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4177发布日期:2019-07-10 09:48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玻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新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太阳能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基本单元是太阳能电池,在具体的应用中,通常是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片按照一定的结构封装为光伏组件,在应用时再将各个光伏组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然后接入逆变器形成交流输出。目前广泛使用的光伏组件基本上都是由超白低铁钢化玻璃、两层EVA层、设置在两层EVA之间的太阳能电池片、背板组成,这些部件在真空下加热层压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安装铝合金边框和接线盒,成为光伏组件。

相比于上述的常规单玻组件,双玻组件由于其众多的优点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优点包括:(1)具有高达30年的使用寿命,生命周期具有更高的发电量;(2)功率年衰减率仅为0.5%;(3)玻璃的透水率几乎为零,不需要考虑水汽进入组件诱发EVA胶膜水解的问题;(4)具有更好的耐候性;(5)抗PID;(6)满足更高的系统电压,节省系统成本;(7)更好的散热型;(8)更高的防火等级。常规双玻组件由于其背面为透明玻璃,具有一定的透光率,但这种透光性会带来一定的功率损失,主要原因是没有了零深度反射效应。为了降低双玻组件封装过程中的功率损失,白色EVA被引入到双玻组件中,但白色EVA性能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白色EVA表面呈现波浪纹,白色EVA溢胶遮挡电池片和焊带,以及白色EVA的可靠性及耐候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双玻组件的质量。另外在双玻组件层压过程中,由于两层刚性玻璃的挤压,很容易出现电池片移位,影响了组件的外观,严重时会使电池片间的导电部件发生扭曲,电池片发生重叠短路等问题,影响组件电性能及可靠性。因此,如何提高双玻组件的光能利用率及避免制造过程中电池片移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玻光伏组件,通过在下层玻璃表面设置与电池片尺寸匹配的凹槽对电池片进行定位,防止了组件层压过程中的移位问题;通过在下层玻璃表面对应电池片的间隙区域设置荧光反射涂层,将入射至组件电池片间隙区域的太阳光进行选择性光谱转换及反射,提高组件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升组件的整体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得以实现的: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上层钢化玻璃、上封装层、太阳能电池片层、下封装层及下层玻璃,太阳能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导电体连接的太阳能电池片,所述下层玻璃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和凸起,若干太阳能电池片分别嵌入对应的若干凹槽内部,凸起表面设置有荧光反射涂层。

所述凹槽和凸起规则排布,相邻凹槽横向间距大于或等于2mm,纵向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

所述凹槽深度大于或等于0.2mm。

所述荧光反射涂层含有上转换荧光材料,荧光反射涂层厚度为0.1mm~0.5mm。

所述上转换荧光材料为Yb3+, Er3+共掺的氟化物、Yb3+, Tm3+共掺的氟化物、Er3+单掺的氟化物或Tm3+单掺的氟化物。

所述上转换荧光材料为Yb3+, Er3+共掺的氧化物、Yb3+, Tm3+共掺的氧化物、Er3+单掺的氧化物或Tm3+单掺的氧化物。

所述上封装层和下封装层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烯烃或硅酮。

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为整片电池片或切片电池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下层玻璃上表面设置的凹槽与太阳能电池片具有一一匹配的关系,在层压过程中,各太阳能电池片嵌入对应的凹槽,其位置被固定,完全防止了太阳能电池片的移位问题,使得太阳能电池片之间具有一致的片间距和串间距,大幅提升了组件的生产合格率及外观美观性。下层玻璃凸起表面设置的荧光反射涂层对入射至此区域的光具有高反射作用,反射涂层中含有的上转换荧光材料将入射光中的红外光转换为太阳能电池片具有较高响应的可见光,与此区域入射光中其它波段的光一起被反射回去,最后被再反射至太阳能电池片表面并被其利用,提升了组件的光能利用率及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玻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上层钢化玻璃,2为上封装层,3为太阳能电池片层,4为下封装层,5为下层玻璃,6为凹槽,7为凸起,8为荧光反射涂层,9为导电体,10为太阳能电池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与内容,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上层钢化玻璃1、上封装层2、太阳能电池片层3、下封装层4及下层玻璃5,太阳能电池片层包含若干使用导电体9连接的太阳能电池片10,所述下层玻璃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6和凸起7。在本实施例中,下层玻璃上表面分布有36个凹槽,凹槽的尺寸和数量与太阳能电池片的尺寸和数量保持对应。相邻凹槽之间为凸起,凸起对应太阳能电池片之间的间隙。相邻凹槽的横向间距为3mm,纵向间距为2mm。在制备双玻组件时,先铺设上层钢化玻璃,再在上层钢化玻璃上放置上封装层,使用电池串排版机将用导电体连接好的太阳能电池片按照预先设计的排版方式放置于上封装层的上部,接着铺设下封装层,最后放置下层玻璃。由于下层玻璃表面的凹槽的分布方式与太阳能电池片的排版方式完全吻合,因此实现了所有太阳能电池片在组件结构中的精确定位,在层压过程中,每片太阳能电池片将定位在凹槽之中,避免了常规双玻组件中经常出现的电池片移位问题,层压后电池片之间具有完全一致的间距,保证了组件的外观美观性及生产合格率。

如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片之间的间隙对应下层玻璃表面的凸起,凸起表面设置有荧光反射涂层,该荧光反射涂层对入射至此区域的光具有高反射作用,荧光反射涂层中含有上转换荧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荧光反射涂层中的上转换荧光材料为YF3: Yb3+, Tm3+,该材料能通过三光子上转换过程将太阳光谱中的红外光转换为蓝光,太阳能电池片对于此波段的光具有较高的响应。因此对于太阳能电池片间隙区域的入射光,通过上转换过程转换的蓝光及未发生光谱转换的其它波段的光被反射涂层反射至上层钢化玻璃,然后在上层钢化玻璃-空气界面层发生二次反射至太阳能电池片表面,间接增强了太阳能电池片的短路电流及输出功率。与常规反射材料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荧光反射涂层除了具有高反射功能外,另外还具有光谱裁剪功能,大幅提升了双玻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光的利用率,最后提升了组件的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技术领域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及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