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过渡板和主板体的设置,增大了固定部的面积,从而来增强固定部和相应固定位置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板体远离过渡板的一端连接有宽度小于主板体的防转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转板的宽度小于主板体,使得防转板和主板体之间存在缺口,通过固定时用夹角抵接相应的凸起,能够实现对固定部的防止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抵接弹片,抵接弹片对线束施加弹力,增大了线束与导电部之间的摩擦,实现了线束的预定位;

(2)通过设置观察孔,方便操作人员透过观察孔了解线束是否插入至导电通孔底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导电部;2、固定部;3、连接孔;4、导电通孔;5、主板体;6、过渡板;7、防转板;8、导向沿;9、抵接弹片;10、凸点;11、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汽车接线端子,如图1所示,包括一体连接的导电部1以及固定部2。固定部2呈板状,且中部开设有用于螺栓连接在汽车发动机上的连接孔3;导电部1呈圆管状,且设置有用于连接线束的导电通孔4。固定部2和导电部1的轴线相垂直。实现对垂直导线方向的固定。

具体的,如图1所示,固定部2包括主板体5、过渡板6和防转板7,过渡板6的一端连接导电部1、主板体5连接过渡板6远离导电部1的一端、防转板7连接于主板体5远离过渡板6的一端。过渡板6临近导电部1一侧的宽度与导电部1的直径长度相等,过渡板6临近主板体5的一侧宽度与主板体5宽度相等,且主板体5宽度大于导电部1的直径长度,因此过渡板6的宽度沿导电部1至主板体5方向逐步加宽。主板体5为方形片,且连接孔3设置在主板体5的中部。防转板7宽度小于主板体5,且固定连接在主板体5端面的一侧,使得主板体5和防转板7之间形成了一个直角的缺口,此个直角的缺口能卡接在汽车发动机的凸起上,防止固定部2的转动。

如图1所示,导电通孔4沿导电部1的轴向设置,此导电通孔4为沉孔。导电部1远离固定部2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沿8。导向沿8周向的侧壁上冲压有抵接弹片9,抵接弹片9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导电部1的周向等间隔分布,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抵接弹片9呈朝向导电部1径向内侧的V字形。抵接弹片9面向导电部1径向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凸点10。凸点10整体结构比较圆滑,在线束插入导电通孔4内时,对线束产生的刮擦小。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导电部1面向固定部2的一端开设有圆角,且在该圆角上开设有平行于导电部1轴线的观察孔11。操作人员透过观察孔11能方便了解线束是否插入至导电通孔4底部的现状。

如图1、2所示,抵接弹片9受到线束的支撑作用力向外变形,产生了向内的弹性。而通过将抵接弹片9设置呈V字,V字的斜面具有导向的作用,便于线束从抵接弹片9之间的通过。而后抵接弹片9对线束施加反向的弹力,增大了线束与导电部1之间的摩擦,实现了线束的预定位。使得连接端子和线束固定时与定位时的位置不易产生偏移,提升连接端子和线束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