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5505发布日期:2020-05-19 20:4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层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层叠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以相互层叠状态组装的一对壳体(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分别收纳于两壳体的端子零件(第1端子零件及第2端子零件)。两壳体分别具有能将端子零件插入的腔(第1腔及第2腔)。

两壳体分别形成为卡止端子零件的能挠曲的矛状部(第1矛状部及第2矛状部)在组装时对置的对置面(第1对置面及第2对置面)露出。两壳体的矛状部分别从位于对置面的前后中央部的基部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在面对腔的顶端部具有能与端子零件抵接的卡止面(第1卡止面及第2卡止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在端子零件作用向后方的过大的拔出力时,矛状部在其基部压弯,有可能卡止面相对于端子零件的勾卡量减少,从而矛状部的保持力下降。对此,通过将矛状部的基部加厚来加强,从而能够防止基部的压弯。但是,在上述的层叠连接器中,矛状部的基部在对置面露出,因此当仅仅在基部实施加厚时,则变为与层叠对方的壳体干涉的位置关系,需要使层叠连接器的高度尺寸增大加厚量等,有时难以设计加强结构。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情况完成的,以提供能够使矛状部的保持力提高的层叠连接器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层叠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相互层叠的一对壳体,所述一对壳体分别具有能将端子零件插入的腔、和突出到所述腔内而将所述端子零件卡止的能挠曲的矛状部,在所述矛状部中,成为挠曲动作的支点的基部在所述一对壳体的在层叠方向对置的对置面露出,各个壳体的所述矛状部的所述基部具有在所述一对壳体层叠的状态下在所述层叠方向重叠的部分。

各个壳体的矛状部的基部具有在一对壳体层叠的状态下在层叠方向重叠的部分,能够由该重叠的部分将矛状部的基部加强,因此能够不使层叠连接器在层叠方向大型化地将矛状部的保持力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层叠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层叠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y-y线剖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看第1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第1矛状部和其周边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看第2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第1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也可以为,各个壳体的矛状部背对背地配置,所述矛状部从基部到顶端部呈悬臂状延伸,在基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朝向层叠对方的壳体突出而形成所述重叠的部分的突出部,在顶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将端子零件卡止的卡止部。例如在端子零件作用拔出力时,与卡止部处于对角状的突出部能够牢固地接收施加于矛状部的应力,因此矛状部以向拔出方向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外方(参照图6的箭头)弯曲的方式变形,能够防止基部压弯。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具备相互层叠的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和分别收纳于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的多个第1端子零件60a及第2端子零件60b。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2的左侧作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以图1~图5的上下方向为基准。

第1壳体10a是位于下侧的壳体,如图5所示,呈扁平形状,在上表面具有与层叠对方的第2壳体10b对置的第1对置面11a。第1壳体10a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板片状的第1壳体锁定部12a。

如图2所示,第1壳体10a具有能将第1端子零件60a插入的多个第1腔13a。各第1腔13a以由第1隔壁14a隔开的状态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

第1壳体10a在前壁部分具有与各第1腔13a连通的多个第1插通口15a。当层叠连接器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安装于对方连接器的未图示的对方第1端子的接头通过各第1插通口15a而进入对应的第1腔13a内。

如图5所示,第1壳体10a在第1对置面11a具有第1架设部16a,第1架设部16a以在宽度方向横跨各第1腔13a的方式延伸,与各第1隔壁14a的上端连结。第1架设部16a呈带板状,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突出设置有与在前后大致中央部配置的第1架设部16a的前方连续设置的多个第1检测部17a,多个第1检测部17a与在宽度方向每隔一个配置的各第1隔壁14a的上端连结。如图2所示,各第1检测部17a呈方块状,在上表面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第1检测面18a,在前表面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第1防脱面19a。如后所述,第1检测部17a具有如下功能:对收纳于层叠对方的第2壳体10b中的第2端子零件60b的半插入状态进行检测,并且防止第2端子零件60b脱离。

如图4所示,各第1隔壁14a中、未连结第1检测部17a的其他的每隔一个配置的第1隔壁14a在相邻的第1检测部17a间的上端具有从前后的相邻部分降低一级的第1凹部21a。后述的第2检测部17b能进入第1凹部21a。

如图5所示,第1壳体10a在与各第1腔13a对应的位置具有与各第1检测部17a的前端连成一体的第1基部22a,并具有从第1基部22a到第1顶端部23a呈悬臂状突出的多个第1矛状部24a。各第1矛状部24a的包括第1基部22a的整体在第1对置面11a露出。各第1矛状部24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对应的第1隔壁14a或者第1壳体10a的端壁连结成一体。

如图5及图6所示,第1矛状部24a在第1基部22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6的右侧)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第1突出部25a。第1突出部25a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的肋状形态。第1突出部25a的上表面大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第1矛状部24a在第1基部22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相对于第1突出部25a的上端面降低一级的第1凹部26a。

如图2所示,第1矛状部24a的上表面中、第1基部22a与第1顶端部23a之间朝向前方以下坡倾斜地配置。第1矛状部24a的下表面以进入对应的第1腔13a的方式从后端部降低一级后朝向前方大致笔直延伸地配置。

第1矛状部24a的第1顶端部23a形成为进入第1腔13a内的形态,下表面大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上表面呈大致山型突出地配置。第1矛状部24a的第1顶端部23a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一角具有切成方形凹状的形态的第1卡止部27a。第1卡止部27a能够与第1端子零件60a的后述的第1卡止突出部63a卡止。另外,第1矛状部24a从第1端子零件60a的后述的第1卡止突出部63a受到的剪切力在第1卡止突出部63a的后方由从第1顶端部23a到第1基部22a的前后方向的区域s接受。

第1端子零件60a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如图2及图8所示,在前部具有方筒状的第1主体部61a,在比第1主体部61a靠后方具有与电线w1的端部电气及机械连接的第1筒部62a。第1主体部61a在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1卡止部27a位于的一侧)具有向上方鼓出的形态的第1卡止突出部63a。

第2壳体10b是位于上侧的上壳体,如图7所示,呈扁平形状,下表面成为与层叠对方的第1壳体10a对置的第2对置面11b。

如图1所示,第2壳体10b在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呈悬臂状突出的能挠曲的锁臂28。第2壳体10b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在前后隔开间隔的多个第2壳体锁定部12b。通过各第2壳体锁定部12b与对应的第1壳体锁定部12a弹性地卡止,从而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保持为合体状态。另外,通过处于合体状态的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从而锁臂28将对方连接器弹性地卡止,保持为限制与对方连接器脱离的状态。

第2壳体10b具有与第1腔13a同样的形态的第2腔13b、与第1隔壁14a同样的形态的第2隔壁14b、与第1插通口15a同样的形态的第2插通口15b、与第1架设部16a同样的形态的第2架设部16b、与第1检测部17a同样的形态的第2检测部17b、与第1凹部21a同样的形态的第2凹部21b、以及与第1矛状部24a同样的形态的第2矛状部24b。

如图2所示,第2检测部17b具有与第1防脱面19a同样的形态的第2防脱面19b、及与第1检测面18a同样的形态的第2检测面18b。如图7所示,第2矛状部24b具有与第1基部22a同样的形态的第2基部22b、与第1顶端部23a同样的形态的第2顶端部23b、与第1突出部25a同样的形态的第2突出部25b、与第1凹部26a同样的形态的第2凹部26b、以及与第1卡止部27a同样的形态的第2卡止部27b。

但是,关于配置,第2壳体10b的所述部分的上下朝向与第1壳体10a的相当部分的上下朝向相反。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处于合体状态时,第2架设部16b以嵌合状态配置于第1架设部16a的前方或者后方(参照图2),使第2检测部17b进入第1凹部21a,使第1检测部17a进入第2凹部21b(参照图4)。这样,通过第1架设部16a及第2架设部16b在前后方向啮合,第1检测部17a及第2检测部17b在宽度方向啮合,从而可限制处于合体状态的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沿着第1对置面11a及第2对置面11b错位。

而且,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处于合体状态时,各第2矛状部24b与各第1矛状部24a背对背地配置,各第2矛状部24b的第2突出部25b嵌入到各第1矛状部24a的第1凹部26a,将各第1矛状部24a的第1突出部25a嵌入到各第2矛状部24b的第2凹部26b。由此,各第2矛状部24b的第2突出部25b的顶端部(突出方向的顶端部)及各第1矛状部24a的第1突出部25a的顶端部(突出方向的顶端部)从沿着第1对置面11a及第2对置面11b的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观看以交替啮合的方式配置(参照图3)。换句话讲,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处于合体状态时,各第2矛状部24b的第2突出部25b的顶端部及各第1矛状部24a的第1突出部25a的顶端部以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2端子零件60b为与第1端子零件60a相同的形状,如图2所示,与电线w2的端部连接,以与第1端子零件60a上下反向的姿势插入到第2腔13b,与第2矛状部24b卡止。第2端子零件60b具有与第1主体部61a同样的形态的第2主体部61b、与第1筒部62a同样的形态的第2筒部62b、以及与第1卡止突出部63a同样的形态的第2卡止突出部63b。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及作用。

在组装时,第1端子零件60a从后方插入到第1壳体10a的第1腔13a。在第1端子零件60a插入到第1腔13a的过程中,第1卡止突出部63a与第1矛状部24a干涉,第1矛状部24a以第1基部22a为支点向上方挠曲变形。当第1端子零件60a正规插入到第1腔13a时,第1矛状部24a弹性地复原,第1顶端部23a的第1卡止部27a能与第1卡止突出部63a的后端抵接地配置。由此,一次性卡止为防止第1端子零件60a脱离第1腔13a的状态。同样,第2端子零件60b插入到第2壳体10b的第2腔13b,利用第2卡止部27b一次性卡止为防脱的状态。

接着,第1对置面11a及第2对置面11b在上下方向面对,在该状态下,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接近并相互合体。在此,假设当第1端子零件60a未正规插入到第1腔13a而以半插入状态停留时,则第2检测部17b的第2检测面18b抵接于第1主体部61a的上表面,在第1对置面11a与第2对置面11b之间形成间隙,限制第2检测部17b向第1凹部21a进入。同样,当第2端子零件60b未正规插入到第2腔13b而以半插入状态停留时,则第1检测部17a的第1检测面18a抵接于第2主体部61b的下表面,在第1对置面11a与第2对置面11b之间形成间隙,限制第1检测部17a向第2凹部21b进入。由此,能够检测第1端子零件60a或者第2端子零件60b处于半插入状态。

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正规保持为合体状态时,第1检测部17a进入对应的第2凹部21b,第1检测部17a与插入到夹着该第2凹部21b相邻的第2腔13b中的两个第2端子零件60b对位,第1检测部17a的第1防脱面19a从后方抵接于两个第2端子零件60b的第2主体部61b并能与其卡止地配置(参照图2及图4)。同样,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正规保持为合体状态时,第2检测部17b进入对应的第1凹部21a,第2检测部17b与插入到夹着该第1凹部21a相邻的第1腔13a中的两个第1端子零件60a对位,第2检测部17b的第2防脱面19b从后方抵接于两个第1端子零件60a的第1主体部61a并能与其卡止地配置。由此,第1端子零件60a及第2端子零件60b确实地保持于第1腔13a及第2腔13b。

但是,例如在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成为合体状态前,当与第1端子零件60a连接的电线w1被向后方拉拽时,则在第1卡止突出部63a和第1卡止部27a的卡止区域产生应力,第1基部22a压弯,有可能第1卡止突出部63a和第1卡止部27a的勾卡量减少。但是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第1矛状部24a能够在从第1基部22a到第1顶端部23a的宽广范围的区域s接受第1卡止突出部63a的剪切力,而且第1基部22a具有第1突出部25a而被加强,因此第1基部22a难以压弯,能够维持第1卡止突出部63a和第1卡止部27a的预定的勾卡量。同样,即使在第2端子零件60b作用向后方的拔出力,通过从第2基部22b到第2顶端部23b的区域和第2突出部25b,第2基部22b难以压弯,因此能够维持第2卡止突出部63b和第2卡止部27b的预定的勾卡量。

而且,在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位于合体状态时,第1突出部25a及第2突出部25b具有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重叠的部分,因此层叠连接器也不会由于第1突出部25a及第2突出部25b的原因而在上下方向大型化。

另外,当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处于合体状态时,即使第1矛状部24a及第2矛状部24b背对背地配置,但通过第1基部22a的第1突出部25a嵌入到第2凹部26b,且第2基部22b的第2突出部25b嵌入到第1凹部26a,从而能够没有阻碍地实现第1矛状部24a及第2矛状部24b的加强结构。

而且,因为第1突出部25a及第2突出部25b配置于第1基部22a及第2基部22b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第1突出部25a的情况下为宽度方向的一侧),第1卡止部27a及第2卡止部27b配置于第1顶端部23a及第2顶端部23b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第1卡止部27a的情况下为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以与第1卡止部27a及第2卡止部27b位于对角的第1突出部25a及第2突出部25b能够牢固地接受由于电线w1、w2的拉拽等引起的应力,第1矛状部24a及第2矛状部24b以向作为电线w1、w2的拉拽方向的后方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外方(参照图6的箭头)弯曲的方式变形,能够防止第1基部22a及第2基部22b压弯。

<其他实施例>

以下,简单说明其他实施例。

(1)层叠连接器包括一对壳体(第1壳体及第2壳体),也可以将三个以上壳体层叠而构成。

(2)也可以为,第1矛状部及第2矛状部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位于合体状态时不背对背地配置,而在宽度方向(沿着对置面的方向)错开间距地配置。

(3)在上述(2)中,也可以为,第1基部及第2基部在上下方向重叠的部分遍及第1矛状部及第2矛状部的全宽而设置。

(4)也可以为,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处于合体状态时,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遍及上下方向(层叠方向)的全高而重叠地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a:第1壳体

10b:第2壳体

11a:第1对置面

11b:第2对置面

13a:第1腔

13b:第2腔

22a:第1基部

22b:第2基部

23a:第1顶端部

23b:第2顶端部

24a:第1矛状部

24b:第2矛状部

25a:第1突出部

25b:第2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