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3023发布日期:2019-08-03 16:2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作为连接两个电子设备的器件,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领域,连接器作用在两个电子设备之间使其电路导通,从而实现传输电流和信号。现有的USB3.0AM连接器在将线材焊接在连接主体上时,由于外壳与连接主体之间的距离较短,线材容易和外壳接触,从而造成短路现象,即影响连接器的正常充电传输工作,还存在安全隐患,从而烧毁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高的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包括外壳,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连接主体和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连接主体上,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

所述外壳包括下壳,所述下壳包括容纳部和安装部,所述外壳还包括上壳,所述上壳安装于所述下壳的安装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外壳。

所述下壳的安装部设有下壳凸包,所述下壳凸包向外侧凸起,所述下壳凸包位于所述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的下方,所述上壳包括与所述下壳对应的上壳凸包,所述上壳凸包同样向外侧凸起,所述上壳凸包位于所述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的上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两侧侧壁上的卡扣槽,所述安装部还包括位于末端的限位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壳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部末端的下壳夹紧部,所述下壳夹紧部包括下壳夹紧短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包括位于两侧侧壁上的卡扣,所述下壳还包括位于末端的限位片,所述卡扣卡扣在所述卡扣槽内,所述限位片限位在所述限位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还包括位于末端的上壳夹紧部,所述上壳还包括位于前端的插接部,所述上壳夹紧部包括上壳夹紧长片,所述上壳夹紧长片向内弯曲将所述下壳夹紧短片和线材夹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夹紧长片的一端内凹形成夹持槽,所述上壳夹紧长片向内弯曲使另一端位于所述夹持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壳的容纳部设有向内凸起的限位凸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连接主体、第二连接主体和线夹,所述第二连接主体和所述线夹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线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和所述第二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前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一焊接槽,所述第一焊接槽正对所述上壳凸包,所述第一焊接槽内安装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的另一端伸至第一连接主体的前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主体包括面向所述下壳凸包的第二焊接槽,所述第二焊接槽内安装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的另一端伸至第一连接主体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连接主体上安装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的一端位于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焊接线材时,将线材的一端和位于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的连接端子这一端焊接在一起。连接主体和连接端子组成的整体安装在下壳和上壳形成的外壳内部,下壳和上壳在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下方和上方分别设有下壳凸包和上壳凸包,增加了连接主体与下壳、上壳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焊接在连接主体上的连接端子上的线材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增加,线材不易接触外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壳和上壳上分别设置下壳凸包和上壳凸包,既能有效的防止了线材与外壳接触发生短路现象,保证连接器正常充电和传输数据,又能防止短路烧毁连接器,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的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2、3,一种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包括外壳10,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10内的连接主体20和连接端子30,所述连接端子30安装在所述连接主体20上,所述连接端子30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主体20焊接线材40的区域。

所述外壳10包括下壳12,所述下壳12包括容纳部和安装部,所述外壳10还包括上壳,所述上壳安装于所述下壳12的安装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外壳10。

所述下壳12的安装部设有下壳凸包121,所述下壳凸包121向外侧凸起,所述下壳凸包121位于所述连接主体20焊接线材40的区域的下方,所述上壳14包括与所述下壳12对应的上壳凸包141,所述上壳凸包141同样向外侧凸起,所述上壳凸包141位于所述连接主体20焊接线材40的区域的上方。

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两侧侧壁上的卡扣槽122,所述安装部还包括位于末端的限位槽123。所述下壳12的容纳部设有向内凸起的限位凸包125。下壳容纳部的限位凸包向内凸起,能防止连接主体向前移动,使其固定更加牢固。

所述下壳12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部末端的下壳夹紧部,所述下壳夹紧部包括下壳夹紧短片124。

所述上壳14包括位于两侧侧壁上的卡扣142,所述下壳12还包括位于末端的限位片143,所述卡扣142卡扣在所述卡扣槽122内,所述限位片143限位在所述限位槽123内。

所述上壳14还包括位于末端的上壳夹紧部,所述上壳14还包括位于前端的上壳插接部146,所述上壳夹紧部包括上壳夹紧长片144,所述上壳夹紧长片144向内弯曲将所述下壳夹紧短片124和线材40夹紧。

所述上壳夹紧长片144的一端内凹形成夹持槽145,所述上壳夹紧长片144向内弯曲使另一端位于所述夹持槽145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壳安装在下壳上时,上壳的卡扣卡扣在下壳的卡扣槽内,使上壳和下壳固定在一起。上壳的插接部插入下壳的容纳部内,能防止上壳脱离下壳,限位片插入限位槽内,能防止上壳向后脱离下壳,插接部、限位片配合卡扣,使上壳牢牢的固定在下壳上,不会轻易脱离。并且,限位片还能防止连接主体向后移动,使其固定更加牢固。

所述连接主体20包括第一连接主体22、第二连接主体24和线夹26,所述第二连接主体24和所述线夹26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2上,所述第二连接主体2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2和所述下壳12之间,所述线夹2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2和所述第二连接主体焊接线材的区域前方。第一连接主体的后端设有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插接在线夹的插接槽内,使线夹固定在第一连接主体上,第二连接主体的前端镶嵌在第一连接主体的镶嵌槽内,且第一连接主体的镶嵌槽内设置有第一插接圆柱,第一插接圆柱插入第二连接主体前端底部的圆柱槽内,第二连接主体的后端的底部有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插入第一连接主体的焊接槽背面的插接槽内。并且线夹可以将第二连接主体夹在中间,三者固定牢固,不易脱落。

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2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一焊接槽,所述第一焊接槽正对所述上壳凸包141,所述第一焊接槽内安装有连接端子30,连接端子30的另一端伸至第一连接主体22的前端。

所述第二连接主体24包括面向所述下壳凸包121的第二焊接槽,所述第二焊接槽内安装有连接端子30,连接端子30的另一端伸至第一连接主体22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防短路USB3.0AM连接器,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二连接主体上均安装有连接端子,且两者的连接端子的一端均伸至其焊接槽内,焊接线材时,将线材的一端和位于第一连接主体的第一焊接槽内的连接端子焊接,将线材的一端和位于第二连接主体的第二焊接槽内的连接端子焊接。第一连接主体、第二连接主体和线夹形成的整体固定在下壳和上壳形成的外壳内部,下壳在第二连接主体的下方设置下壳凸包,上壳在第一连接主体的上方设置上壳凸包,增加了焊接在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二连接主体上的线材与下壳、上壳之间的距离,线材不易接触上壳和下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壳和上壳上分别设置下壳凸包和上壳凸包,既能有效的防止了线材与外壳接触发生短路现象,保证连接器正常充电和传输数据,又能防止短路烧毁连接器,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