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装置及使用其的双电源转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6001发布日期:2019-08-23 22:1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装置及使用其的双电源转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转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装置及使用其的双电源转换机构。



背景技术:

双电源转换机构用于将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自动换接至另一个(备用)电源,以确保重要负荷连续可靠运行。CB级双电源由两个派生的断路器产品(大多为塑壳断路器)和一套操作机构组成,操作机构动作实现两个断路器的合闸与分闸,完成负载电路的转换。该产品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为人工手动操作,一种为电机操作,前者依靠人力操作手柄来完成,后者则依靠电机自身旋转来完成。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在人工操作时,旋转装置旋转动作需要带动电机旋转,由于电机动力输出轴被动旋转操作扭矩大,从而造成人工操作费力,甚至会损伤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机构,该机构实现了人工手动操作时,使电机不随整个旋转装置转动,而当电机旋转时,整个机构会随电机的旋转而旋转运行,人工操作和电机操作共用一套内部控制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具体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旋转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盘、第二旋转盘,所述第一旋转盘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二旋转盘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第二环形凸起活动连接,两者形成的腔室内,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块,所述连接部及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旋转盘上;滑块通过定位轴连接在第一旋转上;第二环形凸起的内壁具有凹槽,所述滑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和连接部接触。正反电机与第二旋转盘连接,电机启动时,带动第二旋转盘转动,第二旋转盘进而通过内部旋转控制机构带动第一旋转盘转动,旋转板跟随转动,当旋转板上的开关手柄移到相应位置的断路器时,完成该断路器的开合。电机可正反转,从而实现双电源的自动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盘设置有通孔,所述连接部通过通孔与第一旋转盘上部的操作轴连接。

滑块具有第一凸台和第三凸台,其中第一凸台与连接部接触、第三凸台位于第二环形凸起的凹槽内,第三凸台可在凹槽内滑动,但滑块的两端始终与连接部及凹槽接触。由于连接部受到左右滑块的力度是一样的,故电机启动,带动第二旋转盘转动时,可通过连接部带动第一旋转盘转动向相同的方向转动,从而完成断路器的合分闸操作。

进一步的,第一环形凸起的内部还具有拨轴与工作槽,拨轴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盘上,另一端位于工作槽内部,可左右滑动,第三凸台在凹槽内能够滑动,其能滑动的最大距离与拨轴在工作槽中滑动最大距离相同。

所述连接部在左右两个滑块中间部位具凸出结构,所述的第二凸台位与凸出结构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的结构为扇环型结构,扇环型结构的外圆弧位于远离第一旋转盘上的连接部一端。

工作槽位于扇环型结构上,操作轴通过拨轴与工作槽的结合操控第一旋转盘的旋转,即当人工操作操作轴顺时针旋转时,操作轴旋转,其扇环型结构上的工作槽跟随旋转,从而打破左右滑块的受力平衡,右侧滑块的第三凸台会由于人工力量而脱离第二环形凸起的凹槽,从而使工作槽能够顺指针旋转,当工作槽与第一旋转盘上的拨轴接触后,会带动拨轴一块旋转,从而带动第一旋转盘转动,进而完成断路器的合分闸操作。

由于人工操作的力度较小,第二旋转盘仅与滑块有微小的摩擦,不足以克服电机自身的阻力,因而电机与第二旋转盘不会旋转。

更进一步的,滑块具有第二凸台和第四凸台,第四凸台与第二环形凸起内壁切合,第二凸台与所述扇环型结构接触,左右滑块通过弹性组件连接。

所述左右第二凸台上设置有对称的两销钉,弹性组件通过销钉将左右滑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组件为弹簧。

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第三凸台为圆弧形凸台。

所述凹槽为至少对称的一对。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板与旋转装置的第一旋转盘通过拨钉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机构,包括智能控制器、断路器及上述任一所述的旋转装置,控制器通过控制旋转装置的旋转从而完成断路器的合分闸操作。具体的,常用电源出现过压、欠压、断相等情况后,控制器会控制旋转装置对断路器进行转换而切换至备用电源,当常电源恢复正常后,控制器又发出信号对断路器再次进行转换而切换至常用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共用一套内部旋转控制机构,即可实现人工操作,又可实现电机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少,人工操作省力且操作时不会损伤电机。

附图说明

图1为CB级双电源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旋转装置与电机装配示意图;

图3为旋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自由状态下的旋转装置剖视图;

图5为手动操作时的旋转装置剖视图;

图6为电机操作时的旋转装置剖视图。

注:1旋转结构;2旋转板;3开关手柄;4操作轴;5第一旋转盘;51第一环形凸起;6第二旋转盘;61第二环形凸起;7动力输出轴;8电机;9拨钉;10滑块;11定位轴;12销钉;13弹簧;14工作槽;15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双电源转换机构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CB级双电源结构主要包括旋转装置1、大小相同的两个旋转板2、具有夹取口的开关手柄3及位于开关手柄3夹取口的断路器。左右对称的两个旋转板2轴对称的设置在旋转装置1上,开关手柄3安装于旋转板2的一端。其作用方式为,旋转装置1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板2转动,旋转板2旋转带动开关手柄3的旋转运动,从而完成断路器的合分闸操作。

而本实用新型的主体部分由旋转装置1和电机8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电机8通过动力输出轴7与旋转装置1连接。

如图3所示,旋转装置1,包括第一旋转盘5、第二旋转盘6,第一旋转盘5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51,第二旋转盘6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61,第一环形凸起51与第二环形凸起61活动连接,两者形成的腔室内,设置有连接部;而连接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块10,连接部及滑块10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旋转盘5上;滑块10通过定位轴11连接在第一旋转盘5上。

其中,第二环形凸起61的内壁具有对称的一对凹槽,滑块10的两端分别与凹槽和连接部连接。第一旋转盘5设置有通孔,连接部通过通孔与第一旋转盘5上部的操作轴4连接。

滑块10具有第一凸台和第三凸台,其中第一凸台与连接部接触、第三凸台位于第二环形凸起61的凹槽内。滑块10还具有第二凸台和第四凸台,第二凸台位于第一凸台同侧的上部;第四凸台位于第三凸台同侧,且与第二环形凸起61内壁切合。

连接部在左右两个滑块10中间部位具扇环型结构,扇环型结构的外圆弧位于远离第一旋转盘5上的连接部,滑块10的第二凸台位与扇环型结构接触。

滑块10的第二凸台上分别设有销钉12,左右销钉12通过弹簧13连接。

扇环型结构上设置有封闭的工作槽14,第一环形凸起51内部固定设置有位置对称的两个定位轴11和拨轴15。拨轴15位于两个定位轴11中部。而拨轴15位于工作槽14中,且可左右滑动;拨轴15在工作槽14中滑动的最大距离与滑块10的第三凸台在凹槽内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相同。

以上任一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第四凸台为圆弧形凸台。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又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机构,包括电机8、左右对称的旋转板2,固定连接在旋转板2上的开关手柄3,断路器位于开关手柄3的夹口内,还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旋转装置。左右对称带动旋转板2固定在第一旋转盘5上部、电机8与第二旋转盘6连接。旋转板2与第一旋转盘5通过拨钉9连接。

电机8与第二旋转盘6连接后,电机8启动时,带动第二旋转盘6转动,第二旋转盘6进而带动第一旋转盘5转动,旋转板2跟随转动,当旋转板2上的开关手柄3移到相应位置的断路器时,完成该断路器的开合。电机8可正反转,从而实现双电源的自动切换。

如图4所示,将第一旋转盘5上的拨轴15位于扇环型结构上的工作槽14中。当第二旋转盘6与第一旋转盘5组合装配后,两个滑块10成对称分布,此时,滑块10的第二凸台与扇环形结构侧边相互贴紧、同时滑块10的第四凸台与第二环形凸起61的内壁切合、第一凸台与连接部接触、第三凸台位于第二环形凸起61上的凹槽内。左右滑块10通过弹簧13连接。

如图5所示,当操作轴4在人力操作下顺时针旋转时,操作轴4推动右侧滑块10旋转,右侧滑块10上的第三凸台脱离第二环形凸起61的凹槽。左侧滑块10在弹簧13的作用下,左下部的第四凸台与第二旋转盘6的内侧圆弧相贴合。继续旋转操作轴4,扇环型结构上的工作槽14与第一旋转盘5上的拨轴15相碰,进而推动第一旋转盘5旋转,第一旋转盘5上的拨钉9便驱动双电源产品的旋转板2来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

具体的,在这个旋转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的力度较小,第二旋转盘6仅与滑块10有微小的摩擦,不足以克服电机8自身的阻力,因而电机8与第二旋转盘6不会旋转。

如图6所示,当电机解锁开始供电时,电机动力输出轴7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盘6会跟随电机8一起顺时针旋转。右侧滑块10上的圆弧形第三凸台嵌入第二环形凸起61的凹槽内,由于左右对称的滑块10共同作用与工作槽14,使工作槽14的位置恢复中位。拨盘15位于工作槽14的中部,左右滑块10与连接部及工作槽14的位置相对固定,此时,左右滑块10无额外的旋转力矩,因此,左右圆弧形第三凸台不能解锁脱出第二环形凸起61上的凹槽,相对于第二旋转盘6位置固定。此时第二旋转盘6继续转动,第一旋转盘5通过滑块10,便一起顺时针旋转,从而实现第一旋转盘5上的拨钉9驱动双电源产品的旋转板2来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