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03391发布日期:2019-08-10 00:07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限制传统晶体硅(c-si)太阳能电池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是金属电极与硅接触界面处的载流子复合损失。解决该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局部接触,例如,发射极及背表面钝化电池(perc)、发射极钝化及背面局部扩散电池(perl)等。然而,这些局部接触结构增加了电池工艺的复杂性,同时使得横向输运变成了电池设计的关键因素。具体地说,由于横向载流子输运引起的欧姆接触损失增加,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取舍。另一种减少接触复合损失的方法是钝化接触,在c-si与金属电极之间插入一层钝化接触材料,形成钝化接触并兼具钝化和接触功能,既可以有效抑制载流子在硅表面复合,同时又能从c-si有效地抽取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理想的钝化接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半透膜,可以高效输运一种类型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并阻止另一种类型载流子,同时其寄生光学吸收损耗也最低。与局部接触相比,钝化接触可以使电池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同时简化电池的制备工艺,从而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新的钝化接触材料上,它们在热稳定性或光学透明度方面比本征非晶硅薄层钝化(hit)电池或隧穿氧化层钝化(topcon)电池的钝化接触性能更具优势。这些新的钝化接触材料包括硅基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材料(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碱金属氟化物(如氟化锂、氟化铯等)、碱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如镁、钙、氧化镁等)等,近期发表的一些综述性论文对这些钝化材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在这些材料中,使用硅基材料作为钝化接触的hit和topcon电池性能最为突出,其最高转换效率已经分别达到了26.6%和25.7%,这足以证明钝化接触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减少电池正面的寄生光学损失,这些高效电池的钝化接触仅仅只是应用在电池的背面。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电池转换效率,作为电池正面的钝化接触材料对太阳光来说应该是透明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禁带宽度,光学吸收损失很低,比较适合作为电池的正面钝化接触材料,但是由于它对c-si表面的钝化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得目前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作正面的钝化接触材料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hit和topcon电池的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氧化硅/多晶硅(siox/poly-si)钝化接触的制备工艺与目前晶体硅电池的量产工艺兼容且具有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近年来topcon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热点。但是,siox/poly-si钝化接触的不足之处是多晶硅具有与晶体硅相似的带隙,当这种钝化结构应用于电池正面时,会产生较大的寄生光学吸收损耗。另外,为了产生良好的接触性能,多晶硅通常采用重掺杂,但这会产生相对较大的自由载流子吸收。

为了减少钝化接触材料在电池正面产生的寄生光学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的损耗,氢化纳米晶硅(nc-si:h)是替代非晶硅(a-si:h)和多晶硅的候选材料。与它们相比,氢化纳米晶硅除了具有更高的透明度之外,还可以获得更高的掺杂效率和更低的接触电阻率,从而提高接触质量。为了进一步减少寄生光学吸收损失,氢化微晶氧化硅(μc-siox:h)比氢化纳米晶硅更具优势。氢化微晶氧化硅是一种宽带隙的两相材料,由非晶氧化硅和嵌入其中的硅纳米晶组成,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调节其光学和电学性质。氢化微晶氧化硅可以取代高效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中纯硅掺杂层,也可作为晶体硅异质结电池的窗口层。但是,氢化微晶氧化硅中的硅纳米晶是镶嵌在非晶氧化硅基质中,导致氢化微晶氧化硅具有较大的电阻率。如果把氢化微晶氧化硅中的部分非晶相的氧化硅经过高温退火变成纳米晶氧化硅,调控氧化硅基质的相分离以及硅纳米晶在其中的分布,从而达到改变其电导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第一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包括晶体硅层,两侧各有一层超薄氧化硅钝化层,其特征在于:在其正面还有混合相硅氧化物/纳米晶硅层,反面还有本征氢化非晶硅、p型氢化非晶硅层。

进一步地,其两侧外还均有ito层和ag电极。

为实现第二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硅片清洗及表面超薄氧化硅钝化层生长,将硅片浸泡在h2sio4:h2o2=3:1的溶液中,温度75℃,时间15min;

2)采用等离体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在硅片的正面依次生长氢化微晶氧化硅、氢化纳米晶硅薄膜,再经过750~950℃高温退火处理,获得n型mp-siox/nc-si叠层钝化接触薄膜,即混合相硅氧化物/纳米晶硅层;

3)利用pecvd在硅片背面依次生长本征氢化非晶硅、p型氢化非晶硅;

4)利用磁控溅射法生长ito透明导电薄膜和金属银电极。

本发明把低温生长的氢化微晶氧化硅/氢化纳米晶硅叠层经过高温退火处理,转变成混合相(mixedphases)硅氧化物/纳米晶硅(mp-siox/nc-si)。mp-siox是一种三相材料,包含了非晶氧化硅、纳米晶氧化硅和硅纳米晶。这样,一方面可以抑制氢化纳米晶硅中氢化非晶硅孵化层的形成从而实现其高度晶化,提高掺杂效率以减少自由载流子吸收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氢化微晶氧化硅的电导率和光学透过率,以减少寄生光学吸收损失。本发明利用mp-siox/nc-si替代topcon电池的siox/poly-si钝化接触结构中的poly-si层作为电池正面钝化接触,采用本征氢化非晶硅(a-si:h(i))与掺杂的a-si:h叠层作为背面钝化接触,设计并制备了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从而提高了钝化接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正面的电学和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施例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包括晶体硅层1,两侧各有一层超薄氧化硅钝化层2(1.4nm),在硅片的正面依次生长氢化微晶氧化硅层3(15nm)、氢化纳米晶硅层4(15nm),两者形成混合相硅氧化物/纳米晶硅层;反面还有本征氢化非晶硅5(10nm)、p型氢化非晶硅层6(10nm),其两侧外还均有ito层7和ag电极8。

制备时:

1.硅片清洗及表面超薄氧化硅钝化层生长

首先对硅片进行清洗和超薄氧化层钝化,这可以降低硅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减少硅片表面与钝化层之间的界面缺陷态密度。硅片为双面抛光、(100)晶向、厚度为200μm、电阻率为1.0~2.0ω.cm、磷掺杂的n型直拉单晶硅片。硅片清洗步骤如下:

a)利用水虎鱼溶液(h2sio4:h2o2=3:1,温度75℃,时间15min)进行原生氧化层的去除和化学氧化层的生长;

b)氧化层去除(hf:hcl:h2o=1:1:15,2min);

c)氧化层生长(hcl:h2o2:h2o=1:1:4,15min);

d)氧化层去除(hf:h2o=1:50,30s);

e)为了减少氧化和污染,清洗后的硅片转移到真空盒中保存。

其次,利用湿法化学氧化法生长超薄氧化硅,对硅片正反两面进行钝化。为了与混合相硅氧化物(mp-siox)区别开来,标记为化学氧化硅(chem-siox)。利用把按上述步骤清洗好的硅片放入61~68wt%的hno3溶液,温度为110~120℃,时间为5~15min,生长厚度为1.4nm的chem-siox。

2.mp-siox/nc-si正面钝化接触薄膜制备

在正反两面已经生长了chem-siox的硅片上,采用等离体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在硅片的正面依次生长氢化微晶氧化硅(15nm)、氢化纳米晶硅(15nm)薄膜,再经过750~950℃高温退火处理,获得n型mp-siox/nc-si叠层钝化接触薄膜,具体工艺如下:

a)氢化微晶氧化硅薄膜生长:以sih4、h2、co2为生长气源,在混合气体中加入ph3作为n型掺杂剂。h2与sih4质量流量比为100~200,co2与sih4质量流量比0.5~2,ph3与sih4质量流量比为0.001~0.01,生长温度200~250℃,生长气压200~500pa,射频功率0.2~0.5w/cm2

b)氢化纳米晶硅薄膜生长:关闭co2生长气源,其余的生长气源和工艺参数及其调节方法相同;

c)mp-siox/nc-si薄膜形成: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高温退火,退火温度750~950℃,时间60~120min。

3.非晶硅正面钝化接触薄膜制备

n型mp-siox/nc-si叠层钝化接触薄膜生长完成以后,利用pecvd在硅片背面依次生长本征氢化非晶硅(a-si:h(i),10nm)、p型氢化非晶硅(a-si:h(p),10nm),具体工艺如下:

a)本征氢化非晶硅薄膜生长:以sih4、h2为生长气源,h2与sih4质量流量比为4~6,生长温度200~230℃,生长气压50~90pa,射频功率0.2~0.5w/cm2

b)p型氢化非晶硅薄膜生长:以sih4、h2为生长气源,在混合气体中加入三甲基硼烷(b(ch3)3,tmb)作为p型掺杂剂。h2与sih4质量流量比为8~16,tmb与sih4质量流量比为10-4~10-3,生长温度200~230℃,生长气压50~90pa,射频功率0.2~0.5w/cm2

4.ito和ag电极制备

利用磁控溅射法生长ito透明导电薄膜和金属银电极,生长温度为200℃。首先,依次在硅片正反两面分别生长厚度80nm和150nm的ito薄膜,然后利用掩膜板在正面ito上溅射一层指叉状、厚度为500nm的ag电极,随后在反面ito上溅射厚度为500nm的ag电极。

5.电池光电性能测试

标准测试条件(am1.5,100mw/cm2,25℃)下,电池的开路电压为0.72v,短路电流密度为32.5ma/cm2,填充因子为67.1%,光电转换效率为15.82%。目前制备的混合相硅氧化物/纳米晶硅正面钝化接触的新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新的效率很低,是因为电池的各部分参数还有优化,比如混合相硅氧化物的光电性能、混合相硅氧化物/纳米晶硅的界面特性等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尽管如此,本发明提出的全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思路,为实现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提供可借鉴的指导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