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3388发布日期:2019-09-21 00:5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到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



背景技术:

目前充电宝已经越来越普遍,由于其物品是为了更加便于使用,许多充电宝都是线与物品合为一体,其充电宝是易耗品,其在储备能量的时候,内部容易产生高温,为了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其外壳是封闭起来的,所衔接的充电头外层是由橡胶材质所包裹起来的,由于橡胶具有一定弹性与反弹力。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蓄电池保护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比如:

在使用衔接头充电时,需要长时间对其进行弯曲,使用完毕将其收回持续充电,其内部的高温容易软化还没回形的弯曲部位,时间一长其便容易断裂,影响使用效果。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在使用衔接头充电时,需要长时间对其进行弯曲,使用完毕将其收回持续充电,其内部的高温容易软化还没回形的弯曲部位,时间一长其便容易断裂,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其结构包括主壳、控制按钮、掰动衔接槽、衔接通电端、凹槽。

所述控制按钮与主壳间隙配合,所述掰动衔接槽嵌入于主壳内部,所述衔接通电端贯穿于掰动衔接槽内部,所述凹槽嵌入于主壳内部,所述掰动衔接槽与凹槽相互贯通。

所述掰动衔接槽包括内掰格、内隔层、内膨护块、外隔层、内膨道,所述内掰格安装于内隔层内部,所述内膨护块贯穿于外隔层内部,所述内膨道安装于外隔层与内隔层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掰格包括倒扣板、内扣道、顶翘护角、反扣板、弹护体、椭压块,所述倒扣板与反扣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椭压块与反扣板相连接,所述反扣板嵌入于弹护体内部,所述顶翘护角安装于内扣道内部,所述倒扣板通过反扣板与弹护体相连接,所述椭压块设有三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翘护角包括叠三角、弹壳、内道、内囊、护条、延托条、展角,所述叠三角与展角相连接,所述叠三角贴合于弹壳外表面,所述内道嵌入于弹壳内部,所述内囊与护条相连接,所述延托条安装于弹壳外表面,所述叠三角设有四个,所述展角设有五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护条包括弯折条、耐磨半体、待胀条、豌豆压体、主角,所述耐磨半体嵌入于弯折条内部,所述主角嵌入于待胀条内部,所述豌豆压体与主角相连接,所述待胀条安装于弯折条外表面,所述耐磨半体呈半弧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椭压块包括软体、内椭体、扁开杆、内压脚、回旋镖角、碰弧,所述内椭体与软体相连接,所述扁开杆嵌入于软体内部,所述内压脚贴合于内椭体内壁,所述回旋镖角贯穿于内椭体内部,所述碰弧贴合于软体内壁,所述扁开杆设有两个,所述内压脚设有两个,所述碰弧为半弧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膨护块包括膨道、限角、延伸层、缓冲托体,所述限角位于膨道内部,所述膨道嵌入于延伸层内部,所述缓冲托体贴合于延伸层外表面,所述限角设有四个,所述缓冲托体为半圆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需要使用该设备时,衔接通电端被拉动弯曲时,将其回弹,其扁开杆将其顶部撑开,由软体将反扣板往上顶,弯折条被折弯,其主角将推动豌豆压体对其待胀条进行挤压待胀条将会膨胀,叠三角将会被拉展开,其展角将对其进行辅助拓展,当其衔接通电端使用完毕需要安装回时,将衔接通电端的端头扣于凹槽内,辅助衔接通电端回位,对其弹护体再次挤压,当内部在储备电量时,对其延伸层进行热涨的推动,其缓冲托体将抵住衔接通电端外表面,让其多加一层防热层,能够在使用该设备,在其导线弯曲时,对其弯角进行一定的防护,其内部散发的热量进一步的隔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掰动衔接槽的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内掰格的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顶翘护角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护条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椭压块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内膨护块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壳-1、控制按钮-2、掰动衔接槽-3、衔接通电端-4、凹槽-5、内掰格-aa1、内隔层-aa2、内膨护块-aa3、外隔层-aa4、内膨道-aa5、倒扣板-1a、内扣道-2a、顶翘护角-3a、反扣板-4a、弹护体-5a、椭压块-6a、叠三角-33w1、弹壳-33w2、内道-33w3、内囊-33w4、护条-33w5、延托条-33w6、展角-33w7、弯折条-55m、耐磨半体-66m、待胀条-77m、豌豆压体-88m、主角-99m、软体-6aa1、内椭体-6aa2、扁开杆-6aa3、内压脚-6aa4、回旋镖角-6aa5、碰弧-6aa6、膨道-aa31、限角-aa32、延伸层-aa33、缓冲托体-aa3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导线受热弯曲断裂的蓄电池保护壳,其结构包括主壳1、控制按钮2、掰动衔接槽3、衔接通电端4、凹槽5。

所述控制按钮2与主壳1间隙配合,所述掰动衔接槽3嵌入于主壳1内部,所述衔接通电端4贯穿于掰动衔接槽3内部,所述凹槽5嵌入于主壳1内部,所述掰动衔接槽3与凹槽5相互贯通。

所述掰动衔接槽3包括内掰格aa1、内隔层aa2、内膨护块aa3、外隔层aa4、内膨道aa5,所述内掰格aa1安装于内隔层aa2内部,所述内膨护块aa3贯穿于外隔层aa4内部,所述内膨道aa5安装于外隔层aa4与内隔层aa2之间。

其中,所述内掰格aa1包括倒扣板1a、内扣道2a、顶翘护角3a、反扣板4a、弹护体5a、椭压块6a,所述倒扣板1a与反扣板4a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椭压块6a与反扣板4a相连接,所述反扣板4a嵌入于弹护体5a内部,所述顶翘护角3a安装于内扣道2a内部,所述倒扣板1a通过反扣板4a与弹护体5a相连接,所述椭压块6a设有三个,所述顶翘护角3a能够在所接触的物体弯曲时,给其一个反弹的力,并且让其有一个弯转的角度,椭压块6a能够在受到外力时膨胀扁曲,由反扣板4a来辅助器外力。

其中,所述顶翘护角3a包括叠三角33w1、弹壳33w2、内道33w3、内囊33w4、护条33w5、延托条33w6、展角33w7,所述叠三角33w1与展角33w7相连接,所述叠三角33w1贴合于弹壳33w2外表面,所述内道33w3嵌入于弹壳33w2内部,所述内囊33w4与护条33w5相连接,所述延托条33w6安装于弹壳33w2外表面,所述叠三角33w1设有四个,所述展角33w7设有五个,所述叠三角33w1能够辅助两个衔接的物体扩大其的伸展间隔,内道33w3能够控制内囊33w4的挤压距离,护条33w5能够让衔接的物体弯曲时,给予一个防护的角度。

其中,所述护条33w5包括弯折条55m、耐磨半体66m、待胀条77m、豌豆压体88m、主角99m,所述耐磨半体66m嵌入于弯折条55m内部,所述主角99m嵌入于待胀条77m内部,所述豌豆压体88m与主角99m相连接,所述待胀条77m安装于弯折条55m外表面,所述耐磨半体66m呈半弧形结构,所述主角99m能够扩大其受力的从而传输,豌豆压体88m能够对其主角99m所给予的力变向传输挤压,耐磨半体66m能够让所接触的外物增大摩擦。

其中,所述椭压块6a包括软体6aa1、内椭体6aa2、扁开杆6aa3、内压脚6aa4、回旋镖角6aa5、碰弧6aa6,所述内椭体6aa2与软体6aa1相连接,所述扁开杆6aa3嵌入于软体6aa1内部,所述内压脚6aa4贴合于内椭体6aa2内壁,所述回旋镖角6aa5贯穿于内椭体6aa2内部,所述碰弧6aa6贴合于软体6aa1内壁,所述扁开杆6aa3设有两个,所述内压脚6aa4设有两个,所述碰弧6aa6为半弧形结构,所述扁开杆6aa3能够在外界物体扁压时限制住距离,回旋镖角6aa5能够在物体失去阻力时及时带动其回位,碰弧6aa6限制了物体回弹的力。

其中,所述内膨护块aa3包括膨道aa31、限角aa32、延伸层aa33、缓冲托体aa34,所述限角aa32位于膨道aa31内部,所述膨道aa31嵌入于延伸层aa33内部,所述缓冲托体aa34贴合于延伸层aa33外表面,所述限角aa32设有四个,所述缓冲托体aa34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延伸层aa33能够根据内部气体的变化而伸缩,限角aa32能够限制物体伸缩的距离,缓冲托体aa34能够对外界所接触的物体形成一个摩擦的力。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当需要使用该设备时,衔接通电端4被拉动弯曲时,原本被挤压的内椭体6aa2将会通过回旋镖角6aa5的支撑力,将其回弹,其扁开杆6aa3将其顶部撑开,由软体6aa1将反扣板4a往上顶,其弹护体5a将把衔接通电端4往上托,其将与耐磨半体66m相接触,弯折条55m被折弯,其主角99m将推动豌豆压体88m对其待胀条77m进行挤压待胀条77m将会膨胀,当弹壳33w2被衔接通电端4拖动往上翘动的同时,叠三角33w1将会被拉展开,其展角33w7将对其进行辅助拓展,让衔接通电端4在使用弯曲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弯角的防护,当其衔接通电端4使用完毕需要安装回时,将衔接通电端4的端头扣于凹槽5内,待胀条77m的气体回跑,辅助衔接通电端4回位,对其弹护体5a再次挤压,当内部在储备电量时,所散发的热量,影响到设备时,热气将会跑入膨道aa31内,对其延伸层aa33进行热涨的推动,其缓冲托体aa34将抵住衔接通电端4外表面,让其多加一层防热层。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