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5204发布日期:2019-09-03 19:42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属于加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加热棒是一种常用的加热设备,广泛运用于工业和生活中,加热棒通常配有相应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实现加热棒增减温或者保持恒温,从而调节加热棒温度。现有技术中,加热棒与其控制器内部的电性元件通过导线直接连接,然而加热棒属于消耗品,在长时间使用后极易出现性能衰退,甚至损坏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然而加热棒的控制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由于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直接连接,且无法分离,通常只能重新购买新的加热棒及其控制器,较为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使得加热棒与其控制器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所述控制器的壳体上连接有加热棒对接头,所述加热棒对接头上设有加热棒对接件,所述加热棒一端设有加热棒卡接部,所述加热棒卡接部与加热棒对接件以可拆卸方式相连接,且所述加热棒的端部设有触点,所述加热棒对接头上设有触点插接口,所述加热棒对接头的触点插接口与控制器内的电性元件相连接,所述加热棒上的触点与加热棒对接头上的触点插接口相连接,或者,所述加热棒的端部设有触点插接口,所述加热棒对接头上设有触点,加热棒对接头的触点插接口与控制器内的电性元件相连接,所述加热棒上的触点插接口与加热棒对接头上的触点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外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加热棒对接件呈中空管状结构,且加热棒对接件内壁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面,所述加热棒对接件套于加热棒对接头外周,且加热棒对接件的延伸面限位于加热棒对接头延伸部与控制器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件的延伸面形成有加热棒对接件开口,该加热棒对接件开口与加热棒对接头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呈分体式结构,加热棒对接头包括对接头前部、对接头后部、垫圈和卡箍,所述对接头前部包括第一柱状体和第二柱状体,所述第一柱状体和第二柱状体均呈圆柱状,且第一柱状体连接于第二柱状体前侧,第一柱状体的半径小于第二柱状体的半径,所述触点插接口或触点设于第一柱状体的截面上,所述对接头后部呈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柱状体连接于对接头后部的中空部分,所述延伸部位于对接头后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垫圈套于第一柱状体和第二柱状体的交接处,所述卡箍套于第一柱状体外周且位于垫圈前侧,所述卡箍、垫圈以及延伸部通过螺杆紧固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柱状体的外周设有凸块,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相应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凸块位置对应,所述凸块限位于缺口与垫圈之间。

更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触点插接口或触点设于加热棒对接头前端的截面上。

更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件与加热棒卡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加热棒对接件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加热棒卡接部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加热棒对接件与加热棒卡接部螺纹连接。

再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控制器的壳体前侧设有开口,控制器的壳体内设有卡槽,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一连接件,该连接件上设有连接件开口,该连接件开口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件置于卡槽内,且所述连接件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后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后端穿过壳体的开口与连接件开口螺纹连接。

再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触点设有2-5个,所述触点接插口与触点个数相同。

再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触点设有5个,且五个触点呈梅花状排布。

本实用新型突出的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实用新型中加热棒与其控制器连接紧固,且加热棒与其控制器呈可拆卸方式连接便于对加热棒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控制器示意图;

图3是加热棒示意图;

图4是控制器壳体示意图;

图5是加热棒对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组装示意图;

图7是对接头前部内部示意图;

图8是对接头连接件示意图;

图9一体式加热棒对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加热棒,11—加热棒卡接部,12—加热棒接头,13—触点,2—控制器,21—卡槽,22—开口,3—连接件,31—第一弯折段,32—第二弯折段,33—连接件开口,34—通孔,4—对接头前部,41—第一柱状体,42—第二柱状体,43—凸块,44—触点插接口,45—挡板,5—对接头后部,51—外螺纹,52—延伸部,521—缺口,6—垫圈,7—卡箍,8—加热棒对接件,81—内螺纹,82—延伸面,83—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加热棒与其控制器的连接结构,所述加热棒1与控制器2以可拆卸方式相连接,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加热棒1一端设有加热棒卡接部11,且加热棒1的端部设有触点13,控制器2的壳体上连接有加热棒对接头,加热棒对接头上设有触点插接口44,所述触点插接口44与触点13大小相适,位置对应,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外周设有加热棒对接件8,所述加热棒1的触点13与触点插接口44相插接,所述加热棒卡接部11与加热棒对接件8以可拆卸方式相连接,所述控制器2内设有电性元件,所述触点插接口与控制器2内的电性元件相连接。当然,可以类推,也可将触点插接口设于加热棒1的端部,将触点3设于加热棒对接头,所述触点3与控制器2内的电性元件相连接。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4所示,控制器2包括壳体及壳体内的电性元件,控制器2的壳体前侧设有开口22,控制器2的壳体内设有卡槽21,且卡槽21位于所述开口22处,且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一连接件3,连接件3上设有连接件开口33,所述连接件开口33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件3置于卡槽21内,且所述连接件开口33与所述壳体2的开口22位置相对应,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后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后端穿过壳体2的开口22与连接件开口33螺纹连接。

优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相连接,且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相连接形成直角,所述连接件开口33设于第二弯折段上,所述第二弯折段32插入于卡槽21内,且第一弯折段31位于卡槽121槽壁的上方,第一弯折段31上设有通孔34,所述控制器2的壳体包括壳体下部和壳体上部,壳体下部或壳体上部设有一连接柱(图中未示出),所述连接柱插于所述通孔34内,使得连接件3与所述壳体2稳固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棒对接头包括对接头前部4、对接头后部5、垫圈6和卡箍7,对接头前部4包括第一柱状体41和第二柱状体42,第一柱状体41和第二柱状体42均呈圆柱状,第一柱状体41连接于第二柱状体前侧,且第一柱状体41的半径小于第二柱状体42的半径,所述触点插接口44设于第一柱状体41的截面上。对接头后部5呈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柱状体42连接于对接头后部5的中空部分,对接头后部5的外周面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52。所述垫圈6套于第一柱状体41和第二柱状体42的交接处,所述卡箍7套于第一柱状体41外周且位于垫圈6前侧,卡箍7上设有小孔,优选地,第二柱状体42的外周设有凸块43,延伸部52上设有相应的缺口521,所述缺口521与所述凸块43位置对应,大小相适,通过在小孔内设置螺杆使得卡箍7、垫圈6和对接头后部5的延伸部52紧固连接,使得凸块43限位于缺口521与垫圈6之间,保证整个加热棒对接头紧固连接。

如图2、图5、图6和图9所示,加热棒对接件8也呈中空管状结构,加热棒对接件8内壁部分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面82,所述延伸面82形成一加热棒对接件开口83,加热棒对接件开口的孔径大于对接头后部5的直径,对接头后部5插入加热棒对接件8内部,使得加热棒对接件开口83套于接头后部5的外周,所述加热棒对接头后部5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连接件开口33的内螺纹相配合,所述对接头后部5穿过控制器2壳体上的开口22并与连接件开口33螺纹连接,使得加热棒对接件8的延伸面82限位于对接头后部5延伸部52与控制器2壳体之间,使得加热棒对接件8可在延伸部52与控制器壳体之间滑动,同时保证加热棒对接件8可沿自身轴线转动。

如图1-6所示,加热棒1的触点13外周设有加热棒接头12,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触点13与触点插接口44相对接,同时使得加热棒接头12与第一柱状体41相卡接,然后推动加热棒对接件8,使得加热棒对接件8与加热棒卡接部11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加热棒1与控制器2的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触点3设有五个,且五个触点呈梅花状排布,加热棒的五个触点3中,其中两个触点连接发热丝的两端,两个触点连接加热棒内的热敏电阻,一个触点连接加热棒的金属部分相连接,作为接地线。相对应地,所述加热棒对接头的触点插接口44设有五个且呈梅花状排布,加热棒对接头内部且各个触点插接口44之间设有挡板45。所述五个触点插接口44中,其中两个触点插接口44与电源线相连接,其中两个触点插接口44与传感器线相连接,一个触点插接口44与地线相连接。与发热丝两端相连的两个触点分别插接于与电源线相连的两个触点插接口44中,与热敏电阻相连的两个触点分别插接于与传感器线相连的两个触点插接口44中,作为接地线的触点插接于与地线相连的触点插接口44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触点和插接口设为五个仅为优选方案,触点和插接口可设置2~5个。若仅设置两个触点,则将两个触点与发热丝两端相连接,相对应地,两个触点插接口与电源线相连接;若设置三个触点,则将其中两个触点与发热丝两端相连接,一个触点与加热棒金属部分相连接;相对应地,两个触点插接口与电源线相连接,一个触点插接口与接地线相连接,若设置四个触点,则将两个触点与发热丝两端相连接,两个触点与热敏电阻两端相连接,相对应地,两个触点插接口与电源线相连接,两个触点插接口与传感器线相连接。显而易见地,若加热棒一端设置为触点插接口,加热棒对接头上设置触点,其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加热棒对接头呈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中加热棒对接头呈一体式结构,加热棒对接头前端设有触点插接口44,加热棒对接头外周设有延伸部52,对接头后部设有外螺纹,使得加热棒对接头可与控制器2相连接,加热棒对接件8套于加热棒对接头外周,且加热棒对接件8的延伸面82限位于加热棒对接头延伸部52与控制器2壳体之间。

实施例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棒对接件8的内壁设有内螺纹81,加热棒卡接部11外周设有外螺纹,使用时,将触点13与触点插接口44相对接,同时使得加热棒接头12与第一柱状体41相卡接,然后旋转加热棒对接件8使得加热棒对接件与加热棒卡接部11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加热棒1与控制器2的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棒与其控制器连接紧固,且加热棒与其控制器呈可拆卸方式连接便于对加热棒进行更换。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