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盖帽的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0772发布日期:2020-01-03 10:1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盖帽的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盖帽的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圆柱电池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电池,如手电筒、遥控器、剃须刀等各种电子数码产品中均可用到圆柱电池。现有的圆柱电池生产中内部电芯与盖帽焊接方法:通常先由人工将极耳搽拭清洁并将极耳理直,再将电池和盖帽装入焊接夹具,放入焊接台激光焊接,取出后手工检查焊接的质量,然后用镊子将极耳小心折弯并将盖帽塞进壳体。

由于人工作业的方式,导致盖帽焊接的效率很低。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盖帽焊接效率,通常采用自动焊接的方式对盖帽进行焊接,然而由于盖帽的外轮廓为非规则的形状,导致对盖帽定位困难,进而导致抓取盖帽进行焊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盖帽与相匹配的电芯对位不准确从而导致焊接失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盖帽的定位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盖帽与相匹配的电芯相焊接时对位不准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盖帽的定位机构,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固定块,一侧设置有与盖帽外形相匹配的凹槽用以收容所述盖帽;

定位板,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开口一侧以正对所述盖帽;

动力装置,用于带动所述固定块向靠近所述定位板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定位板抵接所述盖帽,从而将所述盖帽插入所述凹槽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内壁相抵接,以实现对所述盖帽的定位。

其中,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吸气孔以用于将所述盖帽与所述固定块吸附固定。

其中,所述盖帽包括圆弧形的侧面及设置在所述侧面两端的端面,所述凹槽的内壁包括与所述盖帽端面相匹配的第一侧壁和与所述盖帽的侧面相匹配的第二侧壁,所述吸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

其中,所述吸气孔的中心处于所述固定块的中心线上。

其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进一步包括:

安装基座;

连接轴,一端贯穿所述安装基座且与所述安装基座活动匹配,其另一端与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

弹性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安装基座和所述连接轴,以实现连接轴与所述安装基座的弹性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基座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连接轴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且与所述支撑板活动匹配,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背对所述定位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弹性连接件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且所述弹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或者所述第二支撑板。

其中,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以实现与所述连接轴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在所述连接轴上的固定位置可调节。

其中,所述检测组件进一步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两侧的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用于判断所述固定块上是否设置有所述盖帽。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远离所述定位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固定件在所述连接轴上的固定位置可调节,以用于调节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直线轴承,所述连接轴插设于所述直线轴承的内孔中与所述直线轴承滑动匹配进而实现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活动匹配。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块上设置与盖帽相匹配的凹槽来对盖帽的位置进行定位,并且盖帽设置到凹槽中后部分超出凹槽,通过固定块带动盖帽向靠近定位板的方向运动,使得定位板抵接盖帽进而使得盖帽可以完全抵接凹槽的内壁,因此可以提高固定块对盖帽的定位精度;同时,通过在在凹槽内设置吸气孔,可以将盖帽在凹槽中固定,防止固定块在移动过程中,导致盖帽相对凹槽发生移动;进一步的,通过在连接轴远离定位板的一端设置感应装置,可以判断出固定块的凹槽中是否具有盖帽,因此可以方便对盖帽来料的计数和管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定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定位机构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定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定位机构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定位机构100包括固定块110、定位板120以及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用于连接固定块110并带动固定块110运动。

固定块11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11,凹槽111用于设置盖帽130;其中盖帽130部分设置在凹槽111内,另一部分设置在凹槽111以外,凹槽111的内壁与盖帽130插入凹槽111内的部分的外形相匹配,因此可以通过对固定块110的凹槽111进行定位即可以实现对盖帽130进行定位。

其中,定位板120设置在凹槽111的开口一侧,以正对盖帽130超出凹槽111的部分,动力装置可以带动固定块110向靠近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使得盖帽130超出凹槽111的部分可以与定位板120相抵接,通过盖帽130和定位板120之间抵接而产生的应力可以使得盖帽130插入凹槽111中的部分可以与凹槽111的内壁抵接匹配,从而可以提高对盖帽130的定位精度。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装置可以带动固定块110向靠近或者远离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盖帽130能够抵接定位板120或者与定位板分离;进一步的,动力装置可以是旋转工作台,动力装置既可以带动固定块110向靠近或者远离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也可以通过动力装置的旋转而将固定块110移动到相应的加工工位。

进一步的,凹槽111内还可以设置吸气孔112,吸气孔112可以连接吸气管道,通过吸气孔112可以将盖帽130吸附固定到凹槽111中。通过吸气孔112将盖帽130吸附固定。

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内壁包括与盖帽130的一个端面相匹配的第一侧壁113,及与盖帽130的侧面相匹配的第二侧壁114,其中,由于盖帽130一般呈圆盘形,且盖帽130侧面一般为圆弧面且尺寸较小,因此通常将吸气孔112设置在与盖帽130端面相匹配的第一侧壁113上,其中吸气孔112可以正对盖帽130的中心位置。

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0对盖帽130的定位流程为:通过动力装置带动固定块110转动到预设的工位拾取盖帽130,此时盖帽130可以通过凹槽111中的吸气孔112吸附固定在凹槽111中;然后动力装置带动固定块110进一步转动到与定位板120相对应的位置,此时动力装置可以进一步控制固定块110向靠近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使得盖帽130设置在凹槽111的部分的端面与定位板120抵接,通过抵接的内应力可以使得盖帽130可以与凹槽111紧密贴合,因此可以实现对盖帽130的定位;然后动力装置可以控制固定块110向远离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进而动力装置发生旋转从而可以将带有盖帽130的固定块110旋转预设的加工工位进行后续的加工。

请进一步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中定位机构100还可以包括检测组件140,其中检测组件140可以用于检测固定块110的凹槽111上是否设置有盖帽130。

其中,检测组件140可以包括安装基座141、连接轴142以及弹性连接件143。

安装基座141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411和第二支撑板1412,其中连接轴142依次贯穿第一支撑板1411和第二支撑板1412后与这两个支撑板滑动匹配,其中连接轴142与第一支撑板1411和第二支撑板1412沿连接轴142的轴向滑动匹配。定位板120可以固定在连接轴142靠近固定块110的一端。

其中,弹性连接件143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安装基座141和连接轴142,从而可以使得连接轴142可以沿其轴向与安装基座141实现弹性滑动匹配。

具体的,弹性连接件143可以是弹簧,且弹性连接件143套设在连接轴142上,并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411和第二支撑板1412之间,其中弹性连接件143可以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板1411或者第二支撑板1412,另一端与连接轴142连接,从而可以实现连接轴142与安装基座141的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连接轴142上可以设置第一固定件144,第一固定件144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411和第二支撑板1412之间,弹性连接件143的一端抵接第一固定件144其另一端抵接第二支撑板1412从而可以实现连接轴142与安装基座141的弹性连接。

其中,第一固定件144可以是环形件,且第一固定件144套设安装在连接轴142,其中第一固定件144在连接轴142上上的安装固定位置可调节,从而可以调节弹性连接件143的弹性压缩量。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支撑板1411上设置直线轴承170,通过将连接轴142插设于直线轴承170的内孔中,且连接轴142同样贯穿整个直线轴承170,在本方案中,直线轴承170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连接轴142沿其轴向可以平稳运动。防止连接轴142出现摆动问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141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411背对固定块110的一侧,其中连接轴142远离固定块110的一端设置有感应装置150,感应装置150包括设置在连接轴142两侧的信号发射器151和信号接收器152,其中信号接收器152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151发出的信号。

本实施例中,连接轴142上安装有第二固定件145,其中,第二固定件145同样安装在连接轴142远离固定块110的一端,即第二固定件145可以安装在第二支撑板1412背对第一支撑板1411的一侧。其中,第二固定件145的作用可以对连接轴142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412背对第一支撑板1411的一侧的最小长度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支撑板1412背对第一支撑板1411的一侧的连接轴142对信号发射器151发向信号接收器152的信号进行截断,从而可以确认固定块110上是否设置有盖帽130。

具体的,请进一步参阅图1-图2,通过对动力装置的运动行程进行设定,即可以在动力装置带动固定块110向靠近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时,使得固定块110能够向靠近定位板120运动预设的距离,且在此运动过程中,固定块110的凹槽111中的盖帽130可以抵接定位板120后带动定位板120向下运动一段距离,从而使得连接轴142可以插设在信号发射器151和信号接收器152之间,此时信号接收器152无法接收到信号发射器151发出的信号,因此可以说明固定块110的凹槽111中设置有盖帽130;进一步,当凹槽111中没有设置盖帽130时,当动力装置带动固定块110向靠近定位板120的方向运动时,由于动力装置只能沿此方向运动预设的距离,动力装置向下运动时固定块110不会接触到定位板120,因此定位板120及其连接轴142此时不会发生运动,连接轴142同样不会运动且不会插入到信号发射器151和信号接收器152之间,因此信号接收器152可以直接接收信号发射器151发出的信号。

本实施例中,接收信号发射器151可以是激光信号发射器或者其他光电信号发射器,其发出的信号为光束,光束可以直接照射到信号接收器152被其接收,通过将连接轴142插设到信号发射器151和信号接收器152可以直接阻挡光束。

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45同样可以是套设在连接轴142上环形件,且第二固定件145在连接轴142上的安装固定位置同样可以调节,其中,第二固定件145第一侧可以抵接第二支撑板1412,从而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固定件145在连接轴142上的固定位置,从而调节连接轴142贯穿第二支撑板1412的长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安装基座141还可以设置用于安装信号发射器151的第一安装块161,以及用于安装信号接收器152的第二安装块162,其中第一安装块161和第二安装块162分别安装在连接轴142的两侧,其中第一安装块161和第二安装块162上可以都设置长形孔163,通过将螺钉等固定件贯穿长形孔163从而实现将第一安装块161和第二安装块162固定安装在安装基座141上,其中通过调整将螺钉等固定件在长形孔163中的设置位置从而可以对安装信号发射器151及信号接收器152与第二固定件145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机构100可以设置在盖帽130的焊接工位之间,通过定位机构100对盖帽130进行定位,使得固定块110旋转到焊接工位时能与电芯等电池构件精准对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块上设置与盖帽相匹配的凹槽来对盖帽的位置进行定位,并且盖帽设置到凹槽中后部分超出凹槽,通过固定块带动盖帽向靠近定位板的方向运动,使得定位板能够抵接盖帽进而使得盖帽可以完全抵接凹槽的内壁,因此可以提高固定块对盖帽的定位精度;同时,通过在凹槽内设置吸气孔,可以将盖帽在凹槽中固定,防止固定块在移动过程中,导致盖帽相对凹槽发生移动;进一步的,通过在连接轴远离定位板的一端设置感应装置150,可以判断出固定块的凹槽中是否具有盖帽,因此可以方便对盖帽来料的计数和管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