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0396发布日期:2019-07-24 09:41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漏电保护插头的互感器包括线路板、脱扣器及互感器,互感器安装在插头的输出端。使用时,交流电经过脱扣器后再通过互感器,当有漏电电流发生,互感应传输信号给漏电保护插头的线路板,线路板控制脱扣器断电。现有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新的UL标准,线路板不能对自身各个元件进行自检,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漏电保护插头,能够达到新的UL标准,线路板可以对自身各个元件进行自检,安全性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漏电保护插头, 包括壳体、线路板、脱扣装置、火线动触片、零线动触片、安装架及互感器;所述线路板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安装架安装在线路板上,在安装架上设有脱扣装置放置位,所述脱扣装置安装在脱扣装置放置位内并与线路板电连接;在所述线路板上分别设有火线静触点及零线静触点,所述火线静触点及零线静触点分别与外界电器电连接;所述火线动触片及零线动触片的一端分别安装在线路板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火线动触片的另一端抵靠在脱扣装置的臂膀上并可与火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零线动触片的另一端抵靠在脱扣装置的另一臂膀上并可与零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所述互感器位于壳体并与线路板电连接;在安装架上还分别安装有火线插脚结构及零线插脚结构;所述火线插脚结构包括互相电连接的火线插脚、第一火线输出脚及第二火线输出脚,所述火线插脚穿过壳体与外界交流电电连接,所述第一火线输出脚位于互感器的外侧并与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穿过互感器并与火线静触点电连接;所述零线插脚结构包括互相电连接的零线插脚、第一零线输出脚及第二零线输出脚,所述零线插脚穿过壳体与外界交流电电连接,所述第一零线输出脚位于互感器的外侧与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零线输出脚穿过互感器与零线静触点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安装架上还设有互感器放置位,所述互感器放置在互感器放置位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与火线插脚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承托部,在所述第二零线输出脚与零线插脚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承托部;所述互感器套设在第二火线输出脚及第二零线输出脚上并承托在第一承托部及第二承托部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火线输出脚与火线插脚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承托部,在所述第一零线输出脚与零线插脚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承托部,所述互感器还承托在第三承托部及第四承托部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火线动触片上设有火线动触点;所述火线动触点位于火线静触点的下方并在脱扣装置带动下与火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在所述零线动触片上设有零线动触点,所述零线动触点位于零线静触点的下方并在脱扣装置带动下与零线静触点触碰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线路板上分别安装有火线导电片及零线导电片;所述火线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火线输出脚连接,另一端与火线静触点连接;所述零线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零线输出脚连接,另一端与零线静触点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安装架上还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及第二零线输出脚分别位于分隔板的两侧从而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脱扣装置包括复位按键、铁芯、小弹簧、脱扣线圈、脱扣卡片、压臂及大弹簧;所述复位按键设在壳体内并可轴向上下移动,复位按键的上端部穿过线路板伸出壳体外从而形成按压部,在复位按键上设有定位卡槽;所述脱扣线圈与线路板电连接,所述铁芯及小弹簧均设在脱扣线圈内,铁芯在脱扣线圈内可水平移动,小弹簧的右端抵靠在脱扣线圈上,小弹簧的左端抵靠在铁芯右端上,所述脱扣卡片右端部卡设在铁芯的左端部并可上下移动,所述压臂套设在复位按键上并可相对上下移动,在压臂的中部设有插口,脱扣卡片的左部卡设在插口内,脱扣卡片随着小弹簧的弹力推动铁芯向左移动时,脱扣卡片的左部可卡入定位卡槽及插口中使复位按键与压臂锁扣为一体;所述大弹簧的下端安装在线路板上,大弹簧的上端安装在复位按键上,所述臂膀分别设在压臂的两侧,臂膀可在安装架两侧的开口滑槽内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能够达到新UL的标准,线路板可以对自身各个元件进行自检,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图4是图2去除线路板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2的左视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及互感器相互配合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左”及“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10所示,其是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壳体1、线路板2、脱扣装置3、火线动触片4、零线动触片5、安装架6、互感器7、火线插脚结构8及零线插脚结构9,其中

所述线路板2安装在壳体1内,所述安装架6安装在线路板2上,在安装架6上设有脱扣装置放置位61,所述脱扣装置3安装在脱扣装置放置位61内并与线路板2电连接;在所述线路板2上分别设有火线静触点21及零线静触点22,所述火线静触点21及零线静触点22分别与外界电器电连接;所述火线动触片4及零线动触片5的一端分别安装在线路板2上并与线路板2电连接,火线动触片4的另一端抵靠在脱扣装置3的臂膀361上并可与火线静触点21触碰电连接,零线动触片5的另一端抵靠在脱扣装置3的另一臂膀361上并可与零线静触点22触碰电连接;所述互感器7位于壳体1并与线路板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架6上还分别安装有火线插脚结构8及零线插脚结构9;所述火线插脚结构8包括互相电连接的火线插脚81、第一火线输出脚82及第二火线输出脚83,所述火线插脚81穿过壳体1与外界交流电电连接,所述第一火线输出脚82位于互感器7的外侧并与线路板2电连接,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83穿过互感器7并与火线静触点21电连接;所述零线插脚结构9包括互相电连接的零线插脚91、第一零线输出脚92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所述零线插脚91穿过壳体1与外界交流电电连接,所述第一零线输出脚92位于互感器7的外侧与线路板2电连接,所述第二零线输出脚93穿过互感器7与零线静触点22电连接。

当有漏电电流经过第二火线输出脚83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时,第二火线输出脚83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分别与互感应7感应,互感器7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讯号,讯号传输给线路板2,线路板2控制脱扣装置3脱扣断电;此结构可以达到新UL的标准,并可以实现线路板2对自身元件自检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架6上还设有互感器放置位62,所述互感器7放置在互感器放置位62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83与火线插脚8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承托部831,在所述第二零线输出脚93与零线插脚9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承托部931;所述互感器7套设在第二火线输出脚83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上并承托在第一承托部831及第二承托部931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火线输出脚82与火线插脚81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承托部821,在所述第一零线输出脚92与零线插脚81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承托部921,所述互感器7还承托在第三承托部821及第四承托部921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火线动触片4上设有火线动触点41;所述火线动触点41位于火线静触点21的下方并在脱扣装置3带动下与火线静触点21触碰电连接;在所述零线动触片5上设有零线动触点51,所述零线动触点51位于零线静触点22的下方并在脱扣装置3带动下与零线静触点22触碰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线路板2上分别安装有火线导电片23及零线导电片24;所述火线导电片23的一端与第二火线输出脚83连接,另一端与火线静触点21连接;所述零线导电片24的一端与第二零线输出脚93连接,另一端与零线静触点2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架6上还设有分隔板64,所述第二火线输出脚83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分别位于分隔板64的两侧从而起到隔离的作用,从而防止第二火线输出脚83及第二零线输出脚93相互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脱扣装置3包括复位按键31、铁芯32、小弹簧33、脱扣线圈34、脱扣卡片35、压臂36及大弹簧37;所述复位按键31设在壳体1内并可轴向上下移动,复位按键31的上端部穿过线路板2伸出壳体1外从而形成按压部,在复位按键31上设有定位卡槽311;所述脱扣线圈34与线路板2电连接,所述铁芯32及小弹簧33均设在脱扣线圈34内,铁芯32在脱扣线圈34内可水平移动,小弹簧33的右端抵靠在脱扣线圈34上,小弹簧33的左端抵靠在铁芯32右端上,所述脱扣卡片35右端部卡设在铁芯32的左端部并可上下移动,所述压臂36套设在复位按键31上并可相对上下移动,在压臂36的中部设有插口362,脱扣卡片35的左部卡设在插口362内,脱扣卡片35随着小弹簧33的弹力推动铁芯32向左移动时,脱扣卡片35的左部可卡入定位卡槽311及插口362中使复位按键31与压臂36锁扣为一体;所述大弹簧37的下端安装在线路板2上,大弹簧37的上端安装在复位按键31上,所述臂膀361分别设在压臂36的两侧,臂膀361可在安装架6两侧的开口滑槽63内上下移动。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