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26872发布日期:2019-09-06 23:0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本发明还涉及该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而言,降低其通态压降和导通损耗非常关键。与传统的晶闸管相比,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虽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开关速度,但其通态压降较高;mos控制的晶闸管(mct)虽然可以降低其通态压降,但工艺难度较大;基极电阻控制晶闸管(brt)可以解决mct工艺难度大的问题,其通态压降也类似于mct,但由于brt的阴极区较宽,导致其中电流分布不均匀,无法保证器件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亟需开发一种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结构(以下简称ie-bi-mct),以采用更小的元胞尺寸,有效利用igbt的闩锁效应,使器件具有很低的通态压降和较快的关断速度,且制作工艺与igbt兼容,能够更好地满足高压大功率开关的应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器件结构难以有效降低器件通态压降和提高关断速度,不能满足高压大功率开关的应用要求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种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整个器件以n-漂移区作为衬底,n-漂移区上方中央设置有p基区,p基区上方中央设置有n+阴极区;p基区四周环绕设置有ncs层,ncs层上部靠外设置有p++分流区,p++分流区上表面的铝层与n+阴极区上表面的铝层相连构成阴极电极k;部分n+阴极区、p基区、ncs层及部分p++分流区的上表面共同设置有一层栅氧化层,在栅氧化层上表面设置有重掺杂的多晶硅层,该多晶硅层作为栅极g;在阴极电极k与栅极g之间设置有磷硅玻璃层;

n-漂移区下表面设置有nfs层,nfs层下表面设置有p+阳极区,p+阳极区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层的金属化阳极a。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该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具体实施:

步骤1:选用原始的高阻区熔中照硅单晶抛光片作为n-漂移区;在经过处理的n-漂移区下表面,先采用磷离子注入,退火兼推进,在下表面形成nfs层;

步骤2:对步骤1处理后的硅片进行干-湿-干氧化,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硼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硼离子注入及高温退火兼推进,形成p基区;

步骤3:去掉步骤2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重新进行干氧氧化,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淀积形成多晶硅层,并掺杂;

步骤4:通过光刻形成ncs层的磷离子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p基区窗口进行磷离子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cs层;

步骤5:在步骤4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n+阴极区的磷离子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ncs层窗口进行磷离子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阴极区;

步骤6:在步骤5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p++分流区的硼离子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n+阴极区窗口进行硼离子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p++分流区;

步骤7:在步骤6处理后的硅片的下表面采用硼离子注入及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p+阳极区;

步骤8:淀积磷硅玻璃,并在高温下回流实现元胞表面平整化;

步骤9:在步骤8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淀积金属铝层,下表面依次溅射铝、钛、镍、银四层金属化膜,经合金化后形成多层金属化的金属化阳极a;

步骤10:最后对步骤9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甩聚酰亚胺膜,通过光刻形成栅极的压焊区图形,并进行聚酰亚胺固化处理,表面钝化保护,即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ie-bi-mct结构设计巧妙,使器件具有很低的通态压降和较快的关断速度,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工艺成本低,便于推广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ie-bi-mct的基本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沿x=0.0μm处的纵向电场强度分布曲线;

图3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曲线;

图4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导通特性曲线;

图5a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下的开关特性曲线;

图5b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高温(400k)下的开关特性曲线;

图6a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开通时的电子电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沿n+阴极区下方p基区方向横向剖分);

图6b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关断时电子电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沿n+阴极区下方p基区方向横向剖分);

图7是本发明的ie-bi-mct与传统igbt在高温(400k)下关断损耗与通态压降的折中对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发明的ie-bi-mct的基本结构是,整个器件以n-漂移区作为衬底,n-漂移区上方中央设置有p基区,p基区上方中央设置有n+阴极区;p基区四周环绕设置有ncs层(即n载流子存储层),ncs层上部靠外设置有p++分流区,p++分流区上表面的铝层与n+阴极区上表面的铝层相连构成阴极电极k;部分n+阴极区、p基区、ncs层及部分p++分流区的上表面共同设置有一层栅氧化层(即sio2材料层),在栅氧化层上表面设置有重掺杂的多晶硅层,该多晶硅层作为栅极g;在阴极电极k与栅极g之间设置有磷硅玻璃层(即psg材料层),该psg材料层用于实现阴极电极k与栅极g之间的隔离;

n-漂移区下表面设置有nfs层(即n场阻止层),nfs层下表面设置有p+阳极区,p+阳极区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层的金属化阳极a。

由图1可见,本发明ie-bi-mct的主结构是由n+阴极区、p基区、n-漂移区、nfs层和p+阳极区组成的晶闸管,p++分流区被ncs层包围,并环绕在p基区外围,p++分流区与n+阴极区通过铝层相连形成阴极;重掺杂的多晶硅层与其下方的栅氧化层和ncs层、p基区分别形成pmos和nmos,由同一栅极电压控制。

p++分流区与p基区的间距(d)对该结构的影响很大。d越大,导通特性越好,阻断特性越差,d的取值范围是1μm~2μm。

n载流子存储(ncs)层的浓度对其特性影响很大。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越高,导通特性越好,但阻断特性越差。载流子存储(ncs)层的浓度取值范围是1×1016cm-3~2×1016cm-3

需要对n载流子存储(ncs)层与p基区交叠的宽度进行精确控制。ncs层与p基区交叠的宽度越大,导通特性越好,阻断特性越差。ncs层与p基区交叠的宽度取值范围是0~0.5μm。

n+阴极区注入窗口对该结构的影响很大。注入窗口越大,通态压降越低,但关断损耗会增大。n+阴极区注入窗口的取值范围是5~15μm。

本发明的电子注入增强型双模式mos控制晶闸管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具体实施:

步骤1:选用原始的高阻区熔中照硅单晶抛光片作为n-漂移区;在经过处理的n-漂移区下表面,先采用磷离子(p+)注入,退火兼推进,在下表面形成nfs层(n场阻止层);

步骤2:对步骤1处理后的硅片进行干-湿-干氧化,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硼离子(b+)注入窗口,然后采用硼离子注入及高温退火兼推进,形成p基区;

步骤3:去掉步骤2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重新进行干氧氧化,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淀积(cvd)形成多晶硅层,并掺杂;

步骤4:通过光刻形成ncs层(即n载流子存储层)的磷离子(p+)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p基区窗口进行磷离子(p+)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cs层;

步骤5:在步骤4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n+阴极区的磷离子(p+)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ncs层窗口进行磷离子(p+)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阴极区;

步骤6:在步骤5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p++分流区的硼离子(b+)注入窗口,同时利用光刻胶掩蔽n+阴极区窗口进行硼离子(b+)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p++分流区;

步骤7:在步骤6处理后的硅片的下表面采用硼离子(b+)注入及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p+阳极区;

步骤8:淀积磷硅玻璃(psg),并在高温下回流实现元胞表面平整化;

步骤9:在步骤8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淀积金属铝层,下表面依次溅射铝、钛、镍、银四层金属化膜,经合金化后形成多层金属化的金属化阳极a;

步骤10:最后对步骤9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甩聚酰亚胺膜,通过光刻形成栅极的压焊区图形,并进行聚酰亚胺固化处理,表面钝化保护,即成。

由上可见,本发明方法在制备过程中,该结构正面元胞共需要进行四次离子注入。第一次是硼离子(b+)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在表面中央形成p基区;第二次是在p基区两侧分别进行磷离子(p+)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形成ncs层;第三次是在p基区表面中央进行进行磷离子(p+)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形成n+阴极区;第四次是在ncs层表面进行硼离子(b+)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在其表面形成p++分流区。n+阴极区和p++分流区上方均设有阴极k。该结构背面依次有nfs层和p+阳极区,分别通过首次磷离子(p+)注入和最后一次硼离子(b+)注入依次在n-区下表面和nfs层下表面形成。导通期间发生闩锁效应,能显著降低器件的通态压降,使单元胞最大可关断电流为150a/cm2约为额定电流密度的5倍。

本发明的ie-bi-mct的工作原理是:

当在栅极g加的正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n沟道形成,电子从n+阴极区注入到n-漂移区,使n-漂移区电位下降,于是p+阳极区开始向n-漂移区注入空穴。由于ncs层对空穴的阻挡作用,空穴除了与n沟道过来的电子复合外,会在ncs层下方积累。在低阳极电流密度下,ie-bi-mct按igbt模式工作;随着阳极电流密度增加,当p基区横向电阻上的压降超过p基区与n+阴极区形成的pn+结的开启电压时,ie-bi-mct发生闩锁,主晶闸管开通,从而使器件的通态压降大大降低,此时器件按晶闸管模式工作。ncs层有助于产生电子注入增强效应,加快igbt闩锁,使器件由igbt模式快速过渡到晶闸管模式。

当栅极g加负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p沟道形成,将p基区与p++分流区连通,空穴通过p沟道抽取,器件快速关断。在正向阻断状态下,需要加-5v栅压使p沟道导通,为空穴电流提供通路,以降低漏电流。

前述的p沟道和n沟道是器件工作时的区域,在图1中未标注。

为了评价本发明的ie-bi-mct的特性,以6.5kv电压等级为例,利用仿真软件对上述的ie-bi-mct结构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导通特性、开关特性分别进行仿真如下。

1、正向阻断特性

参照图2,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沿x=0.0μm处的纵向电场强度分布仿真曲线。可见,电场强度呈梯形分布,在高温下的电场强度与横坐标围城的面积增加,导致器件的阻断电压增大。

参照图3,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曲线。在阳极电流密度为0.04a/cm2时,常温下的阻断电压为7600v,高温(400k)下阻断电压为8000v。

2、导通特性

参照图4,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导通特性曲线。在阳极电流密度为30a/cm2时,常温(300k)下对应的通态压降为3.3v;高温(400k)下对应的通态压降为3.6v,且零温度系数点(ztc)较低。

3、开关特性

参照图5a和图5b,是在测试条件为母线电压ucc=3600v,栅极电阻rg=33ω,门极电压vge=±15v,寄生电感l1=6μh,负载电感l0=880μh)的开关特性曲线。图5a是常温(300k)下的开关特性曲线,图5b是高温(400k)下的开关特性曲线。在t=2.1μs时,栅极加15v电压,器件开通;在t=9μs时,栅极加-15v电压,器件关断。

参照图6a,是开通时电子电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沿n+阴极区下方p基区横向剖分)。可见,随时间变化,p基区的电子电流密度逐渐增大,说明晶闸管导通;

参照图6b,是本发明的ie-bi-mct在关断时电子电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沿n+阴极区下方p基区方向横向剖分)。可见,加负栅压后器件开始关断,p基区中的电子电流密度逐渐降低,晶闸管关断。

参照图7,是本发明的ie-bi-mct与传统igbt在高温(400k)下关断损耗与通态压降的折中曲线对比图,圆形黑点代表不同n+阴极区扩散窗口时的关断损耗与通态压降的关系。可见,随n+阴极区扩散窗口增加,关断损耗增加,通态压降降低。方形黑点代表传统igbt关断损耗与通态压降的关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