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8538发布日期:2019-10-15 21:2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嵌合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嵌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嵌合连接器,该嵌合连接器具备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这样的彼此嵌合的2个连接器,通过使其相互之间嵌合从而使两个端子彼此电连接。该嵌合连接器被设置在主电路上,当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被解除时使主电路断开并切断,而当各连接器为完全嵌合状态时使主电路闭合而使其能够通电。在该嵌合连接器中,在完全嵌合状态下的主电路的通电路径中,各连接器的端子被串联配置。例如,在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旋转电机的车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中,设置有用于将电源装置的电力供给至旋转电机的高电压的主电路(电源电路)。在利用这种车辆进行检查作业、救援作业时,为了确保作业者的安全,首先要切断电源电路。因此,该车辆中设置有使电源电路开关的嵌合连接器(称为服务插头(serviceplug)的电源电路开关装置)(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99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嵌合连接器中,为了能够耐受通电所伴随发热,根据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确定各连接器的端子的允许电流,并设置有基于该允许电流的端子。流过主电路的电流越大则端子的允许电流越大。在现有的嵌合连接器中,由于通电路径上的端子的配置为串联,因此,例如,流过主电路的电流越大,则需要扩大与各端子的通电路径正交方向的截面积,从而确保耐久性。因此,现有的嵌合连接器在确保耐久性的前提下,其方法存在改进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易于确保耐久性的嵌合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连接器,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第1端子和第2端子以及保持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的壳体;以及第2连接器,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第1配对端子、第2配对端子、第3配对端子及第4配对端子、与所述第1配对端子和所述第2配对端子电连接的第1导电部件、与所述第3配对端子和所述第4配对端子电连接的第2导电部件以及至少保持所述第1配对端子、所述第2配对端子、所述第3配对端子及所述第4配对端子的配对壳体,在伴随所述壳体与所述配对壳体之间的插入而相互间的嵌合状态为完全嵌合状态时,所述第2连接器使所述第1配对端子和所述第3配对端子与所述第1端子电连接,并且使所述第2配对端子和所述第4配对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1导电部件具有电流输入部,所述电流输入部与主电路的输入侧导电部件电连接,所述第2导电部件具有电流输出部,所述电流输出部与所述主电路的输出侧导电部件电连接。

此处,优选为,所述第1端子具有与所述第1配对端子的第1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输入侧电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3配对端子的第1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输出侧电连接部,所述第2端子具有与所述第2配对端子的第1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输入侧电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4配对端子的第1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输出侧电连接部,所述第1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配对端子的第2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2配对端子的第2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所述第2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第3配对端子的第2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4配对端子的第2电连接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电流输入部与所述电流输出部之间并联设置有:第1通电路径,所述第1通电路径中电流流经所述第1导电部件、所述第1配对端子、所述第1端子、所述第3配对端子及所述第2导电部件;以及第2通电路径,所述第2通电路径中电流流经所述第1导电部件、所述第2配对端子、所述第2端子、所述第4配对端子及所述第2导电部件,所述第1端子和第2端子、所述第1配对端子、所述第2配对端子、所述第3配对端子及所述第4配对端子以及所述第1导电部件和第2导电部件形成和配置为所述第1通电路径的电阻值与所述第2通电路径的电阻值为相同值。

另外,优选为,将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成形为同一形状,并且,将所述第1配对端子、所述第2配对端子、所述第3配对端子及所述第4配对端子分别成形为同一形状,并且,在将所述第1导电部件与所述第2导电部件成形为同一形状的情况下,所述第1端子和第2端子、所述第1配对端子、所述第2配对端子、所述第3配对端子及所述第4配对端子以及所述第1导电部件和所述第2导电部件配置成所述第1通电路径的路径长与所述第2通电路径的路径长相同。

另外,优选为,所述主电路为在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旋转电机的车辆中设置的电路,是用于将电源装置的电力供给至所述旋转电机的电源电路。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嵌合连接器在完全嵌合状态时的电流输入部与电流输出部之间并联设置有:通电路径(第1通电路径),该通电路径(第1通电路径)中电流流经第1导电部件、第1配对端子、第1端子、第3配对端子及第2导电部件;以及通电路径(第2通电路径),该通电路径(第2通电路径)中电流流经第1导电部件、第2配对端子、第2端子、第4配对端子及第2导电部件。因此,就该嵌合连接器而言,例如在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与以往那样的串联电路的嵌合连接器相比,由于流过第1通电路径和第2通电路径的电流变小,因此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的第1端子等部件、形成第2通电路径的第2端子等部件的耐久性,并且减小该部件的允许电流。另外,就该嵌合连接器而言,即使在使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以小于2倍的方式增大的情况下,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和第2通电路径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的部件和形成第2通电路径的部件的耐久性,并且减小该部件的允许电流。另外,就该嵌合连接器而言,如果变大的电流为2倍以内,则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和第2通电路径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通过使用形成现有串联电路的部件的部分或全部来形成第1通电路径和第2通电路径,而不会使耐久性下降。另外,就该嵌合连接器而言,即使变大的电流超过2倍,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和第2通电路径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的部件和形成第2通电路径的部件的耐久性,并且将该部件的允许电流变大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如此,就该嵌合连接器而言,例如,对于现状的应用车辆,即使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容易地确保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从另一角度观察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完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从另一角度观察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中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完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嵌合连接器具备的导电部件的立体图,且表示嵌合解除状态。

图6为表示嵌合连接器具备的导电部件的立体图,且表示完全嵌合状态。

图7为表示嵌合连接器具备的导电部件的俯视图,且表示完全嵌合状态。

图8为第1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从连接器嵌合时的开口侧观察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为第2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从另一角度观察第2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从连接器嵌合时的开口侧观察第2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3为表示嵌合连接器具备的导电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且表示完全嵌合状态。

图14为表示嵌合连接器具备的导电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且表示完全嵌合状态。

符号说明

1嵌合连接器

11第1连接器

12第2连接器

21第1端子

21a输入侧电连接部

21b输出侧电连接部

22第2端子

22a输入侧电连接部

22b输出侧电连接部

30壳体

41第1配对端子

41a、42a、43a、44a第1电连接部

41b、42b、43b、44b第2电连接部

42第2配对端子

43第3配对端子

44第4配对端子

51第1导电部件

51a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

51b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

51c电流输入部

52第2导电部件

52a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

52b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

52c电流输出部

60配对壳体

101输入侧导电部件

102输出侧导电部件

ep1第1通电路径

ep2第2通电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嵌合连接器的实施方式。此外,该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4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嵌合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之一。

图1至图4的符号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在主电路的通电路径上用作电路开关装置的嵌合连接器1。嵌合连接器1通过切换完全嵌合状态(图3和图4)与嵌合解除状态(图1和图2),从而使主电路开关。该嵌合连接器1具备用于使该主电路开关的导电部件(后述的第1端子21等)(图5和图6)。此处,作为例子举出: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旋转电机的电动汽车等车辆(图示略)。该例示的主电路是该车辆中设置的电路,是用于将驱动系统中的电源装置的电力供给至旋转电机的电源电路。该例示的嵌合连接器1是指:在其高电压的电源电路的供电路径上配置的电源电路开关装置(所谓serviceplug)。

该嵌合连接器1配置在主电路上的供电时的电流输入侧(即电源装置侧)的导电部件(以下称为“输入侧导电部件”)101与主电路上的供电时的电流输出侧(即旋转电机侧)的导电部件(以下称为“输出侧导电部件”)102之间(图5)。该输入侧导电部件101和输出侧导电部件102例如是指端子金属零件。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有电源装置侧的电线103。另外,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有旋转电机侧的电线104。

嵌合连接器1具备能够在相互间嵌合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图1至图4),在它们处于嵌合解除状态时使主电路断开并切断,在它们处于完全嵌合状态时使主电路闭合而能够进行通电。

第1连接器11具备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图5至图9)。进而,该第1连接器11具备保持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的壳体30(图8和图9)。

另一方面,第2连接器12具备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图5以及图10至图12)。进而,该第2连接器12具备与第1配对端子41和第2配对端子42电连接的第1导电部件51以及与第3配对端子43和第4配对端子44电连接的第2导电部件52。进而,该第2连接器12具备至少保持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的配对壳体60(图10至图12)。当随着第1连接器11的壳体30与配对壳体60之间的插入而使相互间的嵌合状态成为完全嵌合状态时,该第2连接器12使第1配对端子41和第3配对端子43与第1端子21电连接,并且使第2配对端子42和第4配对端子44与第2端子22电连接(图6)。

为了提高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之间的嵌合作业与拔出作业的作业性,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具有作为所谓lif连接器的结构。因此,在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之间设置有辅助该嵌合作业和拔出作业的作为所谓lif杠杆的杠杆部件70(图1至图4、图8以及图9)。

以下示出这些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具体例。

第1端子21具有:在输入侧导电部件101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之间,用于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的电连接部(以下称为“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以及用于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的电连接部(以下称为“输出侧电连接部”)21b(图5)。而且,该第1端子21具有使该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1b电连接的连结部21c。

第2端子22具有:在输入侧导电部件101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之间,用于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的电连接部(以下称为“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以及用于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的电连接部(以下称为“输出侧电连接部”)22b(图5)。而且,该第2端子22具有使该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2b电连接的连结部22c。

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各自可以由利用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得到的一个部件形成,也可以是利用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得到的多个部件的组装体。例如,在前者的情况下,第1端子21以输入侧电连接部21a、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以及连结部21c成一体的方式将金属板作为母材而冲压成形。另外,第2端子22以输入侧电连接部22a、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以及连结部22c成一体的方式将金属板作为母材而冲压成形。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第1端子21中,将输入侧电连接部21a、输出侧电连接部21b及连结部21c各自成形为独立的部件,使这3个部件组装而使其一体化。另外,第2端子22中,将输入侧电连接部22a、输出侧电连接部22b及连结部22c各自成形为独立的部件,将这3个部件组装而使其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1b的端部彼此用连结部21c连接得到的コ字状的前者的冲压成形品的形式,准备第1端子21,并且以将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2b的端部彼此用连结部22c连接得到的コ字状的前者的冲压成形品的形式,准备第2端子22。如此,在该例示中,输入侧电连接部21a、22a以及输出侧电连接部21b、22b各自形成为阳端子(所谓阳接头)。但是,如果配对方为阳端子,则该输入侧电连接部21a、22a和输出侧电连接部21b、22b也可以形成为阴端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各自成形为同一形状,使用相同的端子。

第1配对端子41具有:用于与第1端子21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1a电连接的第1电连接部41a以及用于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的第2电连接部41b(图5至图7)。该例示的第1电连接部41a通过嵌合在第1端子21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从而与该输入侧电连接部21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在该例示中,将该第1电连接部41a形成为阴端子。但是,如果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为阴端子,则第1电连接部41a也可以形成为阳端子。另外,如后所述,第2电连接部41b通过经由第1导电部件51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

第2配对端子42具有:用于与第2端子22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2a电连接的第1电连接部42a以及用于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的第2电连接部42b(图5至图7)。该例示的第1电连接部42a通过嵌合在第2端子22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从而与该输入侧电连接部22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在该例示中,将该第1电连接部42a形成为阴端子。但是,如果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为阴端子,则第1电连接部42a也可以形成为阳端子。另外,如后所述,第2电连接部42b通过经由第1导电部件51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

第3配对端子43具有:用于与第1端子21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1b电连接的第1电连接部43a以及用于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的第2电连接部43b(图7)。该例示的第1电连接部43a通过嵌合在第1端子21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从而与该输出侧电连接部21b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在该例示中,将该第1电连接部43a形成为阴端子。但是,如果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为阴端子,则第1电连接部43a也可以形成为阳端子。另外,如后所述,第2电连接部43b通过经由第2导电部件52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

第4配对端子44具有:用于与第2端子22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2b电连接的第1电连接部44a以及用于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的第2电连接部44b(图5至图7)。该例示的第1电连接部44a通过嵌合在第2端子22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从而与该输出侧电连接部22b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在该例示中,将该第1电连接部44a形成为阴端子。但是,如果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为阴端子,则第1电连接部44a也可以形成为阳端子。另外,如后所述,第2电连接部44b通过经由第2导电部件52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

像第1端子21、第2端子22这样,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各自可以由利用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得到的一个部件来形成,也可以是利用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得到的多个部件的组装体。例如,在前者的情况下,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以第1电连接部41a-44a与第2电连接部41b-44b成一体的方式将金属板作为母材冲压成形。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中,将第1电连接部41a-44a以及第2电连接部41b-44b各自成形为独立的部件,并组装这2个部件而使其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第1电连接部41a-44a与第2电连接部41b-44b配置成l字状的前者的冲压成形品的形式,准备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

本实施方式的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各自成形为同一形状,使用相同的配对端子。

为了与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以及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第1导电部件51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该第1导电部件51具有:用于与第1配对端子41的第2电连接部41b电连接的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以及用于与第2配对端子42的第2电连接部42b电连接的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图2以及图4至图7)。进而,该第1导电部件51具有用于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电连接的电流输入部51c。第1导电部件51成形为: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与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相邻配置,并且与该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和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中的任一者相邻地配置有电流输入部51c。此处,使用将金属板作为母材的冲压成形品。该例示的第1导电部件51中依次排列配置电流输入部51c、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此处,将电流输入部51c、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和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排列成一列。因此,在该第1导电部件51中,在供电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流输入部51c、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和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

在该例示中,使第2电连接部41b与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并且使第2电连接部42b与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因此,在第2电连接部41b、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第2电连接部42b以及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各自形成有用于使螺栓等阳螺纹部件b1插通的贯通孔41b1、51a1、42b1、51b1(图10和图11)。此处,与各阳螺纹部件b1对应的阴螺纹部件n1被一一保持在配对壳体60(图11),通过使阴螺纹部件n1与阳螺纹部件b1螺合,从而使第2电连接部41b与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使第2电连接部42b与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并且,使该第2电连接部41b、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第2电连接部42b以及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固定在配对壳体60。另外,在该例示中,对于输入侧导电部件101与电流输入部51c,也使它们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例如,此处,在电流输入部51c安装双头螺栓等阳螺纹部件b2(图5和图6),将输入侧导电部件101成形为使该阳螺纹部件b2插通的所谓圆端子。输入侧导电部件101和电流输入部51c通过使未图示的阴螺纹部件与阳螺纹部件b2螺合从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此处,该例示的第1导电部件51成形为:能够利用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作为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并且利用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作为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因此,在该第1导电部件51中,在供电时,也可以使电流依次流过电流输入部51c、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以及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

为了与第2配对端子43、第4配对端子44以及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第2导电部件52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形。该第2导电部件52具有:用于与第3配对端子43的第2电连接部43b电连接的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以及用于与第4配对端子44的第2电连接部44b电连接的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图2以及图4至图7)。而且,该第2导电部件52具有用于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电连接的电流输出部52c。第2导电部件52成形为: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与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相邻配置,并且与该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和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中的任一者相邻地配置有电流输出部52c。此处,使用将金属板作为母材的冲压成形品。该例示的第2导电部件52中依次排列配置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以及电流输出部52c。此处,将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以及电流输出部52c排列成一列。因此,在该第2导电部件52中,在供电时,流到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的电流经由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流向电流输出部52c。

在该例示中,使第2电连接部43b与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并且使第2电连接部44b与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因此,在第2电连接部43b、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第2电连接部44b以及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各自形成有用于使阳螺纹部件b1插通的贯通孔43b1、52a1、44b1、52b1(图11)。此处,与该各阳螺纹部件b1对应的阴螺纹部件n1也被保持在配对壳体60,通过使阴螺纹部件n1与阳螺纹部件b1螺合,从而使第2电连接部43b与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并且使第2电连接部44b与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并且,使该第2电连接部43b、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第2电连接部44b以及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固定在配对壳体60。另外,在该例示中,对于输出侧导电部件102与电流输出部52c,也使它们螺纹固定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例如,此处,在电流输出部52c安装双头螺栓等阳螺纹部件b2(图5和图6),将输出侧导电部件102成形为使该阳螺纹部件b2插通的所谓圆端子。输出侧导电部件102和电流输出部52c通过使未图示的阴螺纹部件与阳螺纹部件b2螺合从而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此处,该例示的第2导电部件52成形为:能够利用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作为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并且利用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作为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因此,在该第2导电部件52中,在供电时,也可以使流到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的电流经由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流向电流输出部52c。

本实施方式的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各自成形为同一形状,使用相同的导电部件。

壳体3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形。该壳体30具有:容纳和保持第1端子21的第1端子容纳室31;以及容纳和保持第2端子22的第2端子容纳室32(图2和图9)。此处,在该壳体30中,在以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各自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1a、22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1b、22b被配置成网格状的方式来排列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的状态下,容纳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第1端子容纳室31和第2端子容纳室32以能够配置该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的方式各自形成在壳体30的主体33的内部。

第1端子容纳室31具有开口31a,在第1端子容纳室31容纳第1端子21的状态下,该开口31a使该第1端子21的至少输入侧电连接部21a和输出侧电连接部21b露出(图2)。在该例示中,第1配对端子41的第1电连接部41a以及第3配对端子43的第1电连接部43a被从该开口31a插入第1端子容纳室31的室内,在该室内中使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第1电连接部41a嵌合,并且使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与第1电连接部43a嵌合。

另外,第2端子容纳室32具有开口32a,在第2端子容纳室32容纳第2端子22的状态下,该开口32a使该第2端子22的至少输入侧电连接部22a和输出侧电连接部22b露出(图2)。在该例示中,第2配对端子42的第1电连接部42a以及第4配对端子44的第1电连接部44a被从该开口32a插入第2端子容纳室32的室内,在该室内中使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第1电连接部42a嵌合,并且使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与第1电连接部44a嵌合。

在该例示的壳体30中,主体33形成为方体状,在其内部形成有方体状的第1端子容纳室31和第2端子容纳室32。具体而言,在一端开口的方筒状的主体33中,设置有将其内部的空间分为第1端子容纳室31和第2端子容纳室32的分隔壁34(图2和图9)。

配对壳体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形。该配对壳体60具有:容纳和保持第1配对端子41的第1端子容纳室61、容纳和保持第2配对端子42的第2端子容纳室62、容纳和保持第3配对端子43的第3端子容纳室63以及容纳和保持第4配对端子44的第3端子容纳室64(图1、图10及图12)。此处,在该配对壳体60中,以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各自的第1电连接部41a-44a被配置成网格状的方式,以将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排列成网格状的状态进行容纳。第1端子容纳室61、第2端子容纳室62、第3端子容纳室63及第4端子容纳室64以能够配置该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的方式分别形成在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的内部。

第1端子容纳室61具有开口61a,在第1端子容纳室61容纳第1配对端子41的状态下,该开口61a使该第1配对端子41的第1电连接部41a露出(图1、图10及图12)。在该例示中,第1端子21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1a被从该开口61a插入第1端子容纳室61的室内,在该室内使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第1电连接部41a嵌合。

第2端子容纳室62具有开口62a,在第2端子容纳室62容纳第2配对端子42的状态下,该开口62a使该第2配对端子42的第1电连接部42a露出(图12)。在该例示中,第2端子22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2a被从该开口62a插入第2端子容纳室62的室内,在该室内使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第1电连接部42a嵌合。

第3端子容纳室63具有开口63a,在第3端子容纳室63容纳第3配对端子43的状态下,该开口63a使该第3配对端子43的第1电连接部43a露出(图1、图10及图12)。在该例示中,第1端子21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1b被从该开口63a插入第3端子容纳室63的室内,在该室内使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与第1电连接部43a嵌合。

第4端子容纳室64具有开口64a,在第4端子容纳室64容纳第4配对端子44的状态下,该开口64a使该第4配对端子44的第1电连接部44a露出(图1、图10及图12)。在该例示中,第2端子22的输出侧电连接部22b被从该开口64a插入第4端子容纳室64的室内,在该室内使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与第1电连接部44a嵌合。

该例示的配对壳体60在两端开口的方筒状的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中配置方体状的第1嵌合部66和第2嵌合部67(图1、图10及图12)。在进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的同时,壳体30的主体33被插入到该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

第1嵌合部66在其内部并排形成有第1端子容纳室61和第3端子容纳室63,第1嵌合部66以使各开口61a、63a朝向主体65的一方的开口的状态被配置在该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在进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即,壳体30的主体33向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的插入)的同时,该第1嵌合部66被插入壳体30的第1端子容纳室31。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在进行第1嵌合部66向该第1端子容纳室31的插入的同时,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第1电连接部41a被嵌合,并且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与第1电连接部43a被嵌合。

第2嵌合部67在其内部并排形成有第2端子容纳室62和第4端子容纳室64,第2嵌合部67以使各开口62a、64a朝向主体65的一方的开口的状态被配置在该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在进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即,壳体30的主体33向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的插入)的同时,该第2嵌合部67被插入壳体30的第2端子容纳室32。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在进行第2嵌合部67向该第2端子容纳室32的插入的同时,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第1电连接部42a被嵌合,并且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与第1电连接部44a被嵌合。

在该配对壳体60中,第1嵌合部66和第2嵌合部67在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并排配置,以使得第1端子容纳室61、第2端子容纳室62、第3端子容纳室63及第4端子容纳室64配置成网格状的形式。

在该配对壳体60中,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被保持,使得以网格状的配置的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为中心,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互相配置在相反侧(图12)。

在该配对壳体60中,以包围主体65的外周壁的方式,设置有矩形环状的锷部68(图1至图4以及图10至图12)。配对壳体60经由该锷部68利用螺纹固定等安装在车辆侧。另外,在该配对壳体60设置有互锁开关(interlockswitch)sw。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成为嵌合解除状态时,该互锁开关sw切断系统主继电器(图示略)。系统主继电器基于驱动系统中的电子控制装置(主ecu)的信号来使主电路(电源电路)开关。

杠杆部件7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形。该杠杆部件70配置在壳体30与配对壳体60之间,以使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成为完全嵌合状态或者使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成为嵌合解除状态。对于该例示的杠杆部件70,与作业者等对杠杆操作部71(图1至图4、图8以及图9)的嵌合操作(以下称为“第1杠杆操作”)连动,使壳体30的主体33插入到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就嵌合连接器1而言,通过该第1杠杆操作,从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成为完全嵌合状态,闭合主电路而设置成能够通电的状态。另外,对于该例示的杠杆部件70,与作业者等对杠杆操作部71的拔出操作(以下称为“第2杠杆操作”)连动,使壳体30的主体33从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的内部的空间拔出。就嵌合连接器1而言,通过该第2杠杆操作,从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成为嵌合解除状态,断开主电路而设置成不能通电的状态。

该例示的杠杆部件70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30的主体33。此处,杠杆部件70被安装在主体33的彼此对置的2个外周壁33a、33b(图1至图3、图8以及图9)。杠杆部件70中设置有与一方的外周壁33a对置配置的第1保持部72以及与另一方的外周壁33b对置配置的第2保持部73。该杠杆部件70以利用其第1保持部72与第2保持部73从外周壁33a、33b侧夹持的方式安装在主体33。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3为从杠杆操作部71各自延伸的板状部。

主体33在各外周壁33a、33b设置有配置在同轴上的转动轴部35(图1至图4、图8以及图9)。各转动轴部35从外周壁33a、33b彼此反向地在轴线方向上突出。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3各自形成有轴承部74,该轴承部74以围绕轴自由转动的方式保持转动轴部35。该例示的转动轴部35为主要呈圆柱的形状。另一方面,该例示的轴承部74是以贯通孔为主的形状,该转动轴部35在插通状态下被转动自如地保持在该贯通孔。杠杆部件70利用该转动轴部35和轴承部74转动自如地被保持在壳体30的主体33。

进而,在该杠杆部件70与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该导向机构与杠杆部件70相对于壳体30的主体33的相对转动连动,使该主体33与主体65的相对位置变化。该导向机构具备:被导向部69;以及导向部75,该导向部75与杠杆部件70相对于主体33的相对转动连动而引导该被导向部69(图1和图3)。该例示的被导向部69在主体65的彼此对置的2个外周壁65a、65b分别设置(图12)。各被导向部69从外周壁65a、65b在同轴上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导向部75在杠杆部件70的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3分别设置(图8)。各导向部75设置成这样的形状:与杠杆部件70相对于主体33的相对旋转连动,能够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之间在嵌合解除状态与完全嵌合状态之间进行相对移动。此处,形成为弧状的贯通孔或弧状的沟槽。各导向部75是具有彼此对置的弧状的壁(弧状壁)的同一形状的部件,配置成在转动轴部35的轴线方向彼此的投影形状重合。在该导向机构中,在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开始时,各被导向部69被插入各导向部75,利用此后的杠杆部件70的相对转动,被导向部69沿着导向部75被引导。

导向部75以如下方式确定形状: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为完全嵌合状态时转动轴部35的轴心与被导向部69的轴心之间最接近,与第2杠杆操作同时,该转动轴部35的轴心与被导向部69的轴心之间远离。另外,该导向部75将一方的弧状壁的形状以如下方式确定:与第1杠杆操作同时使被导向部69沿一方的弧状壁滑动地进行引导,利用该引导时作用在被导向部69与弧状壁之间的力以及作用在转动轴部35与轴承部74之间的力,使让壳体30的主体33与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之间彼此接近的力产生作用。另外,该导向部75将另一方的弧状壁的形状以如下方式确定:与第2杠杆操作同时使被导向部69沿另一方的弧状壁滑动地进行引导,利用该引导时作用在被导向部69与弧状壁之间的力以及作用在转动轴部35与轴承部74之间的力,使让壳体30的主体33与配对壳体60的主体65之间彼此远离的力产生作用。

嵌合连接器1具备这样的杠杆部件70,因此能够减轻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时的嵌合操作力,并且能够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拔出时的拔出操作力减轻。

此处,该嵌合连接器1中,对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使用板状的端子。因此,对于杠杆部件70,期望使其转动轴(转动轴部35、轴承部74)的轴线方向与第1端子21的平面、第2端子22的平面正交。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在进行第1杠杆操作、第2杠杆操作时,即使第1端子21、第2端子22倾倒,其倾倒方向也会成为沿着第1端子21的平面、第2端子22的平面的方向。因此,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在第1端子21、第2端子22倾倒时,在第1端子21与第1配对端子41之间、第1端子21与第3配对端子43之间、第2端子22与第2配对端子42之间、第2端子22与第4配对端子44之间,触点沿着第1端子21的平面、第2端子22的平面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该触点处的负荷的増加,能够抑制它们之间的咬入。由此,该嵌合连接器1能够抑制嵌合操作力、拔出操作力的増加,或者使嵌合作业、拔出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进而,杠杆部件70的转动轴期望配置在如下的假想平面上:在第1端子21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1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1b之间(第2端子22的输入侧电连接部22a与输出侧电连接部22b之间)并且相对于第1端子21的平面(第2端子22的平面)的正交平面中,沿着第1端子21(第2端子22)对于第1配对端子41和第3配对端子43(第2配对端子42和第4配对端子44)的插拔方向的假想平面上。由此,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在进行第1杠杆操作、第2杠杆操作时,即使第1端子21、第2端子22倾倒,也能够在第1端子21与第1配对端子41之间,第1端子21与第3配对端子43之间、第2端子22与第2配对端子42之间、第2端子22与第4配对端子44之间,缩小该倾倒所伴随的相对的移动量的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它们之间的咬入。由此,该嵌合连接器1中,嵌合操作力、拔出操作力的増加的抑制效果提高,并且能够使嵌合作业、拔出作业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以上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在平常时通过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成为完全嵌合状态,从而使主电路闭合而能够通电。另一方面,在车辆的检查作业时、救援作业时等除平常时以外的时候,该嵌合连接器1通过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12成为嵌合解除状态,从而使主电路断开并切断,使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之间不能通电。

此处,在完全嵌合状态时的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之间(例如,电流输入部51c的阳螺纹部件b2与电流输出部52c的阳螺纹部件b2之间)并联设置有:第1通电路径ep1,该第1通电路径ep1中电流流经第1导电部件51、第1配对端子41、第1端子21、第3配对端子43及第2导电部件52;和第2通电路径ep2,该第2通电路径ep2中电流流经第1导电部件51、第2配对端子42、第2端子22、第4配对端子44及第2导电部件52(图7)。根据该并联电路,在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中,能够使流到电流输入部51c的电流分流到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并且使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各自的电流在电流输出部52c合流。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具有这样的并联电路,因此,例如在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与现有的串联电路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与该串联电路相比较,流过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流变小。因此,与形成该串联电路的端子等部件相比较,该情况的嵌合连接器1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ep1的部件(第1导电部件51、第1配对端子41、第1端子21、第3配对端子43及第2导电部件52)以及形成第2通电路径ep2的部件(第1导电部件51、第2配对端子42、第2端子22、第4配对端子44及第2导电部件52)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减小该部件的允许电流。而且,该情况的嵌合连接器1由于能够对该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使用允许电流小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该部件的薄板化、小型化。例如,该嵌合连接器1由于该薄板化、小型化而能够实现轻质化,因此对于外部输入(例如车辆行驶时的路面输入、伴随加减速的输入)的耐久性也能够提高。另外,该嵌合连接器1中,作为形成第1通电路径ep1的部件、形成第2通电路径ep2的部件,若存在与小的允许电流对应的现有的部件,则能够通过使用该现有的部件来减少开发工时,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现有的串联电路的嵌合连接器在增大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的情况下,如果该电流超过了形成串联电路的部件的允许电流,则需要使该部件的板厚变厚或使体积变大。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中,由于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之间成为由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构成的并联电路,因此,例如,如果变大的电流小于2倍,则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ep1的部件和形成第2通电路径ep2的部件的耐久性,并且减小该部件的允许电流。由此,此时的嵌合连接器1利用该部件的薄板化、小型化而实现轻质化,对外部输入的耐久性也能够提高。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而言,如果变大的电流为2倍以内,则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通过使用形成现有串联电路的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在不会使耐久性下降的前提下形成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而言,即使变大的电流超过2倍,与流过串联电路的电流相比,流过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流较小,因此能够保持形成第1通电路径ep1的部件和形成第2通电路径ep2的部件的耐久性,并且将该部件的允许电流变大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由此,此时的嵌合连接器1能够将该部件的厚壁化、大型化限制在最小限度,对于外部输入的耐久性也能够提高。

如此,就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而言,例如,对于现状的应用车辆,即使流过主电路的电流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容易地确保耐久性。

然而,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为了实现并联电路上的电流的稳定性、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的各部件的耐久性的均等化,期望使第1通电路径ep1的电阻值与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阻值成为相同值,使流到电流输入部51c的电流二分至第1通电路径ep1和第2通电路径ep2。因此,在该嵌合连接器1中,以使第1通电路径ep1的电阻值与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阻值为相同值的方式,形成和配置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以及第1导电部件51及第2导电部件52。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成形为同一形状,并且将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分别成形为同一形状,并且将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成形为同一形状。因此,该嵌合连接器1设置成:以第1通电路径ep1的路径长与第2通电路径ep2的路径长相同的方式,配置第1端子21和第2端子22、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以及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从而第1通电路径ep1的电阻值与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阻值为相同值。此处,如之前所示,设定第1配对端子41和第2配对端子42对第1导电部件51的配置位置以及第3配对端子43和第4配对端子44对第2导电部件52的配置位置,并且以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连接器1的第1通电路径ep1的路径长与第2通电路径ep2的路径长为相同长度。

另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嵌合连接器1也可以是,在配对壳体60中,以网格状配置的第1配对端子41、第2配对端子42、第3配对端子43及第4配对端子44为中心,以电流输入部51c与电流输出部52c彼此被配置在相同侧的方式来保持第1导电部件51和第2导电部件52。在该情况下,例如使第1配对端子41和第2配对端子42对于第1导电部件51的配置位置与之前例示相同,并且使第2导电部件52中的第3配对端子43和第4配对端子44的配置位置(即第1输出侧电连接部52a与第2输出侧电连接部52b的位置)各自交换即可;或者,使第3配对端子43和第4配对端子44对于第2导电部件52的配置位置与之前例示相同,并且使第1配对端子41和第2配对端子42对于第1导电部件51的配置位置(即,第1输入侧电连接部51a与第2输入侧电连接部51b的位置)交换即可。此处,例示前者。即使设置成这样的配置,该嵌合连接器1也能够得到与之前例示同样的效果。

此处,在该图13和图14的嵌合连接器1中,期望第1通电路径ep1与第2通电路径ep2也设定成各自的电阻值为相同值。例如,在本图的例示中,相对于第1通电路径ep1的路径长,第2通电路径ep2的路径长较长,从而第1通电路径ep1的电阻值小于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阻值。因此,在该情况下,例如如下设置即可:通过使第1端子21的板厚变厚(也使第1配对端子41和第3配对端子43的形状适应第1端子21)而使与通电方向的正交截面积变大,从而增大第1通电路径ep1的电阻值;或者,通过减薄第2端子22的板厚(也使第2配对端子42和第4配对端子44的形状适应第2端子22)而减小与通电方向的正交截面积,从而减小第2通电路径ep2的电阻值。由此,在该图13和图14的嵌合连接器1中,也能够实现并联电路上的电流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