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3377发布日期:2019-09-21 00:50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池密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碱性电池的密封圈。



背景技术:

电池密封圈对电池的防漏和防爆安全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影响电池放电容量的整体性能。

目前电池密封圈安装邻近电池的负极端的位置,具体地,如专利号为CN201120410524.X(授权公告号为CN20225948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碱性锌锰电池防漏结构》,该碱性锌锰电池防漏结构包括负极底盖和密封圈,密封圈中间设有中心孔,周边设有防爆沟,负极底盖的周边设有一圈开口朝向电池外部的沟槽,在沟槽上分布有排气孔,还包括有机胶水层,所述有机胶水层均匀填充在负极底盖的沟槽,并覆盖排气孔;密封圈包括具有中心孔的中心柱体、与电池壳体内周壁相贴合的外周部及连接中心柱体和外周部之间的连接部。

防爆原理为在电池内部积存电池内部积存一定能量时,密封圈防爆结构被冲破,再通过负极底盖上防爆孔泄压,以达到电池不爆炸的目的。上述专利中密封圈上设置有防爆沟,防爆沟的开口朝向远离负极底盖的一侧,而上述专利中的电池容易发生爆炸,其原因之一为密封圈的防爆沟未打开,具体表现为:因受热及电池内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密封圈连接中心柱体及外周部之间的连接部可能会往负极底盖方向延伸,则连接部会发生鼓涨并与负极底盖相抵;原因之二:防爆沟打开了,但是因受热及电池内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密封圈的连接部可能会往负极底盖方向延伸鼓涨而负极底盖上的防爆孔堵住。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密封圈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提高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而达到电池防爆炸目的的电池密封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密封圈,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外周壁邻近中部的位置向外延伸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外边缘具有向电池的负极底盖方向延伸、并能与电池壳体的内周壁部分贴合的外环部,所述连接体在背离电池负极底盖的一侧具有防爆沟,所述防爆沟设置在所述柱体和连接体的连接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在背离防爆沟的一侧设置有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和柱体之间设置有多个沿柱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环状凸缘的内周壁相连,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柱体的外周壁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柱体的径向方向延伸。

加强筋的设置形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有四个,且沿柱体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布置在所述环状凸缘和柱体之间。加强筋的间隔均匀布置,防止出现变形不均匀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

为了方便在后续防爆沟打开后,方便将电池内部泄出的气体和排泄物导出,所述柱体和环状凸缘之间所形成的空间通过所述加强筋分隔形成多个容置槽,所述环状凸缘上在对应容置槽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对应容置槽相连通的开口。这样,一方面方便将电池内部排出的气体和排泄液导出;另一方面,加强筋的间隔布置形成容置槽使得连接体部分形成框架结构,增加了连接体的抗变性刚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密封圈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同时,方便对排泄物和气体进行导向,所述连接体在对应开口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对应开口相连通的排泄槽,所述排泄槽位于所述环状凸缘的外侧。一方面,方便将电池内部泄出的排泄液和气体等通过排泄槽导向;另一方面,排泄槽的设置,能够与环状凸缘、加强筋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密封圈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

为了方便在后续防爆沟打开后,将电池内部泄出气体排出,所述连接体上开设有方便导气、并能与电池负极底盖上的泄气孔相连通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位于所述外环部与所述排泄槽之间,且所述环状凹槽与排泄槽相连通。这样,一方面,方便将电池内部排出的气体导出,另一方面,环形凹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

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气体和排泄物导入至环状凹槽内,所述环状凸缘的外边沿与环状凹槽之间的连接段为自外向内逐渐朝远离防爆沟方向延伸的倾斜段,所述排泄槽开设在所述倾斜段上。

优选地,所述排泄槽有多个,并沿所述柱体的周向间隔布置,并与所述加强筋交错布置。

进一步优选,所述排泄槽有四个,且沿环状凸缘的周向间隔均匀布置,且所述排泄槽沿柱体的径向方向延伸。这样,防止了连接体出现变形不均匀性,提高了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

优选地,所述柱体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供电池的集电体插设的通孔,所述柱体位于所述外环部的中心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密封圈的连接体上的加强筋和环状凸缘设置,使得连接体形成框架结构,增加了密封圈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使连接体能够抵抗密封圈往负极底盖延伸鼓涨,减小电池爆炸的风险;此外,排泄槽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密封圈连接体的抗变形刚性,使得连接体更足以抵抗密封圈往负极底盖延伸鼓涨,即使出现密封圈往负极底盖延伸鼓涨被负极底盖抵住,连接体上加强筋、环状凸缘及排泄槽的巧妙配合,也能够保证畅通泄压,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电池爆炸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圈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密封圈1包括有柱体14,柱体14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供电池的集电体2插设的通孔1a,柱体14的外周壁邻近中部的位置向外延伸有连接体11,连接体11的外边缘具有向电池的负极底盖3方向延伸、并能与电池壳体4的内周壁部分贴合的外环部12,柱体14位于外环部12的中心位置,外环部12的内周壁能与负极底盖3的内周壁部分相抵,参见图1所示。

如图1、图3及图7所示,连接体11在背离电池的负极底盖3的一侧具有防爆沟111,防爆沟111呈环状,且该防爆沟111设置在柱体14和连接体11的连接处;连接体11在背离防爆沟111的一侧设置有环状凸缘112,环状凸缘112位于柱体14的外侧,环状凸缘112和柱体14之间设置有多个沿柱体14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加强筋113,加强筋113沿柱体14的径向方向延伸,且各加强筋113的一端与环状凸缘112的内周壁相连,各加强筋113的另一端与柱体14的外周壁相连接,参见图2、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筋113有四个,且沿柱体14的周向间隔均匀地布置在环状凸缘112和柱体14之间。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柱体14和环状凸缘11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通过四个加强筋113分隔形成4个容置槽114,且环状凸缘112上在对应容置槽114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对应容置槽114相连通的开口11a,方便后续防爆沟111打开后,电池内部泄出的物料和气体会积聚到容置槽114内,开口11a的设置,方便将容置槽114内积聚的排泄物料和气体等导出;此外,连接体11上开设有方便导气、并能与电池的负极底盖3上的泄气孔31相连通的环状凹槽115,环状凹槽115位于外环部12与环状凸缘112之间,且环状凸缘112的外边沿与环状凹槽115的之间的连接段116为自外向内逐渐朝远离防爆沟111方向延伸的倾斜段;倾斜段的设置,更加方便将对应容置槽114内的排泄物和气体通过对应的开口11a排出至环状凹槽115内;为了更好地对排泄物等进行导向,倾斜段上在对应开口11a的位置上开设有与对应开口11a相连通的排泄槽117,排泄槽117与环状凹槽115相连通,且排泄槽117位于环状凸缘112的外侧,并且排泄槽117、环状凸缘112及加强筋113同侧布置。

上述的排泄槽117有多个,并沿柱体14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排泄槽117沿柱体14的径向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的排泄槽117有四个,且沿环状凸缘112的周向间隔均匀布置,并且排泄槽117与加强筋113交错布置。

上述的连接体上的加强筋111、环状凸缘112及排泄槽117的设置形式和位置关系,使得连接体11形成框架结构,增加了密封圈连接体11的抗变形刚性,在密封圈1受热或者电池内部压力的作用,连接体11的框架结构足以抵抗密封圈往负极底盖3延伸鼓涨,即使出现密封圈1往负极底盖3延伸鼓涨而被负极底盖抵住,连接体11上加强筋111、环状凸缘112及排泄槽117的巧妙配合,也能够保证畅通泄压,从而减少电池爆炸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