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16629发布日期:2020-03-17 20:0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电源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端子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传输大电流的电源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源端子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源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对接形成电性连接的一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通过一螺栓相互锁定,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一第一基体,所述第一基体呈平板状设置,所述第一基体包括相设置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一第二基体,所述第二基体呈平板状设置,所述第二基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所述顶面向上抵接所述下表面。然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通过所述螺栓相互锁定,如果锁合力小,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容易彼此脱离而没有导接在一起,造成出现瞬断现象;如果锁合力较大,容易使得所述第一基体以及所述第二基体的两端容易翘起来,导致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容易影响大电流的传输。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源端子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面积的电源端子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源端子组件,包括:一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主体以及导接于所述第一主体的至少一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一主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接件设有一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且导接于所述主体,自所述第一安装部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从所述第一表面朝所述第二表面延伸设置;一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形成电性连接,设有一第二主体以及导接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至少一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三表面与一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向上接触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导接件设有一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且导接于所述第二主体,自所述第二安装部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从所述第四表面朝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弹臂向上弹性抵接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二主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对接前,所述第一弹臂向下越过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弹臂向上越过所述第三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以及所述第二主体均呈平板状设置,所述第一弹臂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弹臂向上弹性抵接所述第二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结构相同,应用同一套模具成形。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第二导接件均为下料式结构,所述第一导接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下凹设的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部向下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主体具有自所述第四表面向上凹设的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安装部向上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安装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安装部向上抵接所述第一主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一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且向下抵接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弹臂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基部的至少一侧向下抵接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一第二基部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且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弹臂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基部的至少一侧向上抵接所述第四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错位设置,且彼此不相互接触。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触。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设有上下贯穿的一第一通槽,所述第一弹臂向下穿过所述第一通槽且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主体设有上下贯穿的一第二通槽,所述第二弹臂向下穿过所述第二通槽且弹性抵接所述第二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件设置多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导接件具有朝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接件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接件的所述第一弹臂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二导接件设置多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导接件具有朝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接件的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形成间隙。进一步,所述电源端子组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固持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分别设有至少一锁固孔,所述固持件插入所述锁固孔锁定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进一步,所述固持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接单元,所述第一导接单元包括左右并排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以及左右并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所述固持件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弹臂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臂向后延伸形成,所述固定件左右两侧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弹臂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臂向前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单元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的数量相同,且上下一一对应。进一步,所述固持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接单元,所述第二导接单元包括前后并排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以及前后并排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所述固持件前后两侧中的一侧,所述第一弹臂向左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臂向右延伸形成,所述固定件前后两侧中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弹臂向右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臂向左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一前端面,所述第一弹臂向前越过所述前端面且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一后端面,所述第二弹臂向后越过所述后端面且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一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后方且与所述第一主体相导接,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二线缆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前方且与所述第二主体相导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源端子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所述第一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相互对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所述第二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一导接件的所述第一弹臂从所述第一主体朝所述第二主体延伸且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导接件的所述第二弹臂从所述第二主体朝所述第一主体延伸且向上弹性抵接所述第一主体,除了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本身的接触面积之外,还增加了所述第一导接件的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主体的接触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导接件的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第一主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大电流的传输,且稳定的电性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源端子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中第一导接件以及第二导接件安装后的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电源端子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图7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沿c-c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0为图9中沿d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7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图11中第一导接件以及第二导接件安装后的主视图;图13为图12中e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2中f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源端子组件100前端方向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第一端子1第一主体11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前端面113左端面114右端面115第一凹槽116第一通槽117第一固线部12第一导接件13第一安装部131第一基部1311第一定位部1312第一弹臂132第一接触部1321第一凸起133第一线缆14第二端子2第二主体21第三表面211第四表面212后端面213第二凹槽214第二通槽215第二固线部22第二导接件23第二安装部231第二基部2311第二定位部2312第二弹臂232第二接触部2321第二凸起233第二线缆24第一锁固孔h1第二锁固孔h2固持件3螺钉31螺母3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电源端子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源端子组件100包括一第一端子1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1对接形成电性连接的一第二端子2,所述第一端子1向下贴合所述第二端子2而两者对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分别设有至少一锁固孔,其中所述第一端子1上的所述锁固孔为第一锁固孔h1,所述第二端子2上的所述锁固孔为第二锁固孔h2,所述电源端子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固持件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持件3均设置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上也分别只设有一个所述锁固孔。所述第一锁固孔h1向下对齐所述第二锁固孔h2,所述固持件3穿过所述第一锁固孔h1与所述第二锁固孔h2,而将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相互锁定。为了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定义前后方向为x方向、左右方向为y方向,上下方向为z方向,所述前后方向x、所述左右向y及所述上下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包括一第一主体11、多个第一导接件13、一第一固线部12及一第一线缆14。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主体11为金属材料制成,呈平板状设置,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11和一第二表面11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左端面114和一右端面115以及一前端面113,所述第一表面11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的上方,所述前端面113上下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以及左右连接所述左端面114和右端面115。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锁固孔h1设于所述第一主体11,且上下贯穿所述第一主体11,所述第一锁固孔h1大致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中部位置。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主体11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16,所述第一凹槽116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1以及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凹槽116位于所述前端面113的后方,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左右两侧,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对齐设置,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的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关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锁固孔h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间隔且相互平行设置。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导接于所述第一主体11。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接件13为金属板材下料成型,包括一第一安装部131,所述第一安装部131安装且导接于所述第一主体11,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1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左右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部131具有一第一基部1311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1311向下延伸的一第一定位部1312,每一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通过铆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11,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焊接、镭射等方式将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与所述第一主体11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基部1311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的前后两侧向下抵接所述第一表面111。所述第一锁固孔h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在左右方向上同样间隔且相互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部1311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的前后两侧中的一侧向下抵接所述第一表面111即可。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自所述第一基部1311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132,且所述第一弹臂132从所述第一表面111朝所述第二表面112延伸且向前越过所述前端面113,所述第一弹臂132设有一第一接触部1321,所述第一接触部1321位于所述前端面113的前方。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对接前,所述第一接触部1321向下越过所述第二表面112。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线部12向前一体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即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一固线部12为同一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固线部12固定所述第一线缆14,如此,所述第一线缆14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后方并与所述第一主体11电性连接。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包括一第二主体21、多个第二导接件23、一第二固线部22及一第二线缆24。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主体21为金属材料制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表面211以及所述第四表面212、以及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所述第三表面211与第四表面212的一后端面213,所述第三表面211位于所述第四表面212的上方,所述第一基部1311位于所述后端面213的前方,所述第三表面211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穿过所述第二表面112向下抵接于所述第三表面211,所述第一接触部1321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三表面211。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锁固孔h2设于所述第二主体21,且上下贯穿所述第二主体21,所述第二锁固孔h2大致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1的中部位置。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主体21设有多个第二凹槽214,所述第二凹槽214上下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11以及所述第四表面212,所述第二凹槽214位于所述后端面213的前方,多个所述第二凹槽2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凹槽214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锁固孔h2对齐设置,所述第二锁固孔h2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凹槽214关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对称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分别一一上下对应,且所述第二凹槽214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116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连通,但所述第二凹槽214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116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设置,即不是完全上下对齐设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导接于所述第二主体21。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导接件23为金属板材下料成型,包括一第二安装部231,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安装且导接于所述第二主体21,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右两侧,且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锁固孔h2对齐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131与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对齐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具有一第二基部2311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2311向下延伸的一第二定位部2312,每一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且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触且形成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通过铆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主体21,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焊接、镭射等方式将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与所述第二主体21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基部2311于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的前后两侧向下抵接所述第四表面21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部2311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的前后两侧中的一侧向下抵接所述第四表面212即可。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自所述第二基部2311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232,所述第二弹臂232从所述第四表面212朝所述第三表面211延伸且向后越过所述后端面213,所述第二弹臂232设有一第二接触部2321,所述第二接触部2321位于所述后端面213的后方。在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对接前,所述第二接触部2321向上越过所述第三表面211。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固线部22向前一体连接所述第二主体21,即所述第二主体21与所述第二固线部22为同一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固线部22固定所述第二线缆24,所述第二线缆24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1的前方并与所述第二主体21电性连接。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所述固持件3包括一螺钉31以及与所述螺钉31配合的一螺母32,所述螺钉31插入所述第一锁固孔h1以及所述第二锁固孔h2与所述螺母32锁定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二主体21。如图7至图14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电源端子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1还包括多个第一通槽117,所述第一通槽117均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12,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与多个所述第一通槽117分别围设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16与所述第一通槽117均设置四个,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与一个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左侧,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与一个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右侧,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与一个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前侧,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与一个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的后侧,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与所述第一通槽117在前后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互不连通,且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位于对应侧所述第一通槽117的前侧,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位于对应侧所述第一通槽117的后侧,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前后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与所述第一通槽117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互不连通,所述第一锁固孔h1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6的左侧,所述第一锁固孔h1前后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通槽117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6的右侧。如图9、图10和12图所示,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弹臂132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前后两侧的所述第一弹臂132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凹槽116朝对应的所述第一通槽117延伸,其相应的所述第一接触部1321穿过所述第一通槽117。如图8、图12和图13所示,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分为四组,每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固定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凹槽116,每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穿过同一所述第一通槽117。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导接件13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基部1311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凸起133,每一组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凸起133抵接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基部1311,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弹臂132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1321之间形成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凸起133也可以设置一个。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主体21还包括多个第二通槽215,所述第二通槽215均上下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11与所述第四表面212,多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多个所述第二通槽215分别围设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214与所述第二通槽215均设置四个,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一个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侧,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一个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右侧,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一个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前侧,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与一个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后侧;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左右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二凹槽214与所述第二通槽215在前后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互不连通,所述第二锁固孔h2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4的左侧,所述第二锁固孔h2前后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4的右侧;位于所述第一锁固孔h1前後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二凹槽214与所述第二通槽215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互不连通,所述第二锁固孔h2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4的前侧,所述第二锁固孔h2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通槽215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4的后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固孔h1或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前后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与所述第二凹槽214在上下方向上互不连通,在左右方向上完全错开设置,而所述第一通槽117与所述第二通槽215在上下方向上互不连通,在左右方向上完全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锁固孔h1或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右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6与所述第二凹槽214在上下方向上互不连通,在前后方向上完全错开设置,而所述第一通槽117与所述第二通槽215在上下方向上互不连通,在前后方向上完全错开设置。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导接件13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第一锁固孔h1或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前后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在左右方向上错位设置且不相互接触;所述第一锁固孔h1或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右两侧中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31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且不相互接触。如图8、图12和图14所示,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的左右两侧的每一所述第二弹臂232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位于所述第二锁固孔h2前后两侧的每一所述第二弹臂232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凹槽214朝对应的所述第二通槽215延伸,其相应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321穿过所述第二通槽215。如图8、图10和图14所示,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分为四组,每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定位部2312固定于同一个所述第二凹槽214,每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穿过同一所述第二通槽215。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二导接件23还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2311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凸起233,每一组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凸起233抵接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基部2311,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弹臂232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321之间形成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凸起233也可以设置一个。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固持件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接单元,所述第一导接单元包括左右并排的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以及左右并排的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所述固持件3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向所述前端面113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向所述后端面213延伸形成,所述固定件左右两侧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向所述后端面213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向所述前端面113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单元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与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数量相同,且上下一一对应。所述固持件3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接单元,所述第二导接单元包括前后并排的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以及前后并排的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所述固持件3前后两侧中的一侧,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向所述左端面114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向所述右端面115延伸形成,所述固定件前后两侧中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向所述右端面115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向所述左端面114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单元的多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与多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数量相同,且上下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导接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导接单元朝逆时针方向围设于所述固持件3均匀交错分布。如图7、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的结构相同,换句话说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的构造、形状、大小相同,如此制造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可为同一套模具,如此可以节省制造成本。综上所述,本发明电源端子组件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端子1设有所述第一主体11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所述第一导接件13,所述第二端子2与所述第一端子1相互对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2设有所述第二主体21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主体21的所述第二导接件23,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从所述第一主体11朝所述第二主体21延伸且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二主体21,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从所述第二主体21朝所述第一主体11延伸且向上弹性抵接所述第一主体11,除了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二主体21本身的接触面积之外,还增加了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与所述第二主体21的接触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与所述第一主体1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大电流的传输,且稳定的电性连接。(2)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对接前,所述第一弹臂132向下越过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二弹臂232向上越过所述第三表面211,使得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对接后,所述第一弹臂132可以弹性抵接所述第一主体11,所述第二弹臂232可以弹性抵接所述第二主体21,当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对接后,可加强两者之间的压接力,确保所述第一弹臂132与所述第一主体11之间以及第二弹臂232与所述第二主体21之间的稳定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大电流的稳定传输。(3)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的结构相同,应用同一套模具成形,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所述第一凹槽116向下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安装部131向下抵接所述第二主体21,所述第二凹槽214向上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11,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向上抵接所述第一主体11,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有利于传输大电流。(5)所述第一主体11设有上下贯穿的所述第一通槽117,所述第一弹臂132向下穿过所述第一通槽117且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三表面211,所述第二主体21设有上下贯穿的所述第二通槽215,所述第二弹臂232向下穿过所述第二通槽215且弹性抵接所述第二表面112,有利于结构小型化,节省空间,且所述第一通槽117限制所述第一弹臂132偏摆较大的角度,所述第二通槽215限制所述第二弹性臂232偏摆较大的角度。(6)所述第一导接件13设置多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导接件13具有朝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凸起133,所述第一凸起133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接件13的所述第一弹臂13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二导接件23设置多个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导接件23具有朝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二凸起233,所述第二凸起233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接件23的所述第二弹臂232之间形成间隙,有利于所述第一弹臂132向下抵接所述第三表面211时的弹性变形,以及所述第二弹臂232弹向上弹性抵接所述第二表面112时的弹性变形。(7)所述第一弹臂132向前越过所述前端面113且向下弹性抵接所述第三表面211,所述第二弹臂232向后越过所述后端面213且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表面112,有利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前端与所述第二主体21的后端产生翘曲时,所述第一弹臂132可抑制所述第一主体11的前端的翘曲,所述第二弹臂232可抑制所述第二主体21的后端的翘曲,不仅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保证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二主体21之间有效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大电流的传输。(8)所述第一安装部131与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一主体11与所述第二主体21之间已经存在的接触面积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传输大电流。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