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4085发布日期:2019-07-19 23:15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贴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胶机构,属于锂电池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叠片电池,即通过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隔离膜交替叠放形成叠片体。其中,有一种叠片方式可将正极极片的极耳(或负极极片的极耳)均放在同一侧,由于多个极耳必须彼此电性相连,所以需要用连接机构将极耳焊接在一起。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超声波对极耳进行焊接。超声波焊接具有效率高、熔合强度好、成品导电性优、电阻系数低等优点。

极耳焊接在一起后,会在极耳上焊接导电片。导电时,最终通过导电片将电流导出。

电芯极耳与导电片通过超声波焊接完成后,须在电芯极耳上下焊印(导电片与极耳的焊接位置)处贴保护胶,一方面当极耳有毛刺时,能够贴住极耳的毛刺使其不至于划伤铝塑膜;另一方面,能够对极耳进行保护,使极耳不容易弯折、破损。

传统的贴胶机构多为一个整板设计,所占空间较大。在超声波焊接机中,以多工位转盘为主要布局,在这种空间布局中,传统的贴胶机构由于占地大,会影响到其他工位。为了进行避位,经常需要将贴胶机构设于转盘外,配合送胶机构,在切完保护胶后,利用送胶机构送到所需贴胶处进行贴胶。显然,这种贴胶机构的贴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胶效率较高的贴胶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贴胶机构,其包括用以固定待贴胶的电芯的固定装置、用以夹持胶带的送料装置、用以给所述胶带整形的整形装置以及用以吸附所述胶带的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用以带动所述胶带经过所述整形装置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所述胶带贴合在所述待贴胶的电芯上,所述整形装置包括对所述胶带进行整形的第一压辊以及第二压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送料装置包括夹爪组件,其中所述夹爪组件包括上夹爪以及下夹爪,其中所述上夹爪或者所述下夹爪的表面设有用以与胶带的胶面相接触的若干凸起部或者防粘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夹爪组件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附装置滑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吸附装置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附装置为真空吸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压辊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压辊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电缸,所述安装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电缸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以夹持所述待贴胶的电芯的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其中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分别通过滑块与滑轨的配合来实现相互靠近和远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贴胶机构为两个,以实现对待贴胶的电芯的双侧贴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压辊滑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导轨及滑块,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压辊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安装板滑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贴胶机构通过设置送料装置、吸附装置以及整形装置,能够快速、准确地将胶带呈Z型地贴合在待贴胶的电芯上,提高了贴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贴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贴胶机构的贴胶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贴胶机构,其包括用以固定待贴胶的电芯100的固定装置1、用以将切刀裁切后待贴的胶带200夹持住的送料装置2、用以吸附所述胶带200的吸附装置3以及用以给所述胶带200整形并将所述胶带200贴合在所述待贴胶的电芯100上的整形装置4。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装置1为电芯夹爪,其包括用以夹持所述待贴胶的电芯100的第一夹爪11与第二夹爪12,其中所述第一夹爪11与所述第二夹爪12分别通过滑块与滑轨的配合来实现相互靠近和远离,即实现夹取及松开电芯100的操作。通过设置电芯夹爪,提高了电芯100的稳定性,便于贴胶,且增加了贴胶的精确度。

请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送料装置2包括第一电缸21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缸21上的夹爪组件22,其中所述夹爪组件22能够沿第一方向A-A来回运动,从而实现将夹在夹爪组件22内的胶带200运送到预设位置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A-A为所述第一电缸21的延伸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

具体地,所述夹爪组件22包括上夹爪221、下夹爪222和气爪223,上夹爪221和下夹爪222分别设置在气爪223的上、下爪上。优选地,上夹爪221或者所述下夹爪222的表面设有用以与胶带200的胶面相接触的若干凸起部224。如此设置,以减少夹爪与胶带200的胶面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两者粘结的强度,防止胶带200粘附在夹爪组件22上不易取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上夹爪221和下夹爪222的夹持表面进行防粘处理,例如在上夹爪221和下夹爪222的夹持表面涂覆防粘涂层(例如特氟龙涂层),同样能够实现防止夹爪与胶带200的胶面的过度粘结。

所述吸附装置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为真空吸板。所述吸附装置3滑动安装在安装板5上。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装置3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A的第二方向B-B滑动。所述第二方向B-B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

所述贴胶机构还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电缸21的第二电缸6,所述安装板5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电缸6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A-A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送料装置2夹住胶带200向安装板5移动来实现送料,由吸附装置3将胶带200吸附住再运行至待贴胶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安装板5带动整体向送料装置2移动来实现送料,由吸附装置3将胶带200吸附住再运行至待贴胶位置。换言之,凡是能够实现送料装置2与安装板5沿所述第一方向A-A发生相对运动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均能够实现送料。

所述整形装置4包括压辊组件,所述压辊组件包括第一压辊41以及第二压辊42,其中所述第一压辊41与所述第二压辊42相配合将所述胶带200整形成预定形状,所述吸附装置3用以将所述胶带200贴合在所述待贴胶的电芯100上(参图6及图7所示)。

具体地,所述吸附装置3和所述压辊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板5上。安装板5滑动设置在第二电缸6上,使得吸附装置3及压辊组件整体能够在第二电缸6的带动下沿第二电缸6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A-A)来回运动。第一压辊41通过L型悬臂411滑动设置在安装板5上。具体地,安装板5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导轨及滑块,L型悬臂411固定设置在该滑块上,在驱动件(例如气缸)的推动下,第一压辊41能够沿安装板5的延伸方向运动。第二压辊42滑动设置在安装板5的连接板51上。具体地,连接板5上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导轨及滑块,连接板51固定设置在该滑块上,从而使得第二压辊42能够相对于安装板5左右运动;另外,安装板5上沿竖向设置有导轨和滑块,第二压辊42固定设置在该滑块上,从而使得第二压辊42能够相对于安装板5上下运动。如此设置,第一压辊41和第二压辊42均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B-B相对于安装板5作上下方向的运动,且两者的运动独立,分别由不同的驱动件控制;此外,第二压辊42还可沿安装板5的所述第一方向A-A(安装板5的宽度方向)来回运动。

请参图1以及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贴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送料装置2将裁切后的胶带200运送到预设工位;

S2:请参图3所示,吸附装置3在所述预设工位将所述胶带200吸附住;

S3:请参图4所示,吸附装置3整体带动所述胶带200向所述整形装置4移动,其中所述胶带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辊42一起向所述电芯100移动,所述胶带200的另一端在经过所述第一压辊41时被折起,最终使所述胶带200被整形呈L型;当所述第一压辊41运行至所述吸附装置3的侧面时,所述第二压辊42有一向下再向左运动的趋势。

S4:请参图5所示,所述第二压辊42滑动撤出所述吸附装置3,以不影响所述吸附装置3的后续贴胶;具体地,所述吸附装置3将呈L型的胶带200贴合在极耳101以及极耳101与电芯主体结合处的端面102上;

S5:请参图6所示,将所述吸附装置3沿垂直于电芯100轴向的方向(向上)移动后再沿平行于所述电芯100轴向的方向(向右)移动,以将所述胶带200的未贴部分完全贴合在所述电芯100上,从而完成Z型贴胶。

请参图7所示,优选地,在步骤S5中,在沿平行于所述电芯100轴向的方向(向右)移动时,同时对所述吸附装置3施加向所述电芯100方向的作用力,使所述吸附装置3能够更好地将所述胶带200贴合在所述电芯主体上。

在步骤S1中,夹爪组件22夹住待贴胶带200,并在第一电缸21的带动下运送到预设工位。

能够理解,当所述贴胶机构为两个时,上、下部贴胶可以同时进行,以实现对待贴胶的电芯100的双侧贴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名称“Z型”贴胶仅仅是为了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贴胶后胶带200的形状不应仅仅理解为字母Z所体现的形状。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