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0653发布日期:2019-08-20 23:4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电池,电池模组内设置采样线束,采集各电池的电压以及温度等数据,并传递到电池管理单元进行处理。现有技术中,电池管理单元一般布置在模组侧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或挤压,导致电池管理单元损坏或漏电短路,进而引发更多的电气故障,甚至是电池模组着火,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以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

外壳;

多个电池,容纳于所述外壳内;

采样线束,电连接于所述电池;

模组上盖,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上方,且与所述外壳相连接;

电池管理单元,安装于所述模组上盖上,且电连接于所述采样线束。

可选地,所述模组上盖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电池管理单元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组上盖,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可选地,所述电池管理单元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插入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插入部两端的第一压紧部和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压紧部压紧于所述安装板上方,所述第一弹性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采样线束通过外接线束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管理单元,所述外接线束固定于所述模组上盖上。

可选地,所述外接线束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组上盖,所述第二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插入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插入部两端的第二压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压紧部压紧于所述模组上盖上方,所述第二弹性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压紧部远离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设有扎带。

可选地,所述模组上盖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外接线束卡接于所述卡槽。

可选地,所述卡槽包括U型槽,所述U型槽的槽口位于所述U型槽的顶面,且所述U型槽的侧壁上靠近所述槽口的位置设有凸起。

可选地,所述卡槽包括档槽,所述档槽的槽口位于所述档槽的侧面。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将电池管理单元安装于模组上盖,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模组的顶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碰撞或挤压,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电池管理单元发生碰撞或挤压,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池模组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池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卡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卡槽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壳;

2-线束隔离板;

3-模组上盖;

30-第一连接孔;

32-卡槽;

320-U型槽;

320a-凸起;

322-档槽;

322a-侧壁;

322b-顶壁;

4-外接线束;

5-电池管理单元;

50-安装板;

500-第二连接孔;

6-第一连接件;

60-第一插入部;

62-第一压紧部;

64-第一弹性部;

7-第二连接件;

70-第二插入部;

72-第二压紧部;

74-第二弹性部;

76-扎带。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外壳1、多个电池(图中未示出)、采样线束和模组上盖3。外壳1的顶部敞口,多个电池容纳于外壳1内;电池的顶部可以设置线束隔离板2,线束隔离板2上支撑有连接片(图中未示出),通过连接片连接相邻的电池以实现串联和/或并联;采样线束电连接于电池,以采集各电池的电压及温度等信息;模组上盖3设置于电池的上方,且与外壳1相连接;电池管理单元5安装于模组上盖3上,且电连接于采样线束。由于电池管理单元5位于电池模组的顶部,能够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电池管理单元5发生碰撞或挤压,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模组上盖3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30,第一连接孔30沿模组上盖3的厚度方向贯穿模组上盖3,电池管理单元5通过第一连接件6固定于模组上盖3,第一连接件6安装于第一连接孔30,第一连接件6的一端连接于电池管理单元5,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0,从而将电池管理单元5可靠固定于模组上盖3。其中,第一连接件6可以采用粘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任意连接方式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0和/或电池管理单元;第一连接件6也可以电池管理单元5一体成型,例如在电池管理单元5上设置的与第一连接孔30相配合的凸起。

进一步地,电池管理单元5设有安装板50,安装板50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00,第二连接孔500沿安装板50的厚度方向贯穿安装板50,第一连接件6安装于第二连接孔500内。也就是说,安装板50与模组上盖3相互平行设置,安装板50叠放于模组上盖3背离外壳1的一侧,且第一连接孔30与第二连接孔500对齐,第一连接件6沿模组上盖3的厚度方向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孔500与第一连接孔30,增加第一连接件6的连接长度,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安装板50可以设置于电池管理单元5的侧壁上,且朝向背离侧壁的一侧延伸,使电池管理单元5的侧壁保持完整,简化电池管理单元5的结构,降低制造的复杂性;可以理解地,安装板50也可以设置于电池管理单元5的侧壁上设置的凹槽内。

优选地,安装板50朝向模组上盖3的一侧与电池管理单元5的底部相齐,从而使电池管理单元5能够贴合于模组上盖3,增大电池管理单元5与模组上盖3的接触面积,从而形成对电池管理单元5的可靠支撑,防止电池管理单元5发生故障。

如图4所示,优选地,上述第一连接件6包括第一插入部60、第一压紧部62和第一弹性部64,第一压紧部62与第一弹性部64分别位于第一插入部60的两端,第一压紧部62压紧于安装板50上方,第一弹性部64穿过第一连接孔30与第二连接孔500。

其中,第一插入部60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孔30的内径,且小于第二连接孔500的内径。第一压紧部62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孔500的孔径,从而防止电池管理单元5自第一压紧部62滑脱。第一弹性部64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孔30的孔径,从而防止第一连接件6松脱;安装时,第一弹性部64能够压缩,并能穿过第二连接孔500与第一连接孔30;安装完成后,第一弹性部64能够扩展,并防止第一连接件6松脱。

其中,第一压紧部62与第一弹性部64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略大于安装板50的厚度与模组上盖3的厚度之和,优选二者之间的尺寸差为0.4~0.6mm,以使第一连接件6能够形成可靠连接;当尺寸差小于0.4mm时,难以安装;当尺寸差大于0.6mm时,连接松动,被连接件(例如电池管理单元5)容易产生振动。

进一步地,采样线束通过外接线束4电连接于电池管理单元5,外接线束4位于采样线束的末端且延伸到外壳1以外,外接线束4固定于模组上盖3上,防止外接线束4异常磨损,发生漏电短路着火的事故,保障电池模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外接线束4通过第二连接件7固定于模组上盖3,第二连接件安装于第一连接孔30,第二连接件7的一端连接于外接线束4,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0,从而将外接线束4可靠固定于模组上盖3。其中,第二连接件7可以采用粘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任意连接方式连接于第一连接孔30,第二连接件7可以采用捆扎或粘接等方式连接于外接线束4。

如图5所示,优选地,第二连接件7包括第二插入部70,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插入部70两端的第二压紧部72和第二弹性部74,第二压紧部72压紧于模组上盖3上方,第二弹性部74穿过第一连接孔30,第二压紧部72远离第二弹性部74的一端设有扎带76。

其中,第二插入部70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孔30的内径。第二压紧部72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孔30,第二弹性部74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孔30的孔径,从而防止第二连接件7从模组上盖3上松脱;安装时,第二弹性部74能够压缩,并能穿过第一连接孔30;安装完成后,第二弹性部74能够扩展,并防止第二连接件7松脱;第二压紧部72远离第二弹性部74的一端设置扎带76,以将外接线束4连接于第二连接件7,安装方便,固定可靠。其中,第二连接件7的具体尺寸可参照第一连接件6。

进一步地,模组上盖3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卡槽32,外接线束4可以卡接于卡槽32进行固定,进一步简化操作。卡槽32应突出于模组上盖3,以避免削弱模组上盖3的强度。可以理解地,外接线束4可以全部采用第二连接件7进行固定,也可以全部采用卡槽32进行固定,还可以采用第二连接件7与卡槽32相互组合进行固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卡槽32包括U型槽320(参见图6)。U型槽320的槽口位于U型槽320的顶面(U型槽320远离外壳1的一端的端面),以便于外接线束4的安装操作;U型槽320的侧壁上靠近槽口设有凸起320a,以防止外接线束4自卡槽32中脱落。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卡槽32包括档槽322(参见图7)。档槽322的槽口位于档槽322的侧面(档槽322上沿模组上盖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以防止外接线束4沿模组上盖3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有效防止外接线束4在模组上盖3移动导致的磨损。

具体地,U型槽320的最大宽度应略大于外接线束4的外径,优选二者之间的尺寸差为1~3mm;当尺寸差小于1mm时,卡接过紧,不易安装;当尺寸差大于3mm时,卡接过松,容易导致外接线束4松动或磨损。U型槽320突出于模组上盖3的高度略大于外接线束4的外径,优选二者之间的尺寸差为2~4mm;当尺寸差小于2mm时,卡槽32深度过浅,外接线束4固定不够可靠;当尺寸差大于4mm时,导致电池模组整体高度偏大,降低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档槽322包括侧壁322a和顶壁322b,侧壁322a沿模组上盖3的厚度方向延伸,顶壁322b连接于侧壁322a远离模组上盖3的一端;顶壁322b与侧壁322a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孔30可以作为连接孔,以固定第一连接件6和/或第二连接件7。第一连接孔30的数量可以多于第一连接件6与第二连接件7的数量之和,且多出的第一连接孔30可以作为透气孔,以防止电池模组内过多的气体引起爆炸,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第一连接件6与第二连接件7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